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1.阿拉伯人在沟通东西文化上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他们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下列史事中能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①翻译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 ②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
③创作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 ④把印度和马拉西亚的香料、染料等传到欧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566年8月,西班牙统治下的尼德兰一些城市发动起义,人们手持木棒、铁锤,冲进教堂寺院,把所谓圣像圣骨之类骗人的“圣物”全部捣毁,历史上称之为“破坏圣像运动”。该运动的发生根本上是因为
A.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极为残暴 B.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令人反感
C.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D.“海上马车夫”的优势动摇
3.《世界通史教程》中写道:新兴市民要求建立城市学校,由城市当局选聘教师、决定学费、确定入学条件,学习处理商业事务与行会行政事务,培养职业技术技能……许多学校摆脱教会控制。材料表明
A.教育商业化程度提高 B.市民阶层不断发展
C.教育突破了身份限制 D.宗教改革影响深远
4.“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形成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使封建社会发展到‘顶点’”。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是
①生产力提高 ②商品经济的发达 ③封建领主的参与 ④庄园的衰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5.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6.美国史学家朱迪斯·本内特在他的书中写道:“当时的伦敦人以他们的城市为豪:‘伦敦享受着新鲜的空气,笃行着基督的教诲;它拥有坚固的城防以及自然优美的环境;市民以它为荣耀,女人含蓄有礼。伦敦是座幸福的城市,不仅百业俱兴,还是养育高贵人物的摇篮’。”材料中的“当时”应是
A.中世纪早期 B.中世纪后期 C.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7.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A.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B.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D.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8.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反映出
A.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 B.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
C.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 D.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
9.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A.高丽王朝完全效仿唐科举考试 B.儒家思想对高丽王朝影响较大
C.科举考试推动朝鲜社会的发展 D.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官员的选拔
10.“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据此可知
A.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形成 B.土地封赐程序极其严格
C.君主由此确立权力至尊地位 D.等级分封预示着分裂割据
11.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天皇掌握了实权 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
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12.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琅城、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城市争取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为市民称颂。这反映出当时
市民浮躁的社会心态 B.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市民的观念消极世俗 D.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3.以雅典为首的商业城邦,依仗军事力量,掠夺国外财富,用于建设大型公共项目和补贴城市公民日常生活。中世纪时期的西欧城市随着商贸活动兴旺而勃兴,随着经济活动削减而萎缩。据此可知
A.奴隶制经济是欧洲不同时代城市兴起的根源
B.中世纪城市和古典城市发展的途径差异显著
C.民主政治是古典城市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推动力
D.欧洲古代的城市因商业贸易的需要积极对外扩张
14.“1549年建立重臣会议编撰法典;1546—1560年对中央和地方的制度进行全面改革;1552年、1556年率军东侵,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全部划入版图;1558—1583年,又发动了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战争。”上述事件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A.汉谟拉比 B.沙皇伊凡四世 C.诺曼底公爵威廉 D.英王爱德华一世
15.西欧的众多城市,大都是在某一个封建主的庄园土地上建立起来的。起初封建主对城市并不感兴趣,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经济利益。当时城市对于封建主们最显而易见的有两大利益:一是“你们在我的庄园里交易,那就要向我交税”;二是赚市民们的钱。例如,本来放在城堡内部的公用磨坊被搬到了城市中间并开始收费。这意味着
A.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将荡然无存 B.市民将以各种方式反对封建主的剥削
C.西欧城市居民普遍信仰基督教 D.封建城市的布局规划将更加规范合理
