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一单元第38课《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一单元第38课《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06 15:14:10

文档简介

岳麓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一单元第38课《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8·潍坊)如果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这反映出苏联当时(  )
A.实行计划经济 B.经济比例失调
C.产品质量低劣 D.资源消耗严重
2.(2018·扬州)1940年与1913年相比,苏联重工业增长14.5倍,轻工业只增长3.9倍,农业总产值仅增长41%、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这种状况与下列哪一政策或模式有关?(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模式
3.(2018·盐城)1929年,斯大林喊出了一个口号:“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吧!”为此他(  )
A.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制定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计划
4.(2018·南通)苏俄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列宁从苏俄的国情出发,在全国实施(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新经济政策
C.重工业优先战略 D.农业集体化
5.(2018·邵阳)普京在评论苏联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优劣时说:“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但是,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据此可知,普京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态度是(  )
A.完全肯定 B.全盘否定 C.客观公正 D.不置可否
6.(2018·娄底)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苏俄政府实行(  )
A.工业化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7.(2018·荆州)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欧洲第4位上升为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苏联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是(  )
A.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赫鲁晓夫的改革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8.(2018·黄石)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材料中的“列宁的思路”是指(  )
A.建立苏维埃政权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建立计划经济模式
9.(2018·黄冈)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以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业化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严重依赖外资
B.农业集体化步伐大大加快
C.余粮收集力度巨大,为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D.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10.(2018·龙东)和“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相关的伟大作家是(  )
A.列夫 托尔斯泰 B.莎士比亚
C.德莱塞 D.罗曼·罗兰
二、材料分析题
11.(2018·河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指出,苏联模式具有双重效应。苏联模式对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是有效的,但在使国民经济结构保持平衡、国民经济整体持续增长方面却显得乏力……
材料二:1928——1940年,苏联国防工业总立值增加了1.8倍,年增长率高达39%。1938年与1930年相比,步、机枪的产量增长了8倍,火炮产量增加了12倍。坦克1930年有170辆,两年后增加到3000辆;到1937年底,苏军拥有各类坦克1.5万辆。1936年苏军拥有飞机6672架,是1928年的4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趣讲应》
材料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军的技术装备全部更新。苏制重型HC-2坦克超过德国“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强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的发展。
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美、苏两国核军备竞赛进一步升级。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
——摘编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教学用书
(1)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国防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归纳苏联国防现代化中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历程。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国防现代化对当今俄罗斯的重大影响。
12.(2018九下·阜阳月考)工业化是人类步入现代社会的重要表现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在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若干因素导致的自然结果。
材料二:斯大林在谈到工业化道路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姿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1)材料中“工业革命的种子”发芽的标志是什么?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若干因素”具体包括哪些?
(2)依据材料二,谈谈斯大林对“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你认为这条工业化道路会给苏联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
(3)综上所述,你认为英国工业化道路和苏联工业化道路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13.(2018九下·太平开学考)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两国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和调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6月的一天,23岁的美国人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他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这件事被列宁知道后,他热情邀请哈默前来克里姆林宫会面。列宁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刚刚制定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要求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的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
材料二: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行业).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
材料三: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1)依据材料指出苏俄制定“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说明该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斯大林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何特点?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3)依据材料分析罗曼·罗兰评价的是什么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体制包含哪些“消极的东西。
(4)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列宁到斯大林,一直在调整苏联(俄)的建设政策,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题干现象说明苏联钮扣价格是统一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苏联,国家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包括纽扣物价这样的小事情。价格的统一,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故选项A符合题意;经济比例失调、产品质量低劣、资源消耗严重与价格的统一无关。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计划经济的内容,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就是国家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是考试的重难点。
2.【答案】D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题干的“苏联重工业增长14.5倍,轻工业只增长3.9倍,农业总产值仅增长41%、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说明苏联只是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这是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因为斯大林模式在1936年形成,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苏联经济的畸形发展,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故D符合题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21年之前实行,故A不符合题意;
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开始实行,其特点是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故B不符合题意;
罗斯福新政发生在美国,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斯大林模式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间、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
3.【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斯大林没有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不符合题意;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B不符合题意;
1929年开始,斯大林实行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D不符合题意;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学生要仔细分析题干信息关键词——1929年、斯大林。学生还要掌握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内容和影响。
