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A)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A)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3 19:2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A卷
现代文阅读一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意境?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
材料二: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
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看图说字。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而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象是虚的,形是实的;象是动的,形是静的;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
B.意象专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是非现实的。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
C.高远清澹的意境,并不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而是对其官场紧张心情的互补。
D.除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外,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
B.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是当今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建意境论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
C.只有于似与不似之间提供给人们更多联想的可能,形成由此及彼的飞越,艺术才能成为艺术。
D.与材料二谈到国画不同,材料一追溯中国美学史谈对意境的认识,但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
3.下面诗句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述“与生活拉开距离”的一项是( )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依据材料内容,意境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园(节选)
汪曾祺
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虽然它的动人处不是,至少不仅在于这点。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致被晒得那么多粉。固然报春花在我们那儿很少见,也许没有,不像昆明。
曾祖留下的则几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不要说它是青的),里面充满了影子。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神堂屋里总挂一只鸟笼,我相信即是现在也挂一只的。那只青裆子永远眯着眼假寐(我想它做个哲学家,似乎身子太小了)。只有已时将尽,它唱一会儿,洗个澡,抖下一团小雾在伸展到廊内片刻的夕阳光影里。
一下雨,什么颜色都郁起来,屋顶,墙,壁上花纸的图案,甚至鸽子:铁青子,瓦灰,点子,霞白。宝石眼的好处这时才显出来。于是我们,等斑鸠叫单声,在我们那个园里叫。等着一棵榆梅稍经一触,落下碎碎的瓣子,等着重新着色后的草。
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那棵大垂柳上常常有天牛,有时一个,两个的时候更多。它们总像有一桩事情要做,六只脚不停地运动,有时停下来,那动着的便是两根有节的触须了。我们以为天牛触须有一节它就有一岁。捉天牛用手,不是如何困难的工作,即使它在树枝上转来转去,你等一个合适地点动手。常把脖子弄累了,但是失望的时候很少。这小小生物完全如一个有教养惜身份的绅士,行动从容不迫,虽有翅膀可从不想到飞;即是飞,也不远。一捉住,它便吱吱扭扭地叫,表示不同意,然而行为依然是温文尔雅的。黑底白斑的天牛最多,也有极瑰丽颜色的。有一种还似乎带点玫瑰香味。天牛的玩法是用线扣在脖子上看它走。令人想起……不说也好。
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儿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螺婶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瞿瞿瞿瞿,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呐,于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饭,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得意极了。一捉蟋蟀,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柔软的鼻涕虫。可是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立刻它就化成一摊水了。
有的蝉不会叫,我们称之为哑巴。捉到哑巴比捉到“红娘”更坏。但哑巴也有一种玩法。用两个马齿范的瓣子套起它的眼睛,那是刚刚合适的,仿佛马齿范的瓣子天生就为了这种用处才长成那么个小口袋样子,一放手,哑巴犹一直向上飞,决不偏斜转弯。
蜻蜓一个个选定地方息下,天就快晚了。有一种通身铁色的蜻蜓,翅膀较窄,称“鬼蜻蜓”。看它款款地飞在墙角花荫,不知什么道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搬来搬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案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休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祖母叫我们不要玩螳螂,说是它吃了土谷蛇的脑子,肚里会生出一种铁线蛇,缠到马脚脚就断,什么东西一穿就过去了,穿到皮肉里怎么办?