16.“大和的世袭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地位近似奴隶的部民,他们之间不断争战使矛盾日益尖锐,而部民也不断反抗。此时中国唐朝的统一和兴盛,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于是天皇决心实行改革。”此则材料反映的是“大化改新”的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
17.查理马特改革后,西欧逐渐形成了从国王到骑士的金字塔形的政治制度。在这种体系下,各级领主依次从属,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附庸,不能管辖附庸的附庸。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欧政治制度是
A.雅典民主制 B.封建等级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18.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位于特斯科科湖中的岛上,它有三条堤道与陆地相连,并有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为方便交通,渠上架设了多座桥梁。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运输。阿兹特克人的建筑成就表明其( )
A.经济基础是农业 B.城市建筑的水平很高
C.目的是强化政治管理 D.服务于宗教信仰
19.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扩张产生的影响是( )
①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②对东西方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③严重阻碍了被征服地区经济的发展 ④加速了被征服地区经济的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0.“幕府”又称“江户幕府”,是日本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由德川家康建立。德川氏以江户为政治根据地,开幕府以统治天下,故亦称江户幕府。面对17世纪的世界变局,德川幕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大化改新,向封建社会过渡 B.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抵制外来影响 D.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21.印加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上述信息说明印加国家( )
A.集权程度较高 B.统治十分残酷
C.侧重经济控制 D.当时最为强大
22.据统计,1世纪时,罗马全年的节庆娱乐日为66天;2世纪时,节庆娱乐日有123天;4世纪时,节庆娱乐日有175天。在节日里,奴隶为大家斗兽、角斗、演戏等,而费用都由国家开支。据此可知( )
A.罗马公民能歌善舞 B.罗马经济繁荣,罗马人重视享乐
C.奴隶喜欢现实生活 D.罗马人的天性好斗贪玩
23.玛雅文字的破译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20世纪初,学者们辨认出少量玛雅文字,但没有从根本上涉及语音和真正语言的识读。学者们长期没有找到研究玛雅文字的正确方法,始终认为玛雅文字只是一种“象形图画文字”。据此可知玛雅文字的特点是( )
①属于象形文字 ②独具特色,较难破译 ③由音符和意符组成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24.14世纪之前"英国的上流社会人士讲法语,并以和法国联姻为荣"。百年战争过程中,英国民众普遍感觉到法语是"敌人的语言"。1399年英王享利四世登基时就用英语发表即位演说,1400年亨利六世创办了英语语法学校。这表明当时英国
A.与法国关系日益紧张 B.国家和民族认同逐渐形成
C.国王的权力不断加强 D.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5.中世纪,很多德意志、尼德兰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市镇发展成为自由城市。各个自由城市都有自己的政府、法律、法庭、货币以及自己的军队。中世纪的自由城市
A.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B.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C.是导致封建割据的根源 D.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26.下面是某电视剧的台词节选。这段台词描绘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我们以教化服之,以文明导之,不以你日本粗鄙落后、愚昧无知而将其视为可欺可压任我宰割的犬羊,而是敞开国门,大张教化,我之先进,我之优秀,任尔学之!”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27.12世纪初,琅城居民募集金钱交给控制城市的主教(也是领主),获得主教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
A.城市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B.主教肆意对市民进行盘剥
C.城市通过赎买获得了自治权 D.市民不能用暴力方式抗争
28.美国芝加哥的菲尔德博物馆与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考察团,在肯尼亚的曼达岛出土了一枚中国明朝钱币“永乐通宝”,距今约有600年历史。见如图,这能印证
肯尼亚曼达岛出土的中国明朝钱币“永乐通宝”
A.明朝朝贡贸易兴盛 B.陆上丝绸之路发达
C.在中古东非沿海的对外贸易 D.明朝主要和肯尼亚进行贸易
29.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
A.促成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最高统治者放弃“大王”称号,改称“天皇”
C.出现了武士集团
D.日本进入了幕府统治时期
30.阿兹特克人的陶器和绘画均极精致,建筑和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首都的公共建筑物多以白石砌成,十分宏丽壮观。其古都遗址,在现在哪一城市地下( )
A.华盛顿 B.墨西哥城 C.利马 D.温哥华
31.“庄园法庭档案记录着: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下列结论不能根据上述材料得出的是( )
A.庄园法庭审理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 B.庄园法庭审理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
C.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D.惩罚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
32.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拥有的权力包括( )
①是全国的宗教领袖 ②是国家和军队最高主宰
③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④是全国文化教育的楷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3.某国家国名意为“石头造的房子”,其统治范围一直延伸到赞比西河和现今南非境内。如图为其都城遗址,这一国家是
