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一地理公开课教学案(10份,湘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一地理公开课教学案(10份,湘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10-21 12:19:00

文档简介

《 区域的基本含义》公开课教案
高一地理备课组 吴小梅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4.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
5.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区域的特征
2.分析某一区域的产业结构
课前延伸
一、基础知识填空
1.区域的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 ,是人们在 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划分区域的目的: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3.区域的特征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 。有的区域界线内是明确的,如 区域,有的区域界线内是模糊的,如 、 、 区等。
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 和 (即 ),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 。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 、 和 。
④区域之间是相互 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即 )。
4.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 和 。
5.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 地域和 地域,前者的范围较大。
6.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在我国,第一产业指 ,第二产业指 ,第三产业指 。
二、预习思考题
假如有一天你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你会选择下列哪一个地方(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去旅游?你都要带些什么生活用品了?以云西双版纳为例。
自主学习记录卡
1.自学本课内容后,你有哪些疑难之处?2.你有哪些问题要提交小组讨论?
课内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
1.区域的概念,总结区域的主要特征。
2.读P4图1—5、1—6、1—7,在地理景观、人口分布和产业活动等方面,这三个区域有哪些差别?
二、小组合作探究题:
1.小组讨论,P4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2.理解区域的产业结构,讨论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的区别。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
产业分布特点
产业结构特点
对外经济联系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反馈训练 
1.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B.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C.区域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区域内部具有   性,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   性
A.相对一致 差异 B.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
3.下列关于区域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一致性,没有差异性
B.各地区域之间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开放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
C.区域内部各理要素之间构成一个整体
D.每一个区域都占据地球表层一定的空间,而且是孤立存在的
4.下列区域中,描述区域特点最具体、最详细的是
A.青藏高原区 B.珠江三角洲地区
C.长江沿岸经济地带 D.深圳特区
5.在青藏高原上,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致使动植物种类少并且具有耐寒的特性,这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A.开放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层次性
6.在某国三次产业比重图中,A点B点分别
代表该国1975年和1995年三次产业构成,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下表要求:
年份 一产(%) 二产(%) 三产(%)
1975
1995
(2)该国三次产业构成20年来的变化是什么?
(3)比较该国与中国、缅甸、美国产业构成状况及工业化程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后提升
1.有关地理区域含义的正确叙述是
①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 ②区域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③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 ④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划分区域的意义是
①更方便了解区域差异、特点 ②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 ③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 ④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民居,可以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某方面特点。据此回答问题。
3.我国北方住宅有院落,且围墙很高的原因是
A.平原广大 B.太阳辐射弱 C.降水少 D.冬季风力强D
4.我国少数民族苗族的典型民居吊脚楼反映了当地的
A.气候环境 B.地形条件 C.水文环境 D.土壤特征
5.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A.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 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C.玉米、高粱、大豆、甘蔗 D.玉米、黄麻、甜菜、大豆
6.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B.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分布的水田
C.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种植制度是一年一熟至两熟
D.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为主
7.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位置的差异 B.海陆位置的差异 C.地势的高低 D.植被条件的差异
8.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水源不足 B.地形崎岖 C.热量不足 D.土壤贫瘠
9.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中信息,海南岛的地势特点是
,判断依据是

(2)关于海南岛资源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丰富的热带生物资源 ②较丰富的矿产和沿海
大陆架油气资源 ③全国最为丰富的光照和热量资源 ④独特的热带旅游资源 ⑤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⑤
(3)据所提供的信息,简要描述海南岛的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危害
2.让学生学会分析并理解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并对长江防洪提出建议。
二、教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和资料数据,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
2.通过我国洪涝灾害频发原因的探讨,使学生形成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中国洪涝灾害的剖析,学会举一反三,自主分析其他自然灾害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诱发和加剧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确立超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坚定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图表和资料数据,说明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
2.根据图片和资料,综合分析长江(淮河)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结合我国洪涝灾害发生和分布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洪涝灾害发生的地理机制和规律。
4.通过对中国洪涝灾害的剖析,学会举一反三,自主分析其他自然灾害的方法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一、基础知识填空:
1.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1)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 表层 系统,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自然灾害的特征主要有突发性、周期性、多因性、群发性、复杂性、潜在性等。
(3)常见的自然灾害:常见的气象灾害有 旱涝 、 寒潮 、 台风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 地震 、 滑坡 、 泥石流 ;生物灾害等。
2.自然灾害的危害
自然灾害的危害 直接危害: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间接危害:影响生态环境,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伤害,并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3.中国的洪涝灾害
(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
(2)我国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是洪涝和干旱,
二、预习思考题:
我们海安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答:旱涝、寒潮、台风、大雾等。
新授课
导入新课
播放有关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引出新课。
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方法: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并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接下来由小组长总结并反映本组同学的作答情况,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的作答情况做出评价并做出最终的归纳总结。
三、布置学生自学
1.学生自主探究题:
(1)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防洪减灾措施?
