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B卷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鸾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 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落叶”作为“木”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
B. “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
C. 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
D. “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2. 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干燥”的特点。
B. 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C. 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
D. 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
A.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B.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C.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D.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6分)
5. 针对古人作诗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看法有何不同?(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小题。(13分)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铭
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
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香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结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
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
6.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它缠绕过落魄的杜牧、客居他乡的陈与义与写词赠友的虞集,也让现代人十分向往。
B. 文中大量引用前人的诗句,表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内涵,典雅隽永,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C. 作者对“杏花”“春雨”等意象的着力描写,渲染了江南美丽而忧伤的特质,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故土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D. 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种怀旧的情愫,它既是对古典意蕴的怀恋,又包含着对现代生活失去传统诗意的感慨。
7. 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8. 有人曾说“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的影子”,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杏花春雨江南”也终将成为一种遗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诗文阅读。(3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9分)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 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第二年,与
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
相别,杜甫写下了这首赠诗。②丹砂: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曾入罗浮山炼丹。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这是指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
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此诗饱含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10.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什么相同之处 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22分)
11.
①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借用《管子 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
②.在《归园田居》(其一)中,“ , ”阐明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一心想要回归自然的原因。
③.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作者摆脱官场生活、回归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 , ”。
④.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梦游天姥吟留別》中,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古诗中许多文质兼美的诗句,仍然活在我们今天的语言里。如唐代诗人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人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⑦.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难以排遣的身世之苦和国运之恨,表现出沉郁的风格。
⑧.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三.语言运用及课内检测(27分,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之后,痴迷于田园耕读的中国知识分子 。其中尤以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人为代表。隐士陶弘景有一首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田园耕读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种挥之不去的理想情结。
如今,随着历史的疾速发展,我们早已告别那个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充满着诗情和画意的传统的“乡土中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___________、精神焦虑的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以及信息时代。如今我们行走于钢筋、水泥构成的“都市丛林”,却愈加 那个云淡风轻式的田园牧歌生活。田园耕读是对“乡土中国”的一种历史追忆,是对农耕时代田园牧歌生活的一种精神向往,是对抱朴守真心灵生活的一种自然回归:( )。
寄至味于淡泊,发隐忧于日常,如今,我们谈论田园耕读生活,并不是要大家回归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而是让大家能在喧嚣、浮躁的日常生活之外,有所淡然,有所超越,能够亲近我们之前 的风景,沐浴阳光雨露,赏味山水林泉,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进而达到身心两安。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比比皆是 行色匆匆 念念不忘 熟视无睹
B.俯拾皆是 栉风沐雨 耿耿于怀 充耳不闻
C.比比皆是 栉风沐雨 念念不忘 充耳不闻
D.俯拾皆是 行色匆匆 耿耿于怀 熟视无睹
1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的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本书用漫画将动物的“生活成长”知识进行了解读。
B.河南巩义又新增一处引以为傲的文化地标——“河洛古国”。
C.干部要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D.“黄河平,天下宁”,黄河治理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一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田园耕读生活方式。
B.这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田园讲读生活方式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
C.田园耕读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一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生活方式。
D.由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田园耕读的生活方式是古典、智慧、闲适的。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B.宇航服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服装,“神舟七号”宇航服的具体造价虽然还不清楚,但目前世界上最贵宇航服的造价是100 多万美元。
