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
[考 纲] 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 标]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一、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虽在19世纪30年代迅速发展,但因农奴制阻碍,其水平远低于西欧。
2.政治:农奴制走向衰落,面临严重危机
(1)农奴要求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自由,广大工人也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斗争。
(2)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的贵族军官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
(3)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但被其唤醒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废除农奴制,号召俄国一切进步力量为农民的解放和实现民主而斗争。
3.军事:俄国与英法为争夺中近东霸权而进行克里米亚战争。
(1)性质:非正义战争。
(2)结果:俄战败,双方签订《巴黎和约》。
(3)影响: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矛盾。
4.主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及政府为改革做好了准备。
二、改革的目的
1.直接目的:缓和矛盾,摆脱危机,增强国力,重振国威。
2.根本目的:巩固沙皇专制和地主阶级的统治。
三、农民的“解放”
1.废除农奴制度,给农民人身自由。
2.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将得到一块宅边园地和一块份地,但需交纳高额的赎金。
3.为管理农民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即“村社”,农民被纳入地方政权的控制之下。
四、改革的评价与影响
1.改革具有两面性
(1)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和改革,具有进步性。
①改革使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②农民经济转入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地主经济也向资本主义方式演变。
(2)改革保留了农奴制的一些残余,俄国未从根本上摆脱腐朽和落后的面貌,且对外显示了更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2.19世纪70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
(1)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分别设立地方自治会议及城市杜马。
(2)贯彻资产阶级的法律原则,对司法机关进行改革,建立统一各级法院,实行公开诉讼程序。
(3)军事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对军事管理系统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4)这次改革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
3.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农奴制的废除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
(2)19世纪末,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其中纺织业最发达,石油工业也引人注目。
误区提醒 1861年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不能说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由于统治危机被迫进行的,虽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但沙皇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主题1 改革酝酿的背景
(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因农奴制的存在,发展水平严重落后;沦为西欧各国的原料供应地,资本依赖西欧。
(2)政治:农奴制弊端日益暴露,农奴起义不断,局势动荡,存废奴隶制成为焦点。
(3)军事:克里米亚战争惨败,空前激化了各种矛盾,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史料一
图一 19世纪50年代俄国与 图二 19世纪50年代俄、
英国生铁产量对比表 英、德铁路对比表
史料表明俄国虽已开展工业革命,但生产能力、交通运输等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欧。
史料二 据沙皇政府统计,从1826年到1861年改革前,俄全国共发生1000多次农民起义,起义从抗纳代役租开始,发展到杀死地主及大规模反对官吏压迫的大暴动。
史料表明农奴起义直接威胁到沙皇政府的反动统治。
史料三 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把农民运动推向更大的高潮。由于战争,国内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耕畜大为减少。征集新兵使国民经济丧失劳动力10%以上。因征用和瘟疫,耕畜减少13%。商品进出口锐减。在出口农产品中,谷物减到十三分之一,亚麻减到八分之一……农业和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而地主对农民的残暴压迫和勒索有增无减……农民骚动、起义不断发展。 ——孙成木等主编:《俄国通史简编》
史料反映出克里米亚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空前破坏了工农业生产,激化了社会矛盾,改革成为巩固统治的必然选择。
主题2 农奴制阻碍俄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奴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2)极端贫困的农奴购买力低下,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3)农奴长期被限制在土地上,使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长期存在。总之,农奴制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农奴制改革内容的特点
1.从政治方面看,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说明其有资本主义民主的性质。
2.从经济方面看,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彻底性。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
3.从整个内容来看,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史料一 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买卖、交换农民,也不能干涉农民的家庭生活。农民有权用自己的名字订立契约、从事工商业活动,拥有动产和不动产,以及进行诉讼;还可以改变身份,成为市民或商
人。其次,规定全部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史料反映出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市场,但农民受掠夺残酷。
史料二 俄国1861年改革后,图中阴影所示部分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史料表明农奴真正可支配的土地比例很少,实际上改革是对农民的变相掠夺,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主题1 进步性:(图示)
史料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数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欧洲一些国家几个世纪才完成的转变。
主题2 局限性
资产阶级改革任务并没有完成
(1)目的: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2)内容:改革是妥协的产物,具有残暴的掠夺性和欺骗性。
(3)不彻底性: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2011·山东高考)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上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
请回答:
(1)怎样理解“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为此进行的1861年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列宁所说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观察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他为什么产生这种矛盾心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答案
课时训练
1.(1)必要性: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原因: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
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2.(1)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而俄国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1861年改革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或使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俄国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司法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俄国政治的法制化。(答具体措施也可)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
3.(1)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既要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这是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
(2)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
(3)不符合实际。这部分农民受制于控制村社管理的地主,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然存在。
(4)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