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上音乐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 教案(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七上音乐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 教案(4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12-13 10:1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黄河船夫曲》
【教学目标】
1、大方自信的齐唱、对唱歌曲,唱出陕北民歌的韵味。
2、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从内心热爱我国的民歌艺术。 【教学重点】
自信演唱《黄河船夫曲》 ,唱出陕北民歌韵味。
【教学难点】
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
1、音乐引路。课件播放电视剧插曲:赶路、放羊、送别、阿宝《山丹开花红艳艳》片段。 学生在音乐声中等待上课。
2、导入新课:生活中处处是陕北民歌。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听到的民歌里唱的内容还有印象吗?他们的演唱有什么共同点?(赶路、方言、送别的场景。音调较高。)
师:这些歌曲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在陕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陕北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喜欢民歌。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更是 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师:其中的演唱者认识吗?
阿宝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对陕北民歌非常 钟情,声音能窜高走低,将陕北民歌的魂植入人们的内心。他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陕北民歌到底和陕北有什么联系?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陕北,走近陕北民歌。
赏析陕北民歌。
1、介绍地域环境。
师:在我国的陕西省,以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成:北部的陕北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就是来自北部的陕北高原。我们来看看黄土地上陕北人的生活 环境。这里与我们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比较城市—陕北高原,黄河—湘江,配歌曲伴奏。
师:在陕北高原上流淌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与我们的湘江有区别吗?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有着怎样的性格?在这么天宽地阔的高原上,人们说话或是唱歌的声调会有什么特点?
师:赤裸光秃的黄土高原与咆哮怒吼的黄河赋予了陕北人的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在沟壑纵横、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却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 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 因此,大自然赋予了他们高亢的声调、嘹亮的歌喉。
一听全曲,关注歌词内容。
师:就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黄河上飘来的歌声!
师:黄河上的歌声是谁唱的?他们在干什么?(船夫,边划船边唱歌)
师:生活在黄河上的船夫们,在黄河上艰辛、无畏地划船、拉纤,风浪将他们的脸刻满了皱纹, 雨雪将他们的须发染成苍白,但是他们依然不畏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黄河上摆桨撑 船。
师:陕北民歌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干活也罢、赶路也罢、放羊也罢、划船也罢,只要心中有感,便放开嗓子唱起来。《黄河船夫曲》唱的正是黄河上船夫们艰辛的生活, 体现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性格,简单的歌词也许没有太深的含义,但是唱歌为他们枯燥的划船生活消除劳累与疲乏。
二听旋律,关注音程跳动。
1)生边听旋律,画旋律线。师: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画出旋律线,请你说说旋律有什么特点?(跳动较大)
2)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分析旋律音程跳动较大原因。
师: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陕北民歌的音程跳动较大,这跟什么有关?(江南人感情细腻、说话柔和。陕北人性格粗犷,声调高亢、嘹亮)
三听老师范唱,轻声跟唱曲谱,关注旋律重复。
师:老师来唱第一段歌词,请大家随我轻轻跟唱曲谱,注意观察歌曲的旋律还有什么特点?(重复)出现了几次?(5次)
1)生随琴唱重复旋律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同学们已经能基本轻声跟唱,说明这首曲调琅琅上口。尤其是中间这一段,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段旋律。
生边做协调有致的划船动作边唱旋律,感受旋律的重复
师:这一句是整首歌曲中最典型、重复次数最多的旋律?我们可以联系船夫们此时的动作,想一想他们一边唱歌一边在(划船)。他们的动作有什么特点?(娴熟、协调有序)
师:让我们模仿船夫娴熟的、重复的划船动作,随琴唱这一句重复出现的旋律。
生边做划船动作,边唱歌词,感受四四拍子的强弱规律,表现歌曲的韵味,将歌词每小节第一拍的字放大。
师:歌曲是四四拍,四四拍的强弱关系是怎样的?