点拨方法: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分析,防洪减灾措施从灾害的形成原因考虑。
参考答案:
原因 措施
自然原因 气候 降水集中,降水量大,多暴雨 修建水库
地形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修建蓄洪工程
河流 支流众多且同时进入汛期,河道弯曲狭窄,泄水不畅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人为原因 上游植被破坏 中下游围湖造田 部分防洪工程质量低劣 植树造林 退田还湖
非工程措施:加强天气预报、建洪水预报系统、预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等
2.小组合作探究题:
(1)教师展示我国锋面雨带推移示意图,分析我国东部雨带移动的规律,尝试说出我国东部季风区旱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点拨方法:从副高的强弱对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移动的影响角度考虑。
时间 雨带分布
春夏之交 华南雨季
6、7月份 江淮梅雨
7、8月份 北方暴雨和西南夏季风引起暴雨
8、9月份 东南沿海热带气旋(台风)引起暴雨
参考答案:
我国地域辽阔,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此外,夏秋季节常受台风影响。
(2)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华北地区多春旱,其主要形成原因是什么?
点拨方法:从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移动的规律入手。
四、教师精讲点拨:
1.知识点辨析:
洪涝灾害包括哪两大类型?它们有何区别?
2.规律总结:
(1)洪涝灾害的成因较为复杂,分析时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大原因分析。如季节性强降水、流域地貌特征、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植被分布以及人类活动等。
(2)我国旱涝灾害频繁与锋面雨带移动之间的关系。
3.方法指导:
(1)学会从图文资料中提取和加工信息。
(2)养成运用地理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3)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学会合作。
(4)结合实际生活理解教材理论相结合。
五、课堂反馈训练
1.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太平洋荒芜人烟的岛屿上发生地震 B.2009年在湖南等省发生的儿童血铅事件
C.2010年我国西南的干旱天气 D.太湖近几年春季发生的绿藻灾害
参考答案:C
2.下列自然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
①洪水 ②干旱 ③台风 ④泥石流 ⑤寒潮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
参考答案:A
3.关于洪水造成的危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冲毁房屋、淹没农田   B.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
C.水电供应中断,生活秩序紊乱  D.对农业危害较大,对工业没有多大影响
参考答案:D
4.关于长江中游地区多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中游洪灾完全是由于长江流域降水多,又多暴雨造成的
B.长江中游洪灾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C.1998年的长江中游特大洪水,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但人为原因的加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D.“小雨量、高水位、大洪灾”,说明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大
参考答案:C
5.我国下列地区中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的是
A.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      B.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C.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D.东北平原和四川盆地
参考答案:C
6.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    B.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C.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夏季风强弱和进退时间的迟早每年都不同
参考答案:D
7.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季节分配(占年总量百分比)
地区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华南地区 11 43 39 7
华北平原 9.8 73 13 4.2
长江中下游 22 45 18 15
西北干旱区 32 29 10 29
根据上表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
华南地区 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
华北平原 主要发生在夏季
长江中下游 主要发生在夏季
西北干旱区 全年降水较少,洪涝灾害发生几率较小,
教后反思:本节课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善于交流、倾听,也善于表达和合作。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很到位,重点难点突破教顺利。但在时间的处理上还有待进一步精进些。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
校级公开课教案《 地球的宇宙环境》公开课教案
高一地理备课组 吴小梅
【学习目标】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3.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课前延伸
基础知识填空答案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认识过程 、知识积累
可见宇宙:半径 光年,约 千米
天体系统的形成:
主要组成: 等较大天体
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银河系:主要组成天体 和
河外星系:超过 亿个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总星系:
组成:
太阳系 中心天体( ):质量占
太阳系 行星:运动特征: 、 、
地月系:组成 和
普通性: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二、预习思考题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一幅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球上为什么会有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成分、以及适宜的温度范围?