C.现在人们认识到,一方面激光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有关。
D.虽然中国足球队在小组赛中以7比0战胜了香港队,但德国世界杯赛仍将中国队拒之门外。
16.下列对《短歌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运用借代和用典的手法,进一步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17.“请名人代言”是大力挖掘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的捷径。下列代言人,就其个人背景来说,与相应旅游项目最不契合的一项是( )
A.请曹操代言“碣石观海” B.请陶渊明代言“桃源民宿”
C.请李白代言“天姥日出” D.请白居易代言“枫桥夜月”
18.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诗人开篇说自己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表达了他不与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诗人住在这样的屋子里觉得清净闲适。
C.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等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自然的图画。
D.诗尾的“返自然”照应开头的“爱丘山”,这里的“自然”既指自然环境,又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19.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比较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因其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20.下列对《登高》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谊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对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是诗意的栖居 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的栖居。
对于以上看法,你更赞赏哪种诗意的栖居方式呢 请从以上四种方式中选择你最赞赏的一种,并谈谈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
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答案】C【解析】A项,“……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错误。由材料一可知,屈原只是第一次在诗作中运用“木叶”,并非发现“第一个艺术特征”。
B项,“经常会用‘树’……来代替‘树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这里是说“树叶”和“叶”之间的关系,可见不是“树”代替“树叶”。
D项,“‘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错误。影响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的是“木”的潜在形象。
2.【答案】C
【解析】C.项,“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错误。选项说反了,材料一应该是借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来说明“木”具有“落叶”和“颜色”的潜在因素。
3.【答案】B【解析】由“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可知,材料二认为“木”与“秋天”没有必然联系。
A项,“夏木”指夏天的树,与秋天没有关系,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
C项,“禅房花木深”中的“木”是繁茂的,并非秋天树木的枯槁,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
D项,“古木”参天,极为茂盛,也并非秋天树木的枯槁,可以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B项,“九月寒砧催木叶”意思是“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木叶”指寒风中的落叶,也是秋天的落叶,这与材料二观点相反,所以无法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4.【答案】①提出问题: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问题,即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
②分析问题:借助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古诗多用“木叶”的原因。
③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
【解析】第一、二段,提出问题。借用屈原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话题,为什么“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
第三到五段,分析问题。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原因。第三、四段,运用举例论证,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来论证“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如“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将“树”与“木”从颜色和质地上作了对比,来论证“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第六段总结,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
5.【答案】材料一认为原因有二:
①“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②“木”容易让人想起树干,透着“黄色”和“干燥”的因素,而“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
材料二认为原因有三:
①“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
②“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
③“木叶”意味深厚,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解析】材料一认为原因有二:
第一点,“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可以概括出:“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二点,“‘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可以概括出:“木”容易让人想起树干,透着“黄色”和“干燥”的因素,而“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
材料二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点,“‘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可以概括为:“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调子短促,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第二点,“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可概括出第二个原因:“木叶”在语体色彩上要比“树叶”庄重些。
第三点,“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得出第三个原因:“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不仅使诗歌显得古雅,而且增添诗歌的文化内涵。
6.【答案】C【解析】C项,“着力描写”“表达作者对故土深深 喜爱和眷恋之情”错误。文章着力描绘“杏花春雨江南”的整体意境,并没有对“杏花”“春雨”等意象进行着力描写。同时,文章表达了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而非对故乡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7.【答案】与下文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对“杏花春雨江南”的柔婉之美及其深厚的情感内涵、文化底蕴的挖掘(或:对“杏花春雨江南”的传统诗意生活的挖掘),格调上一阳刚一阴柔,相映成趣,共同体现了隐藏在我国古典文化中的诗意之美。
【解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借景抒情。
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在结构上,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对“杏花春雨江南”的描写;在内容上,“白马秋风塞上”有一种苍凉、刚健之美;与下文“杏花春雨江南”的缠绵、柔和之美,既格调迥异,又相映成趣,共同体现了隐藏在我国古典文化中的诗意之美。
8.【答案】示例一:不同意。历史的前进固然不可逆转,但未必一定伴随着遗憾。生活的诗意和浪漫是藏在心灵角落的,无法磨灭的一种情结、一种向往。随着传统文化的弘扬,文化生活的丰富,“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生活会传承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发现的眼睛里。