4.【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后,为了应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1921年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使苏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ACD项都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政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知识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在于知道新经济政策才是列宁颁布实施的,其它三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
5.【答案】C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的“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但是,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可以看出普京既看到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作用,又点出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因此,普京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态度是客观公正。故C符合题意;完全肯定与题干的“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矛盾,故A不符合题意;全盘否定与题干的“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矛盾,故B不符合题意;不置可否的说法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重点在于读懂材料中普京的话,对苏联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既有肯定又有否定,所以是客观公正的。
6.【答案】C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苏俄政府从国情出发,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是在斯大林时期的,选项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18—1920年实行;因此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1920年底”和“严重的危机”,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
7.【答案】A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相继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的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B项赫鲁晓夫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改革没有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D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在1921年到1925年采取的经济政策。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会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
8.【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在苏俄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恢复和发展了商品经济,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项建立苏维埃政权属于政治角度,材料内容属于经济探索,A不符合题意;CD项是斯大林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它是苏联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实行的经济政策,在世界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9.【答案】D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的“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以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其中的“允许私人企业参与”与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一致,这反映出当时苏联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故D符合题意;工业化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与题干材料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余粮收集力度巨大,为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与题干材料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和内容,是考试的重难点。
10.【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文学艺术家及其作品
【解析】【分析】A项列夫 托尔斯泰是俄国近代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等长篇小说,他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A符合题意;B项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剧本,B不符合题意;C项德莱塞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创作了《美国的悲剧》等长篇小说,C不符合题意;D项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品是《约翰·克利斯朵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俄国的文学史,需要学生掌握俄国的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表达的社会背景,难度低。
11.【答案】(1)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2)1928~1940年,生产了大量枪炮、坦克、飞机等常规武器:反法西斯战争中,装备了火箭炮、强击机等新型武器: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了核武器。
(3)使俄罗斯拥有世界一流的军事实力(或为俄罗斯拥有强国地位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的“苏联模式对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是有效的”可以概括出苏联国防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原因是苏联模式也就是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2)据材料二的“1938年与1930年相比,步、机枪的产量增长了8倍,火炮产量增加了12倍。坦克1930年有170辆,两年后增加到3000辆;到1937年底,苏军拥有各类坦克1.5万辆。1936年苏军拥有飞机6672架,是1928年的4倍。”可以归纳出1928——1940年,苏联生产了大量枪炮、坦克、飞机等常规武器。根据材料三的“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军的技术装备全部更新。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美、苏两国核军备竞赛进一步升级。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可以归纳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装备了火箭炮、强击机等新型武器;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发展了核武器。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完成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装备了火箭炮、强击机等新型武器;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发展了核武器。苏联逐步实现了国防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使俄罗斯拥有世界一流的军事实力,为俄罗斯拥有强国地位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会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
12.【答案】(1)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因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拥有雄厚的资本;手工工场的发展;海外殖民侵略与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资本和原料。
(2)因为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为了保证国家安全,所以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应该发展重工业,这一设想符合苏联的国情。影响:导致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苏联经济长远发展。
(3)英国工业化道路是从轻工业开始;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种子”发芽的标志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工业革命的种子的“若干因素”具体包括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拥有雄厚的资本;手工工场的发展;海外殖民侵略与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资本和原料等。
⑵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因为苏朕面临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为了保证国家安全,所以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应该发展重工业,这一设想符合苏联的国情。但是斯大林这条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导致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苏联经济长远发展。
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业化道路和苏联工业化道路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英国工业化道路是从轻工业开始;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和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13.【答案】(1)原因: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经济。“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或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3)体制:斯大林模式。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指令性计划来发展经济,效益低下完全使用等。
(4)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经济;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新”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可知,罗曼·罗兰评价的是斯大林模式;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指令性计划来发展经济,效益低下完全使用等。
