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六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第12课 拿来主义
鲁 迅
1.思维目标: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及说理方法;理解文章的
现实意义。
2.审美目标:赏析文章精彩的语言。
素养目标
我们处在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使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上的一切在我们面前展开,错综复杂,泥沙俱下,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曾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写过一篇杂文——《拿来主义》,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任务情境
内容索引
XUE XI REN WU YI YUE DU YU JIAN SHANG
学习任务一 阅读与鉴赏
学习任务二 整合与探究
FU ZI YUAN YU JI LEI
附:资源与积累
贰
叁
壹
XUE XI REN WU ER ZHENG HE YU TAN JIU
壹
XUE XI REN WU YI YUE DU YU JIAN SHANG
学习任务一 阅读与鉴赏
任务活动一 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下面是本文的结构思维导图,读完课文后,将①~③处的内容填写完整。
揭批“送去主义”
送去的危害和拿来的必要
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任务活动二 研读与思辨
(一)把握观点及说理方法
1.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答案 (1)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再谈“拿来主义”,这样写属于先破后立,破中有立。这样,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使“拿来主义”的提出顺理成章;
(2)“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先谈它们可以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2.“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实行“拿来主义”需要什么条件?
答案 (1)“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
(2)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是“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3.文中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错误态度 表现 比喻义
孱头
昏蛋
废物
“徘徊不敢走进门。”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4.文章在论述文化遗产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细细体会“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比喻有什么论证效果。
比喻论证 表达效果
喻体 本体 应有的态度
大宅子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姨太太
文化遗产
占有
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使用,吃掉
有害也有益的一类
存放,供治病用
有害可以做反面教材的一类
留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腐朽淫秽的东西
使其走散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打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幽默风趣且极有批判力度。
(二)赏析语言
5.下列句中加颜色的词语都运用了反语,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1)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答案 “进步”本指人或事物向前发展。在这里表示用活人代替古董,更表现了国民党政府崇洋媚外的行为进一步升级。
(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答案 “大度”本指人气量宽宏,能容人。讽刺了国民党政府盲目自大。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答案 “摩登”本指时髦,合乎时兴样式。这里是作者幽默地自嘲反对“送去”显得不合时宜。
(4)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答案 “国粹”原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这里说烟枪和烟灯是旧文化中的精品,有揶揄的意味。
返 回
XUE XI REN WU ER ZHENG HE YU TAN JIU
学习任务二 整合与探究
贰
一、深度探究
1.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在中国已经是经济强国,“拿来主义”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答案 作者所论述的“拿来主义”的主张,跟马克思、列宁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吻合的,就其见解来说,这篇文章在现今仍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保持封闭的自给自足状态(“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可能取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在接受外国的科学文化时必须要有“挑选”,要摒弃外来的一切腐朽的东西,要按自己民族的需要去吸取、去发展、去创新。
2.专家们围绕“语文教材改革删鲁迅名篇添武侠小说及网络作文是否合适”举行了一场辩论会。请你作为反方辩手参与辩论,要求针对正方的观点进行反驳,有理有据,有感染力,100字以内。
正方:合适。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标新立异,鲁迅的文章有些过于难懂,有了些阅历的人才能略懂一二,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晦涩,也许过早地接触会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
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不合适。鲁迅的文章有些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语文就应该是让学生学习经典的文章,知道正确的修辞语言,而不是摘几篇网络文章、用几个时尚的词语就可以了,不要打着与时俱进的幌子去误导孩子。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拿去主义
①“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②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人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③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④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⑤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⑥“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选自《文学报》1986年8月21日)
3.本文中作者所提出的“拿来主义”与鲁迅先生所提出的“拿来主义”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案 有一定的区别。本文中的“拿来主义”是指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是指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本文中的“拿来主义”是针对“拿去主义”而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针对“送去主义”而言。但从实质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
4.文章第④段中说“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最后又说“贡献于全人类”,请简要分析这两种说法之间的关系。
答案 如果我们能够“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我们才能够谈“贡献于全人类”;如果我们不能“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也就谈不上“贡献于全人类”。目前,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很有限,我们就必须“拿来”,并作艰苦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我们的文化,以“拿去”给全世界,贡献于全人类。
5.“‘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认为我们要强调“拿去主义”。
答案 (1)文化交流是双向流程的关系,不能只是“拿来”。
(2)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东西。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3)中国当代文化艺术虽有成就,但与西方相比发展较慢,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艰苦努力,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6.本文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答案 本文语言朴实平和,娓娓道来。而《拿来主义》却言此意彼,语锋犀利,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
返 回
叁
FU ZI YUAN YU JI LEI
附:资源与积累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学习资源
2.背景展示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正值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而国民党政府却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的反动文人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逆流,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当时左翼文艺队伍中也有人受“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为了打击敌人,澄清在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的种种错误思想和观点,鲁迅写了此文。
3.文体知识
杂 文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鲁迅曾说:“杂文这种文体,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且介亭杂文·序》)这是有关杂文特点的一种广义的说法。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厚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杂文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
杂文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篇幅短小,形式灵活。杂感、随笔、短评、札记、书信、日记、编后、序跋、演讲等,都可以成为一篇好的杂文。
4.相关链接
据柯文辉的《艺术大师刘海粟传》、吴作人等的《徐悲鸿》、梅绍武的《我的父亲梅兰芳》等人物传记及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文史资料介绍:1934年刘海粟一行在柏林巴黎广场普鲁士美术馆举办中国画展极其成功,大长民族志气,“获得无上光荣与极大成功”;1933年,徐悲鸿在西欧举办中国画展,震动了西欧各国艺坛,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在世界艺坛上弘扬了祖国的绘画艺术;1935年,梅兰芳应邀访苏演出,这次演出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中苏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爱国之举。
仔细揣摩课文第一段文字,语含讽刺,带有贬义,应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这是鲁迅先生的偏见,鲁迅是伟大的,他有许多真知灼见,但并不等于他对任何人任何事的评价总是客观的,全面的;第二,不应脱离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生硬地理解,为了加强讽刺力度,杂文语言往往涉笔成趣,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5.名家点评
(1)本文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尖锐犀利,说理形象生动,议论精辟独到。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尤冬克
(2)文字虽短,却具有极大的思想容量。语言简洁生动,充满了辩证法。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院长张梦新
(3)语言简洁而又生气盎然,善于用巧妙的比喻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明白易懂,饶有风趣。——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永健
字词知识
积累卡片
词语 释义
自诩(xǔ) 自夸。
孱头(càn) 懦弱无能的人
譬如(pì) 比如。
蹩进(bié) 躲躲闪闪地走进去。
国粹(cuì) 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文中是反语。
残羹冷炙(ɡēnɡ zhì) 吃剩的饭菜,喻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堂皇(ɡuān miǎn) 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返 回
脑髓(suǐ) ①指脑浆。②犹脑筋,借指智力。
故弄玄虚 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
勃然大怒 非常生气和愤怒。勃然,因生气或惊慌等变脸色的样子。
第六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