自主学习记录卡
1.自学本课内容后,你有哪些疑难之处?2.你有哪些问题要提交小组讨论?
课内探究
1.学生自主探究题:
(1)何为光年?计算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多少千米?面对前一问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慨?
(2)什么是天体?太空中有哪些天体类型
(3)什么是天体系统?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2.小组合作探究题:
(1)根据课本P8——图1—3及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并回答:
①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哪八颗?请从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排序。
②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有何共同特征?
③请正确描述小行星带的位置。
④说明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
(2)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个普通的星球,它普通在哪里?你能否找到相关证据?
(3)地球的特殊之处在哪儿?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存在?
分组讨论:1.地球自身条件
提示:生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地球上为什么会具备这样的条件?
(地球的质量和体积、地球离太阳的距离)
2,外部条件――星际环境
提示:假如太阳突然消失、其他行星不稳定,将有什么后果?
(4)综合教材中的图表,除地球之外,若太阳系的其他七大行星中还可能存在生命,最可能是哪个?
五、课堂反馈训练:
1.下列各天体系统中,不包括地球的是
A、总星系    B、地月系    C、太阳系   D、河外星系
2.有关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系是由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等八大行星组成
B.河外星系是比银河系更高一级的天体系统
C.总星系是目前观测到的最大的宇宙范围,也是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所以总星系即为宇宙
D.宇宙中的天体,由于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3.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是
A.星云 B.流星体 C.行星 D.行星际物质
4.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
A.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水星 B.木星的体积和质量都最大
C.土星的体积和质量都最大 D.海王星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都最短
5.下列天体中离地球最远的是
A.太阳   B.金星   C.木星 D.海王星
6.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
A.太阳系中唯一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B. 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C.有昼夜更替现象 D. 体积和质量在八大行星中最大
7.下列选项中与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条件无关的是
A、日地距离适中  B、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C、地球的自转方向适宜  D、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不长
8.读天体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为 ,小行星所属的天体系统是 图。河外星系的级别与 图相同。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系,其中心天体是 。
(2)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和    维系着它们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是 。
课后提升
一、课后练习题
1.关于人类目前观察到的宇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称为“可见宇宙” B.半径约140亿光年
C.最远约9. 4081012千米 D.总星系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离太阳最近的恒星的光到到达地球约需4.2年。
B.太阳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
C.星云是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
D.银河系有2000多颗恒星,直径约8万光年,太阳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5万光年
3.1998年,大规模流星雨现象发生在
A.小熊座 B.大熊座 C.狮子座 D.天鹰座
4.1986年,当时一个14岁的中学生曾观测到哈雷彗星的回归,如果它再次观测到这颗彗星时年龄该是
A.15岁   B.24岁 C.30岁 D.90岁
5.比地球表面温度更高的行星是
A.火星和水星 B.水星和金星
C.土星和火星 D.海王星和冥王星
6.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7.下列各组行星均属类地行星的是
A.金星、地球、火星 B.水星、木星、土星
C.地球、天王星、木星 D.火星、水星、冥王星
8.下列条件中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无关的是
A.日地距离适中 B.月地距离适中
C.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D.九大行星绕日公转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9.有关哈雷彗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地球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
②彗星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③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
④彗星绕日公转的方向与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相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读“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地球的是 ;
与其相邻的两颗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
及远的顺序排列依次是 、 ,
它们都属于 行星。
(2)图中字母表示的行星中,质量和
体积都很大的是 、 (填字母),
它们都属于 行星。
(3)图中共包括 级天体系统,
图中天体系统的成员除图中反映出来的以外,
还包括 、 、 和行星际物质等。
(4)据图分析,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是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 地球的圈层结构》公开课教案
高一地理备课组 周云
【学习目标】
1. 绘制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知道岩石圈的组成。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学习重难点】
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前延伸
一、基础知识填空答案
1.地震波有 和 之分。
2.在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其中 界面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千米处; 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
3.根据地球内部两个不连续面,我们可以把地球分为三层,即 ;
4.地球外部的圈层分为 、 、 三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是以地心为中心的 圈层。
二、预习思考题及答案
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
自主学习记录卡
1.自学本课内容后,你有哪些疑难之处?2.你有哪些问题要提交小组讨论?
