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历史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历史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26 11:50:04

文档简介

历史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黔南州)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遗址都在大河流域,因为(  )
A.适宜航行、交通便利
B.河流湍急、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
C.环境优美、风景秀丽
D.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适宜航行、交通便利,不符合史实;
B. 河流湍急、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不符合史实;
C. 环境优美、风景秀丽,不符合史实;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的人们为了生存下来,他们逐渐发现了原始的农作物,为了种植农作物,他们选择了靠近大河的地方,因为大河流域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因此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遗址都在大河流域,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来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理解。
2.(2020·黔东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能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是(  )
A.北京人狩猎 B.山顶洞人捕鱼
C.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D.半坡人制作衣服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北京人狩猎 ,不符合题意;
B. 山顶洞人捕鱼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这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半坡人制作衣服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细心分析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3.(2020·常州模拟)文物是解释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列文物中,最能说明我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的是(  )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春秋铁制农具
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D.商鞅铜方量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原始农业出现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典型的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因此:
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知识。难度不大,知道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即可作答。
4.(2020·山西模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的出现 ③磨制石器的发展 ④聚落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那时,人们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聚落出现并得到发展,会制作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生产、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的识记来回答,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记忆。
5.(2020·东营模拟)2018年党中央把农历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以下属于黄河流域农耕文明成果的是 (  )
①人面鱼纹彩陶盆 ②干栏式房屋 ③稻谷遗存 ④半地穴式房屋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黄河流域农耕文明 的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会烧制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其中的代表,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 黄河流域农耕文明 ”,再结合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的识记来回答。
6.“人民日报报道:2019年9月2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我国早期人工栽培水稻的是(  )
A.河姆渡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地处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早期人工栽培水稻”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7.建筑是力与美的结合,被称为“凝固的音乐”。下列先民在干栏式建筑内居住的是(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居民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干栏式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是生活在距今7000年前的原始农耕的代表,他们会种植农作物,过定居生活,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C符合题意;
北京人还没有过定居生活,不会建造房屋,A不符合题意;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还不会建造房屋,B不符合题意;
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子是半地穴式,不是“干栏式建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题干“干栏式建筑”是解题的关键,联系教材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屋来解答此题。
8.比较异同找共性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以下是小明同学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原始农耕生活共性特征的总结描述,不准确的是(  )
A.都会饲养家畜 B.都会造房定居
C.都会种植农作物 D.都生活在长江流域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都是原始农耕的代表,他们都会饲养家畜,都会造房定居,都会种植农作物,ABC三项是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相同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D项描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特征,结合排除法解答问题。
9.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是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他们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D项符合题意;
元谋人是生活在云南元谋县的原始人,A项不符合题意;山顶洞人是生活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遗址顶部山顶洞的原始人类,B项不符合题意;半坡人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的代表,最早种植粟,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需抓住“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这一关键句子,四个选项都是中国早期的原始人类,但是只有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过上了原始的农耕生活,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种植水稻的是南方河姆渡人,北方半坡人种植粟。
10.某同学用以下关键词:“黄河流域”、“种植粟”、“人面鱼纹彩陶”、“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等描述的原始遗址是(  )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龙山遗址 D.二里头遗址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A符合题意,