(4)开放性题目,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知识。本题难度较大。
1 / 1岳麓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一单元第38课《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8·潍坊)如果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这反映出苏联当时(  )
A.实行计划经济 B.经济比例失调
C.产品质量低劣 D.资源消耗严重
【答案】A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题干现象说明苏联钮扣价格是统一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苏联,国家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包括纽扣物价这样的小事情。价格的统一,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故选项A符合题意;经济比例失调、产品质量低劣、资源消耗严重与价格的统一无关。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计划经济的内容,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就是国家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是考试的重难点。
2.(2018·扬州)1940年与1913年相比,苏联重工业增长14.5倍,轻工业只增长3.9倍,农业总产值仅增长41%、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这种状况与下列哪一政策或模式有关?(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模式
【答案】D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题干的“苏联重工业增长14.5倍,轻工业只增长3.9倍,农业总产值仅增长41%、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说明苏联只是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这是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因为斯大林模式在1936年形成,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苏联经济的畸形发展,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故D符合题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21年之前实行,故A不符合题意;
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开始实行,其特点是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故B不符合题意;
罗斯福新政发生在美国,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斯大林模式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间、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
3.(2018·盐城)1929年,斯大林喊出了一个口号:“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吧!”为此他(  )
A.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制定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计划
【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斯大林没有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不符合题意;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B不符合题意;
1929年开始,斯大林实行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D不符合题意;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学生要仔细分析题干信息关键词——1929年、斯大林。学生还要掌握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内容和影响。
4.(2018·南通)苏俄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列宁从苏俄的国情出发,在全国实施(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新经济政策
C.重工业优先战略 D.农业集体化
【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后,为了应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1921年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使苏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ACD项都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政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知识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在于知道新经济政策才是列宁颁布实施的,其它三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
5.(2018·邵阳)普京在评论苏联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优劣时说:“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但是,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据此可知,普京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态度是(  )
A.完全肯定 B.全盘否定 C.客观公正 D.不置可否
【答案】C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的“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但是,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可以看出普京既看到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作用,又点出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因此,普京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态度是客观公正。故C符合题意;完全肯定与题干的“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矛盾,故A不符合题意;全盘否定与题干的“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矛盾,故B不符合题意;不置可否的说法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重点在于读懂材料中普京的话,对苏联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既有肯定又有否定,所以是客观公正的。
6.(2018·娄底)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苏俄政府实行(  )
A.工业化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答案】C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苏俄政府从国情出发,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是在斯大林时期的,选项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18—1920年实行;因此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1920年底”和“严重的危机”,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
7.(2018·荆州)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欧洲第4位上升为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苏联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是(  )
A.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赫鲁晓夫的改革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答案】A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相继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的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B项赫鲁晓夫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改革没有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D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在1921年到1925年采取的经济政策。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会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
8.(2018·黄石)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材料中的“列宁的思路”是指(  )
A.建立苏维埃政权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建立计划经济模式
【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在苏俄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恢复和发展了商品经济,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项建立苏维埃政权属于政治角度,材料内容属于经济探索,A不符合题意;CD项是斯大林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它是苏联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实行的经济政策,在世界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9.(2018·黄冈)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以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业化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严重依赖外资
B.农业集体化步伐大大加快
C.余粮收集力度巨大,为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D.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D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的“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以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其中的“允许私人企业参与”与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一致,这反映出当时苏联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故D符合题意;工业化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与题干材料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余粮收集力度巨大,为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与题干材料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和内容,是考试的重难点。
10.(2018·龙东)和“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相关的伟大作家是(  )