课内探究
一、课堂探究1(问题探究,自主学习)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二、课堂探究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1.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的位置关系。
2.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四、反馈训练
1.岩石圈的下界在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软流层上界 D.下地幔上界
2.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潜泳的人会感到
A.左右摇晃 B.先摇晃后颠簸
C.先颠簸后摇晃 D.上下颠簸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密度的变化
4.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A.华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塔里木盆地
5.下列各处,地壳最薄处在
A.西西伯利亚平原 B.西欧平原 C.亚马孙平原 D.太平洋洋底
6.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A.17千米 B.33千米 C.6千米 D.60~70千米
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B各代表什么地震波:A ,B 。
(2)A和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 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C 不连续面。
(3)在2900千米深处,A波和B波发生了什么变化 A ,B 。从而发现了D 不连续面。
(4)C面以上为 ,C面和D面之间为 ,D面以下为 。
(5)说出E和F的主要不同点。
课后提升
1.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
A.对电磁波的研究 B.对地震波的研究 C.对声波的研究 D.直接观察
2.关于地壳结构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①大陆地壳较薄,大洋地壳较厚 ②上层含镁铁成分较多,下层含硅铝层成分较多 ③硅镁层厚薄不均,且连续分布 ④硅铝层厚薄不均,且不连续分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关于地球的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有
A.地球的内、外部圈层的各圈层之间都有明显的界线
B.水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C.地球所有的内、外部圈层都是连续的圈层
D.以地表面为界把地球分成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4.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A.土壤 B.大气 C.水 D.生物
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完成5—7题。
5.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④和③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①②均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6.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A.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
7.从地壳到地心
A.压力越来越大 B.温度越来越低
C.密度越来越小 D.波速越来越快
8.读“地球内部结构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
A ,B1 ,B2 ,D ,E ,F 。
(2)C是 层,这里可能是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用字母表示)。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人口增长模式》公开课教案
第1课时
高一地理备课组 於朝斌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重点难点】
1.重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
(3)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4)人口问题
2.难点
(1)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2)有关人口图表的判读。
课前延伸
一、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1.读课本图1-1“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思考世界人口的增长有什么特点?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2.人口增长的快慢与什么直接有关?
3.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的因素有哪些?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什么?
4.“高—高—低”模式是______________以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两种类型。两种的异同点是什么
二、预习思考题及答案
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影响你家乡的人口增长?
课内探究
一.学生自主探究题:
(1)读图1-1“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思考:
①在历史上,世界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②人口增长与生产力有什么关系?