(强 弱 次强 弱)
师:划船动作中第一个划开水波的动作是最用力的,注意歌曲的强弱关系。让我们边做划船动作边唱歌曲,注意唱出歌曲的韵味。
四听方言、衬词乐句的范唱,了解方言、衬词。
1)分析方言特点。
师: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哪几句让你一听就知道是陕北方言?
师:由于地域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我国的语言形成了丰富的地方特点,即所谓的方言。像这首歌曲产生于陕北高原一带,因而这一带的方言使得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2)分析衬词特点。
师:这首歌曲中,有哎、嗬哟衬词。也是陕北民歌的特点。
师:为什么要加上衬词?要是没有衬词,也可以唱啊。 (师示范)
师: 歌唱中加入一些衬词, 不仅使歌唱语言更加口语化, 音乐更加饱满、连贯,而且能使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3)模仿方言、衬词,跟唱开始和结尾的两句了解演唱形式。
师:每一句最后都加了一个前倚音和一个下滑音记号,前倚音与陕北方言的语音语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下滑音使演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好的发挥。
随琴完整演唱,分析唱法:原生态。
师:歌曲的唱法有很多种:通俗唱法、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现在还有一种原生态的演唱方法,《黄河船夫曲》应该采用什么演唱方法?
师:因为歌曲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写照,他在赶路就唱赶路的歌、分别是唱送别的歌、放羊时唱出自己的心情,划船时唱出心中歌为枯燥的生活解解乏。所以歌曲的唱法应该是随意的、 直白的、非常原生态的唱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宣泄自己的情绪。让我们带上对歌曲的理解,有味的唱一唱这首歌。
小组对唱,参与律动。
师:整首歌曲有两段歌词?以什么演唱形式出现?(2 段、一问一答)
师:让我们扮演黄河上的船夫,按照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唱出歌曲的韵味。
小结与延伸
1、小结
师: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能用民歌的形式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乘船行驶在汹涌澎湃的黄河之上,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是行进在一马平川的 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它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生活情感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反映着人们的生活。
欣赏民歌《黄河船夫曲》
师:而今,陕北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陕北民歌同样也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而应该有所改变。但是,我们要承认的是不管人们生活水平如何改变,陕北民歌的魂还在,它依然是现代音乐创作的重要音乐素材。经过新的配器、新的演唱形式、加入新的流行元素之后,又赋予了它新时代的气息。
师:同学们,民歌是一个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让我们继续挖掘和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民歌,不断发扬和壮大我国的民族文化!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歌曲《包楞调》《沂蒙山小调》《孟姜女》
2、了解、学习“鱼咬尾”这种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
并完成创编旋律。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民歌,感受齐鲁燕赵音乐文化特点,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感受我国民歌的流变性。
2、本课采用对比式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创编旋律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齐鲁燕赵音乐的特点。
2、掌握“鱼咬尾”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形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创编旋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包楞调》 《沂蒙山小调》 《孟姜女》等齐鲁燕赵音乐的特点。
2、了解并掌握“鱼咬尾”这种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并完成创编旋律。
3、体会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音乐境界,并掌握民歌的流动性。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教师:(出示地图)你们知道战国时期齐鲁燕赵等国是现在我国的哪些省份吗?
