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4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4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3 18:4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故都的秋
郁达夫
解读题目:
“故都”表明作者写作的地点,指“北平”,但是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天,说“故都”,是要表达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描写的核心。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他,幼年丧父,发愤读书,成绩斐然,贫困的生活赋予他诗人的忧郁特质。
   他,17岁留学日本,饱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他作家的忧伤情怀。
  他,壮年时期飘零南洋,北望中原,苦难的祖国赋予他战士的忧患悲凉。
  他,在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终年49岁。
   他,在1952年被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他的名字,叫郁达夫。
  后人评价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的确,充满诗情画意,这就是郁达夫写景散文的特点。
content
音正形准
①一椽(   )  
②落蕊(  )  
③平仄(  )
④廿四桥(  )
⑤潭柘寺(  )
⑥房檩(  )
⑦譬如(  )
⑧颓废(  )
⑨鲈鱼(  )
chuán
ruǐ

niàn
zhè
lǐn

tuí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初读课文,找出概括北国之秋特点的句子。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请同学们分别为这几幅幅秋景取个诗意的名字。























晨院素秋图
本段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破屋、浓茶、小院、碧天、鸽声、日光、破壁、牵牛花、秋草等。
文中有哪些景物?
特点: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秋日小院的清幽、萧瑟、衰败。
此段写景有何特点?
情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寂寞是一种清福”——梁实秋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
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描写景物的?
落蕊静秋图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甚至是扫帚的划痕呢?
思考与探讨
无声、无息、无味的落蕊,细腻、清闲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以及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流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清闲、落寞、深沉的情怀。
衰蝉残秋图
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几声秋蝉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寂寥、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了秋味。
思考与探讨
冷雨凉秋图
在冷雨凉秋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都市闲人来丰富自然风物,用都市闲人的对话来侧面烘托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佳果清秋图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思考与探讨
碧空 青天蓝朵(白里透黄)
青布 淡绿微黄
蝉声 雨声
人声 鸽声


孤独
凄凉
秋色
秋声
故都秋景图
晨院素秋图
落蕊静秋图
衰蝉残秋图
冷雨凉秋图
佳果清秋图
一是以情驭景,色彩独特。作者所处的时代给他在心理上投下忧郁冷寂的阴影,他想追求“清净”的生活,内心又有无从摆脱的“悲凉”,因此在他的笔下,北国的秋带有郁达夫式的主观色彩,写景也以冷色为主。
二是随感取材,布局巧妙。作者从北平名胜写起,逐一展开秋院、秋槐、秋蝉、秋雨、
描写秋景的部分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故都秋景图
晨院素秋图
落蕊静秋图
衰蝉残秋图
冷雨凉秋图
佳果清秋图
本文除上述内容外,还有哪些内容?
本文写故都的秋,却在第2段和第13段写了江南秋景,结合文本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作用: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段,后者在第13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通过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秋味之浓,回味之永”,更切合作者的审美心理。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黄酒
白干

稀饭
馍馍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南北不同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再提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以此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北国之秋的特点,继而表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美之情。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却在第12段插入了古今中外人们钟情于秋的文字。有人认为此段纯属多余应删除,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理理由。
文章末段抒情方式有何特点?
抒情上的直抒胸臆
最后开头、结尾都有直抒胸臆,情感饱满真挚。表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款款深情。尤其是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更能见出,郁达夫对爱这故都的秋,胜过爱自己的生命!
生命中曾经有过灿烂,后来终究都要用寂寞来偿还。
郁达夫深谙清、静、悲凉之秋的内涵,才更珍惜故都的清辉雅韵,因为他读懂了寂寞之秋背后的声音。
情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清、静、悲凉的素秋,已住在了他的生命里,但他更愿舍命将这绵延千古,弥漫世界的清辉素韵长留人间。
这精致而细腻的悲凉美,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我相信她也住进了同学们的心间。
小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仿照“天净沙·秋思”写一首小诗。要求:使用列锦(名词罗列)的修辞手法。
2.根据文章,写出你所联想到的诗句。要求:四个以上,关于秋的诗句。
自由合作,任选一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清秋
夜月柳影芦花,
高天驯鸽浓茶,
疏草蓝朵人家。
槐蕊落花,
赏秋人在雨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秋风秋雨兮》
—— 林黛玉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