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级高一年级数学学科学案 学案类型: 新课 材料序号: 10 编稿教师: 审稿教师:
教 材 分 析 本教学设计使用教材为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该节内容是作为初高中的过渡知识呈现的,其作用在于让学生体会函数的重要性,为学习其他函数打下基础。
学 情 分 析 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适应期,自主性学习能力不强,各类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也很薄弱,这对教师教学而言挑战较大,但大部分同学对数学学习兴趣较高,对数学学习有较大的自信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 学 目 标 理解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在实际情境中灵活应用; 通过探索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实证的意识以及科学探索的实践精神。
重点 理解清楚三个 “二次”之间的关系,利用函数图像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难点 探究一元二次函数根的分布情况与不等式解集的关系。
教学 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学 过程 一、导问: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问题1】园艺师傅打算在绿地上用栅栏围成一个矩形区域种植花卉,若栅栏的长度是24 m,围成的矩形区域的面积要等于20,则这个矩形的边长为多少米? 学生活动1:设未知数→列方程→求解方程. 引入概念:一般地,对于二次函数y=+b+c,我们把使+b+c=0的实数叫做二次函数y=+b+c的______。注意:零点不是点,是交点的横坐标,是数。 二、深问:步步设疑,激发思考 【问题2】园艺师傅打算在绿地上用栅栏围成一个矩形区域种植花卉,若栅栏的长度是24 m,围成的矩形区域的面积要大于20,则这个矩形的边长为多少米? 学生活动2:设未知数→列不等式. 引入概念:一般地,我们把只含有_____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项是_____的不等式,称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它的一般形式是:+b+c0,+b+c0;+b+c0,+b+c0.其中,b,c都是常数且______. (1)“一元”指只有一个未知数,不代表只有一个字母,如,,等; (2)“二次”指未知数的最高次必须存在并且是2,并且最高次系数不为0. 三、解问:合作探究,共解问题 【问题3】能否类比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求解方法,从二次函数的观点来看一元二次不等式,进而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方法呢? 观看视频,随着二次函数y=-12+20上的点的横坐标的变化,观察纵坐标的变化情况。当x取哪些值时,y=0? y0? y0? 追问:问题2的答案是多少? 三、新问:点拨归纳,提升思维 【问题4】你可以将上述方法推广到求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吗?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函数,这三个“二次”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3:请同学们仿照上述求解过程,讨论填写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表格,在这里我们假设>0. 根的判别式 =二次函数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两个不等实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注:(1)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二次项系数为正且存在两个根的情况下,其解集的常用口诀是: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2)对于二次项系数是负数(即<0)的不等式,可以先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再对照上述情况求解.(3)华罗庚为中国数学发展做出了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教授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思考:有人说:当Δ>0时,表中的x1,x2有三重身份,你能说出是哪三重身份吗? 【小试牛刀】思辨解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是一元二次不等式.( ) (2)若>0,则一元二次不等式无解.( ) (3)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为(),则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x}.( ) (4)不等式的解集为R.( ) 例1 求不等式的解集. 练习1 求不等式的解集. 思考:你能否总结一下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是什么? 例2 已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x|12},求的值. 例3 解关于的不等式 (∈R).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作业】教材55页习题2.3 1,2,3,4,5 (选做题):用函数理解方程和不等式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其中函数的图像、零点、图像与x轴的关系等是关键要素,你能以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为例,谈谈体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