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
[考 纲] 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
[课 标]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2.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3.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
1.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1842年春,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的主要撰稿人,从此利用《莱茵报》发表多篇文章,矛头直指反动的政治制度。
(2)1845~1846年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
(3)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将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
(4)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投身“武器的批判”:亲自参加1848年革命的实践,投身到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去。
3.从事理论研究,发表《资本论》
(1)准备:马克思从大英博物馆获取大量资料。
(2)编撰
①《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9月发表。
②第二卷、第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出版于1885年和1894年。
(3)内容
①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
②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
③论证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
④意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成为社会主义的教科书和工人运动的指南。
4.建立国际组织、指导无产阶级革命
(1)应邀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并起草发表《共产党宣言》。
(2)1864年9月,应邀出席国际工人协会并起草了《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等重要文件。
(3)创立和领导第二国际,推动了19世纪末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易混易错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最主要的是由于他们进行了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不要误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腐朽;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等。
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
1.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主义出现,列宁主义诞生。
2.迎接新的革命高潮
1905年革命后,创办《真理报》,并先后发表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哲学笔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四月提纲》、《国家与革命》等重要文章,及时地给革命进行指导。
3.领导十月革命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4.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
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同德国签署和约,退出战争;领导苏俄军民取得反对外来干涉和国内战争的胜利;为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成功地进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探索。
5.卓越的理论贡献
晚年以惊人的毅力,对党的团结、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发展、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的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论述。这些丰富的思想,不仅指导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指导意义。
三、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1.参与创建共产党
1920年,创建了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探索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和军队建设道路
大革命失败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并对军队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贡献。
3.成为领导核心,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此后,他领导党和军队先后胜利完成了长征,实现由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的转变,赢得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此间,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在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缔造新中国
1949年,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了开国大典,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
5.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从1953~1956年,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6~1966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严重失误。
6.发动“文化大革命”
由于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再加上个人专断作风的不断滋长、民主法制不健全,1966年,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是毛泽东晚年的悲剧。
名师点睛 (1)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理论家,他一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探索。
(2)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犯了“左”倾错误,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损失。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四、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土地革命时期
(1)大革命失败后,曾在武汉担任中共中央秘书工作,后到上海任党中央秘书长。
(2)1929年10月,策动南宁兵变,后又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
(3)红军长征抵达遵义之前,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
2.抗日战争时期:与刘伯承一起粉碎了日军对晋东南根据地的“九路围攻”。
3.解放战争时期
(1)1945年10月,与刘伯承发起上党和平汉战役,配合了重庆谈判。
(2)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4.开国之初
(1)巩固政权:1949年10月,率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并于12月解放成都,用六天时间完成进军西藏计划。
(2)党的建设:在中共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3)经济建设:客观地总结了“大跃进”及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1961年初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主持制定关于企业管理方法的“工业七十条”。
5.“文革”时期
(1)遭迫害。
(2)1973年,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次年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
(3)1975年初,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并提出要全面整顿。
(4)天安门事件后,又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6.新时期
(1)复出后分管教育科学工作,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77年秋恢复高考制度。
(2)1978年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开辟改革开放新道路的宣言书。
(3)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4)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和厦门经济特区的南方之行,推动了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高潮。
(5)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视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宣言书。
(6)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关键点拨 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能够成功扭转本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并取得巨大成功,带给我们最主要的启示是:他们都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革命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从本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革命或建设的成功之路。
关于《共产党宣言》
史料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转化成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
史料表明《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是(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发展生产力(经济)。
关于新经济政策
史料 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上的讲话
史料表明列宁为“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 实行新经济政策。他探索出的现代化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利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来恢复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通过这一政策使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农联盟得到巩固;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由此探索出一条由小农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
关系
史料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史料表明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如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实行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如继续推行经济建设,努力于祖国统一大业等。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后来苏联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成效怎样?
(2)从材料二归纳斯大林认为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说明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这种观点与材料一、二有何联系?
(4)阅读材料四,请你列举本世纪中外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计划”即国家干预来发展生产力的三个实例。
2.(2011·江苏高考)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课时训练
1.(1)列宁的话表明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效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但苏联后来又废除了新经济政策。
(2)特点: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充满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政党一党专政。
(3)观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联系: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教训。
(4)①苏联的新经济政策;②美国罗斯福新政;③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2.(1)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
(2)实践: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3)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认识: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