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检测题 (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检测题 (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2-13 11:2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检测题
一、单选题
“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影响最主要的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读我国某日“穿衣指数”预报图,完成下面小题。
1.如图所示,由南到北,从背心—短袖—衬衣—西服—大衣—厚羽绒服的衣着变化体现了自然带的( )
A.纬度地带性 B.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地方性
2.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联系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下图为某岛自然带分布范围图,图中a为两种自然带的分界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岛Ⅰ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 )
A.落叶阔叶林 B.针叶林 C.苔藓和地衣 D.草原
4.该岛上Ⅰ、Ⅱ自然带类型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降水 D.海陆位置
5.由下图可知( )
A.温度越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越大 B.温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C.温度与土壤有机质成反比 D.温度过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一定小
6.生物土壤结皮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生物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黏结形成的复合物,是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最具特色的微自然景观,其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和演化过程中( )
A.生物多样性没有变化 B.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C.会破坏原生生态环境 D.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
暑假,某地理兴趣小组到河北东部某地研学,下图是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甲、乙两地分别是( )
A.山丘,山顶 B.洼地,山顶 C.山丘,鞍部 D.洼地,鞍部
8.最适合兴趣小组搭建宿营地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同学们发现,③地森林比④地长势更好,主要是因为③地( )
A.蒸发弱,土壤水分条件好 B.海拔高,光照好
C.位于河谷,水源充足 D.位于山脊,光照强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关于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垂直结构越丰富
B.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森林的分布面积越广
C.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越适合各类植物的生长
D.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垂直结构发育越不明显
11.下列植被类型中,群落垂直结构最为复杂的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12.下列植被类型中,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节落叶的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下图为理想土壤组成物质体积分数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森林中的枯枝落叶大部分会形成土壤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4.土壤形成过程中( )
A.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次越少 B.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了无机养分
C.生物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D.气候是影响其发育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质多少有关,也与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质损失有关。下表为我国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中游某地有机碳含量与植被类型之间对应关系表,完成下面小题。
土壤深度(cm) 土壤有机碳(g/kg)
高草植被 低草植被
0-10 14.80 10.35
10-20 11.93 8.23
20-40 8.25 6.44
15.该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随深度增加( )
A.先增后减 B.总体递增 C.保持稳定 D.总体减少
16.影响高草植被与低草植被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量 D.成土母质
17.下图示意某种沉积物的分布。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等山地的西侧宽度较大,而东侧少见。与西北地区相比,东北地区该沉积物结构紧实、钙含量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生物作用 B.冰川作用 C.酸雨作用 D.流水作用
下图是世界某区域植被和黑土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该地黑土形成的有利条件是( )
A.雨热异期 B.森林茂密 C.草原广布 D.河流众多
19.近年来对黑土主要分布区的过度开垦,可能导致( )
A.黑海面积扩大 B.大气污染加重
C.气候明显变干 D.河流流量增大
下图为世界某大陆自然带分布局部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导致该大陆同纬度甲、乙两自然带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洋流
21.图中丙、丁两自然带相比( )
A.丙自然带的生物量大于丁 B.丙自然带季节变化较丁大
C.丁自然带热量条件优于丙 D.丁自然带年降水量多于丙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2.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23.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4.下列地区中,风化壳厚度最厚的是(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荒漠 C.温带草原 D.亚寒带针叶林
灌淤土是指长期引用高泥沙含量灌溉水淤灌,然后翻耕,土层加厚而形成。读我国灌淤土分布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25.与灌淤土成因相似的是( )
A.紫色土 B.红壤 C.黑土 D.水稻土
26.对于灌淤土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分布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B.土体比较深厚,色泽质地较均一
C.属于地带性土壤 D.发育良好,不易发生盐碱化现象
二、综合题
27.图示为马可·波罗东行路线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喀什)地区的自然带为____。
(2)马可·波罗沿A→B→C线路东行,依次所看到的自然景观反映了地理环境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在地球的____纬度地区最明显。
(3)简述马可·波罗从C→E→D沿途自然景观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为青藏高原某高山草甸某坡面的牧草生长季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气温、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多年变化统计图。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近年来该高山的气候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2)该高山海拔3600米处坡面的20厘米土壤湿度较其他海拔土壤湿度大。就此作出合理解释。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所示地区位于东欧平原南部,为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素有“粮仓”之称。
材料二:图中M城气候统计图(图2)。
(1)从气候、植被角度,分析图示区域黑土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
(2)请从地形方面,分析该区域土层深厚的原因。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碳库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有机碳本身就是养分的储藏库,同时深刻影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对于耕地而言,土壤有机碳不仅是重要的生态因子,同时还是影响耕地质量和农业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图为北京市行政区划及数字高程图,下表为北京市各地貌类型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表。
地貌类型 栅格面积/ hm2 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 t·hm-2
平原 31905 21.09
丘陵 42830 24.39
低山 72596 26.26
中山 5175 41.72
(1)概括北京市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2)推测北京市平原小麦种植区及城市近郊蔬菜种植区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简述适量增加有机碳对改善土壤质量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A 2.C 3.C 4.B 5.D 6.D 7.D 8.A 9.A 10.A 11.A 12.C 13.C 14.B 15.D 16.C 17.D 18.C 19.B 20.B 21.D 22.C 23.B 24.A 25.D 26.B
27.
(1)温带荒漠带
(2) 从沿海到内陆 水分 中
(3)从C→E→D沿途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28.(1)逐渐变暖。自2010年至2013年,海拔3200,3400,3600和3800米的地方气温均上升。
(2)随着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多,3600米处坡度较缓,利于冰雪融水下渗,使土壤湿度增大。
29.(1)就气候和植被而言,该地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高,有机质来源丰富;年均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有机质分解的少,积累的多,因此为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2)就地形而言,该地区位于东欧平原南部,地形平坦,利于流水堆积;外力侵蚀作用弱,有机质流失少,土层深厚。
30.(1)山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整体高于平原地区;西部、北部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较大,东南部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较小等。
(2)差异∶平原小麦种植区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比城市近郊蔬菜种植区低。原因∶平原小麦种植区耕地为机械化翻耕,且施肥量小,使得土壤有机碳密度较小;近郊蔬菜种植区多次种植蔬菜,施肥次数多、总量大,土壤有机碳密度较大。
(3)增强土壤肥力,维持稳定的土壤养分;改善土壤性质,促进土壤发育∶增强土壤的存水、保水能力,提升抗土壤侵蚀效果;对农药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可改善土壤污染状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