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登泰山记
姚鼐
【学习要点】
1.认识作者姚鼐
2.感受泰山之美
3.积累文言知识
作者资料
姚鼐(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归里后,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姚鼐治学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他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等。
姚鼐为文“以神、韵为宗”,形成一种迂徐深婉,一唱三叹,而又耐人寻味,意蕴无穷的风格。近代学者章太炎谓之“谨”,刘师培称之“丰韵”,都是对其文风的富于韵味、言简意丰的高度评价。
nài
方苞
刘大櫆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
桐城派
作者资料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重视义理、考据、辞章。
桐城派
作者资料
题目解读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泰山
题目解读
泰山
泰山 东岳 山东泰安 1532米
华山 西岳 陕西华阴 2155米
衡山 南岳 湖南衡阳 1300米
恒山 北岳 山西大同 2016米
嵩山 中岳 河南郑州 1492米
泰山北斗(古代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崇仰的人。又称泰斗。)
泰山泰水(旧时称妻父为泰山,称妻母为泰水。又因泰山古称东岳,故妻父又称岳父,妻母则称岳母。)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如:《小石潭记》写景,借凄清的景抒发作者被贬后的凄凉之情;《核舟记》状物,通过对核舟的介绍说明,赞扬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桃花源记》叙事、写景,表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岳阳楼记》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的机会写景、议论,表明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登泰山记》写景、叙事,描写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记
题目解读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由,(一说以病辞官)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题目解读
写作背景
课文朗读
结合注释感知大意和脉络,勾画文中记录时间的词语。
①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③戊申晦huì,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chū 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皓hào驳色,而皆若偻lǚ 。
④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⑤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⑥桐城姚鼐记。
①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课文翻译
登泰山记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笔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笔记:乾隆三十九年是年号记年,是月丁未是干支记日。朱孝纯子颍是名字。
课文翻译
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峰。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课文翻译
③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课文翻译
④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⑤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⑥桐城姚鼐记
桐城姚鼐记述。
登泰山记
交代泰山位置
记述登山过程
描绘日出美景
介绍人文景观
描写自然景观
登山寄情
结构梳理
说明
说明
说明
描写
叙述
略写
详写
详写
略写
略写
文化常识
1、纪年法:
1)年号纪年: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如乾隆三十九年、贞观十三年。
2)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如壬戌之秋、丙辰中秋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特点是:
①、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②、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③、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文化常识
3)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4)王公年次纪年
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5)星岁纪年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
文化常识
2、纪月法:
1)序数为记,即一月、二月
2)月建纪月:又称地支纪月,即用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纪月。月建的“建”指“斗建”,即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故称月建。如元年建子月癸巳。
3)季纪月:古人把四季的每一季节都分成孟、仲、季三个阶段,然后再依次分别代称月份。这种纪月法,常见于序跋。如明·吴昆《医方考·自序》“皇明万历十二年岁次甲申孟冬月”的“孟冬月”即为十月。
4)名纪月:先秦时期每个月有特定的名称。如正月为陬zōu,二月为如,三月为寎bǐng,四月为余,五月为皋gāo,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
3、纪日法:
1)干支纪日:从春秋战国开始,干支纪日便成为历代史官纪日的传统方法。世界上迄今应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如是月丁未、五月辛丑。
2)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每月十五叫望。
现代时间 时辰 特殊名称 更点
23:00—1:00 子时 夜半 子时为三更
1:00—3:00 丑时 鸡鸣 丑正二刻为四更
3:00—5:00 寅时 平旦 寅正四刻为五更
5:00—7:00 卯时 日出
7:00—9:00 辰时 食时
9:00—11:00 巳时 隅yú中
11:00—13:00 午时 日中
13:00—15:00 未时 日昳dié
15:00—17:00 申时 哺时
17:00—19:00 酉时 日入
19:00—21:00 戌时 黄昏 戌时一刻为一更
21:00—23:00 亥时 人定 亥时三刻为二更
文化常识
4、纪时法
课文分析
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学者王克煜将这篇散文和杨朔的《泰山极顶》、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冯骥才的《挑山工》并称为泰山四大著名散文。阅读课文,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1、作者从第2段叙写开始登山,文章第1段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2、游记散文重在记叙有条理。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第二段作者登山的路线是怎样的?找出第二段集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其写景特点。
3、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象的?
4、文章第4、5两段,写了泰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和桐城派散文特点简要分析。
5、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6、《登泰山记》体现了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统一的文学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阅读·思考·交流
课文分析
1、作者从第2段叙写开始登山,文章第1段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阅读·思考·交流
答:不多余。
文章第一段介绍“泰山之阳”“其阴”“古长城”“日观峰”的位置,由面到线到点(南北水系—南北分界—重要景点),为下文描写登山所见,营造氛围,埋下伏笔;也正因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景观才吸引着四方游客,吸引着作者顶风冒雪而来,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没有此段,后面的内容就显得突兀而模糊。
课文分析
2、游记散文重在记叙有条理。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第二段作者登山的路线是怎样的?找出第二段集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其写景特点。
阅读·思考·交流
路线:京师——泰安——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巅
[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写景句子 特点 使用的方法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壮阔 自上而下、
由远而近、
比喻
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雄浑 半山居雾若带然 高峻 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象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
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象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象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
日观峰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半山居雾若带然
课文分析
3、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象的?