A.阿克苏姆 B.加纳 C.津巴布韦 D.阿兹特克
34.下列关于中世纪欧洲天主教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天主教的领袖是罗马教皇
②教会向民众征收什一税
③“卡诺莎之辱”是教权屈于王权的典型事例
④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35.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新航路开辟之前)的欧洲历史,被西方史学家称为“中世纪”(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封君封臣制度 B.庄园 C.农奴制度 D.民主制度
36.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西欧的农业、工商业普遍衰落,很多城市变成了废墟。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稳定,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是在
A.10—11世纪 B.15—16世纪 C.17—18世纪 D.19—20世纪
37.拜占庭帝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它被下列哪个国家灭亡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奥斯曼土耳其国家 D.阿拉伯国家
38.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这些农作包括( )
①马铃薯 ②玉米 ③番茄 ④花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9.“新教徒”“Protestant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Protestari”, 意指 “抗议”和“宣称”,其抗议的主要对象是
A.罗马教皇 B.世俗君主 C.封建领主 D.天主教徒
40.在世界历史上,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的时间段是
A.公元前6-公元5世纪 B.5-15世纪
C.公元前6-公元15世纪 D.14-17世纪
三、材料分析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玛雅文字的破译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第一个对玛雅文字发生兴趣并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西方人是16世纪的西班牙天主教教士朗达,他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玛雅“字母表”。19—20世纪初,学者们辨认出少量玛雅文字,但没有从根本上涉及语音和真正语言的释读。学者们长期没有找到研究玛雅文字的正确方法,始终认为玛雅文字只是一种“象形图画文字”。20世纪50年代,苏联学者诺罗索夫找到了破译玛雅文字的正确轨道。70年代,学者们终于基本成功地破译了玛雅文字。
——摘编自张禾《玛雅文字的破译:方法与历程》
材料二
中美洲神话源于自然和社会现象,反之也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其象征意义漫布于艺术、建筑和仪式结构之中。艺术和建筑具象表述神话故事,神话为解释世界而生,用于表述宇宙的原型,而宇宙的原型又源于对自然观察的抽象——中美洲人赖以理解其世界的分类方法全凭神话使人如耳闻目睹,转又造生出此世界观。
——摘编自《玛雅农业神话:玉米和人的生命轮回》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括玛雅文字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玛雅“神话为解释世界而生”的理解。(4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世纪初至11世纪初,拜占庭帝国臻于极盛。阿拉伯作家描写拜占庭的手工艺品时写道:只有中国的工艺品能与之相媲美。同时,自欧亚大陆各地区经由君士坦丁堡的大量货物非常多,它们是黑海地区的奴隶和盐,埃及的纸莎草和粮食,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拜占庭的这段显赫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20万大军围攻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拜占庭帝国无力抵抗。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苦战了53天,最后灭亡。
材料二
拜占庭明显缺乏古典时期雅典的生气和光辉……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它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领袖人物——行政官员、军事将领、学者和神学家,但由于处在上述环境之中,他们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创造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八卷
(1)据材料一,归纳拜占庭帝国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指出其繁盛的重要因素。(4分)
(2)据材料一、二,分析拜占庭帝国走向衰亡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拜占庭帝国的命运对我们有何重要启示?(2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世纪80年代,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镰仓幕府模仿血缘、家族结成的主从关系被称为御家人制度。这种主从关系不只是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道义之上的,并与祖辈以来的同族观念、血缘观念等相结合。室町时代将军与守护大名并没有建立主从关系,他们只是一种联盟的关系,而真正结成主从关系的则是各守护大名及武士团内部的武士。这些武士团与室町幕府建立的只能是一种间接的主从关系。德川主从关系比镰仓和室町主从关系更为牢固,武士以绝对的忠诚换取物质生活资料,以保证其子孙后代的武士身份与地位;其所获得的生活资料是俸米,这种“俸米制”则进一步强化了德川时代的主从关系。
——摘编自田红、李捷濒《论日本幕府时代主从关系与西欧封君封臣制》
材料二
日本主从关系和西欧的封君封臣关系,均是以土地(采邑)为纽带而结合的契约关系,双方都必须履行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说利益是这个关系结合的纽带,一旦利益消失,这种关系将不复存在,这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但是两者发展的结局却是完全不同的,主从关系最后演变为日本的武士道,对日本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封君封臣关系最后朝着法律方面发展,强调的是一种自由、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的交换。
