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3 19:2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像牛一样耕耘 像牛一样奋发
陈 凌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 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以牛自况,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牛之所以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还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5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将至,很多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寄语:“2020,‘鼠’实不易;2021,‘牛’转乾坤。”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劲”,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新的一年必定“牛气冲天”。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 2 月 11日)
材料二∶
人类驯养牛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是家牛最早驯化地之一,东北、华中、华南等地区均有相关考古发现。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牛的特殊地位和精神价值愈发凸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
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也被民间视为财富的象征,用作交换媒介。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牧”“特”“物”“犁”等,由此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牛的形象几乎随处可见。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人与牛形成了亲密的共生关系,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己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爱牛、敬牛、颂牛,所以牛成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等精神的象征。
B.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完整阐释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涵。
C.传统社会中,牛价值巨大,既是作为役力的重要生产资料,又能在日常生活中被当作财富进行物质交换。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不仅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会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发扬光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
B.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
C.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己何益”,和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的解说是大体一致的。
D.“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神。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饮,微吸)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酌贪泉》)
B.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耕牛》)
C.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D.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 8公里的“绝壁天路”。
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 分)
5. 两则材料的写作对象都是牛和牛文化,但其内容的侧重点和行文脉络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母亲的手
庄因
那夜,我梦见母亲。母亲立于原野。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子,线绕子缠绕的是她白发丝丝啊。顷刻,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形象渐退了,我的视线定焦在她那一双手,那一双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的一切。那手,是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需太阳的光与热。
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揪或拧,许是中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大动乱时代,大勇大义之训,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母亲一样,对子女们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了。我因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睇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的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不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说:为什么明明吃不下了还盛 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 揪拧之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有再剩过饭。
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贴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入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来了。安顺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汲取来用,无井的便需买水。终日市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的卖水人。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的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
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厉害。可是,出乎意料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萧和一枝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
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找到了恒定的力量。
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唯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
(选自《八千里路云和月》)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母亲的手为线索串起二三事,将母亲过去几十年的生活浓
缩其中,构思巧妙,意蕴丰厚。
B.文章用第一、第三人称展开叙述,娓娓道来,富含情感,真实而又灵活地反映出母亲在
不同时空中的形象特点。
C.文中母亲看到成绩单时颤抖的手与和平的语调这一细节描写,在手态的动与语态的静的
对比中体现了母亲愤怒与无奈的心态。
D.本文卒章显志,“至大完美”点化出由母亲的手所传感的伟大的母爱,永恒的人格力量,
“从未”突出了母爱的质朴无华。
7.下列对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3分)
A.文章开头部分由梦开端,然后顺势写母亲的手,感情细腻深沉。
B.文中写母亲“揪拧”我之后“坐在床沿气结饮泣”,既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失望,也表现了对孩子教育不成功的痛心。
C.文章以母亲的手为线索串起往事,将母亲过去几十年的平凡生活展现开来,凸显了母亲人格的魅力及其对作者的影响。
D.结尾一段用“至大完美”点明母亲的手所显示的伟大的母爱和永恒的人格力量,两个“从未”意在表现母亲的朴实自然。
8.文章通过多次写母亲的手,一段段往事历历再现,母亲的形象也渐渐在其中鲜明起来,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5分)
9.文章开头对梦境的描述细腻优美,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梦境描写的作用。(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10~14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0.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例:歌以赠之
A.浔阳江头夜送客 B.遂命酒
C.问君西游何时还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11.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酒:名词活用为动词,摆酒。
B.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字
C.举酒欲饮无管弦。 管 弦:借代音乐。
D. 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面向前方
12.下列诗句从修辞手法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3分)
A.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3.对下列寓情于景的句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渲染萧瑟秋意,创设氛围,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描写映于茫茫江水中的冷月,渲染冷清、寂寥的气氛,烘托惨别之情。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沉浸于江心的秋月洁白、冷寂,烘托“悄无言”,以“寂”衬“声”,从侧面写乐声之感人。
D.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琵琶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
14.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刘崧(1321—1381),字子高,泰和人。生活于元末明初的战乱年代,元末举于乡。洪武三年以人才荐,授职方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
15.下列对《登高》一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
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领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不禁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观照现实的结果。
16. 诗歌首联写到了那些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1分)
(1)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
(2)故垒西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羽扇纶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雁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_____,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天子之孝更重要的是立身为范,以自己_____之孝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诸侯之孝则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诸侯之孝在于______、循规守法。这是由诸侯的独特地位决定的,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既贵且富,皇帝很难约束到,其他人又无权约束,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就很容易造成因“高”而“危”、因“满”而“溢”的局面,最终导致社稷不保。对普通百姓来说,则要简单得多,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______。( )。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这是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层次分明 事必躬亲 谨言慎行 以身作则
B.条分缕析 身体力行 履薄临深 挺身而出
C.层次分明 身体力行 谨言慎行 以身作则
D.条分缕析 事必躬亲 履薄临深 挺身而出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是( )(3分)
A.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但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也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B.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而且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C.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是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而是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D.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20.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是( )(3分)
A.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B.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
C.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
D.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21.下面是某高校书法社新任社长的就职演说,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各位社友,大家好!今天能当选为书法社社长,我深感荣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因受令尊的影响,我从小垂爱书法。从小学起,我就光顾各类书法比赛,并多次获奖,因此具有一定的书法功底。今天被选为社长,我一定恪尽职守,不负众望,为大家服务。大家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我一定不吝辅导。希望大家务必配合我的工作,齐心协力把书法社办好。
谢谢大家!