阅读·思考·交流
答:①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象,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足下皆云漫,山白若樗蒱。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是正面描写。“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是侧面描写。
泰山日出
泰山日出壮观而动人心弦,是岱顶奇观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
课文分析
4、文章第4、5两段,写了泰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和桐城派散文特点简要分析。
阅读·思考·交流
答:第4、5两段,作者简略写了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主要有以下作用:
①写人文景观突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写自然景观,既突出了泰山冬季的特点,又让人对冬天的泰山有更全面的了解。
②风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冰雪”,“无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既交代了冬季泰山的安静险峻,也给游者留下了一丝遗憾。
③从全文来看,它与第2段相照应,行程有始有终,文章脉络清晰。同时将泰山的特点进一步补充完整。
这两段体现了桐城派注重考据的写作特色。
《赤壁赋》是感性的、诗人式的,重在抒怀
《登泰山记》是理性的、学者式的,有书卷气
泰山景点
岱祠
碧霞元君祠
石刻
课文分析
5、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阅读·思考·交流
答:①善用传神的动词。如“乘风雪”的“乘”字,从人身不由己,只能随风雪而行的动作里,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自”“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
②善用准确、凝练的语言。作者善于把握住泰山独特的自然景象,选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如文中写傍晚雪山的光亮是“明烛天南”,而写夕阳余晖则称“晚日照城郭”,一个“烛”字,一个“照”字,很细致地区分出两种不同光亮的强弱。
③善用修辞,巧于衬托、照应。文中所记多为静景,但作者往往能遗用修辞来化静为动。如白雪覆盖着山峰,是一幅静谧的图景,作者却称之为“苍山负雪”,赋子了它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再如以夕阳晚照的幽静美来衬托日出的雄奇美。
课文分析
6、《登泰山记》体现了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统一的文学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阅读·思考·交流
答:本篇散文“义理、考据、辞章”的综合运用,使之成为古代散文中广为传诵的名篇。
①“义理”方面:描写泰山本身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也体现出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文章寄寓着作者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敢于征服的精神。
②“考据”方面:写出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绍登山路线和泰山的人文自然景观,考查历史名胜,说明汶水、长城的位置等。
③“辞章”方面:全文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有序,文辞清丽,语言特点鲜明,描写丰富,如诗如画,极具文采。
课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对加红色词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①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向西)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③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稍微)
④世皆谓之天门云(句末语气助词)
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⑤⑥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解析]A(③稍这里是依稀之意,⑤及是等到之意)
A
课堂练习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五岳之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是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解析]阴阳判断相反
B
课堂练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颍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雪雾、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幽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解析] 朱孝纯之子朱颍,错,应该是:朱孝纯字子颍
A
课堂练习
4、翻译下列句子。
(1)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5、姚鼐登泰山后,他的老师刘大櫆在《朱子颍诗集序》中对此事做了评价:
乙未之春,姬传(姚鼐)以壮年自刑部告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
根据文本,概括姚鼐“隐君子之高风”的另两个具体表现。
登山时间:除夕佳节寄情山水,脱俗超凡。
登山路线:
登山所见: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
不循古人不走常路,不畏艰险。
雪霁观日景致奇绝,洒脱坦荡。
课堂练习
6、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语句
(1)《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掷具。
(2)《登泰山记》中,写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
(4)《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的位置,为下面观日出的主要活动埋下伏笔。
(5)《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当其南北分者 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 在长城南十五里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基础积累
1、分析红色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至于泰安: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②是月丁未:古今异义,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③复循西谷:古今异义,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④戊申晦:古今异义,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⑤多平方:古今异义,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⑥其级七千有余:通假字,“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⑦少圜:通假字,“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⑧汶水西流: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向西
⑨济水东流: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向东
⑩崖限当道者: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道少半: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文言知识积累
基础积累
2、一词多义
当: 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
余: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
代词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
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限: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道: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
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有: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
文言知识积累
基础积累
2、一词多义
及: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及既上:等到,介词
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
云: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日: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是日:天,名词
漫: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
文言知识积累
基础积累
3、文言句式: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判断句,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
②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
判断句,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
③此东海也。
判断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
④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判断句,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
⑤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定语后置句,“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
⑥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
省略句,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
文言知识积累
基础积累
3、文言句式:
⑦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省略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省略谓语:见
⑧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省略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⑨生石罅
省略句,“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⑩复循西谷
省略句,“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余始循以入
省略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
中谷绕泰安城下
省略句,“中谷”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水”
文言知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