——摘编自田红、李捷濒《论日本幕府时代主从关系与西欧封君封臣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日本三代幕府主从关系的各自特征,并分析其变化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日本主从关系和西欧封君封臣关系的相似之处,(照抄材料不得分)并从宏观视角分析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5分)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
中世纪英国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为民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空间,成为培育议会制度的历史土壤。13世纪贵族限制王权的斗争是议会产生的直接动力,这次斗争不仅创立了一套独立的议会制度,而且为地方代表出席议会创造了有利条件。地方代表的出席是中世纪议会的重要特征,以自身地位的提高为基础,地方代表在14世纪早期成为议会的固定成员,并拥有了批税权、请愿权等维护自身权利的有力工具,这标志着中世纪议会制度的确立。
——刘鹏《英国议会起源再研究》
提炼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A
【详解】
阿拉伯人在沟通东西文化上起到的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翻译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创作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把印度和马拉西亚的香料、染料等传到欧洲与“继承人类文化遗产”不符,④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BCD三项错误。
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爆发的“破坏圣像运动”原因有: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出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下层人民所受剥削压迫惨重;天主教会实行宗教迫害。其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根本原因,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3.B
【详解】
材料表明市民提出了建立城市学校的要求,这些学校甚至摆脱教会控制,说明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体现AC两项;材料仅仅是部分学校摆脱教会统治,且没有信息说明是宗教改革的影响,故D项错误。
4.D
【详解】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原因的理解与认识。结合史实可知,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生产力飞速进步、商品经济的发达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经济条件,故①、②说法符合题意;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也是中世纪社会中多阶层、包括封建领主综合作用下的结果,故③说法符合题意;西欧封建制度的脆弱和不完善,包括庄园的衰败乃是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重要政治因素,故④说法符合题意;依据选项组合,故D项正确;A项缺少③④,排除;B项缺少①④,排除;C项缺少①②,排除。
5.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中世纪后期,当时基本上西亚地区都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它横跨亚、欧、非三洲,把东西方交往要道直布罗陀海峡牢牢地控制住。而且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也会提到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因此本题选择D项。B项地理位置不符合题干要求;A、C两项在时间上和位置上都不符合。
考点:古代伊斯兰世界·奥斯曼帝国·帝国的统治
【名师点睛】奥斯曼帝国是15世纪到19世纪地中海地区的重要强国,并在16到17世纪和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同为该地区最强的国家之一,17世纪之后,奥斯曼帝国日趋衰弱,不敌崛起的奥地利和俄国。奥斯曼帝国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败于协约国之手,奥斯曼帝国因而分裂。之后凯末尔领导起义,击退希腊,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至此灭亡。
6.B
【详解】
材料“伦敦享受着新鲜的空气,笃行着基督的教诲;它拥有坚固的城防以及自然优美的环境”是对中世纪后期伦敦的描述,主要判断依据是市民阶层的壮大,B选项符合题意;中世纪早期英国的市民阶层尚未发展起来,商品经济发展尚不充分,A选项排除;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壮大的主要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C选项排除;工业革命时期壮大的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D选项排除。
7.D
【详解】
根据材料罗马法“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体现了罗马法在实践中的灵活性,故D符合题意;题干中只提到妇女在法律中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示对平民权益的保护,故A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和“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可见规定了在特殊情况下妇女的法律权力,但不能体现妇女与男子逐渐平等,故B不符合题意;公平公正才是古罗马的法治精神,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运用法律并不等于任意裁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C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在中世纪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斗争,由于教皇权力及影响比较大,所以导致世俗王权的屈服,这阻碍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故C项正确;罗马教皇的权力并没有完全取代世俗权力,故A项错误;由材料看不出王权对天主教会的制衡,以及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故B、D两项错误。
9.B
【详解】
根据“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可以看出,高丽王朝的选官制度受到中国儒学的影响较大,B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发展,排除C;历代的说法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D。