学生:包括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及苏北徐州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这一代属齐鲁燕赵。
教师:今天,就由老师领同学们进入齐鲁燕赵的音乐世界。 由地图或老师讲解导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新课教学
1、欣赏《包楞调》
(1)教师:聆听歌曲,说一说这首歌曲中给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它对歌曲的情绪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包楞楞楞”这些衬词的印象最突出,它们使歌曲情绪既开朗又活泼。
教师:这是一首流行于山东成武县一带的民歌,因衬词“包愣愣”而得名。
教师:请同学们跟随钢琴演唱音程,学生演唱。
(3)教师:下面,我们一同来欣赏《包楞调》(出示谱例) ,请大家跟录音模唱或选唱自己喜欢的歌曲片段。
(4)教师: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与《包楞调》进行对比,找出两首音乐作品中相同的地方。
学生:两首歌曲中都使用了衬词。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采用先请大家跟录音模唱或选唱自己喜欢的歌曲片段,再引导学生分析歌曲旋律特点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其对歌曲表现欢乐情绪所起的作用。用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学生熟悉的歌曲,让学生了解民歌中根据地方方言的不同,加衬词和衬句也有所不同。
2、欣赏《沂蒙山小调》
(1)教师:聆听歌曲,请同学们为歌曲划分乐句。 学生思考并划分乐句
(2)教师: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仔细观察乐谱,找出旋律发展的规律。 学生听音乐并回答
(3)教师(出示图例) :这条旋律的发展规律我们称之为“鱼咬尾” 。鱼咬尾是指前一乐句的 结束与下一句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或连锁传递,是中国传统中发展旋律的一 种常用方法。
(4)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创编旋律。
3、欣赏不同版本的《孟姜女》,教师播放江苏和河北两个地区的民歌《孟姜女》。
教师:不同地区的《孟姜女》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河北民歌节奏密集,可以说是江苏民歌基础上加花形成的。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在欣赏、观察与思考中,认识民歌的流变性,而这一特点的形成是由地方语言、地理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2、通过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曲谱分析,验证、巩固“鱼咬尾”这种音乐发展手法。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学 生自评主要体现在是否认识“鱼咬尾”这种民族音乐的发展手法,能否运用这种方法创作简单 旋律,是否理解民歌的流变性等方面。
(二)评价量规。
1、学生能在欣赏、演唱《沂蒙山小调》中发现、认识“鱼咬尾”这种民族音乐的发展手法,在欣赏江苏民歌《孟姜女》中巩固对“鱼咬尾”这种知识的认同,并能运用这一手法创编简单旋律。
2、在欣赏不同地区民歌《孟姜女》中感受到民歌的地域和流变性。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月牙五更》《乌苏里船歌》《走绛州》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欣赏民歌改编的作品使学生感受到: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和基础。
2、通过对关东支脉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关东支脉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聆听《月牙五更》等关东支脉地区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东支脉地区音乐的特点。
2、通过演唱《乌苏里船歌》引子部分,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作品。
三、知识与技能 认识和了解《月牙五更》等作品不同的演奏形式,自信的演唱《乌苏船歌》引子部分,了解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引导学生感受东支脉地区音乐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关东支脉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有表情的演唱《乌苏里船歌》的引子部分,了解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齐鲁燕赵支脉的音乐作品,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东北平原为主,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得大部分地区、去欣赏这些地区的音乐作品。
新课教学
1、教师:关东支脉音乐的体裁形式和风格特点与齐鲁燕赵支脉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接下来我们通过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来找出关东支脉音乐的风格特点。
2、教师播放《月牙五更》,请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属于音乐民歌中的哪一种。 学生回答回忆上节的知识。
3、教师:大家能不能说出这首《月牙五更》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板胡是我国国弓弦乐器。音箱不是蒙以皮革,而是盖上薄的木板或椰壳,形似碗状,琴干琴弓比二胡粗;音色高亢嘹亮。下面我们来听两段音乐,请大家分辨一下是二胡的音色还是 板胡的音色。 学生回答。
