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阅读漫谈
读书的方法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每个人的习惯和爱好不同。这里编辑的名人的阅读经验和方法,只能给你提供借鉴和帮助,至于哪种方法适合你,还要本人来感觉。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我们要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金庸:一生乐趣在读书
金庸,自幼酷爱读书,并且笔耕不辍,是一名成功的报人、社会评论家和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
读书方法:我看书,一本钟爱的书就一字不放过地仔细读。尤其是在看英文书的时候,我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字,马上查字典,这本字典查不到,再查大字典,查到为止。我是下苦功夫、用比较笨的办法读书,把这些笨办法累计起来,自己看多了,看书也就容易了。难关就这样一关一关地过去了。
好书可以一读再读。有一本《哲学的趣味》,是美国人写的,讲哲学的。初中一年级的时候看的翻译本,我觉得他写得很有趣味,当时不是完全懂。但后来年龄大了,再看英文本了解比较多了,觉得这本书写得轻松活泼,有些问题讲得很好。
茅于轼:用书籍丰富人生
茅于轼,1929年生于南京。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以后20余年从事铁道机械机车车辆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1993年以后连续三届被选入美国Marquis世界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名人。
读书方法:对好书要反复读,书中讲的道理要自己去重新发现一遍,要懂得当初人们是如何克服了传统观点而认识世界的。例如人们如何从以为地球是平的到知道它是球形的,如何从以为“万物趋向于静止”到懂得“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并进而又认识到宇宙最终将死寂。
余秋雨:生命的质量需要用阅读来锻铸
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
读书方法:一段时间专心读一类书。不做读书笔记,但做卡片、写读后感。
卡片是一种客观的东西,读后感是我和卡片这些客观东西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一种思维。
读书不是方法问题,是心态问题。读书,记不住没关系,若看了多遍仍旧记不住,那也没什么,说明你的生命结构与这本书没有缘份。
肖复兴:每一本书都把我们带向一个新天地
肖复兴,1947年出生,北京人。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作品已出版50余种,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读书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子。读书要做笔记,经过自己的手,才能把读到的东西记住并消化、吸收进自己的体内成为自己的血肉与精神。(共14张PPT)
作文训练第四讲
作 文 的
选 材
材料与主旨的关系
人们写文章总是有目的的,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立论说理,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感悟和社会问题的看法,而这也就是文章的主旨了:它是作者通过全篇内容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不言而喻,文章的材料和主旨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材料,主旨就没有表达的凭借。
材料及其来源
所谓“材料”,就是作者从生活中搜集、摄取为写文章服务的一系列事实或论据。例如,我们读过的文章有写人的,叙事的,状物和写景的,所有这些人、事、物、景等,就都是文章的材料。
材料源自生活。我们日常所接触的各类人物,遇到的各种事情,都可以成为写作时的直接材料;而读过的书籍、文章等,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间接材料。
当然,在所有材料中,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我们对它的感受最直接、最真切,写起来自能得心应手。
中考作文的材料范围特点
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实际。
我
学校生活
家庭生活
社会生活
【题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验,就会发现生活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如从一件寻常小事中感悟出一个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与人交往中察觉到一份真诚……请以“我发现 ”为题写一篇文章。 (2001年江苏南通中考题)
2001年山东泰安中考作文题
“发现”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大到天体宇宙,小到电子夸克;无论是已有的知识,还是未知奥秘;无论是具体的事物,还是抽象的精神;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人类自身——这一切都与发现有着不解之缘。从过去到现在,直至将来;伟大的发明,深刻的道理;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他人的长处,自身的潜能……这一切都离不开发现。现在请你以“发现”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写篇文章。
2001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
可以用“发现”为题作文,也可以根据要写的内容,在“发现”二字的前面、后面或前后加上适当的词语,然后按自拟的题目作文。
“发现”,词典上的解释是:
①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和规律。②发觉。
这样,文章既可以写事,写你从中所领悟的深刻道理;也可以写人,写他人的特点,写自身的潜能;也可以写物,写出你对事物的了解。
文章可写学校生活,可写家庭生活,也可写社会生活。
文章可叙述,可议论,也可以说明。
我发现足球像人生
我找到了生命的至爱
我发现妈妈的手有厚厚的茧
我发现奶奶又多了一些白发
我发现同学们都怕作文
我发现当女生真好
我发现了蜗牛的秘密
我发现上帝很公平
我发现他们也是可爱的人
我发现自力更生是无价之宝
我发现温暖无处不在
我发现了微笑的力量(周礼颖)
我发现了成长的美丽(谢雨子)
我发现了缺憾——人之奋斗的动力(段 娜)
我发现读书之趣千千万(龙者师)
我发现温暖就在身边
我发现爸爸其实是爱我的
我发现我长大了
我发现乐就在生活中
我发现关心能给人以动力
我发现她很怪
我发现态度的魅力
我发现了内在的力量
我发现了蜘蛛的一个秘密
学生作文不足之一:文题欠考虑
我发现的自由
我发现了社会的另一面
我发现了爬山虎的……
我发现了生命
我发现了人生的快乐
我发现我家搬家了
我发现色彩
我发现成长的烦恼是好是坏
学生作文选材上的不足及其原因
不足:
1、材料陈旧;
2、材料单一;
3、材料不具体;
4、材料欠考虑。
原因:
1、对活生生的材料没有积累;
2、选材的思路不开阔;
3、对材料缺少必要的筛选和分析。
选材的要求
1、选正面的、积极的材料;
