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县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渝”,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这反映了( )
A.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 B.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C.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 D.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过去所讲的“国家管理”,只有“国家管理者”这一个主体。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提法的变化体现了( )
A.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改变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C.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扩大 D.人民直接管理国家社会事务
3.法国1875年宪法并未对国家政治体制作出明确规定,只是承认了“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由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院又由间接选举产生(其中有75名终身职议员),因而这一宪法也同样适用于君主制。由此可知,这部宪法( )
A.是君主派掌握实权时的民主成果 B.是为获得长期安定制定的永久宪法
C.是当时特殊经济环境的直接体现 D.是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妥协的产物
4.1929年公布的《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的资格包括: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毕业;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经检定考试及格者……曾任委任官三年以上者。这表明( )
A.北洋政府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B.国民政府选官制更加公平开放
C.考试制度与甄别制度相结合 D.留学毕业选官与学堂选官并举
5.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6.《大明律》主张:“威人以法,不如感人以心,讲信义,励廉耻,才是导民之根本。”对于死罪,“必当分别”,为此,在具体操作上,实行“有罪减等”。凡杂犯死罪者,免死,终身役劳,“以全其生,且冀其悔罪改过,复为善人”。这体现出明代法律
A.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B.主要是体现君主意志
C.强调惩治与教化并举 D.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7.中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再次修改选举法,明确规定我国城市与乡村按照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历史上曾出现过城乡代表的比例是8比1、4比1、1比1……城乡选举人大代表人口比例的变化反映出(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民主政治渐进式发展
C.城乡差距逐渐消失 D.已实现了全民普选权
8.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发掘出的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 )
A.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 B.南越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入侵
C.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 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
9.由于北宋境内养殖马匹效果不佳,故北宋政府与西蕃、回纥等少数民族政权进行频繁的茶马贸易,即北宋用茶叶和丝绸等换取少数民族的马匹。这在一定程度上( )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促使北宋完成统一大业
C.阻碍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 D.有利于北宋政权的巩固
10.1793年乾隆皇帝复英王乔治三世信:“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必要之物,是以恩加体恤。”导致乾隆形成此观点的根源是( )
A.清朝统治面临着内忧外患 B.封建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
C.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D.长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11.1793年,法国颁布的《犯罪嫌疑人法》规定:法官有权拘留任何反对自由的人,以及不能合理证明他们的生活方式或不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而对于诬告者及曾受指控被释放者,法律允许将其作为嫌疑人拘留,不能保释。这些规定
A.贯彻了“无罪推定”的原则 B.体现了《人权宣言》的精神
C.推动了“大陆法系”的完善 D.适应了法国大革命的需要
12.16世纪,欧洲新建了许多大学:在德国,路德派建立了马尔堡大学、耶拿大学、柯尼斯堡大学等;在瑞士, 加尔文派创建了日内瓦学院等。这些大学以国内学生和本民族语言为主。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欧洲( )
A.教育摆脱宗教束缚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民族国家的兴起 D.封建王权的强化
13.宋朝官服吸收了周边民族服饰的一些元素,如骑马射箭时短窄袖子的上衣及与之相配的高帮护腿靴。辽国皇帝接见宋朝使节时穿着的是汉式黄袍,公元1055年后,所有契丹官员都必须穿汉式服装。这说明
A.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 B.服饰变化反映时代潮流
C.契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D.宋与辽之间的外交频繁
14.有学者认为,从维也纳会议召开到体系运转前期,大国的行为方式背离了传统的“权力政治”原则。大国在该体系中,并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也没有经常利用他国的暂时脆弱;相反,大国做出了更多的退让,而没有选择通过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该学者意在说明维也纳体系的特点是( )
A.大国主导、利益优先 B.保持克制、寻求共识
C.集体安全、欧洲均势 D.协调矛盾、强权政治
15.周恩来曾说:“(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民族杂居交融的现实国情
16.1958年10月,亚非作家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首都塔什干举行,来自中国、苏联、印度、加纳等几十个国家的作家参加会议。作家们形容这次会议是“文学的万隆会议”“亚非文艺复兴的会议”。这一会议的核心理念应是( )
A.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B.促进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
C.加强反殖民主义共同意识 D.阻止两个超级大国的扩张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和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等重大活动。这反映出的我国的外交策略是( )
