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人教版《中国历史》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步骤
四、说教学设计
五、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也是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中的重点课文,《课标》要求: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本课重点介绍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讲述了新中国诞生之初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提出到推广并在世界上被多国接受、万隆会议召开和外交斗争等问题。
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万隆会议。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比新、旧中国实行的不同外交政策,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下一页
②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 基本方针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 的外交成就,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3)德育目标:
① 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严峻形势,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②对新中国外交成就和国际地位提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法指导方面
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下一页
4.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返回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照教学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依据:新中国成立,在世界上尽快树立自主形象和确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提出和平共处外交原则。
本课教学难点是,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
依据:初中学生还没有接触世界史,同时对社会性质的差异,矛盾认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习中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学法
返回
在学共处五项原则这一重点时,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方法,教师启发诱导。使学生理解好几个问题;第一,通过自学提纲,理解新中国和平外交与屈辱外交之别,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第二,建国初,新中国的外交努力和国际主要力量的态度及这种态度所反映出的国际矛盾。第三,使学生自行理解本目的内涵。在学习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这一子目时,采用的是合作、讨论的方法以及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出示几个题目;如以“走进日内瓦会议”为题,召开“周恩来外交方法”故事会等,以座谈的方式进行交流,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说教学步骤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阅读材料分析理解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 课堂练习
返回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景
(二)讲授新课
一、国际环境
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三、开拓外交新局面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一)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景
屏幕显示旧中国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及巴黎和会中国合理要求被拒绝的文字材料,说明:“落后就挨打”、“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并设疑:你能用一两个词概括新中国以前的外交政策吗?这样,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开始,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导入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知,进入课堂。
出示提纲,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完成问题,引导学生检测预习效果。学生自读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进行调控,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自学效果的检测过程。学生完成后,暂时不讲答案。通过该环节,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建构知识的能力。
背景:
过程:1953年: ;1954年:
内容:
作用: ;
会议时间与主题: ;
会议性质与形势: ;
周恩来的作用:作用: ;原因: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中苏建交
和平
共处
五项
原则
万隆会议
(二)讲授新课(37分钟)
第一部分(8分钟):
一、 国际环境
先由老师提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怎样的国际环境呢?引导学生阅读本章引言部分,让学生来回答。然后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作简要概括。
延伸迁移
请结合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举例说明我国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例一
例二
第二部分(13分钟):
二、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这个问题是教材的重点
第三部分
三、 开拓外交新局面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4、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1、独立自主和求同存异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局面 你能举出一些例子说明吗
2、谈谈周恩来在外交领域的重大贡献。
开动脑筋
板书设计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毛泽东向世界宣告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中国与苏联等17国建交
美国对中国的敌视态度和孤立政策
提出: 1953年中印两国谈判
目的:为了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 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意义:在国际上产生
背景
下一页
和平
共处
五项
原则
时间:1955
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会议主题: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
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
团结与合作
万隆会议
返回
学以致用
1、“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总理的这段话发表在( )
A.1955年万隆会议上 B.1972年中美会谈中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D. 1972年中日会谈中
2、阅读下列材料:
50年前,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以其智慧,勇气与远见为新中国外交开创了崭新的局面;50年后的今天,国家主席胡锦涛承前起后,在亚非首脑峰会上郑重重申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撩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17期
请回答:50年前,周恩来在外交方面提出了什么方针为中国外交开创了斩新局面?这一方针至尽仍然影响着我国外交实践,试举一例加以证明。
活动与探究:
收集有关周恩来外交业绩的故事,召开小型故事会,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以上各环节,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情景,有目的的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究,做到“读、看、听、想、议、说、记”,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享受。
谢谢指导!
中国外交部当天发表声明,重申“伊拉克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应该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并“强烈呼吁有关国家停止军事行动,重新回到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正确道路上来”
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第二条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