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B不符合题意;
龙山遗址居民生活在距今约4000-4600年,与题干内容“人面鱼纹彩陶”不符,C不符合题意;
二里头遗址是夏朝的遗址,与题干“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等不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11.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A.以捕鱼狩猎为主 B.已从事农业生产
C.建造干栏式房屋 D.制造彩色陶器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使用工具,是精美的磨制石器,还会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粟,所以图片的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已从事农业生产,B符合题意;
半坡居民以种植农作物为主,A不符合题意;
建造干栏式房屋的是河姆渡居民,C不符合题意;
图片没有涉及制造陶器方面的信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史实。
12.下列远古居民最早喝到小米粥的是(  )
A.元谋人 B.半坡居民 C.河姆渡居民 D.北京人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米指的是粟,在我国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种植粟等粮食作物,这是世界上最早的,B符合题意;元谋人、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小米”,注意准确识记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
13.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
B.北方不产稻,南方不产粟
C.北方人喜好吃粟,南方人喜好吃稻
D.自然条件的差异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然环境造成的,D符合题意。
ABC项内容不是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注意识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14.某班同学进行主题研究,根据提供的三个关键词可以判断,横线上应填入______的生活(  )
关键词1:黄河流域
关键词2:种植粟
关键词3:半地穴式房屋
A.山顶洞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良渚人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关键词“黄河流域”“种植粟”“半地穴式房”可知,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位于陕西半坡。生活在距今约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半坡原始居的相关史实。
15.(2019七上·深圳期中)《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的主食是(  )
A.水稻 B.小麦 C.粟 D.玉米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
A.结合所学知识,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 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玉米是我国的重要农作物之一,但不是半坡居民的主食,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只要学生对半坡局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有所掌握即可。
二、改错题
16.(2017七上·益阳期中)下面一段《我到半坡聚落做客》的文字,有4处不符合历史的描述,请有历史知识、了不起的你指出并说明理由。
我穿越到了6000多年前的半坡聚落,这里地处长江流域,河水清澈,空气透明。半坡人都树叶.兽皮裹身,没穿衣服,见有外人来,热情引我走进他们半地穴式的房屋中,用彩陶盒装着雪白大米饭招待我,还有味道鲜美的猪肉、鱼汤。走到户外,见半坡人吹着陶埙,跳着舞蹈,还有人拿着骨耜作道具,跳得格外卖力。我不禁大笑出声。哦,梦醒了。
【答案】①错误:长江流域;理由:半坡人遗址在黄河流域;
②错误:半坡人没穿衣服;理由:半坡人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③错误:雪白的大米饭;理由:半坡人种植粟不是水稻;
④错误:拿着骨耜;理由:骨耜是河姆渡人的劳动工具。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地处黄河流域,干旱少雨,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会简单的纺织、制衣;半坡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人类,不是水稻;骨耜是河姆渡人的劳动工具,不是半坡人的工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学生要先找到错误的地方,然后加以改正。
17.(2016七上·耒阳期中)生活在黄河中游的半坡人居住着干栏式住房。
错误    改正   
【答案】干栏式住房;半地穴式房屋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由于黄河地区气候比较干燥,因此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知识点。
三、材料分析题
18.(2019七上·蓬江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六居而野处。(原文大意:上古时代,人们居住在野外的山洞里。)
——《周易·系辞下》
材料二:如图
(1)材料一记载的内容是真实的吗?请举一个例子说明。
(2)材料二分别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的房屋?这两种房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分析一下产生差异的原因。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说明人们的居住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案】(1)是真实的。例:北京人、山顶洞人的骨骼化石,都是在洞穴里发现的,说明原始人类住在野外的山洞里。
(2)图一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子;图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子。原因: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3)变化:人们不再住在山洞里,开始有了房子,过上定居生活。
(4)意义:人类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了生活质量。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记载的内容是真实的。“穴居而野处”的远古人类有北京人、山顶洞人的骨骼化石都是在洞穴里发现的,说明原始人类住在野外的山洞里。(2)本题考查我国的原始农耕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居住在干栏式的房子里,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通风防潮,过着定居生活。图片一就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房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图片二就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屋式样不同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北方的气候相对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建筑可以用来保暖,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南方比较潮湿和炎热,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干栏式建筑可以防潮、通风。
(3)本题考查人们的居住条件的变化。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处”和材料二图片说明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
(4)本题考查定居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人类走出洞穴过着定居生活,走出洞穴定居,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束缚,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故答案为:(1)是真实的。例:北京人、山顶洞人的骨骼化石,都是在洞穴里发现的,说明原始人类住在野外的山洞里。
(2)图一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子;图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子。原因: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3)变化:人们不再住在山洞里,开始有了房子,过上定居生活。