10.A
【详解】
根据题干“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并结合所学可知,笈多王朝通过对土地的层层分封,以土地为纽带,形成了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故选A。
1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学习中国文化和典章制度基础上,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了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天皇掌握了实权不是大化改革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的实质性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是大化改新的条件,不是影响,B项错误;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只是现象,不是大化改新带给日本社会的实质影响,C项错误。
12.B
【详解】
“琅城、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城市争取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为市民称颂”,是因为这些故事符合当时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斗争的需要,即反映出当时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答案为B项;市民开展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不是浮躁的社会心态,排除A项;市民开展斗争是积极有为的方式,不是消极世俗,排除C项;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13.B
【详解】
据题干“以雅典为首的商业城邦,依仗军事力量,掠夺国外财富,用于建设大型公共项目和补贴城市公民日常生活”“中世纪时期的西欧城市随着商贸活动兴旺而勃兴,随着经济活动削减而萎缩”可知,古典时代城市的发展与海外掠夺有关,而中世纪城市是随着商贸活动兴盛而勃兴的。说明中世纪城市和古典城市发展的途径差异明显,B选项正确;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并非奴隶制经济,A选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古典城市和中世纪城市实行民主政治的信息,C选项错误;因商业贸易需要积极对外扩张与题干信息“用于建设大型公共项目和补贴城市公民日常生活”不符,D选项错误。
14.B
【详解】
据所学知识,沙皇伊凡四世生活于16十世纪,他在位时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同时对外扩张,故B选项正确;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君主,在约公元前1750年就已逝世,A选项错误;诺曼底公爵威廉是诺曼王朝的首位英格兰国王,其于1087年逝世,C选项错误;爱德华一世是金雀花王朝第五位英格兰国王,于1307年逝世,D选项错误。
15.B
【详解】
据题干“本来放在城堡内部的公用磨坊被搬到了城市中间并开始收费”可知,封建主对经济利益的关注使市民受到剥削。为了摆脱这种剥削,市民将采取各种方式与封建主开展斗争,争取城市的自治权,故B选项正确;城市兴起之时,西欧依然是分裂局面,A选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居民宗教信仰相关信息,C选项错误;城市布局与题干中封建主对经济利益的关注无关,D选项错误。
16.A
【详解】
据所学知识,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而此时的中国唐朝统一兴盛,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于是天皇决心实行改革。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因此题干反映的是“大化改新”的背景。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选项。
1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理马特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封建等级制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查理马特与雅典无关,排除A;君主立宪是近代英国建立的政体,民主共和是美国建立的政体,排除CD。
18.B
【详解】
由材料“有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渠上架设了多座桥梁”等信息可知,特诺奇蒂特兰的建筑水平很高,故B正确;由材料看不出经济基础是农业,无法得出目的是强化政治管理和服务宗教信仰的信息,故AC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
19.B
【详解】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通过扩张,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故②正确,①错误;帝国的扩张给当地带来了深重灾难,阻碍了被征服地区经济的发展,故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故B正确; ①④错误,故排除ACD三项。
20.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17世纪的世界变局,德川幕府采取的措施是实行闭关锁国,抵制外来影响,故C正确;大化改新发生在7世纪,时间与题意不符合,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的重要政治制度,排除B项;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排除D项。
21.A
【详解】
由题中信息可以看出,印加国家国王权力很大,从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控制,体现了集权程度较高,故A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集权程度高,体现不出统治残酷、最为强大,故BD两项是错误的;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印加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实行措施加强控制,不是侧重经济控制,故C错误。
22.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4世纪,罗马一年中的娱乐天数不断上升,且娱乐费用都由国家承担。说明罗马自上而下都追求舒适、快乐的生活,故B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反映的是罗马人重视享乐,没有体现出罗马人能歌善舞、天性好斗,更没有反映奴隶喜欢现实生活,故ACD三项都是错误的。
23.D
【详解】