它的眼睛如金甲虫,飞在花丛里五月的夜。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童年记忆中的家“颜色是深沉的”,“灰青色与褐色”“黑色”“郁”,这些色彩描写实中有虚,渗透着“安定与寂寞”的感觉。
B.诗化的语言经常出现在这篇散文中,这种语言往往超越逻辑,却创造出意料之外的意境,如“它的眼睛如金甲虫,飞在花丛里五月的夜”。
C.作者对天牛、蟋蟀、蝉、蜻蜓、土蜂、螳螂的描写各具神采,细致传神,引人入胜,精妙的修辞和丰富的细节刻画让描写格外鲜活生动。
D.“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作者以成人视角回忆童年时的家中花园和自己在此度过的难忘的快乐时光。
7.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我看过一本秋虫谱”,觉得“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这样写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又符合“我”的身份和年龄特点。
B.“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儿了。”蒲松龄的小说《促织》采取了“借古讽今”的笔法,揭露社会黑暗,本文也借鉴了这种写法。
C.本文在结构上苦心经营,题旨追求玄奥深奇,语言却平淡质朴,如话家常,选材力求“日常生活审美化”,风格恬淡从容。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和汪曾祺的《花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同属回忆性文章。
8.汪曾祺在作品中描写了园子里的小昆虫,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的感情。
9.汪曾祺主张“写景,就是写人”“对景物的感受,得是人物的感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语序不当
考向一 定语位置不当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地铁 5 号线是第一条北京全线加装安全门的轨道交通线。列车到站时,列车车门与安全门同步开启,免除安全隐患。
B.波兰兽医部门5日证实,该国北部城市托伦两天前发现了一只携带有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死天鹅,这是波兰首次报告发现禽流感。
C.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书摘》月刊,是献给爱书的众多朋友的一道精美的“图书套餐”。
D.连日来,“申博”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上海市民口头语,无论在校园,还是街道,人们群情振奋,纷纷以不同方式支持“申博”,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
考向二 状语位置不当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家长到学校政教处为了弄清楚孩子在学校打架这件事同政教处主任进行了一次认真的交谈。
B.居里夫人艰辛地在简陋的工作室里经过漫长地研究,后来就在那里发现了镭。
C.奥斯特罗夫斯基不仅在病床上坚强地和疾病、痛苦作斗争,还为千千万万青年点燃了生命之火,写下了著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张老先生家中藏书丰富,为了查找写论文的资料,我把他家中珍藏的古书几次借回去详细翻阅。
考向三 并列词语或短语次序不当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距今 100 万年的复原后的“郧县人”是一个额头低平、眉弓粗壮、眼窝深凹而宽、鼻短而上扬、吻部突出、唇长而薄的远古人形象。
B.上网的诱惑令现代人无法拒绝,而昂贵的网上消费使网迷们心痛不已。
C.十几年来,他风风雨雨地奔波,所做的就是把山里的特产担到外面卖,把山外老百姓需要的日用品买回来。
D.1984年12月26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抵达南极洲。12月31日,南极洲上第一次飘起了五星红旗。
考向四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B.宇航服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服装,“神舟七号”宇航服的具体造价虽然还不清楚,但目前世界上最贵宇航服的造价是100 多万美元。
C.现在人们认识到,一方面激光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有关。
D.虽然中国足球队在小组赛中以7比0战胜了香港队,但德国世界杯赛仍将中国队拒之门外。
考向五 分句间位置不当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几年,草根群体中崛起了一股出自平凡之举却又摧枯拉朽的道德力量,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树立了正气,凝聚了人心,而且感动着每一个善良的人。
B.在上个世纪末期,着眼于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在短时间内的确实现了繁荣经济、活跃经济、拉动经济的目标。
C.首都新机场是继青藏铁路和三峡工程之后中国第三个引起西方(特别是英国)乃至世界关注的工程。
D.如“阿 Q " " WTO ”一类的字母词已遍布汉字文化圈不仅进入了教科书,而且活跃在各类媒体上。
A卷答案
现代文阅读一
1.B 2.D 3.A
4.(4分)意境是虚灵的、动态的,也是超越的、神圣的;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
5.(6分)①开头提出问题——意境是什么;②然后分析问题,通过意境与象、意象等概念的辨析分析意境的内涵;③最后建议应该用意境论重建当代的艺术圈。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中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中“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可知文中只是说《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根据材料一“《韩非子 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可知后边《韩非子》中就没有象与形对比起来理解;C.“并不是”错误,原文材料二说“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可知高远清澹的意境,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D.“不应有评判标准”错误。根据材料二“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可知国画笔墨有评判标准。故选B。
2.本题考虑从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中信息,概括辨析材料中相关观点态度能力。
