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3 13:2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交流爱国有关的诗词。
二、揭题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的诗也是诗人陆游晚年的一首作品,课前老师已经请同学们预习过古诗,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好了朗读的停顿线,是吗?
三、读好古诗。
1.据插图,解诗题。
(1)指名读。为什么这样停顿?理解诗题大意。
(2)指名读。齐读。
(3)想象:读着诗题,你的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4)小结过渡:是啊,书中的插图就是诗题所描绘的意境。(板书:插图)简陋的篱笆门外,两鬓斑白的诗人拄着拐杖,举目远望,眼神中流露出无限的担忧与期盼。此时此刻,诗人究竟在想什么?又在担忧与期盼什么呢?我们去诗中找找答案。
2.据注释,读全诗。
(1)指名读全诗,根据朗读标上停顿线。
(2)讨论。根据注释理解“三万里河”、“五千仞岳”的意思,明确朗读停顿。板书:注释。
(3)根据停顿线读全诗。指名读。齐读。
四、理解古诗
过渡:读完了古诗,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此时此刻,诗人的心中响起了那些景哪些物那些人呢?
1.明内容。
(1)默读古诗,找一找,圈一圈。
(2)交流,板书:黄河 华山 遗民
2.山河壮丽
过渡:怎样的山河?怎样的遗民?
活动一:同桌一起读学
要求:1.读一读,说一说。先读一读诗句,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读一读,想一想。再读一读诗句,想象:诗人想到的是怎样的黄河?怎样的华山?
(1)出示要求,同桌学习。
(2)反馈交流。相机理解“三万里”“五千仞”“摩天”,并想象画面,用词语形容看到的黄河及华山的画面。如气势磅礴、高耸入云等。
(3)指导朗读。
(4)小结:你看,如果我们在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同时,加上画面的想象,就能更好地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对吗?板书:想象
2.遗民泪尽
过渡:想到遗民的时候,诗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出示学习活动二:小组一起学
要求:读一读诗句,说一说诗意。
查一查资料,品一品心情。(借助资料,交流:诗人想到遗民时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1)指名交流。汇报:1读诗2说诗意3品心情,说原因
(2)质疑:关于教材注释,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不理解:胡尘为何解释为金政权?)
(3)借助自己查到的资料试着找找答案。再全班交流。最后插入视频简介“靖康之乱”。
(4)理解“泪尽”。遗民为何会泪尽在胡尘里呢?音频。边听边想象遗民生活的画面。听到这里,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再将我们的目光拉近些,我们仿佛看到金人铁蹄下的老人——铁蹄下的妇女——铁蹄下的青壮年——铁蹄下的孩子——我们仿佛看到了金人的铁蹄所过之处尘土飞扬,哀鸿遍野。怪不得诗人要用胡尘来指代金政权,怪不得生活在金人统治下的遗民眼泪都要流干了。一起读——遗民泪尽胡尘里。想到这些画面的陆游,内心怎能不感到悲痛呢?一起读——
(5)理解“又”。此刻的遗民最盼望的是什么?他们盼来了吗?你知道他们判了多少年了吗?我们从诗人写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课件出示。可惜诗人到死都没有盼到中原的统一,你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又有多少遗民和诗人陆游一样,从蓬头稚子盼到白发苍苍,甚至变成一座荒凉的坟茔,也没有盼来王师的到来。一起读。
(6)补充:南宋王朝的军队为何迟迟没有来呢?
出示《题临安邸》。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南宋王朝迁都临安后,王公贵族的生活?他们在干什么呢?
遗民的生活水深火热,皇帝和大臣们却纸醉金迷,乐不思蜀。想到这里,你又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出奇的愤怒,更深的悲凉,无限的同情。齐读。
(5)小结:同学们,理解这样的诗句,光光借助注释、插图和想象的方法是不够的,因为诗中出现了我们不太了解的历史,不太清楚的地理,这时候,我们需要借助地图和历史资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思,更深地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板书:地图 史料
五、总结全诗,指导书写
1、诵读。
分句引读。齐读。
2、誊诗。
此刻的诗人百感交集,满腔的的愁绪无处宣泄,只好诉诸笔端,藏于诗行,写下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让我们也拿起笔,再一次走进诗人的内心,将这首诗照样子抄写下来。
六、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今天这堂课,我们借助这些方法学习了诗人陆游的诗,再一次体会到了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虽然诗人壮志未酬,但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国家,装着人民。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将伴随着他的诗代代相传。补充板书。
作业: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思考:中原美景数不胜数,诗人为何想到了华山与黄河。★★
3.借助今天学到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尝试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