根据材料“……涉及语音和真正语言的识读”可知,玛雅文字由音符和意符组成;根据材料“学者们长期没有找到研究玛雅文字的正确方法”可知,玛雅文字独具特色,较难破译;根据材料“象形图画文字”可知,玛雅文字属于象形文字。综上所述①②③都是正确的,故D正确,排除ABC三项。
24.B
【详解】
根据“英国民众普遍感觉到法语是"敌人的语言"。1399年英王享利四世登基时就用英语发表即位演说,1400年亨利六世创办了英语语法学校”可以看出,英国学习本民族语言,这有利于国家的民族认同感的形成与增强,故B正确;关系紧张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国王权力,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英国统一,排除D。
25.A
【详解】
从材料反映的这些自由城市有自己的政府、法律、法庭、货币以及军队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些中世纪的自由城市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故答案为A项;自由城市为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沃土,有利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排除B项;对土地层层分封形成封君封臣制度,导致不同程度的封建割据,排除C项;自由城市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产生,排除D项。
26.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日关系史上,不欺压落后的日本,教化、引导日本社会进步,允许日本学习我国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制度,反映了日本大化改新时期,唐朝政府开放的对日政策,B项正确;汉朝时期,中日交流有限,没有“敞开国门,大张教化”,A项错误;元朝时期,忽必烈两次进攻日本,与“敞开国门,大张教化”不符,排除C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敞开国门,大张教化,我之先进,我之优秀,任尔学之”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7.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十一二世纪,西欧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了自治权,材料描述的就是琅城居民通过金钱赎买,获得了部分自治权,故C项正确;仅凭“琅城居民募集金钱交给控制城市的主教”只能得出国家税收的来源之一是城市市民,但不能得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故A项排除;材料描述的就是琅城市民通过金钱赎买,获得了部分自治权,没有反映“主教肆意对市民进行盘剥”,B项排除;材料描述的是市民通过金钱赎买,获得了部分自治权,这不是暴力方式,故D项排除。
【点睛】
28.C
【详解】
在东非沿海的肯尼亚发现中国明朝的古币,说明中国明朝与东非有通商往来,能印证在中古东非沿海的对外贸易,故选C;材料内容不能体现中非的贸易是朝贡贸易,也不能说明明朝主要和肯尼亚进行贸易,并且此贸易路线是“海上丝绸之路”,故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9.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力,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了保护财产豢养武士,出现了武士集团,故选C;大庄园促进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瓦解,排除A;最高统治者称“天皇”是在大庄园制出现之前,排除B;建立起幕府统治是间接影响,不是直接结果,排除D。
30.B
【详解】
14 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6 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其古都遗址在现在墨西哥城地下,故答案为B项;阿兹特克人生活在现今墨西哥,即中美洲地区,不是美洲的南北部,排除A、C、D项。
31.B
【详解】
根据“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可知,庄园法庭审理侵犯村民利益的行为,B符合题意,故选B;根据“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可知,庄园法庭审理的是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AC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违者还要被罚款”可知,惩罚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D不符合题意,排除。
32.B
【详解】
苏丹是奥斯曼土耳其最高的统治者,也是全国的宗教领袖,是国家和军队最高主宰,同时也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①②③正确;苏丹并不重视教育发展,④错误。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33.C
【详解】
“津巴布韦”国民意为“石头造的房子”,位于非洲东南部,题干中的赞比西河与南非位置就在非洲东南部,C正确;阿克苏姆位于东非,排除A;加纳位于非洲西部,排除B;D是美洲地区古文明,排除。
34.C
【详解】
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赴卡诺莎城堡向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俯首屈服,是王权屈从于教权,③错误;①②④正确,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35.D
【详解】
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包括民主制度,D项符合题意;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都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36.A
【详解】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直到10—11世纪,欧洲社会才走向稳定,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稳定,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A项正确;15—16世纪、17—18世纪和19—20世纪,都距离西罗马帝国灭亡过了千余年,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C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不是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国家,ABD三项错误。
38.A
【详解】
①马铃薯,②玉米,③番茄,④花生都是美洲人独立培育出来的农作物,故A正确;B、C和D选项不全,排除。故选A。
39.A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教徒”指的是基督教的信仰者,所以新教徒抗议的应该是基督教的首脑,即罗马教皇,故选A项;世俗君主和封建领主不是新教徒的抗议对象,天主教徒也不是新教徒的抗议对象,故排除BCD项。