D.“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分析文学的意境美,只提到了文学形象。故选D。
3.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
从原文材料二“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可知“与生活拉开距离”是指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
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是描写一家其乐融融的干农活,是对生活的如实描写,没有“与生活拉开距离”。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中信息,归纳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能力。
从材料一“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可知意境是虚灵的;
从材料一“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可知意境是动态的;
从材料一“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可知意境是超越的、神圣的。
从材料二“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可知意境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
从材料二“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可得出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结构,梳理材料行文脉络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理解材料一每段的意思,然后给材料一分层。材料一一共七段,开头第一段提出意境是什么的问题;然后第二、三、四段分析意境与象、意象等概念的辨析,五、六段分析意境的内涵;最后一段提出建议,建议应该用意境论重建当代的艺术圈。通过分析可知材料一的行文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建议。根据以上分析整理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二(本题共4小题,16分)
6.D 7.A
8.(4分)《花园》写“我”捉天牛、蟋蟀、蝉,观蜻蜓,戏土蜂,充满童稚童趣。作者通过描写花园里的小昆虫,回忆童年生活的快乐,表达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9.(6分)①“写景,就是写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写景的目的是刻画表现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没有单纯客观的景物,都是和作者或作者笔下的人物相关联的。比如《花园》中作者对祖屋的描写、对花园的描写,其实都是为了描写叙述“我”的童年生活,刻画一个无忧无虑、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表达“我”对童年生活的追忆,温暖中带有些许忧伤。②“对景物的感受,得是人物的感受”,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不能离开人物,单写作者自己的感受,作者需要设身处地,和人物感同身受,写景中要渗透人物的感受。例如《花园》写“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和感觉来写的,衬出屋子的昏暗高大。对园中昆虫的描写也从“我”的角度出发,捉天牛、蟋蟀、蝉,观察蜻蜓,戏弄土蜂,这些都是孩子才能做出的事情,描写中渗透着人物的感受。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成人视角”错误,本文回忆童年生活,所见所闻所想都是从儿童视角出发的。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本文也借鉴了这种写法”错。《促织》开篇交代故事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实际上清朝斗蟋蟀之风更盛,蒲松龄为避害远祸,采用曲笔,借古讽今,但本文没有这个写法。
C.“在结构上苦心经营,题旨追求玄奥深奇”错,本文结构为总分结构,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并不新奇复杂,主旨也不深奥隐晦。
D.《我与地坛》不是回忆性文章,应该是哲理性抒情散文,不侧重于记事。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文本选自汪曾祺的散文《花园》,花园陪伴作者从儿时的天真烂漫到长大成人,承载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欢乐。作者对花园中各类昆虫的描摹细致动人,充满着灵动的生命之美,传达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
《花园》节选部分主要内容就是描写园中各种小昆虫,叙述“我”在园中和小昆虫相伴的童年生活。作者运用的拟人修辞比较多,比如把天牛和土蜂人格化,赋予天牛绅士的身份和温文尔雅的行为,赋予土蜂老先生的身份和人的行为动作等。“我”吃饭时举着筷子听蟋蟀叫,得意地对父亲笑的场景描写,表现了“我”童年生活的快乐、无忧无虑,传达出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和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审题时要注意关键词“这两句话”“结合文本”。
第一句话说的是写景与人物刻画的密切关系。找到文中典型的景物描写,如“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曾祖留下的则几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不要说它是青的),里面充满了影子。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一下雨,什么颜色都郁起来,屋顶,墙,壁上花纸的图案……等着一棵榆梅稍经一触,落下碎碎的瓣子,等着重新着色后的草”,然后紧扣“写景,就是写人”这句话分析具体的景物描写与刻画“我”的形象的关系。
第二句话强调景物描写是紧贴着人物写的,景物的形状、颜色、声音、气氛都是作品中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注意,文中的昆虫也属于景物,这里的景物是广义的。从文中找到具体描写,如“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捉到一个蟋蟀……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呐,于是赶紧回家”“看它款款地飞在墙角花荫,不知什么道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等,紧扣“人物的感受”即“我”的感受来分析,以儿童的视角回忆童年时的家中花园和自己在此度过的难忘的快乐时光。
病句答案见课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