(4)意义:人类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远古人类、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 / 1历史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黔南州)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遗址都在大河流域,因为(  )
A.适宜航行、交通便利
B.河流湍急、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
C.环境优美、风景秀丽
D.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2.(2020·黔东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能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是(  )
A.北京人狩猎 B.山顶洞人捕鱼
C.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D.半坡人制作衣服
3.(2020·常州模拟)文物是解释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列文物中,最能说明我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的是(  )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春秋铁制农具
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D.商鞅铜方量
4.(2020·山西模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的出现 ③磨制石器的发展 ④聚落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
5.(2020·东营模拟)2018年党中央把农历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以下属于黄河流域农耕文明成果的是 (  )
①人面鱼纹彩陶盆 ②干栏式房屋 ③稻谷遗存 ④半地穴式房屋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6.“人民日报报道:2019年9月2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我国早期人工栽培水稻的是(  )
A.河姆渡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7.建筑是力与美的结合,被称为“凝固的音乐”。下列先民在干栏式建筑内居住的是(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居民
8.比较异同找共性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以下是小明同学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原始农耕生活共性特征的总结描述,不准确的是(  )
A.都会饲养家畜 B.都会造房定居
C.都会种植农作物 D.都生活在长江流域
9.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10.某同学用以下关键词:“黄河流域”、“种植粟”、“人面鱼纹彩陶”、“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等描述的原始遗址是(  )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龙山遗址 D.二里头遗址
11.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A.以捕鱼狩猎为主 B.已从事农业生产
C.建造干栏式房屋 D.制造彩色陶器
12.下列远古居民最早喝到小米粥的是(  )
A.元谋人 B.半坡居民 C.河姆渡居民 D.北京人
13.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
B.北方不产稻,南方不产粟
C.北方人喜好吃粟,南方人喜好吃稻
D.自然条件的差异
14.某班同学进行主题研究,根据提供的三个关键词可以判断,横线上应填入______的生活(  )
关键词1:黄河流域
关键词2:种植粟
关键词3:半地穴式房屋
A.山顶洞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良渚人
15.(2019七上·深圳期中)《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的主食是(  )
A.水稻 B.小麦 C.粟 D.玉米
二、改错题
16.(2017七上·益阳期中)下面一段《我到半坡聚落做客》的文字,有4处不符合历史的描述,请有历史知识、了不起的你指出并说明理由。
我穿越到了6000多年前的半坡聚落,这里地处长江流域,河水清澈,空气透明。半坡人都树叶.兽皮裹身,没穿衣服,见有外人来,热情引我走进他们半地穴式的房屋中,用彩陶盒装着雪白大米饭招待我,还有味道鲜美的猪肉、鱼汤。走到户外,见半坡人吹着陶埙,跳着舞蹈,还有人拿着骨耜作道具,跳得格外卖力。我不禁大笑出声。哦,梦醒了。
17.(2016七上·耒阳期中)生活在黄河中游的半坡人居住着干栏式住房。
错误    改正   
三、材料分析题
18.(2019七上·蓬江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六居而野处。(原文大意:上古时代,人们居住在野外的山洞里。)
——《周易·系辞下》
材料二:如图
(1)材料一记载的内容是真实的吗?请举一个例子说明。
(2)材料二分别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的房屋?这两种房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分析一下产生差异的原因。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说明人们的居住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适宜航行、交通便利,不符合史实;
B. 河流湍急、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不符合史实;
C. 环境优美、风景秀丽,不符合史实;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的人们为了生存下来,他们逐渐发现了原始的农作物,为了种植农作物,他们选择了靠近大河的地方,因为大河流域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因此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遗址都在大河流域,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来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理解。
2.【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北京人狩猎 ,不符合题意;
B. 山顶洞人捕鱼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这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半坡人制作衣服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细心分析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3.【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原始农业出现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典型的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因此:
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知识。难度不大,知道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即可作答。
4.【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那时,人们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聚落出现并得到发展,会制作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生产、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的识记来回答,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记忆。
5.【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黄河流域农耕文明 的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会烧制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其中的代表,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 黄河流域农耕文明 ”,再结合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的识记来回答。
6.【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地处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早期人工栽培水稻”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干栏式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是生活在距今7000年前的原始农耕的代表,他们会种植农作物,过定居生活,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C符合题意;
北京人还没有过定居生活,不会建造房屋,A不符合题意;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还不会建造房屋,B不符合题意;