40.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此后数百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41.(1)特点:属于象形文字;独具特色,较难破译;由音符和意符组成;在美洲水平最高;主要由祭司主持雕刻描写;主要记录玛雅历史和文化。
(2)理解:玛雅众神可简单归纳为龙、虎天神;龙形羽蛇神是天地的创造者,是诸神与万物之主,同时又是王权之神的化身;虎形天神主管阴间,掌控生死命运。
【详解】
(1)根据材料“始终认为玛雅文字只是一种‘象形图画文字’”可知,属于象形文字;根据材料“19—20世纪初,学者们辨认出少量玛雅文字,但没有从根本上涉及语音和真正语言的释读”可知,独具特色,较难破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玛雅文字由音符和意符组成;在美洲水平最高;主要由祭司主持雕刻描写;主要记录玛雅历史和文化。
(2)根据材料“神话为解释世界而生,用于表述宇宙的原型,而宇宙的原型又源于对自然观察的抽象——中美洲人赖以理解其世界的分类方法全凭神话使人如耳闻目睹,转又造生出此世界观”并结合所学得出:玛雅众神可简单归纳为龙、虎天神;龙形羽蛇神是天地的创造者,是诸神与万物之主,同时又是王权之神的化身;虎形天神主管阴间,掌控生死命运。
42.(1)商贸兴旺,手工业发达。
因素: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
(2)封闭保守,故步自封;频频用兵,导致民穷财尽;以后几个世纪中,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国力日渐衰落。
(3)一个文明能否健康地发展,主要取决于是否能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与外界文明进行交流,是否能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详解】
(1)由材料“只有中国的工艺品能与之相媲美……欧亚大陆各地区经由君士坦丁堡的大量货物非常多”可归纳为商贸兴旺,手工业发达。因素:由材料“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可归纳为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
(2)由材料“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可知,拜占庭帝国走向衰亡是因为其封闭保守;由材料“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走向衰亡是因为其沉迷于过去的荣誉之中,因此它频频用兵,导致民穷财尽;由材料“奥斯曼土耳其20万大军围攻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拜占庭帝国无力抵抗”可知,拜占庭帝国走向衰亡是因为其在以后几个世纪中,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国力日渐衰落。
(3)结合所学从开放性、创新性等角度进行作答,如一个文明能否健康地发展,主要取决于是否能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与外界文明进行交流,是否能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43.(1)特征:镰仓幕府:以道义、诚信和血缘为纽带。室町幕府:间接的主从关系。德川幕府;以物质为基础。趋势:牢固一松散一更为牢固。
(2)相似之处:均以土地为基础、以利益为纽带,均体现了契约精神。原因:经济基础不同;历史文化土壤不同
【详解】
(1)特征:根据材料一中“镰仓幕府模仿血缘……建立在相互信任和道义之上”,“武士团与室町幕府建立的只能是一种间接的主从关系”,“武士以绝对的忠诚换取物质生活资料”等信息可知,日本三代幕府主从关系的各自特征分别为,镰仓幕府以道义、诚信和血缘为纽带;室町幕府是间接的主从关系;德川幕府以物质为基础。趋势:对比三代幕府主从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经历了牢固到松散,再到更为牢固的变化趋势。
(2)相似:根据材料二中 “本主从关系和西欧的封君封臣关系,均是以土地(采邑)为纽带而结合的契约关系,双方都必须履行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说利益是这个关系结合的纽带”可知,“土地”、“契约关系”和“利益”是日本主从关系和西欧封君封臣关系的相似之处。原因:根据材料二中“主从关系最后演变为日本的武士道,对日本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封君封臣关系最后朝着法律方面发展,强调的是一种自由、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的交换”,结合所学知识,从宏观视角分析,可知造成西欧和日本相似的封建关系,却有着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基础和文化环境的不同。
44.观点:中世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推动了英国议会制度的诞生。
论证:中世纪的英国,教权与王权并存,分散了国家最高权力;在封君封臣制下,领主即贵族的经济、政治实力不断上升,他们联合起来即可与王室抗衡;中世纪早期英国许多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并从封建主手中取得自治权,骑士和市民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贵族、骑士和市民的壮大,既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也是中世纪社会政治结构多元化的直接体现,经济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于是在这种王权与“民”权相对均衡的背景下,贵族组成上院、骑士和市民组成下院,英国议会制由此诞生。
总结:由以上论述可知,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是独特历史土壤的产物,很好地诠释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
【详解】
根据题目要求,通过阅读材料,从“中世纪英国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为民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空间,成为培育议会制度的历史土壤”等信息可知,材料论述的是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观点为中世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推动了英国议会制度的诞生;确定观点后,从材料中找出“多元化”的表现,如“贵族限制王权”,“地方代表出席议会”等,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得出,中世纪教权同样强大,也是一方政治势力;接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多元化”的表现展开论述;最后,加以总结、升华;整个论证过程要争取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论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