(2)下面图形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2.小组合作探究题:
(1)阅读教材“人口增长”,思考 P3“活动”题1、2两题。
(2)阅读“‘高-高-低’模式”框题, 探究该模式的人口增长又可分为几个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五、课堂反馈训练
1.世界人口达到60亿的时间是
A.1998年 B.1999年 C.2000年 D.2001年
参考答案:B
讲评策略:分析教材P2“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
2.决定全球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人口迁移量
参考答案:C
讲评策略: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为自然增长率,表示一个区域人口消长的特点。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发达国家出生率低的原因的是
A.劳动力培训费用低廉,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小
B.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
C.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较高
D.女性人口受教育程度高
参考答案:A
讲评策略:选项A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特点,其它三个选项都是发达国家人口特点。
4.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A.生物学规律 B.上层建筑 C.医疗卫生条件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参考答案:D
讲评策略: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人口发展的唯一因素,它决定了选项中的A、B、C。
读下表,完成5~6题。
某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统计表
年份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出生率(%) 3.95 3.98 3.60 3.79 3.64 2.30 1.82 1.10 0.67 0.65 0.63 0.64
死亡率(%) 1.70 1.08 1.00 0.95 0.76 0.73 0.68 0.63 0.67 0.66 0.65 0.65
6.该地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年份为
A.1950年 B.1955年 C.1965年 D.1970年
参考答案:D
讲评策略:分析表格,通过计算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来确定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年份。
7.21世纪以来,该地人口:
A.出生率下降 B.死亡率上升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数量减少
参考答案:D
讲评策略:对比表格中的2000年与2005年的人口增长的特点可以看出出生率皆比死亡率低,这说明该地的人口数量在减少。
课后提升
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据此回答。
1.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A.年轻劳动力过剩 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出生率较高
2.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3.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泰国?
4.下图反映了我国人口学历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从中可知
A.相同学历段女性比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短
B.高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大于低学历段
C.各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没有变化
D.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预期寿命越长
读“甲乙两地人口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回答5-6题。
年龄 0~14 15~60岁 60岁以上 总计
甲 人口数 2 000 6 500 1 500 10 000
死亡率(%) 0.6 0.6 2.5 3. 7
乙 人口数 3 500 6 000 500 10 000
死亡率(%) 0.75 0.7 2.2 3.65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
②人口出生率由人口基数决定,基数大,出生率就高
③死亡率由人口数量决定,人口越多,死亡率越高
④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基数有重要关系,一般人口基数越大,增长数量越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①乙地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甲地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②各年龄段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③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④甲地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7.“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
A.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高死亡率.高出生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8.下列不属于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时期是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
9.读1997年各大洲的人口增长情况表,分析回答:
大洲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非洲 4 1.4 2.6
北美洲 1.5 0.9 0.6
拉丁美洲 2.5 0.7 1.8
亚洲 2.4 0.8 1.6
欧洲 1 1.2 -0.2
大洋洲 1.9 0.8 1.1
(1)表中出生率最高的是 洲,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洲,原因是 。此大洲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2)表中出生率最低的是 __________洲,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__________洲,原因是 __________。此大洲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__________。
(3)表中死亡率最高的是 ____ ______________洲,原因是 ___ _________________。
(4)表中死亡率排第2位的是 __________洲,原因是 ___ 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2、B;3、A;4、D;5、D;6、C;7、C;8、D;
9.(1)非 非 20世纪末期该地区经济发展与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高-低-高”模式 (2)欧 欧 该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与生育观念的变化 现代模式(“低一低一低”模式) (3)
非 经济.生活及医疗卫生水平仍偏低(4) 欧 人口老龄化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公开课教学案
高一地理备课组 吴小梅
【学习目标]】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了解大气的热量平衡.
运用大气的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比如日出前、日落前一段时间天空也是明亮的。
【学习重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学习难点】
大气的温室效应
【学习方法】
图文结合,学以致用, 加强理解.