4:教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男高音歌唱家郭颂,郭颂演唱了很多优秀的民歌,我们来欣赏一首由他演唱的《月牙五更》 。 学生欣赏乐曲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器乐作品都源于优秀的民歌,民歌是我们源于创作的源泉。 让学生了解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5 教师: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称谓。我们来欣赏一首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请大家思考这首歌曲可以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三部分。
教师:开头、结尾部分与中间段落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
教师:第一部分是根据赫哲族的说唱音乐改编的散板性引子,只用衬词;第二部分是歌曲主题 部分,也是歌曲的主要唱词部分, 它包括了三段歌词;第三部分是散板性的尾声,仍只用衬词,与第一段相呼应。我们来学一下这首歌曲的引子部分。学生学唱,老师纠正。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歌曲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下面就让我们在欣赏中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学生欣赏合唱《乌苏里船歌》。学唱引子部分,加深其对歌曲的印象。
教师:我们已经欣赏了两首音乐,那么关东支脉音乐到底具有什么样特点,又与齐鲁燕赵音 乐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
教师:由于关东一带的居民多从河北和山东一带迁入,所以在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音调、音节旋律特点方面都与齐鲁燕赵音乐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关东一带的民间音乐又别具特点,但从 总的音乐风格上看,更显得乐观开朗。
教师:我们来验证一下刚才我们总结的关东支脉音乐的特点是不是正确的,请大家欣赏一首流传于山西和陕西的由民歌改编的管弦乐合奏作品《走绛州》,大家思考这首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学生:(欣赏音频)欢快活泼的
教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既然是管弦乐合奏,里面出现了很多的乐器,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乐器音色听辨。
学生:木鱼、小号、单簧管、板胡、钢琴。
教师: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这首《走绛州》也是根据汉族民歌《一根扁担》改编的,下面我们就欣赏由歌唱家演唱的民歌《走绛州》。学生可以从音乐要素、情感等方面较全面深入理解作品。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关东支脉地区的音乐,我们了解了它的风格特点,也了解了很多的音乐创作都来源于民歌。希望在课下,同学们能够多去了解欣赏民歌,让民歌的灿烂文化一直发扬光大。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京剧《猛听得金鼓响》
【教材分析】
《猛听得金鼓响》选自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这个唱段是穆桂英在听得金鼓响起时所唱,表现了她性格中超强的自信心,同时也表现了这位女将保家卫国的责任感。这一唱段采用西皮流水板式,有板无眼。
【知识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的欣赏与演唱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调动其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和方法:在聆听、演唱中感受唱段《猛听得金鼓响》所表达的情感,并结合对京剧基础知识的了解,能唱准旋律、唱出京剧的意味。
3、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京剧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京剧艺术的重要地位。了解传统风格特点。能自信、有感情地演唱京剧唱段。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学唱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
【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唱《猛听得金鼓响》过程中,对传统京剧韵味的把握。
【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想、听、唱、动,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采用了“欣赏、讨论、表现”等方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
感受京剧(约5分钟)
师:同学们,又到了音乐课的时间了,今天这节音乐课呀,我们不学唱歌,不欣赏乐曲,我们要……我先不告诉你……
师:以前上课学习的时候,都是听教学范唱,今天呢,老师要亲自为大家演唱,如果大家能说出我唱的是什么,那我就再唱一首,我们来比一比,看看是我会唱的多,还是你们知道的多。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和老师一较高下呀?
(生:敢)好,那我们开始啦……
(一)播放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伴奏,教师演唱
生:现代京剧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师:答对了,那我再唱一个,你们来说一说是什么。
(二)播放京剧《包龙图打坐开封府》伴奏
生:这是《包龙图打坐开封府》的唱段。
师:又答对了,同学们还真厉害啊,那我就再来一首,听好了。
(三)播放京剧《猛听得金鼓响》伴奏,教师继续演唱。
生:这个没听过……不知道……
师:不知道了吧,我还以为得再唱几首呢。刚才老师唱的这首是京剧《穆桂英挂帅》中的唱段《猛听得金鼓响》。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不唱歌,不欣赏乐曲,我们一起来唱京剧!
二、知识拓展
了解京剧(约10分钟)
(一)了解京剧起源、行当,基本功
师: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京剧文化,看完以后说说你的感受(课件播放欣赏视频,让学生感受戏曲文化)
生:认真观看视频,小声讨论并自由回答观后感受。
师:说说你对京剧的了解,或者说一说你想了解京剧的哪些知识?