A.谋求与新兴民族国家的合作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积极建设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D.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8.1958年,为更好地带动经济建设,河北省会迁到工商业发达的天津;1966年为了备战备荒、以防万一,河北省会又从滨海的天津内迁回保定。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 )
A.社会主义阵营形势变化 B.美日两国由敌对转向合作反华
C.我国参加了不结盟运动 D.我国与西方国家形成建交高潮
19.建国初,毛泽东在谈及外交某重大成就时说:“我们打胜了国内的反动派。但是世界上还有反动派,就是我们国外的帝国主义。……我们需要有朋友……帝国主义者如果准备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请好了一个帮手。”这一外交成就应是( )
A.确定“一边倒”外交战略 B.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参加万隆会议,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20.《人民日报》1949年12月18日发表社论称: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是中苏两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对于毛主席和斯大林大元帅的会见,“表示极大的欢欣和兴奋,因为这是中苏友谊伟大前途的象征,这是世界人民反帝国主义斗争伟大胜利的象征”。有关中苏这次外交的正确解读是( )
A.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结盟 B.中国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C.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D.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完全契合
21.建国初期《中国建设》杂志刊登了许多外国读者的反馈。一位印尼读者表示“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一位印度读者写道“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这些反馈直接表明外国读者( )
A.赞赏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B.讴歌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认识到爱国统一战线的优越性
22.尼克松说:“我知道……使我们(中美)走到一起的原因,是我们都认识到世界的新形势,是我方认识到重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策,以及我们的政策。”材料中“世界的新形势”指( )
①美国陷入越南战争 ②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③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④中苏关系恶化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
A.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 B.田庄经济影响了市场活力
C.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 D.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
24.金初用辽、宋旧钱。(金)海陵王时,为适应流通需要,制造了交钞(纸币),后又铸造“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永安宝货”,与钞参行。这说明商业的发展( )
A.使纸币正式取代通宝 B.促进北方人口增加
C.使货币使用情况混乱 D.引起货币流通扩大
25.19世纪后期,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形成。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英镑贬值,和与它利益相近的国家,组成“英镑集团”,英联邦成员国货币与英镑汇率相同,用英镑进行贸易结算;为了与之抗衡,1933年,美国及其势力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组织了“美元集团”;同年,法、荷、意、比等6国组成金本位货币集团。上述货币政策的变化( )
A.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区域集团化 B.使世界分裂成对立的政治集团
C.暴露了资本主义的极端利己性 D.表明国家干预经济已经普遍化
26.1973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而在此之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这一变化( )
A.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危机 B.说明美元仍旧维持强势地位
C.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维系
27.汉代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汉惠帝时规定: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主要反映了汉代( )
A.鼓励人口生育 B.女性社会地位低 C.社会矛盾尖锐 D.政府管理能力差
28.1933年6月5日,美国政府颁布了国会通过的《放弃金本位法令》。1934年1月31日,联邦政府颁布了黄金储备法令,宣布美元贬值,把美元稳定在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相当于1900年按黄金价值计算的59.06%,即美元贬值近41%。美国的这一做法( )
A.实现了美国银行业的迅速恢复 B.根除了经济危机的根源
C.有利于美国扩大商品出口 D.缓和了世界各国的矛盾
29.春秋时期,“坐列贩卖”的商贾开始编入市籍并缴纳租税;秦朝将市籍与普通户籍相分离,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这一变化说明( )
A.户籍制度源远流长 B.抑商政策始于春秋
C.工商食官制度形成 D.商人社会地位下降
30.在中古时期的英国诺维奇市,市法规定城市市民大会召开前,每个区须派8-12名差役确保把开会的通知传达给每一个与会者,不能参加者必须有其他诚实的市民做担保,说明缺席的适当理由,否则处以罚金。这说明( )
A.市法规定了市民行为准则 B.市民参加市政会议不积极
C.市民的政治实践经验丰富 D.市民参与体现城市自治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31小题16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0分,共40分
31.(16分)自古以来我国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羁縻制度既是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项重大政策,又是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行政制度。依据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特点而实行不同的行政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是我国中原王朝统治周边少数民族的传统政策。唐朝立国之初就在西南、东北诸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但是,大规模地普遍设立羁縻府州则是在贞观四年(630年)平定东突厥以后,到开元年间设置黑水都督府于黑水靺鞨部为止。百余年间,唐朝先后在东北、北方、西方、西南、南方设置了八百五十六个羁縻府州。
——摘编自林超民《羁縻府州与唐代民族关系》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政府对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事务日益重视,设置了对应的事务机构,并且在中央设立了专门机构来进行管辖。例如,北洋军阀政府于1912年在内务部设立了蒙藏事务处,专门管辖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
