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从隋朝到清末,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制度是( )
A. 世袭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
2.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一位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因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他是 ( )
A. 贾思勰 B. 裴秀 C. 孙思邈 D. 祖冲之
3.下列朝代曾结束分裂局面、统一中国的是 (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西晋 ④东晋 ⑤隋朝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 ①③⑤D. ①②④
4.关于唐朝的衰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黑暗 ②安史之乱使唐朝灭亡
③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严重削弱唐朝国力 ④黄巢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统治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
5.下列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
A. “贞观之治”B. 黄巢起义C. 安史之乱D. 鉴真东渡
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 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
C. 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 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7.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 )
A. 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 儒道思想的融合C. 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D. 道教危机的出现
8.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
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
9.唐初,山东士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高宗为此颁布“禁婚令”,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B. 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
C. 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D. 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
10.与汉代皇帝重用身边近臣以削弱相权相比,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科学”指三省( )
A. 分散相权且保证皇权独尊B. 各司其职且分工科学合理
C. 职能明确且行政体系科学D. 三权分立且互相监督制约
11.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
A. 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 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C. 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 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12.以下盛世局面,按时序排列第三的是( )
A. 文景之治B. 贞观之治C. 光武中兴D. 开元盛世
13.古代中国居民大规模迁移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以南。这两种大迁移的相同影响是( )
A.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 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
C. 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D. 引发了民族矛盾和斗争
14.据记载,贞观年间,商旅野外停留,没有盗贼之忧,监狱常常空置;马牛遍布田野,连年获得丰收,斗米三四钱;往来旅客从山东到沧海,不用自带干粮,可以取给于路。该记载( )
A. 说明贞观年间百姓生活富足B. 客观反映了贞观之治的面貌
C. 为政要类的记载提供了范例D. 反映了唐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15.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行天竺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张骞通西域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16.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17.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 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D. 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18.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史称“五胡内迁”。其中不包括( )
A. 匈奴B. 鲜卑C. 羌D. 越族
19.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
A. 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
B. 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 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D. 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
20.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下列对两税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 )
①简化了税收名目 ②改变了自西周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③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④是在均田制遭到破坏的背景下实行的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拓跋硅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材料二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子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整理自《魏书》
材料三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两名皇族被军阀拥戴,分裂为A和B,稍后又分别被C、D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C、D东西对峙,D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C。不久,隋朝取代D,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目的及过程。
(2)根据材料三的叙述,分别指出材料中A、B、C、D四个政权的名称。
(3)综合材料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脉相承的汉字,以汉字“车”的字体演变为例:
材料二 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美”。朝廷又开创性地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形成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唐代书法承袭隋而来,而隋代书法集南帖、北碑之大成,“大开唐风”。
——据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中汉字“车”字的变化总结文字演变的基本规律。并简要分析文字演变的原因。
(2)中国书法艺术从魏晋时期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到唐朝达到高峰。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时期“三公”指三个高位官职。丞相为一人时,丞相是三公之一;丞相一分为三时,三个位置合称三公。三公无论怎么变化,皇帝助手的性质未变,有议政权,但无决策权。唐朝的“三省”是三个政府机关,是机构设置的概念。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三省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运行机制,叫“三省制”。三省机关从不同角度参与最高决策,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根据材料,说明唐代三省制如何继承了三公制。有何创新
24.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简析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2.D
3.C
4.B
5.C
6.D
7.B
8.B
9.A
10.A
11.B
12.B
13.C
14.D
15.A
16.D
17.C
18.D
19.D
20.C
21.(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
(2)A:东魏B:西魏C:北齐D:北周
(3)影响:北魏统治获得汉臣认可,巩固了统治;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2.(1)规律:由复杂到简单,由具体到抽象,由不规则到规则。原因:社会发展的需要,便于人们之间的交流。
(2)科举考试重视书法;政府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学习前代经验。
23.继承:三省长官都是皇帝的助手,具有议政权。
创新:三省是政府机关或形成宰相集体;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具有决策权和执行权;三省互相配合、互相制衡;三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24.表现: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学艺术的多彩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长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对世界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开明的民族、外交和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博大胸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