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人民版选修四)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人民版选修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20 19:1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考 纲] 1.孔子。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课 标]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1.生平:春秋时期鲁国人,少年立志学习礼乐,献身文教,昙花一现的从政生涯。
2.基本思想
(1)“礼”:即周礼
①尊尊:卑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其中最重要的是尊君。
②亲亲:就是对亲人的爱,其中强调子对父母的孝顺,弟对兄长的恭敬。
③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
④“正名”:就是用周礼去规范人的行为。
(2)“仁”:仁者,爱人
①仁爱应有差别,首先是亲人,其次是朋友,而后才是其他人。
②行“忠恕”之道。即人要尽己为人。
(3)礼与仁结合:孔子认为,只有礼与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4)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3.历史贡献
(1)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出现“学在民间”的局面。
(2)政治上:“举贤人”以施行仁政,提出理想贤人的标准“内圣外王”。
(3)思想上:奠定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基础,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1.主要思想
(1)理想国由统治者、武士、劳动者三个等级的公民构成。国家的统治者应由哲学家来担任。
(2)理想国的实现办法首先是为统治者从小就提供严格的教育,直到他们掌握哲学的知识;其次是废除统治者的私有财产与家庭,使权力和财产、家庭分离。
2.影响: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被人们称作是最早的乌托邦。其哲学著作成为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献。
三、探求真知的亚里士多德
1.主要思想
(1)自然观
①将自然分类,加以等级化:认为最高等级是人。
②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提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③认为善是万物能够实现自己的本质。
(2)政治观
①认为人在本性上是城邦的动物。
②把奴隶与妇女排除在城邦公民之外。
③倾向于民主制政体,主张由中产阶级执政。
2.影响
(1)其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2)其自然观在中世纪乃至近代都备受推崇。
(3)对正义与民主的讨论仍然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话题。
(4)其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影响深远。
孔子及其思想的历史影响和地位
1.孔子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和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政治的主导理论。
2.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价值信仰、情感态度、观念意识和风俗习惯。
3.儒家思想对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起了一定作用。
4.儒家思想具有重要的世界影响,一度成为古代居支配地位的一种思想,对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也有一定影响。
5.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具有一定价值,对人的道德修养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6.所倡导的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在现代教育中有一定价值。
7.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也有明显的消极作用,如儒家纲常伦理,不利于科学和民主的思想弘扬,促成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所宣扬的等级观念也有消极影响。
东西方的先哲们对理想社会与合格的君主的
描述
1.孔子和柏拉图的理想社会及所针对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孔子针对春秋后期奴隶社会统治秩序遭到破坏的现状,提出了恢复周礼、君臣有别、长幼有序的理想社会。柏拉图针对雅典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了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三个阶级各守其位的理想社会。
2.孔子和柏拉图对统治者的不同要求及其对我们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1)要求:孔子从道德层面出发,要求统治者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遵循礼数,推行仁政;柏拉图从知识层面出发,要求统治者拥有智慧,掌握知识。 (2)借鉴:提高执政者的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和执政能力;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而不能依靠“人治”等。
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1.相同点: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2.不同点:(1)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2)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认为“过犹不及”。(3)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普遍的“善”时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AriSlotle,前384-前322)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中认为柏拉图理念论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又批评理想国家的设想,认为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尊敬的人”指的是谁?
(2)据材料二,亚里士多德更尊重真理体现在哪些地方?
(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亚里士多德对其“尊敬的人”是什么态度?体现了什么精神?
答案
课时训练
1.(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提出了合理的教育方法。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中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2.(1)柏拉图。
(2)批驳了柏拉图理念先于物质的唯心论;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真实的,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 他还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的设想不符合实际。
(3)尊敬但不盲从;体现了他追求真理的精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