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为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斗牛画像砖,画中斗牛士拿着器械斗牛。古人认为被牛踩踏
过的庄稼幼苗更耐倒伏,并可以比其他田块获得更好的收成,由此发展出了斗牛活动。据此
可知( )
A.文人画创作蕴含农本观 B.铁犁牛耕的推广推动斗牛活动产生
C.民俗文化发展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D.中原民间盛行尚武之风
2.表 1
时间 概况
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 165 年) 举贤良能直言极谏,对策者百人,唯(晁)错为高第。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 年) 下诏举士,规定非治儒术者不取,董仲舒取为上第。
对选拔与提拔的对象,施行“授试以职”,即进行文
东汉光武帝(25—57 年在位)
字方面的测试,内容有策、经、笺奏(章奏文体)等。
上表说明汉代选官制度( )
A.确立完善的分科考试方法 B.扩大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C.突出儒学的正统官学地位 D.重视官员文化素养的考查
3.唐开元年间曾规定“礼部考试毕,送中书门下详复”;唐穆宗时又下诏规定礼部所选进士,
第 1 页 共 8 页
需“据所考杂文,先送中书,令宰臣阅视可否,然后下当司放榜”。这些举措( )
A.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 B.体现了对选拔人才的重视
C.加速了选人权的转移 D.提高了中书省的审议权力
4.宋明理学吸取“佛老”的哲学理论成果,靠近人生哲学,得心应手地把儒学从一种政治
制度的论证方式,讲成精神生活的安顿方式。这反映了( )
A.士人阶层实现思想的综合创新 B.儒学复兴促进程朱理学的发展
C.人生哲学成为时代的精神动力 D.传统儒学受到异质文化的冲击
5.占田制是西晋颁行的土地、赋税制度。它明确规定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
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族。一品官到九品官
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这一规定有利于( )
A.减轻百姓负担 B.维护士族特权 C.防止官员腐败 D.遏制土地兼并
6.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在衣、食、住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吃
西餐、穿洋装、住西式建筑成为一种时尚,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而广大农
村地区仍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习俗坚如磐石的沿袭下来。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
是( )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解体的时序 B.太平天国运动区域发展的结果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影响 D.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7.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没收地主、反革命及农村公共土地……以“最
有利于贫农、中农利益的方法”按人口或按劳力平均分配;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允许农民出租、
买卖。这一措施( )
A.确保国民革命运动胜利进行 B.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C.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促进人民统一战线发展
8.1942 年 3 月,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报告中说,研究党史的关键是“要
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我们
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毛泽东提倡研
究党史,旨在( )
第 2 页 共 8 页
A.适应抗日战争形势的需要 B.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传播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9.1952 年开始,国家统配物资从 55 种增加到 1957 年的 532 种;中央直属企业由 1953 年的
2800 个增加到 1957 年的 9300 个;国务院工作机构和人员从 1954 年的 46 个、2.3 万多人,
分别增加到 1957 年的 82 个、5.2 万多人。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 )
A.经济建设出现冒进现象 B.新政权政治建设不断进步
C.工业化建设实现了飞跃 D.计划经济体制得到了发展
10.某学者认为,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经济特区的建立、
股份制和证券市场的形成等都是上、中、下层之间互动的结果。同时,大量专家、学者在上、
中、下层之间传递信息,为中央和地方的决策提供咨询,并参与各层次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
施。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改革密切了各阶层的关系 B.改革开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改革与开放之间相互促进 D.改革开放的重心逐渐发生转移
11. 在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转变的过程中,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法规,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
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形成了适应帝国境内各族人民需要的万民法体系。据此可知罗马法( )
A. 注重调节社会矛盾 B. 根植于商品经济发展
C. 倡导取消阶级差别 D. 追求各族人民的平等
12.14 世纪末 15 世纪初,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以布鲁尼、萨琉塔蒂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
了“市民人文主义”思想,他们的共和政治观以“自由”为核心,伦理观以“美德”为核心,
价值观以“积极生活”为核心。这些思想( )
A.推动了共和政体的建立 B.标志着浪漫主义的兴起
C.说明了人文主义的普及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3. 1550-1551 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巴利亚多利德城召开神学会议,神学家们得出的
结论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其意图是( )
A. 为殖民扩张寻求理论支持 B. 将宗教改革思想传到美洲