2、选新颖的、独特的、有创新意义的材料;
3、选自己熟悉的、经历过的、理解的材料;
4、选真实的、具体的材料;
5、选典型的、本质的材料。
想一想身边发生过的有关的事情;
想一想学过的有关课文;
想一想写过的有关作文;
想一想看过的有关书籍、报刊;
想一想听过的有关广播、故事;
想一想读过的同学的作文
……
怎样找材料
练习题
【题目一】在成长的过程中,你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有些甚至是深刻的教训,你也许从中学到了知识,也许发现了自己的缺陷。以“ 教育了我”为题写篇文章。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表达真情实感;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题目二】
《这是我的 》(责任、承诺、义务、爱好…)
【要求】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将题目补充完整写篇文章;600字左右。现代文阅读复习(一)
——筛选信息、提炼主题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的常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重点:筛选文中重要信息,通过对语言的品析把握文章主题。
难点:对阅读方法的灵活运用。
一.导入:
1.通过名人谈阅读导入本课
金庸说:“一生乐趣在读书”
茅于轼说:“要用书籍丰富人生”
余秋雨说:“生命的质量需要用阅读来锻铸”
肖复兴说:“每一本书都把我们带向一个新天地”
2.出示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目标
二.生成、探究
1.请同学们围绕目标想一想,我们在平时的现代文阅读中存在一些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自己在现代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围绕其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学生未能提出,实行方案二:
出示课前调查的初中生现代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问同学们是否有同感?
(1)正确的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从而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2)如何正确体味文中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3)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何去正确把握。
(4)阅读文章,联系实际谈感受。
2.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母亲》这篇文章
思考:
(1)请你就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可以任选角度进行谈)
(2)说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并且这些感受源于何处?将关键语句划线
(对文中情节的感知,以及对语言的品析)
(3)全班交流。
(4)结合学生提出的疑问,加以引导。
三.体验、交流
(1)同学间交流经验(通过对该语段的分析,你从中学到了哪些现代文语段的分析方法或交流你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有哪些自己的经验)
(2)教师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是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正确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对于语句的品析),从而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希望今天所讲的知识,能对大家以后的阅读有所帮助。
四.拓展延伸
请你任意在《体验成功》中选一个语段进行体验、分析,并尝试完成语段后的练习。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同学们能通过正确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对于语句的品析),从而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母 亲
世界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就是不让她摸。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有一次,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天,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道:“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我不知是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着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往外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来,楞楞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他竟“呜”的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因病去世了,妈妈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她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橘黄色的灯光是妈妈跳动的心脏。只要妈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永远地跳动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妈妈请您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说明文的一般知识。
二、学会阅读一般的说明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复习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说明顺序。
一、指明本课的教学内容:
复习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说明顺序。
二、 用问答式复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1、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说明文是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按照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常见的说明文有几种类型?本册课文中有哪几个单元哪些课文是说明文?
A、事物(形状、构造,发展变化) B、事理
第一单元1-5课,第三单元10-14课,第五单元19-21课。
3、阅读说明文一般要抓住几个方面?
