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民主潮流的发展与壮大
一、欧美民主政治的扩大
1.英美政治民主的日益扩大
(1)方式和目的
①方式:社会改革、民主运动和社会立法。
②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秩序。
(2)英国
①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把选举权扩大到了农业工人。
②出台了《重新分配议席法》和《取缔选举舞弊及非常行为法》。
③1911年,又进行两项议会改革,两院通过了《阿斯奎斯法案》。
(3)美国
①19世纪末,开展了“黑幕揭发运动”,唤醒了美国人民,使改革的呼声响彻社会各个角落。
②20世纪初,开展了要求“社会公正”的“进步运动”。
③联邦政府开展了反对托拉斯不法行为的运动,着眼于经济领域的民主化建设。
2.欧洲大陆各国普选权的实现
(1)奥地利国会在1907年通过了普选法案。
(2)比利时也是通过工人阶级政党组织集会、游行示威以及罢工等斗争方式去争取普选权。
(3)法国早在1870年就已经确立了男子普选权。
(4)德国于1882年、1912年两次放宽对选举权的限制,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
(5)希腊、瑞士、保加利亚、西班牙、荷兰、挪威、意大利等国家也都在这一时期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其中一些国家还给予了妇女选举权。
细节点拨 (1)英国议会改革、《阿斯奎斯法案》、美国“黑幕揭发运动”及“进步运动”推动了英美政治的民主化。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民主不断扩大的欧美国家都出现了安定的社会局面,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竞争基础上的政党政治
1.英国的两党政治
(1)形成:英国早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托利党和辉格党。
(2)发展
①19世纪30年代,议会中的政治党派也出现了分化和重新组合。
②辉格党发展成为自由党,是英国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表。
③托利党则组建了保守党,开始承认并关心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两党的阶级基础日益接近。
2.美国的两党政治
(1)雏形:美国在独立之初,也先后产生了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和以杰斐逊为首的民主共和党。
(2)新局面
①1885年民主党人格罗夫·克利夫兰入主白宫,打破了内战后共和党长期执政、垄断统治职位的局面。
②开创了两大政党轮流治理国家的新局面。
3.政党政治的多样化
(1)法国:常常出现几个政党联合执政的局面,以“多党政治”著称于世。
(2)意大利:“无政党的典型国家”。
(3)德国:政党及其行为只是帝国用来标榜民主的工具,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发挥近代政党的职能。
4.政党政治的性质
(1)政党政治本质是垄断资本操纵国家政治的工具。
(2)推动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人民群众某些权利要求得以实现。
思维提升 (1)英美两国近代两党制度成为后来西方世界两党政治的典范。法国、意大利、德国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政党政治。
(2)政党以和平的方式轮流执政,平衡了资产阶级各阶层的利益,缓解了各方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三、日本民主政治的发展
1.天皇脚下的自由民权运动
(1)明治维新形成新政治权贵专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1874年,板垣退助等人把《设立民选议院建议书》上呈天皇,并在报纸上发表,揭开了自由民权运动的序幕,但由于内讧,以失败告终。
(3)日本自由民权运动推动了日本民主政治的发展。
2.“御赐”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
(1)政体:宪法从名义上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2)主要内容
①“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拥有批准法律、任免大臣、召集或解散议会、宣战、媾和、统帅海陆军等权力。
②众议院由选举产生,但同时又对选举权做出了种种限制。
③议会虽然拥有立法权,但通过的法案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内阁作为行政机关,只对天皇负责。
④规定在天皇身边设立“枢密院”,名义上它只是一个咨询机构,但却拥有最高决策权,与议会和内阁形成鼎立之势。
(3)影响
①《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②承认了人民的参政权等一些基本权利,并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意味着日本在上层建筑领域已经迈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门槛,基本完成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是亚洲的第一部宪法。
③局限性:宪法缺乏比较健全的民主宪政精神。
思维提升 自由民权运动从本质上讲是明治维新的继续和发展,是日本人民反对明治专制政府的第一次群众运动,是民主自由同专制的一次较量。
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完善的简要进程
英国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建立起来。②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③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④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⑤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⑥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法国 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1871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⑨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的一票多数通过了共和制。
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发展的阶段
1.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产生,即法国启蒙运动。
2.资产阶级为实现民主化而进行的斗争。(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总结,理论上《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实践上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3.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的起步,即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用立法的形式,确立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如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791年宪法、《拿破仑法典》等。
4.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和完善。如资本主义各国民主改革,劳动人民基本的民主权利的获得等。
5.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如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各国进一步强化国内的民主建设,以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
英国、日本、美国和法国政治制度的比较
英国 日本 美国 法国
政体 君主立宪制 共和制
行政 内阁(首相) 天皇、首相 总统 总统、内阁
立法 议会 议会 国会 议会
权力 议会 天皇 总统 议会
特点 君主“统而不治” 君主是实,立宪是虚 总统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
相同点 1.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2.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寮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3 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努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1882~1883年,受天皇政府委派,伊藤博文遍访欧洲,考察各国的宪法和政治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提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
(2)指出明治时代的日本西化给日本带来的重要影响。
(3)结合材料三,说明日本向西方学习取得了什么成果?有何意义?
2.英国人阿瑟·扬在亲临法国大革命初期的国民会议现场后,有如下评论:“旁听席上的群众被允许以鼓掌和其他表示赞许的声音来干预辩论,这样做太欠雅观,也很危险,因为他们既然可以表示赞许,也就可以表示反对,既然可以鼓掌,也就可以发出嘘声。据说,他们已经这样做了,而这样是会压制辩论,影响议事的。”
——《1787~1789年法国游记》
请回答:
(1)民主有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在材料中有何反映?
(2)分析这两种形式的民主各自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
答案
课时训练
1.(1)政府派团赴西方进行有效的实地考察;政府部门鼓励、推动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不同国家学习;向西方的学习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技术人才;直接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未全盘西化,在精神上将神道定为国教,以确立天皇的崇拜地位。
(2)推动了日本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改变了落后状态,为日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日本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
(3)成果: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于1889年诞生了《大日本帝国宪法》。意义:标志着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日本基本完成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是亚洲的第一部宪法。
2.(1)群众干预具有直接民主色彩;国民议会是间接民主。
(2)直接民主:人民主权原则和平等观念获得广泛认同;动员群众,形成革命的根本动力;行之过当,社会秩序不稳。间接民主:取代旧制度,建立了基本的民主制度;确立统治秩序,巩固革命的基本成果;行之不当,不利于革命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