C. 把人文主义传播到美洲大陆 D. 用传播宗教取代殖民掠夺
第 3 页 共 8 页
14. 下表是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俄等国的相关史事。据此可知( )
国家 重大措施
美国 林肯总统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俄国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普鲁士 宰相俾斯麦促成南德诸邦与北德意志联邦实现合并
日本 明治天皇颁布“废藩置县”“四民平等”等法令
A.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趋同 B. 各国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C. 国家元首享有立法大权 D. 深化工业革命的条件成熟
15.1922 年 4 月,苏联与德国签订《拉巴洛条约》,两国宣布放弃一战中及一战后向对方提
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而且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
苏联此举旨在( )
A.为工业化寻求外援 B.得到国际社会承认
C.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D.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16. 冷战的需要,促使美苏两国竞相研制威力巨大的火箭,以便为核武器提供新的运载工具。
1957 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目前人造卫星等空间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通讯、
天文、气候、探矿、测绘等方面,对社会生产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表明( )
A. 空间技术超越政治和军事领域 B. 两极格局结束导致科技生活化
C. 和平年代科研主要服务于生活 D. 苏联在空间技术领域领先美国
第 4 页 共 8 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题,均为必做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西汉初年,秦的速兴速亡引起整个统治集团的深思。陆贾关于秦的兴亡总结如下:
他告诫刘邦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
长久之术也。”他认为秦统一天下之后,继续以“逆取”天下的办法来进行统治,“举措太众、
刑罚太极”。陆贾主张“顺守”天下的根本在于以仁义治国,“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
先王,陛下安得而有之?”
——摘编自汪高鑫《论中国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理念》
材料二 苏联的制度模式有诸多弊端,但这些弊端与苏联解体没有直接关系。要说有,也只
是间接关系。这些弊端使苏联不得不改革,苏联却在改革中丧失了存在。不过,葬送苏联的
不是苏联制度模式,也不是改革,而是改革中的错误。改革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方向正确
不意味着政策的和策略的正确,也不意味着改革一定成功。反过来说,改革失败说明一定存
在严重问题,但不一定表明改革是错误的。
——摘编自赵华胜《苏联解体的浅层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陆贾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治国理政的措施。(9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苏联改革的认识。(5分)
第 5 页 共 8 页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小麦原产于西亚。中国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其
中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种植和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周礼·天官·疾医》:“(疾医)以五
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史料表明,至少在春
秋时代,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并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
的酿酒工艺。汉代小麦在人们主粮中的地位普遍提高,是中国北方农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变革。
——摘自田成方、周立刚《古代中国北方粮食种植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1618 年,小麦从英国传入弗吉尼亚殖民地。独立战争以后,中西部地区也开始
种植小麦,这一时期酿酒业和畜牧业对小麦和其他谷物的需求量增加,是刺激小麦和谷物种
植的主要原因。1870 年后,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多项法律,鼓励开发大平原。20 世纪初,美
国开始大规模普及拖拉机,早已建好的铁路网,把小麦等农作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东西海岸,
远销欧洲,击垮了欧洲的农业体系,导致欧洲社会极度不稳定。一战前后,受世界小麦价格
上扬的利益驱使,大幅度开垦西部地区土地种植小麦。由于干旱和持续数十年的农业扩张,
以及未有相关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1930 年前后出现了一场著名的“黑色风暴(沙尘暴)”,
美国的生态以及农业受到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美国社会历史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麦类作物的特点和作用。(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小麦广泛种植的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粮食生产的认识。(3 分)
第 6 页 共 8 页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41 年,面对欧亚大陆已经陷入战争、孤立主义盛行的危局,美国媒体巨头亨利·卢
斯在《生活》杂志发表社论《美国世纪》,鲜明地提出“20 世纪是美国的世纪”。他认为:“当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和最重要的国家时,美国人却无法在精神上和实践中承认这一点。因
此他们一直都没能扮演好世界大国的角色——这种失败对他们自己和全人类都造成了灾难
性后果。纠正这一错误的方法,就是从内心深处接受我们作为世界上最强大和最重要国家的
责任和机会”“为了我们(美国)认为合适的目标,使用我们认为合适的手段,对世界施加
我们的全部影响”。时至今日,“美国世纪”的说法早已超越了动员美国参战的原初语境,对
美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王一哲《亨利·卢斯“美国世纪”命题的提出及其影响》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世纪”命题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美国世纪”命题的影响。(6分)
