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过方程,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并学会了用等式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本节课在描述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后,继续学习用等式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为后面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起到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体会学习方程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和小组交流合作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
教学流程:
利用实际问题,从而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探究等式的基本性质。
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同时给出检验的过程。
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1】 1.2010年上海举办了世博会,图中的中国馆以其独特的造型备受瞩目,据不完全统计10月份到世博会游玩的人数大约是1570万,比参观中国馆的人数的5倍还多70万,求10月份到世博会中国馆游玩的有多少万人? 2.一个数的2倍等于这个数的3倍,求这个数? 3.请同学们猜猜康老师的年龄?同学们的年龄呢?那么再过几年老师的年龄是你年龄的2倍? 教师展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抛出问题1,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给予肯定或解释。解决了问题1快速进入问题2和问题3。 展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抛出问题1,此过程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问题1比较简单,学生用算数或方程都可以解决问题。问题2,问题3用算术解法不容易,但用方程就很方便,凸显出方程的方便性,使学生认识到进一步学习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性。
【活动2】议一议 根据刚才活动中所列的方程,让学生讨论并探究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若有困难老师给予提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一元一次方程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且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板书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与思考,再加上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加深了他们的印象,并且引出了课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优秀学生的帮带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活动3】做一做 教师出示练习,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可以小组先交流合作再发表意见。 判断下列各等式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一元方程的解,也可叫做方程的根.方程是等式(含未知数的等式),解方程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优秀学生的帮带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活动4】想一想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解答的过程回忆起小学说的等式性质。 教师给出完整的整式性质1和2,并板演在黑板上。 等式的基本性质1: 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 ,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符号语言: 等式的基本性质2: 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教师强调除数不能为0. 符号语言: 如果 则 等式的基本性质3: 如果 又则 等式的基本性质4: 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代替, 简称等量代换. 教师板书等式的基本性质3和4. 通过具体的举例,将抽象的定义形象化,使得学生更容易掌握。
【活动5】练一练 【活动6】例题讲解 课堂练习 填写下列等式的变形,并说明利用了等式的哪一条性质? 例1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并检验. 5x+70=1570 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通过这个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 利用本题教师强调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步骤,以及如何检验。 本题两个解方程的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学生亲自动手尝试,老师纠错讲解,这一过程的练习让学生学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方法。
【活动7】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学生: 学了本节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采用提问的方法小结,对学生而言,可重新唤起其求知欲,振作精神,活跃思维,使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对教师而言,可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获得知识的反馈。
板书设计:
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1) 1.一元一次方程概念 2.等式的基本性质 导入区 学生练习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