A.列夫 托尔斯泰 B.莎士比亚
C.德莱塞 D.罗曼·罗兰
【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文学艺术家及其作品
【解析】【分析】A项列夫 托尔斯泰是俄国近代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等长篇小说,他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A符合题意;B项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剧本,B不符合题意;C项德莱塞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创作了《美国的悲剧》等长篇小说,C不符合题意;D项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品是《约翰·克利斯朵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俄国的文学史,需要学生掌握俄国的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表达的社会背景,难度低。
二、材料分析题
11.(2018·河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指出,苏联模式具有双重效应。苏联模式对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是有效的,但在使国民经济结构保持平衡、国民经济整体持续增长方面却显得乏力……
材料二:1928——1940年,苏联国防工业总立值增加了1.8倍,年增长率高达39%。1938年与1930年相比,步、机枪的产量增长了8倍,火炮产量增加了12倍。坦克1930年有170辆,两年后增加到3000辆;到1937年底,苏军拥有各类坦克1.5万辆。1936年苏军拥有飞机6672架,是1928年的4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趣讲应》
材料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军的技术装备全部更新。苏制重型HC-2坦克超过德国“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强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的发展。
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美、苏两国核军备竞赛进一步升级。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
——摘编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教学用书
(1)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国防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归纳苏联国防现代化中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历程。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国防现代化对当今俄罗斯的重大影响。
【答案】(1)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2)1928~1940年,生产了大量枪炮、坦克、飞机等常规武器:反法西斯战争中,装备了火箭炮、强击机等新型武器: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了核武器。
(3)使俄罗斯拥有世界一流的军事实力(或为俄罗斯拥有强国地位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的“苏联模式对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是有效的”可以概括出苏联国防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原因是苏联模式也就是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2)据材料二的“1938年与1930年相比,步、机枪的产量增长了8倍,火炮产量增加了12倍。坦克1930年有170辆,两年后增加到3000辆;到1937年底,苏军拥有各类坦克1.5万辆。1936年苏军拥有飞机6672架,是1928年的4倍。”可以归纳出1928——1940年,苏联生产了大量枪炮、坦克、飞机等常规武器。根据材料三的“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军的技术装备全部更新。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美、苏两国核军备竞赛进一步升级。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可以归纳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装备了火箭炮、强击机等新型武器;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发展了核武器。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完成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装备了火箭炮、强击机等新型武器;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发展了核武器。苏联逐步实现了国防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使俄罗斯拥有世界一流的军事实力,为俄罗斯拥有强国地位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会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
12.(2018九下·阜阳月考)工业化是人类步入现代社会的重要表现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在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若干因素导致的自然结果。
材料二:斯大林在谈到工业化道路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姿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1)材料中“工业革命的种子”发芽的标志是什么?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若干因素”具体包括哪些?
(2)依据材料二,谈谈斯大林对“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你认为这条工业化道路会给苏联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
(3)综上所述,你认为英国工业化道路和苏联工业化道路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答案】(1)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因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拥有雄厚的资本;手工工场的发展;海外殖民侵略与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资本和原料。
(2)因为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为了保证国家安全,所以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应该发展重工业,这一设想符合苏联的国情。影响:导致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苏联经济长远发展。
(3)英国工业化道路是从轻工业开始;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种子”发芽的标志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工业革命的种子的“若干因素”具体包括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拥有雄厚的资本;手工工场的发展;海外殖民侵略与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资本和原料等。
⑵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因为苏朕面临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为了保证国家安全,所以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应该发展重工业,这一设想符合苏联的国情。但是斯大林这条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导致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苏联经济长远发展。
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业化道路和苏联工业化道路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英国工业化道路是从轻工业开始;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和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13.(2018九下·太平开学考)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两国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和调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6月的一天,23岁的美国人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他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这件事被列宁知道后,他热情邀请哈默前来克里姆林宫会面。列宁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刚刚制定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要求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的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
材料二: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行业).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
材料三: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1)依据材料指出苏俄制定“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说明该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斯大林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何特点?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3)依据材料分析罗曼·罗兰评价的是什么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体制包含哪些“消极的东西。
(4)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列宁到斯大林,一直在调整苏联(俄)的建设政策,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原因: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经济。“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或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3)体制:斯大林模式。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指令性计划来发展经济,效益低下完全使用等。
(4)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经济;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新”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可知,罗曼·罗兰评价的是斯大林模式;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指令性计划来发展经济,效益低下完全使用等。
(4)开放性题目,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知识。本题难度较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