——朱敏《试论我国近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全国先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17个。
——摘编自杨秀珍《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羁縻府州设置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时期政府设立专门管辖少数民族地区机构的历史背景。(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3分)
3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交子的诞生可谓是大时代与小地区的因缘巧合。因为躲避隋唐战乱,四川的经济相对独立,茶叶和马匹等贸易繁荣,同时因缺铜而依赖铁钱,携带不便,于是作为商业信用凭证的交子产生。起初,交子由四川百姓发行,发行者不久财衰,交子不能兑现,诉讼频起。朝廷下令将交子收归官营,以朝廷财力支持交子的流通和价值的稳定。初期交子的价值十分稳定,有效地支持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末期,为了攻打西夏而大量增发交子,结果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于是,宋徽宗改交子为钱引,以增加百姓对纸币的信心。
——摘编自石俊志《中国货币法制史话》
材料二 民国初年,北京民国政府曾铸造银元以为国币,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币制混乱的问题。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使银元成为统一流通的本位币,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当时全球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许多工商企业因此陷入困境。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加征白银出口税和征收平衡税,但制止白银外流的效果不理想。1935年政府决定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白银国有,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1948年,因发行量过大,法币被金圆券代替。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交子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原因。(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发行交子和民国发行纸币产生的相同影响。(6分)
3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至今,新中国外交分别经历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党和国家领导集体核心的五个时期。……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是贯穿于其始终的两条主线。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和演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二者的互动。在二者的作用下,新中国外交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郎帅《新中国外交:安全与发展的互动》
根据材料,围绕“新中国外交”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历史答案
1、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D B D C B A D C D C B B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A B C A D B D C B A C D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31小题16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0分,共40分
31.(16分)答案:(1)特点:涉及地区逐步扩大;体现因俗而治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具有高度的自治性;设置时间长,规模大。积极作用:加强民族联系,稳定边疆社会秩序;促进民族融合,促进边疆经济发展;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区域,巩固了国防,维护了唐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地位。(9分)
(2)历史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帝国主义势力渗透;社会动荡,边疆分裂势力猖獗;民国成立,民族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整体意识不断深化。(4分)
(3)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平等的民主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促进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3分)
32.(14分)答案:(1)变化:先是个人发行,后改为官营;政府推动,宋徽宗时改为钱引。(4分)
(2)原因:民国初年的统一国币政策未能改变币制混乱问题;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的税收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白银外流问题。(4分)
(3)初期都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市场流通,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后期都产生了消极影响,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引发信任危机,阻碍了经济的发展。(6分)
33.(10分)答案:示例:
论题:安全与发展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出发点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面临巩固政权的艰巨任务·国际上“冷战”形势下美国对中国政治上遏制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打压,企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新中国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苏关系的逐渐恶化给中国国家安全造成恶劣影响,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70年代,中国通过中美双边关系的改善赢得了外交上的活动空间,中国的安全形势有了很大改观。这一时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以及与许多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1978年以来,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党和国家也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了改革开放。在国内外新形势下,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战略,积极地实行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总之,在不同历史时期,新中国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进行了外交政策和活动的调整和变化。但安全与发展始终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