A、 指明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B、理清说明的顺序,
C、掌握说明的主要方法, D、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三、 复习阅读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说明顺序的方法。
1、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什么是事物的特点?
事物的特点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
2、指出《中国石拱桥》、《核舟记》、《隆冬话竹》、《活板》、《宇宙里有些什么》的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A、《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很广、大小不一、形式多样。
B、《核舟记》:核舟:体积小、雕刻内容多、技艺巧。
C、《隆冬话竹》:竹子:外形典雅、气质刚劲。
D、《活板》:活板印刷:活。
E、《宇宙里有些什么》:宇宙:物质的、无穷无尽的、运动发展的。
3、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以《活板》、《动物尾巴的功能》、《隆冬话竹》为例说明。
A、 题目:《活板》:活。
B、 首段:《动物尾巴的功能》:动物的尾巴形状万千,妙用无穷。
C、 关键词句:《隆冬话竹》:外形典雅,气质刚劲。
4、怎样指出文段或文章的说明中心(主要内容)?
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第12—17段(P169—170)的主要内容。
说明宇宙是无穷无尽的。
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宇宙)+特征(无穷无尽)
注意: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说明或列点说明某一对象的特征,概括时不可以偏概全。
如:《向沙漠进军》第五段(P100)的说明中心。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培植草皮。
5、我们学过的说明顺序有哪几种?每种还有哪些小类?以学过的课文为例说明。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如《核舟记》:头—舱—尾—背。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在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活板》:唐—宋—升死;《中国石拱桥》:古—今。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
A、 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向沙漠进军》第4、6段;
分—总:《宇宙里有些什么》第3—6段;
总—分—总:《中国石拱桥》第5段赵州桥,《核舟记》全文,
《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全文。
B、 先主要后次要:《向沙漠进军》第5段。
C、 先原因后结果:《中国石拱桥》第9段。
D、由现象到本质:《什么是生态平衡》。
E、 由性能到功用:《隆冬话竹》。
F、 由一般到特殊:《隆冬话竹》第9段竹子的种类。
G、由整体到局部:《中国石拱桥》第6段卢沟桥。
注意:⑴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
⑵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⑶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6、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⑴把握该段(篇)说明的中心和重点,分析思路。
⑵概括要全面,要抓住重点,语言要简洁,格式为:说明了什么。
⑶划分标准要统一,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如,总分总结构分三层,总分、分总结构为两层。
四、 课外练习。
第二课时
内容:复习说明方法,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及学到的方法,指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复习说明方法,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二、复习说明方法。
1、本册学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⑴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等边三角形是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如银河系的定义169页、生态平衡的定义122页)
⑵举例子:举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如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课文举了赵州桥、卢沟桥,《隆冬话竹》第二段,为了说明竹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作者举了许多巧妙地提到了竹的成语,《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第4-7段。)
⑶分类别:按一定的标准,不能有从属或交叉关系,要把集合中的所有内容都分完。如人分为男人、女人。(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中第3-5段大、小、中恒星,《向沙漠进军》中第4段游击战、阵地战,《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第二段分类。)
⑷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深入浅出、具体生动。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虹)《向沙漠进军》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把风沙比作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把水当作征服沙漠的武器。《宇宙里有些什么》第2、9、12段。
⑸作比较: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同要说明的事物相比较,一定有两个方面。《宇宙里有些什么》密度小: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第5、6段。
⑹列数据;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
竹子的种类95页,赵州桥、卢沟桥的长度、宽度,恒星的表面温度。
⑺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中国石拱桥》中引用张嘉贞、张族的话,《隆冬话竹》引用苏轼、李白的诗句。
2、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打比方:像、是、当作,就是比喻。
⑸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⑹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
⑺引言论:引用,标记是引号。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共同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特征,但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如打比方:形象生动;列数字:准确;举例子、作比较:通俗、具体;引言论:印证;分类别;条理清楚。
注意:说明方法一般用三个字表达,不要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混淆,表述要规范。
四、复习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的语言运用,同义词的选择上。如课文104页第二、三题,172页第三题。
2、方法:⑴修饰、限制性语言:用删除法,去掉有什么不好?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不能删去,该词说明了什么,如删去有什么不好。
⑵同义词的选择:用置换法,换了有什么不好?
