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四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人民版选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四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人民版选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20 19:1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四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考 纲] 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4.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课 标]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2.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3.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4.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一、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成
1.背景
(1)雅尔塔体制奠定了两极格局和冷战的基础。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
(3)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2.序幕: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冷战的序幕。
3.特征
(1)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2)具有地缘政治与战略的特点,以及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4.表现
(1)政治:美国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苏联组织成立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来应对。
(2)经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苏联组织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3)组织:美国倡议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组织成立华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易混易错 马歇尔计划是在二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下,美国称霸世界的经济扩张计划,其目的在于通过美国的“援助”来恢复和重建遭到战争重创的欧洲经济。但实际上,它是杜鲁门主义的续篇,是杜鲁门主义的经济表现,真正目的在于以借复兴欧洲经济为名,利用西欧的经济困难,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二、美苏争霸
1.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的美苏关系
(1)特征:既有紧张对峙,也有缓和,但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2)表现:柏林墙的修筑、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访美。
2.70年代的美苏关系
(1)特征:由对峙走向缓和。
(2)表现:尼克松政府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推行多极均势外交。苏联开始推行“缓和”外交。
3.80年代美苏关系
(1)特征:战略优势转向美国,美苏关系再次“缓和”。
(2)表现:美苏签署了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
双方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协议。
三、人类对和平的追求
1.联合国
(1)建立: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2)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
(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成国际合作。
(4)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不得干涉别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
(5)作用:①“维和行动”:有助于控制局部性冲突的升级,并达成众多裁军协议。②“保护人权”:《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宣言》,人道主义援助等。③推动非殖民化。
2.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1949年、1950年两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共同要求裁减军备、禁止核武器、保卫世界和平等。
3.《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和平解决争端,反对核战争。
4.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的亚非新兴国家的反战运动。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反战运动。
(3)80年代世界和平运动的高涨。
凡尔赛—华盛顿体制与雅尔塔体制的异同
与1919~1930年中期的凡尔赛—华盛顿体制相比,1945~1991年间的雅尔塔体制有着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然而,它们的相异处更引人注目。主要是:①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就时间之长和涉及范围之广而言,雅尔塔体制的影响远大于凡尔赛-华盛顿体制;②扮演的主角有变,从前者的英法在欧洲、美日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到美苏在全球各个角落;③形成的过程有异,前者是在大战结束后的两年内形成的,后者则是在战争接近尾声时到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④格局的性质有悖,前者本质上是帝国主义间的争夺,后者由于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而呈现具有反对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和大国称霸的双重性质。
关于美苏争霸
主题1 美苏争霸的原因
(1)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制度方面,苏联要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美国要把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把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全世界。美苏双方都宣称要最终消灭对方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实现本国坚持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
(2)经济实力的竞争。战后,美国由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对欧洲实行马歇尔计划,复兴欧洲经济,并企图借以控制西欧。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从1946年起,苏联开始实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但是,苏联也存在不少问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著,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综合经济实力与总体科技能力方面落后于美国。
(3)军备竞赛方面,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武器装备最先进的强大军队,并且垄断原子弹。到70年代,苏联在常规军备和核军备,特别是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并超过美国。
主题2 美苏争霸的实质
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同美国要称霸世界之间的较量。
主题3 美苏争霸的历史思考
教训一: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教训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的。
教训三: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大战的威胁之下。
教训四:美苏争霸,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这是以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处理国家国际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战后人类对和平的追求
1.《联合国宪章》吸收了《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家宣言》的积极成果,联合国的建立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世界爱好和平人士联合发起召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以反对侵略和战争政策,禁止原子武器,争取国际安全和民族独立。《罗素—爱因斯坦宣言》表达了科学家们争取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发生多次反战示威运动,并与当时的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相互呼应,给美国的霸权主义以沉重打击。
4.旷日持久的冷战、连绵不断的局部战争、核战争的巨大破坏力等导致了人们反战情绪的日益增长。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进行了广泛联合,以各种方式进行反战宣传,有效地遏制了侵略战争的爆发。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总统先生!艾森豪威尔夫人!女士们和先生们:
我们在你们(美国)科学中心——农业研究所参观得很有意思。这是你们的骄傲。我们在那里参观了牲畜、家禽——非常好!我完全感觉不到,它们由于我们身在资本主义国家却代表社会主义国家而有什么抗议。它们懂得共处的必要性。
——赫鲁晓夫在苏联驻美大使馆的讲话
(1959年9月16日)
材料二 我对您1962年10月27日信中所做的声明表示尊重和信任,这个声明就是不会对古巴进攻和入侵,不仅美国方面不会这样做,而且西半球的其他国家方面也不会这样做,正如您在信中所说的那样。那么,促使我们对古巴给予这种性质援助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
——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信(1962年10月28日)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了赫鲁晓夫怎样的战略意图?他的话有何寓意?
(2)材料二中所说的苏联对“古巴给予这种性质援助”是指什么援助?
(3)为什么“这种性质援助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说明了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电影《魂断蓝桥》海报
材料二 20世纪50~60年代部分歌曲
人物 作品
约翰·列依 《给和平一个机会》《想象》
鲍勃·迪伦 《随风而逝》《战争的主人》《大雨将至》《敲开天堂的大门》
菲尔·奥克斯 《战争结束了》
约翰·丹佛 《我们制造武器干什么?》
材料三 ……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终于于1952年12月12日在维也纳胜利地召开了。到会国家85个,代表1 880名。这里面正式代表1 627名,列席代表102名,来宾105名,国际组织代表46名。代表性是非常广泛的……这一盛大的会议,真可以说是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不同派别的人类大集会。
……讨论了三个中心问题:(一)关于民族独立与国际安全;(二)关于停止现行战争,首先是朝鲜战争;(三)关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摘自《关于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的经过和成就的报告》
(1)概括材料一、二共同的主题思想。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
答案
课时训练
1.(1)意图: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寓意:暗骂美国的反苏政策连牲畜、家禽都不如。
(2)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
(3)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
(4)说明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还说明核大国在国际斗争中都不敢直接发动针对对方的战争,它们之间时而对抗,时而妥协。
2.(1)主题:揭露战争的残酷;歌颂人性;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2)特点:内容上:以反核运动为中心;范围上:参与阶层广泛,遍及各大洲,具有全球性;组织上: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行动。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