示例二:同意。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留给人们的只是向往和怀旧,春晚《小城雨巷》的舞蹈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就是例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无心也无暇顾及这种农业社会的诗意生活了,因此,“杏花春雨江南”必将成为一种遗憾。
【解析】赞成“不同意”观点的考生,可以从以下方面论述:在文章的第二段有提到“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心灵的家园,是不管时光、环境如何变化,都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节。第二段同时提到“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从这句话以引申理解为,不管江南杏花微雨怎么变,只要还存在文字,能将它的形象描绘出来。文章倒数第二段有提到“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人们对江南杏花微雨的怀念和向往是不会随着它的消失而消失的,反而会变成一种无法磨灭的向往情结。
赞成“同意”观点的考生,可以从随着业化进程加快。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中消失,留给人们的只是向往和怀旧这个观点出发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可适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9.A 解析:A项,“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错误,首句用的是比
喻的修辞手法。
10. ①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因向往天姥山而梦中漫游、梦醒后别离漂泊的形象是一致的。②寻道求仙者。由杜诗中“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李白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仙境、遍访仙山的形象相同。③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佯狂、激愤状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形象十分相似。
11.①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③.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⑤.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⑦.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⑧.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12.A【解析】第一空处,比比皆是:到处都是。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语境说的是中国知识分子数量多,应选用“比比皆是”。第二空处,行色匆匆: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急急忙忙的样子。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头,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前者强调神色匆忙,后者偏重奔波的辛苦。语境说的是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以及信息时代来得很快,应选用“行色匆匆”。第三空处,念念不忘:牢记在心,时刻不忘。耿耿于怀:事情在心里,难以排解。此处语境是说时刻不忘那个云淡风轻式的田园牧歌生活,应选用“念念不忘”。第四空处,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前者偏重不看,后者偏重不听。语境说的是对“风景”不看,所以选用“熟视无睹”。故选A。
13.D【解析】文中的引号表示引用。A.“生活成长”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河洛古国”中引号表示特殊称谓;C.“亲”“清”中引号表示着重、强调;D.“黄河平,天下宁”中引号表示引用。故选D。
14.C【解析】括号前的内容主要表述的是田园耕读对人们精神的影响,从前文内容和标点符号冒号分析,括号的内容应该是诠释总结“田园耕读”的,表述顺序应该是“田园耕读是……”。故选C。
15.【答案】D【解析】A“质量”放在“不是”后面;B“虽然”放在“神舟七号”前;C“激光”放在“一方面”前面。
16.【答案】C【解析】C项,“运用借代”错误,无借代手法。自己要像“山”“海”那样接纳贤才,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故选C。
17.【答案】D【解析】D.“请白居易代言‘枫桥夜月’”错误。“枫桥夜月”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请白居易代言,显然不合适。故选D。
18.【答案】B【解析】B项,“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错误。“户庭无尘杂”指的是门庭没有世俗琐事,而非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故选B。
19.【答案】D【解析】D.“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错误,诗中确实流露了“逃避现实”的想法,略显“消极”,但是没有“颓废”和“消沉”的情绪。故选D。
20.C【解析】C.“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错误。本诗当中的“艰难苦恨”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所以本诗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故选C。
21.【写作指导】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先以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引出对“怎样才是诗意的栖居”的思考。然后提供了四种“诗意的栖居”的方式让学生选择最赞赏哪一种方式并谈理由。任务指向明显,无论选择哪一种诗意栖居的方式,思考的重点都是在“为什么”上。无论哪一种诗意栖居的方式,它反映的都是人的一种生存态度,一种生命质量,一种心灵世界等精神生活与审美取向,写作时可从这些方面展开。
【参考立意】1志存高远是诗意的栖居2坚守高洁是诗意的栖居。3不媚不折是诗意的栖居。4心系天下是诗意的栖居。
【参考例文】
诗意栖居,心系天下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算是真正诗意的栖居呢 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开荒南野际,守抽归园田”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的栖居......而我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心系天下的诗意栖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意的栖居。
心系天下的诗意栖居是一种为国为民的人生态度。自古以来,许多政坛文人,都以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己任。屈原多次被贬,与山水为伴,仍不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被贬河南,寄情山水,诗意生活,却心系天下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多次被贬,纵情山水,诗意栖居,但他没有沉溺于自己的悲伤和青山秀水中,他心系一方百姓,心地仁厚,爱民如子......他们为官一任,心系天下,因此才赢得青史留名,才配得上诗意的栖居。
心系天下的诗意栖居是一种推己及人的伟大人格。杜甫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儒家标举的理想人格--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种伟大的人格,因有了杜甫的诠释而洗去了“腐朽”的铅华,光彩照人,令人神往。当代学者傅道彬、陈永宏在《歌者的悲欢》一书中写到,杜甫为后人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说:“在这座非人工建立的纪念碑面前,任何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在它的面前低下自己仰慕感念的头颅;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的炎黄子孙,都会自心底深处升腾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每念于此,那推己及人的关爱,总是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诗意的栖居。
心系天下诗意栖居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从中国历史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戴叔伦。历史画卷中的这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都体现了中华儿女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勇于担当的精神。忘我担当,不负此生,这样壮阔的胸襟才是诗意的栖居者应该具备的思想境界。
历史的车轮,正是因为有像杜甫一样心系天下的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的人生态度、推己及人的伟大人格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才能劈波斩浪开辟一个又一个新天地,才能为我们诗意的栖居引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