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子是半地穴式,不是“干栏式建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题干“干栏式建筑”是解题的关键,联系教材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屋来解答此题。
8.【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都是原始农耕的代表,他们都会饲养家畜,都会造房定居,都会种植农作物,ABC三项是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相同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D项描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特征,结合排除法解答问题。
9.【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是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他们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D项符合题意;
元谋人是生活在云南元谋县的原始人,A项不符合题意;山顶洞人是生活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遗址顶部山顶洞的原始人类,B项不符合题意;半坡人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的代表,最早种植粟,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需抓住“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这一关键句子,四个选项都是中国早期的原始人类,但是只有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过上了原始的农耕生活,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种植水稻的是南方河姆渡人,北方半坡人种植粟。
10.【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A符合题意,
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B不符合题意;
龙山遗址居民生活在距今约4000-4600年,与题干内容“人面鱼纹彩陶”不符,C不符合题意;
二里头遗址是夏朝的遗址,与题干“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等不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11.【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使用工具,是精美的磨制石器,还会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粟,所以图片的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已从事农业生产,B符合题意;
半坡居民以种植农作物为主,A不符合题意;
建造干栏式房屋的是河姆渡居民,C不符合题意;
图片没有涉及制造陶器方面的信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米指的是粟,在我国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种植粟等粮食作物,这是世界上最早的,B符合题意;元谋人、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小米”,注意准确识记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
13.【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然环境造成的,D符合题意。
ABC项内容不是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注意识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14.【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关键词“黄河流域”“种植粟”“半地穴式房”可知,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位于陕西半坡。生活在距今约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半坡原始居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
A.结合所学知识,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 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玉米是我国的重要农作物之一,但不是半坡居民的主食,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只要学生对半坡局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有所掌握即可。
16.【答案】①错误:长江流域;理由:半坡人遗址在黄河流域;
②错误:半坡人没穿衣服;理由:半坡人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③错误:雪白的大米饭;理由:半坡人种植粟不是水稻;
④错误:拿着骨耜;理由:骨耜是河姆渡人的劳动工具。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地处黄河流域,干旱少雨,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会简单的纺织、制衣;半坡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人类,不是水稻;骨耜是河姆渡人的劳动工具,不是半坡人的工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学生要先找到错误的地方,然后加以改正。
17.【答案】干栏式住房;半地穴式房屋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由于黄河地区气候比较干燥,因此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知识点。
18.【答案】(1)是真实的。例:北京人、山顶洞人的骨骼化石,都是在洞穴里发现的,说明原始人类住在野外的山洞里。
(2)图一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子;图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子。原因: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3)变化:人们不再住在山洞里,开始有了房子,过上定居生活。
(4)意义:人类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了生活质量。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记载的内容是真实的。“穴居而野处”的远古人类有北京人、山顶洞人的骨骼化石都是在洞穴里发现的,说明原始人类住在野外的山洞里。(2)本题考查我国的原始农耕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居住在干栏式的房子里,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通风防潮,过着定居生活。图片一就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房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图片二就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屋式样不同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北方的气候相对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建筑可以用来保暖,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南方比较潮湿和炎热,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干栏式建筑可以防潮、通风。
(3)本题考查人们的居住条件的变化。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处”和材料二图片说明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
(4)本题考查定居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人类走出洞穴过着定居生活,走出洞穴定居,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束缚,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故答案为:(1)是真实的。例:北京人、山顶洞人的骨骼化石,都是在洞穴里发现的,说明原始人类住在野外的山洞里。
(2)图一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子;图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子。原因: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3)变化:人们不再住在山洞里,开始有了房子,过上定居生活。
(4)意义:人类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远古人类、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