【学习过程】
补充: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水平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厚: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薄: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自读课文相关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作用形式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举例
吸收 -------
反射
散射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图示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
小结如下图: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其他因素:
【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2.对流层大气中对太阳辐射起散射作用的主要是
A.二氧化碳和水汽 B. 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C. 臭氧和氧原子 D.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3.晴朗的天空所以呈蓝色是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
A.直接到达地面的蓝色光比重大 B. 空气分子使蓝色光发生散射作用
C. 高层大气分子大量吸收蓝光 D. 到达地面的蓝紫光又完全被反射到高空
4.大气的保温作用体现在
A.CO2温室效应 B. 反射作用 C. 散射作用 D. 大气逆辐射作用
5.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是因为
A.空气中的水汽多 B. 太阳辐射弱 C. 地面辐射弱 D. 大气逆辐射弱
6.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读右图,完成7~8题。
7.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综合题:
9.根据右图中所给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辐射名称:
①_____ __辐射,②_____ ____辐射,③______________辐射。
(2)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
(3)大气把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又以 的形式把大部分能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 作用。
(4)影响①到达地面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 ,这是因为 。
(5)地面增温主要来自图中的(以下填数码) ;大气受热主要来自图中的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
陆 地
陆 地
海 洋
海 洋








A
B
C
D《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公开课教案
高一地理组 於朝斌
【学习目标】
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学习重难点】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课前延伸
阅读“一、控制人口规模”子目,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完成填空。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是?
一、控制人口规模
世界人口规模:世界人口超过
问题: 、 、
解决措施: , 。
阅读“二、转变发展模式”子目,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完成填空。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1.特征: 、 、
2.目的: ,
3.后果: 、 。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1.特征:
2.目的: , 。
3.措施: , 。
阅读“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子目,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完成表格。
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
三、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 淡水资源 海洋资源
地位 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 地球上 的陆地生态系统 / /
问题 土地荒漠化、 、 面积 生态 资源不足污染严重 海洋 、生态
措施 防治 、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 ,对工矿废弃地 。 合理 妥善 伏季休渔、 、治理环境污染
自主学习记录卡
1.自学本课内容后,你有哪些疑难之处?2.你有哪些问题要提交小组讨论?
课内探究
一、课堂探究(问题探究,自主学习)
1.现在世界人口的规模及发展趋势?人地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2.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
二、课堂探究(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四种主要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和海洋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可持续利用?
三、反馈训练
1.下列属于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的是
A.控制人口规模 B.控制城市规模
C.控制经济规模 D.控制资源开采规模
2.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A.资源利用较少
B.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
C.注重产品质量和对环境的保护
D.资源利用较少
选做题: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重大环境问题,1991年,154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回答3~4题。
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是在
A.中国北京 B.美国纽约 C.英国伦敦 D.巴西里约热内卢
4.该公约制定了控制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具体措施包括
A.人口措施、能源措施、生态措施 B.生态措施、粮食措施、淡水措施
C.能源措施、资源措施、人口措施 D.资源措施、绿化措施、经济措施
课后提升
1.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达到
A.70亿 B.78亿 C.82亿 D.88亿
2.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必须经历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
B.对可持续发展,政府是否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
C.改变消费方式,积极发展私人小汽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D.提倡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
A.严禁近海捕捞 B.进行人工养殖和繁殖
C.进一步提高捕捞技术 D.加强远洋捕捞
4.为了解决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矛盾,应实行的基本国策是
A.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B.计划生育 C.大力开发环境资源 D.大力砍伐森林资
5.滥伐森林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河流含沙量增大 B.地下水位持续上升 C.土壤肥力下降 D.河流水位下降
6.城市绿地的环境效益, 主要表现于
A.吸烟滞尘 B.涵养水源 C.保持水土 D.防风固沙
7.读“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相关曲线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三条曲线表示20世纪的人口曲线呈 状,资
源曲线呈 状,环境污染曲线呈 状。
(2)三条曲线的发展趋势说明,当前世界上人口与环境、资源
的主要矛盾是
(3)要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我们
必须走 的道路。
(4) 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途径。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了解地震波的分类,特征及划分依据。
2、通过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3、看图了解地壳中两大圈层的特点。
4、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引入
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板书)一、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认识地震波,指出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
