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20 20:2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学习目标 1’
1、了解识记驳论文知识,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正确朗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立论、驳论
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1、论证方式
驳论文知识
了解(8分钟)
驳论文知识
2 、驳论方法
(1)驳论点法
直接驳
间接驳
(2)驳论据法
(3)驳论证法
3、批驳方式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4、驳论文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摆敌论论点
驳敌论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观点
1.驳论点
驳论点就是确定被反驳论点的虚假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智力早熟会造成早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6岁能作诗,9岁通声律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活了74岁;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10岁入大学、14岁毕业于哈佛大学,活了70岁;德国诗人歌德8岁能用德、法、意、拉丁、希腊等语言进行读写,他活了83岁。可见,并非智力早熟就会造成早亡。
2.驳论据
  驳论据就是通过确定对方论据的虚假来确定其论点不能成立。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
  这真是“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了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应当指出,确定了对方论据的虚假性,并不等于确定了其论点的虚假性。
因为,当前提虚假时,结论也可能是真实的。就上例而言,鲁迅确定了梁实秋论据的虚假,并不等于确定了梁实秋的论点“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的虚假
3.驳论证
  驳论证就是通过指出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来确定对方的论点不能成立。
  
甲:今年这块地的玉米一定丰收。
乙:为什么?
甲:常言说:“肥多才能粮多”,今年这块地施肥可不少啊!
乙:你的说法不合逻辑。“肥多才能粮多”,说明“肥多”是“粮多”的必要条件。因此,从“这块地施肥多”推不出“这块地的玉米一定丰收”。
  确定了对方论证的不合逻辑,也不等于确定其论点虚假。因为,推理形式无效时,结论也可能真实。
 
鲁 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者及时代背景
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半租界”,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后又有《且介亭二编》、《且介亭末编》。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的痛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写的,将“租”与“界”的“禾”与“田”去掉,表示先生不愿将自己国家的“禾”与“田”让给帝国主义。二字形象地讽刺了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东北,进华北,妄图侵吞中华。国民党则安内让外乞求“国联”主持公道,而“国联”则袒护日本,认为日本侵略中国是“合法”之自卫手段。一时悲观亡国的论调四起。蒋介石就有这样的“名言”“预见”被时人“誉为”“三日亡国论”。由此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在北京、杭州等地举办大型法会,祈求神佛“解救国难”,“消此浩劫”。
写作背景
1934年8月27日上海有影响的《大公报》也借《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公然提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民族的自尊民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亡国先亡心。正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针对舆论界的悲观亡国论调,为鼓舞民族的自信心,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杂文。
自学指导一 5’
读课文,标出各段序号,划出生字词。
自学检测一 3’
看拼音写词语:
1、现在是改为一味求神拜佛,huái gǔ shāng jīn ( )。
2、但不幸的是逐渐xuánxū ( )起来了。
3、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zì qī qī rén ( )的脂粉
所kuāng piàn ( )。
4、我们从古以来就有wèi mín qǐng mìng ( )的人。
5、他们在qián pū hòu jì ( )的战斗,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怀古伤今
玄虚
自欺欺人
诓骗
为民请命
前仆后继
自学指导二 6’
议论文分析理解的基本思路是:
1、先从总体上看文章是立论还是驳论。
2、如果是立论,其论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
3、如果是驳论,那么被反驳的是什么?作者是驳论点、驳论据还是驳论证? 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
再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本文是( )文,被反驳的是( )。运用了( )和( )两种反驳。 作者自己的观点是( ),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驳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驳论点
驳论证
“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自学检测二 3’
当堂训练(12分钟)
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一)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1、2)段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论点:
论据
论点:
论据
(二)直接批驳
(3-5段)
(三)间接反驳
(6-8段)
(四)结论:
(9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古至今满怀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学习目标(1分钟) 1、学习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方法 2、研习6-9自然段。
自学指导一(5分钟)
阅读课文3-8段,思考:
1、作者是如何直接批驳敌论的?
2、作者是如何间接反驳敌论的?
作者是如何直接批驳敌论的?
1自夸“地大物博”
信“地”
信“物‘
不是自信
2望“国联”
信他
也不是自信
3求神佛
自欺
更不是自信
他信力
自欺力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偷换概念
自学检测一(8分钟)
间接
反驳
我方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方论据


埋头苦干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前仆后继的战斗
舍身求法的人
结论:
脊 梁
(6—8)
(9)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敌论点:
间接反驳
自学指导二(10分钟)
1、提问: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2、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用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能不能举例说明?
4、提问: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阅读6-9段,思考:
1、提问: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作者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可间接反驳敌论点。
从古以来
现 在
都有“脊梁”
2、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用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自学检测二(8分钟)
3、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能不能举例说明?
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4、提问: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当堂训练(6分钟)
品读课文,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二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B、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中国的脊梁
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D、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E、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所有的中国人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的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5、提问: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指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和舍身求法的人(即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6、提问:“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
批驳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
研读赏析
7、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不自夸只希望国联
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了“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以偏 概全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古至今有“脊梁”
敌论点
己论点
敌论据
己论据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驳敌论证
正面立论
结 论
2、驳论文的一般模式
树靶子
打靶子
摆敌论论点
驳敌论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