第 7 页 共 8 页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纪念辛亥革命。下表为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对
辛亥革命纪念报道的数量统计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对辛亥革命纪念报道的数量统计表
——摘自刘建庄《辛亥革命纪念报道研究》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时期或几个时期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第 8 页 共 8 页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 CDBAB 6-10 CBADB 11-15 ADADD 16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14分)
(1)观点:①主张“逆取顺守”,文武并用;②认为秦朝因“逆守”而亡;③主张仁义治国。(3分)
简析:①汉朝初定,社会经济残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②思想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③经济上采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等措施,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④政治上推行郡国并行制。⑤这些治国理政措施促使经济恢复,社会安定,但也埋下了王国问题等隐患。(6分)答题思路说明:指明措施3分,背景1分,全面分析影响(积极、局限)2分。
(2)认识:①材料认为苏联改革方向是正确的,苏解解体不是因为推行改革,而是因为改革的政策和策略失当。(1分)②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的几任领导人都坚持改革基本方向并取得一定成效。如,赫鲁晓夫改革农业和工业管理体制,这些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勃列日涅夫改革注意利用经济杠杆扩大企业自主权。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2分)③改革政策和策略失当。如,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的激进措施、勃列日涅夫改革过于偏重国防军事领域和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方面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等政策。社会局面逐渐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教训惨痛。(2分)
18.(14分)
(1)特点:历史悠久;地位高,受重视;用途广泛;种植范围集中在北方。(3分,任答三点即可)作用: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提高了医疗健康状况;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3分)
(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民族独立推动经济发展;政府立法支持,西进运动的推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木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5分)
(3)认识:粮食生产关乎民生;粮食生产要注重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3分)
19.(12分)
(1)背景:一战后美国国力增强成为世界大国;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为美国影响世界营造了国际舆论环境;二战爆发,激发了美国民众对各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同情;法西斯势力扩张,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无法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推动了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为美国参加二战营造了舆论环境;影响了美国在战后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对战后国际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刻影响了美国人对自身身份与国际角色的看法;成为美国实行对外干预和维护霸权地位的工具。(6分,任答三点即可)
20. (12分)
示例:
论题1:百废待兴,巩固政权(2分)
阐述:1951年没有对辛亥革命纪念报道的主要原因是新中国建立未久,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百孔千疮的社会经济局面,正值百废待举之际,预计三年的经济恢复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3.1亿人口的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主要在1951年进行;国家政权的巩固工作不容轻视,对退居台湾的蒋介石国民党残余集团的斗争仍在弦上;1950年秋季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国内各地隐藏的反革命分子气焰囂张地进行各种破坏活动,国家政权的巩固受到威胁。(8分)
综上,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等任务,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无力顾及和筹办大型的辛亥革命庆典,纪念报道自然也无从谈起。(2分)
论题2:统一祖国,振兴中华(2分)
阐述:1981年大规模对辛亥革命纪念报道,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已走出“文革”阴影,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1979年元旦,中美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国防部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得到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4分)恢复辛亥革命的纪念有助于人民了解历史,联系现实,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祖国统一联系起来,弘扬辛亥精神、促进和平统一;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振兴中华民族联系起来,团结各方力量,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分)
综上,1981年对停止了20年的辛亥革命纪念进行恢复,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振兴中华民族宏伟蓝图具有其特殊意义。(2分)
论题3:弘扬辛亥精神,不断开拓创新(2分)
阐述:对辛亥革命的纪念,还原历史本真,总结历史经验,指引未来历史发展。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