22.阅读下面新闻语段,概括此次发射任务的特点及意义,不超过60字。(6分)
9月15日9时23分,在黄海海域,长征十一号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9颗“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执行此次任务的火箭是直接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完成火箭总装测试和星箭对接后,用船从港口运输至黄海预定海域实施发射,减少了分解和总装次数以及长距离铁路运输环节,首次实现火箭总装测试发射一体化。此次发射任务优化了海上发射技术流程,一次性将9颗“吉林一号”高分03组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完成了同一个轨道面的部署,提升了海上发射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00年,梁启超先生高喊“少年强则国强”,他热切地希望出現“少年中国”,挽救濒临危亡的破败山河。
1921年7月,毛泽东、李达、刘仁静等13位青年代表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会议,着手规划未来,从此开始带领更多的热血青年走上民族解放与独立的道路。
1953年,19岁的王蒙看到百废俱兴的新中国和一代新人的热情,着手创作小说《青春万岁》,在作品中他自豪地宣言:“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1珞,编织你们。”
2020年底,嫦娥五号探月归来,而指挥控制大厅里,随处可见洋溢着自信的年轻面孔。数百个关键测控岗位上的负责人,大多为“80后”和“90后”,平均年龄仅33岁。
百年中国历经沧桑,逐步走向富强;今天,依然需要我们重温历史,再创辉煌。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青春与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D (A项,因果倒置;B项,"完整阐释"错误;C项,"被当做财富进行物质交换"不合文意,原文中说的是"牛用作交换媒介"
2.B B项,"首次技术变革"错误,原文是"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奠定中华农耕文明基础的,应该是这次技术变革引发的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
3.A (《酌贪泉》主旨为做官清廉,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
4.①引用论证。如文章引用习总书记讲话、鲁迅的诗句等。②举例论证。如文章列举李可染、钱三强等名人事例。(每个要点 2 分,其中论证方法1分,结合材料说明1分;共 4分)
5.(1)内容侧重点∶材料一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及新的时代内涵,材料二为中华文明史中牛的重要地位及精神价值。
(2)行文脉络∶材料一先指出牛的精神品质及新的时代内涵,再依次展开论证,最后号召人们学习牛的精神;材料二从牛被驯养写起,围绕牛文化,对牛在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精神价值依次论述。
(内容侧重点2分;行文脉络4分;共6分。如果先说材料一的内容侧重点和行文脉络,再说材料二的内容侧重点和行文脉络也可)
6 C
【解析】“体现母亲愤怒与无奈的心态”分析错误,不是“无奈”,而是“理智”,母亲望子成龙,又能教子成龙,看似反常的情态表现,恰恰体现了母亲教子的智慧。
7 B母亲“揪拧”我之后“坐在床沿气结饮泣”,是对生活艰难而不能改变的无奈和揪拧孩子后的自责
8.【参考答案】(1)关爱孩子、教育严厉。家里来了远客,“我”却不听母亲劝告剩了半碗饭,被母亲用手揪拧,打完后母亲心疼流泪。(2)吃苦耐劳、坚毅顽强。母亲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后来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历经风霜,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3)宽容和蔼,理智善良。我把留级的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母亲的手颤抖着,后来又轻轻覆压在“我”头上,鼓励我继续用功。(4)有艺术修养,有生活情趣。虽然生活艰难,但是母亲会吹玉屏箫和笛子,还能吹奏很多曲子。
9.【参考答案】从结构上来说,由梦境中作者的视线定焦在母亲的那一双巨手之上,自然引出下文写记忆中母亲的手;从形象上来说,对梦境中景物的描绘,烘托了母亲高大伟岸的形象;从主题上来说,借助梦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及热烈的赞美之情,给文章主题定下了基调。从艺术效果上来说,作者在写意般的景物描绘的梦境中,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增强了母爱的传统意蕴。
10.【答案】B (B项与例句名词作动词,其他三项名词作状语)
11. 【答案】D (“向前:”是先前的意思。)
12.【答案】A (A项夸张,其他几项为比喻)
13.【答案】A (“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不对。)
14.【答案】B
15、C 不禁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错
16、首联共写到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哀”“清”“白”
“飞回”来描写,营造了一种苍凉、悲怆的意境
17、略
18C (层次分明:指事物的次序界线清楚。条分缕析:形容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身体力行: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多用作褒义。事必躬亲:是指无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谨言慎行:是指言语行动小心谨慎。履薄临深:比喻身处险境,必须十分谨慎。以身作则:是指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挺身而出:是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19.D(“个人、家庭和国家”与“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是递进关系,而且一一照应,故排除A、B;此外,两个分句间不是并列关系,应为递进关系,排除C 。 )
20.D(A项“以致”表示前一分句导致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关联词使用不当;B项句式杂糅;C项“实现……方向”搭配不当。)
21.(5分)(1)把“垂爱”改为“喜爱”;
(2)把“令尊”改为“家父”或“父亲”;
(3)把“光顾”改为“参加”;
(4)把“不吝”改为“尽力”或“乐于”;
(5)把务必删除
22.此次发射任务首次实现火箭总装测试发射一体化,优化了海上发射技术流程,提升了海上发射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