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3 11:5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内 容 自相矛盾
课 型 新授 课时:
教学目标 (一)借助课文注音及注释,能读准“吾”“弗”“夫”等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借助课文注释、查工具书及联系上下文猜一猜等方式,理解“鬻”“誉”“陷”或“夫”等字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三)通过想象补白、改编剧本表演、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了解人物思维过程,懂得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互相抵触。
教学重点 1.认识“吾”“弗”等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2.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等字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难点 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自相矛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阅读篇章页,明断语文要素1、聚焦篇章页,点明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揭示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相矛盾》,开启今天的思维之旅。(二)多形式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指导朗读,读准字音。(1)交流。你还记得这个寓言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吗?(2)读准字音。借助注音把课文读正确,遇到不确定的读音,借助注释想想意思,再定读音。(3)交流反馈。预设:“夫”,读音fú,联系五上第六单元《语文园地》中诸葛亮名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理解“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引发议论”,读第二声。巩固读音,完成《作业本》第2题。2.再读课文,探究字意。(1)去掉注音,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大意,遇到不理解的字圈出来,思考:有什么好办法理解它们吗?(2)回顾方法。(相机板贴:借助课文注释 查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3)理解字意。一边读文,一边运用学过的方法尝试理解不理解的字意。预设一:理解“鬻”“陷”“或”。借助注释,理解“鬻”的意思是“卖”,“陷”是“刺破”,“或”是“有的人”。预设二:理解“誉”“立”。誉之日——查阅字典解释(誉:①名誉;②称赞),联系上下文可猜测“誉”是“称赞”的意思。不可同世而立——揣摩“立”的字典解释,联系上文可知,“立”的意思是“存在”。预设三:理解“弗”“应”。其人弗能应也-联系上下文猜测“弗”是“不”,“应”是“应答”。(出示:弗能应-应答)你发现了什么?(文言文中一些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它们的意思是相对应的)相机练习。理解“坚”和“利”。吾盾之“坚”(坚固),吾矛之“利”(锐利)。(4)小结。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要记得结合语境,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板贴:结合语境)3.联系文意,读好停顿。(1)自主尝试读。用斜线在文中标注停顿,读出文言文的节奏。不确定的用问号标注。结合《作业本》第3题,突破难点并说明理由。预设一:第(1)题意思是“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所以停顿应选第一句。第二句把“子之矛”“子之盾”中间分开了,就把完整的意思割裂了,是不对的。预设二:第(2)题中,“夫”是句首语气词,需停顿,并且“同世而立”需连起来读。因此,选第二句。而第一句“夫”后缺停顿,又把“同世而立”分开了,是不行的。(3)朗读巩固。读准字音,读好停顿。(4)复述故事。图示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三)走进人物内心,探寻思维过程1.结合朗读,感知“誉”。(1)同桌合作,朗读对话。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分角色朗读。(2)楚人连续两次“誉”,请联系他所说的两句话,思考:这是( )的“誉”,为什么?预设:(夸张)的“誉”,(不符合事实)的“誉”,(前后抵触)的“誉”……(3)完成思维推演。(相机板书;不可陷之盾PK无不陷之矛,则矛不利,则盾不坚)2.走进人物内心,了解思维过程。(1)学习活动一:想象内心,了解路人思维。(2)学习活动二:再启想象,了解楚人内心。预设:他说得有道理啊,世界上哪有矛和盾都是最厉害的呢?如果用我的矛刺我的盾,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呀!小结:楚人这时才明白“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板书:不可同世而立)3.学习活动三:循思维改剧本。(1)全班交流。(2)同桌角色扮演。(四)联系生活实际,深化理解寓意学习活动四:联系生活畅谈。2.点明寓意。像楚人这样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可是要闹笑话的!无论我们说什么、做什么,一定要记住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3.完成《作业本》第6题,深化对寓意的理解。4.小结。同学们闪现的思维的火花,来源于我们根据本单元的阅读要素,走进楚人和路人的内心活动,对课文寓意的深人理解。(五)拓展课外阅读,延展思维空间1.(出示韩非子资料)推荐阅读。2.迁移阅读,学以致用。运用今天所学方法,课外阅读其他寓言文言文,走进这些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收获更多深刻的道理。3.分层作业,个性发展。课后用自己的话向家人讲讲这个故事,讲完后请家人打星。(出示评价标准)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不可限之盾 PK 无不陷之矛
读句子,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V”。
(1)吾(wú wǔ)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其人弗能应(ying yīng)也。
(3)夫(fū 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读一读,选择停顿恰当的句子,画上“V”。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2)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矛刺盾
如 果
如 果
盾最坚固
矛无法刺破
矛最锐利
盾被刺破
说明
说明
矛不是
最锐利的
盾不是
最坚固的
证明
证明
不存在
“无不陷之矛”
不存在
“不可陷之盾”
听到楚人前后抵触地夸耀自己的矛和盾,如果你就是这个路人,你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完成《作业本》第5题的第(1)题。
路人听后心生疑惑:( )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楚人,听了路人的话,你又会想些什么呢?
完成《作业本》第5题的第(2)题。
楚人听后“弗能应也”,他心想:( )
《自相矛盾》剧本
时间:
人物:
地点: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街上大声叫卖,吸引了一大波人围观。
楚人( ):“大家快来看看啊!我的盾非常坚固,任何物品都不能刺破它;我的矛也是最锐利的,没有它刺不破的东西。这盾和矛的质量绝对是最好的,赶紧买个试试吧!”
路人(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楚人( ),无话可说。
根据人物的思维过程,将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完整,并和同桌分角色演一演吧!
“不可同世而立”的其实远不止楚人自夸的矛和盾。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这样的人或事吗?请结合下面的支架来谈一谈。
与 ,不可同世而立。
联系生活,下列情境属于自相矛盾的是( ).(填序号,可多选)
①一个年轻人对爱迪生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
②小昊成绩退步很多,跟妈妈保证再也不玩游戏了,要认真学习,可是他却趁妈妈出差时,在家通宵达旦地玩游戏。
③网络与学习,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如果过分沉迷网络,学习肯定好不了;但如果只是“尽信书”埋头苦读,那么也会错过网络上丰富的知识。
韩非子,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其代表作品《韩非子》一书中,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滥竽充数》、《买椟还珠》等等。
根据文意,把故事的过程讲清楚;☆
通过想象,加上人物的思维过程;☆☆
联系生活,讲述从中懂得的道理。☆☆☆
则矛不利
借助课文注释
结合语境
则盾不坚
则矛不利
不可同世而立
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查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