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了解汪曾祺及其散文的创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指导分析及朗读,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2)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创设情境,使学生思想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2)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情境设置法
交流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
2、朗读法。
3、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忆端午,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哪些吗?
2、你能说出在我们当地端午节都有些什么风俗吗?
(学生交流并自由回答,老师适当补充,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那么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又有哪些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端午的鸭蛋的叙写过程中作者又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笔下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
(二)、初步感知 说风俗
1、多媒体出示作家图片和介绍作家常识。教师简介汪曾祺及其散文的特点: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2、学生自由小声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本文平淡有味的语言风格。勾画字词。并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然后讨论交流,分别给第1段,第2、3段,第4段拟一个小标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3、紧扣风俗提问: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家乡的端午风俗,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 作者写七种风俗时有无详略之分?
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无毒、贴符、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写“一字虎” 、吃“十二红”
(引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是作者家乡特有的风俗。)
4、利用多媒体出示作者家乡风俗的一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上的共鸣。
(三)、赏读文本 品情趣
1、在高邮,端午节时小孩儿喜欢放黄烟子,写一笔虎,我们班有位同学也坐不住了,下面我们就请他在黑板上为大家展示一笔虎。请学生上台表演。教师进一步提问:你知道当地孩子除了放黄烟子,写一笔虎还兴干什么嘛?(引出挂鸭蛋络子习俗。)
此时利用多媒体出示鸭蛋络子的图片。这些图片是本班同学自己的作品。教师通过出示他们的图片并进行适当的夸赞。
2、教师提问:玩鸭蛋络子有哪些过程呢?
学生讨论并明确:挑-装-挂-吃-玩。
3、教师紧接着提问:在这个过程中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请通过文中具体的句子来回答。
学生找文中原话回答。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鲁迅回忆儿时吃食的一段话,请一位学生朗读。“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教师提问,同学们,名人怀念家乡,往往想到的是那美味的吃食,同学们,你们的家乡有什么让人难忘的吃食呢?你小时候吃过什么好吃又难忘的东西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酸梅汤”“娃娃头”“冰水”“辣椒饼”。。。。。。。
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有时怀念儿时的吃食,其实是在怀念我们一去不返的美好的难忘的童年。那么,汪曾祺怀念家乡的鸭蛋,是因为什么呢?(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5、教师提问:如果说4、5两段写端午的鸭蛋表达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念,那么,2、3段写家乡的鸭蛋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怀呢?
指导学生分组朗读。学生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这时老师适时的引导: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汪老的一个心愿:让高邮的鸭蛋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替汪老宣传一下高邮的鸭蛋吗?
(四)拓展迁移 诉真情
利用课件展示:汪老晚年看电视片《梦故乡》不禁老泪纵横的一段文字。这时同步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乡情的浓烈氛围中。这时老师适时引导: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过往种种……那么,一说起故乡,你们就想到了家乡的什么物件,这样东西又勾起了你怎样的儿时情愫……
学生扩句; 一说起故乡,我就想到了家乡的……
利用多媒体出示南昌的两张图片。
教师总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带给了作者无数的乐趣,也带给了我们多少生活的感悟。作者通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而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源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
第四部分 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