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想了解京剧的起源、京剧的行当、脸谱等。
教师小结:中国京剧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北京,故名“京剧”,有200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为一体,通过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又分为:生、旦、净、丑四大
行当。人物有忠奸,美丑、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在京剧中,艺术家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就用丰富细腻的手法,夸张的颜色在人物的面部按照一定的谱式绘成了美妙多变的图案,这就是脸谱。
(二)京剧脸谱欣赏
师: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不同的的含义。让我们边欣赏脸谱图片,边来了解吧。(课件播放各种颜色的脸谱图片供学生欣赏,
教师简单介绍脸谱颜色的意义)
师:从色彩上说,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金、银等色。
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敌,如关羽。
黑色: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刚烈、勇猛、粗率、鲁莽的性格,如包拯、张飞。
白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如曹操。
蓝色:喻意刚强勇猛、桀骜不驯;如窦尔敦。
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猛烈、暴躁;如青面虎张青、程咬金等。
黄色:意示残暴、骠悍、阴险;如宇文成、典韦等。
金、银二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
三、体验尝试
学唱京剧(约25分钟)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京剧的基础知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唱选自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的唱段《猛听得金鼓响》
(一)了解《穆桂英挂帅》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谁知道《穆桂英挂帅》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呀?
生:自由回答……
师:哦,同学们说对了一半,看来大家都看过苗圃和罗晋演的《穆桂英挂帅》了,我们学的这次“挂帅”和你们看的可不一样,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次“挂帅”的故事(课件出示《穆桂英挂帅》故事简介)
(二)播放视频,欣赏《穆桂英挂帅》唱段。
师:同学们,我们来欣赏名家演唱的《穆桂英挂帅》唱段,此唱段唱腔属于西皮中的流水板试,简单的说就是跟1/4拍很像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随音乐练习节拍。
(三)讲解京剧发声特点:音色圆润明亮、发音位置靠前。练习发声。
师:唱戏和唱歌的发音是不一样的,同学们跟我一起来“吊嗓子”。
(四)课件出示曲谱,教师弹琴,逐句教唱《猛听得金鼓响》。
(五)学生小声跟琴演唱,思考这一唱段表现了一个怎么样的情境?
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这一唱段豪气冲天,表现了穆桂英这位年过半百的女将保家卫国的责任感。
(六)随教学伴奏,手打节拍,完整演唱《猛听得金鼓响》
师:唱最后一句时,要注意气息的控制,在适当的地方换气
(七)学习简单京剧身段步法,再次感受京剧艺术。
师:了解了京剧,学唱了京剧,接下来,老师再教同学们几个简单的京剧身段步法,同学们能更近一步的了解京剧的魅力。
云手与山膀这是“手”法中的一个程式动作我们来练习一下。
老师示范,同学们学做。(强调精气神和亮相)
生:练习并在演唱中运用上“手”法……
课堂小结:(约2分钟)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大家对于京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不仅欣赏了名家的演唱,还学唱了一个传唱度非常高的唱段《猛听得金鼓响》。今天这节课只是一个开始,由衷地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京剧,共同把中国古老而绚丽的文化传承下去。期待同学们下节课出色的表现,下课。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围绕京剧《猛听得金鼓响》展开,从感受京剧,了解京剧到学唱京剧。开始部分设计成教师演唱几首京剧选段,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但是有点担心,担心学生没听过这些唱段,不知道,如果是这样的话,开头的设计就毫无意义了,不过还好,前两首学生都能说出来。为了唱好这几首京剧选段,我认真的练习了很久。学唱京剧不同与学唱歌曲,除了学会唱外,还要找到京剧的“味”,这个在课堂教学中,是个难点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学会了唱段,但听起来总觉得唱的像流行歌曲。在课堂上也给学生强调了京剧演唱的发音及韵味,可能学生接触的少,一时还体会到不到,以后多了解,多接触,可能会好一点。本节课基本是按教案设计的内容完成的,学唱部分费
了点时间,其它完成的还可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还算高涨,可能是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到传通京剧,有点兴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