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茫无涯际)。
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如词义、搭配、范围、感彩等方面。
五、 说明文的阅读探究能力。
说明文的阅读探究主要是对信息的处理。
1、数据分析:《祖国的大豆》运用数据分别说明了什么?
2、图表阅读:⑴看清图表;⑵从图上找规律;⑶用简洁的文字表达。
六、课外练习。(共13张PPT)
金庸说:“一生乐趣在读书”
茅于轼说:“要用书籍丰富人生”
余秋雨说:“生命的质量需要用阅读来锻铸”
肖复兴说:“每一本书都把我们带向一个新天地 ”
名人谈阅读
现代文阅读复习目标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4.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初步作出自己的评价
5.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探讨
6.分析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以及语言表达作用
1、请同学们围绕目标想一想,我们在平时的现代文阅读中还存在一些什么问题?
以下是我经过调查得到的同学们在现代文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不知道,在座的同学是否有同感?
(1)如何正确的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从而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2)如何正确体味文中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3)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何去正确把握。
(4)阅读文章,联系实际谈感受。
2、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小组内合作探究)
阅读《母亲》一文思考:
(1)请你就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可以任选角度进行谈)
(2)说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并且这些感受源于何处?
(将关键语句划线,感知文章情节,品析语言)
(3)练习反思
例2
例4
例3
例1
体验、交流
(1)同学间交流经验(通过对该语段的分析,你从中学到了哪些现代文语段的分析方法或交流你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有哪些自己的经验 )
(2)教师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是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正确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对于语句的品析),从而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希望今天所讲的知识,能对大家以后的阅读有所帮助。
拓展延伸
请你任意在《体验成功》中选一个语段进行体验、分析,并尝试完成语段后的练习。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选自朱自清《背影》
——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虽然很辛苦,但很开心
描写
①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痛。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②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③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④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⑤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湖,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选自吴刚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①直抒胸臆,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烘托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破坏的悲剧。② ③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⑤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抒情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选自培根的《谈读书》
——通过排比句,论述读书需讲究方法。
议论
能较好地刻画人物的神情、动作、心理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场景等。
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与作品内容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显示中心。
可以直接点明或加深所叙之事的内涵,揭示段旨乃至全文主旨,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描写:
抒情:
议论:
①水与空气、食品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
②人体内50%(女)到60%(男)的重量是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多达体重的80%。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的3%,而这3%的淡水中,可直接饮用的只有0.5%。所以说,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泉。
③然而,水污染在世界上相当普遍而又严重。当水中的有害物质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这就是发生了污染。这些有害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有毒物质,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致病微生物、油类物质、植物营养物,各种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等。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未加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
④大量的污染物首先排入河流,造成内陆水域污染。80年代初我国5.3万公里的河段进行调查,水质合乎饮用标准的仅占14%。湖泊和海湾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就是地下水也难逃厄运。
⑤水质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等可引起传染病的蔓延。水中的有毒物质可使人畜中毒,一些剧毒物质可在几分钟之内使水中生物和饮水的人死亡,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发现。最危险的是汞、镉、铬、铅等金属化合物的污染,它们进入人体后造成慢性中毒,一旦发现就无法遏止。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世界上有70%的人喝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现在世界上每年有1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死亡原因大多与饮水有关。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每天有2.5万人由于饮用污染的水而得病或由于缺水而死亡。
⑥水污染给渔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严重的污染使鱼虾大量死亡;污染还干扰鱼类的洄游和繁殖,造成生长迟缓和畸形,鱼产量和质量大大下降。还有许多水产品因污染而不能食用,许多优质鱼濒于灭绝。污水还污染农田和农作物,使农业减产。污水对运输和工业生产的危害也很大,它严重腐蚀船只、桥梁、工业设备,降低工业产品的质量。水污染还造成其它环境条件的下降,影响人们的游览、娱乐和休养。
1.选文说明的对象是( )(2分)
A、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 B、水污
C、水污染的危害 D、水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要素之一
练习反思:
1、“世界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这句话在文章的首尾反复出现,抒发了作者对母亲 的情感。
2、去火车站回来的路上,妈妈一边走一边叨叨 “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妈妈真的是认为这样好吗?她为什么要总说好?
3、阅读句子,联系上文,写出妈妈的哭所包含的复杂感情。
(她竟“呜”的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
4、作者把母亲比做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想一想,还可以把母亲比做什么?仿照作者的句子,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