思考:当地震发生时,在震中的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纵波 快 固液气三态
横波 较慢 固 态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
2.读图训练,认识地震波的变化与地球的内部分层。
引导读图“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逐步深入。
纵坐标与横坐标分别表示的含义?如何区别纵波与横波?纵波、横波有几次明显的变化?在什么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怎么变化?在两个不连续面上,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传播介质的变化——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差别很大)?推测古登堡界面两侧地球物质的状态可能是什么?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特点界 面 深 度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 发现者 发现时间
莫霍面 33 km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莫霍洛维契奇 1909
古登堡面 2900 km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失 古登堡 1914
二、细读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分析对比,列表比较。
名称 范围 深度 主要特征
地壳 地表~莫霍界面 平均17千米 (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2)各地厚度不一(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幔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17~2900千米 (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2)上部有一软流层(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地核 古登堡界面~地心 2900~6371千米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注意四点:
1.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的位置关系。
2.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由于这一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就像烧红的玻璃,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熔融状态,犹如倾倒的浆糊。
3.地幔的物质成分?主要是硅酸盐类,铁镁是硅酸盐类物质中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组成物质与化学成分的区别。
4.内核为何是固体?①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
地幔: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中间层,厚度为28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软流层物质仍是岩石(主要是橄榄岩、榴辉岩等),为硅酸盐类、氧化物等。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融熔流动状态,犹如倾倒的浆糊。根据地震波变化情况推测,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与上下层物质都不同,并构成一个圈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软流圈。软流圈层厚度范围并不是从莫霍面算起,约在地下60~250 km,它属上地幔部分,但位置并不在地幔的顶部。因此,软流圈层与地壳之间(即与莫霍面之间)还有一层物质存在,即上地幔的顶部,也是岩石,并构成了一个圈层,它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地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因为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
(投影)表格
内部圈层 组 成 分 层 状 态 地理意义
地 壳 岩石 硅铝层 固态
硅镁层
地 幔 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上地幔 固态 岩浆和地震
下地幔
地 核 铁镍等重金属元素 外核 液态 磁场
内核 固态
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
三、简单认识地球的外部圈层,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1.大气圈范围和大气的密度的变化?水圈中水体的分类?生物圈涉及的范围?
2.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的划分界限有什么差异?(内部圈层的界限相对明显,外部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更为密切,并无明显的界限。)
3.通过分析水圈的特点,进一步认识外部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水体的分布与水循环——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小结
作业布置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课标要求
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分析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活动建议:联系实际,撰写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守则;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的几种主要的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重点、难点
1.重点: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
2.难点:对环境问题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
四、教法、学法与教具
1.教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
2.学法:讨论法、阅读法
3.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剪报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当时的秘书长加利先生为什么提议全体代表为地球不幸与悲哀静默2分钟?我们先看一幅漫画。
展示:漫画―最后的晚餐,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讨论:
什么是餐桌上的晚餐?谁在分享晚餐?这幅漫画的主题是什么?
(地球成为被各种污染吞下的晚餐,地球被污染破坏。)
展示:一组环境问题的图片及沙漠化视频。
照片中属于哪一类环境问题?当地主要面临哪些问题?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引起学生的注意,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
过渡: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许多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扩大到全球的范围,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
板书 一、 全球气候变暖
展示: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温室效应动画、全球变暖的视频。
引导学生思考:
(1)全球气温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什么关系?
(2)温室效应的原理是什么?
(3)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全球变暖,人类活动究竟起了多大作用?
(4)全球变暖有什么危害? 怎样治理?
(课件中的提供的温室效应动画和全球变暖视频,设置了问题,供学生探究分析;提供了全球变暖相关的统计图,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培养读图能力。)
展示:全球变暖的纲要信号的空白图表
(图表中要求学生填出全球变暖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教材中不要求学生知道治理措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我有意设置了这一项目。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变暖的成因上去寻求解决之道。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展示:全球变暖的危害图片,如水灾、干旱、海平面上升等,拓展视野
过渡:人类面临的另一个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臭氧层破坏。臭氧层为什么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板书 二、 臭氧层破坏
展示:臭氧层破坏的图片
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纲要信号图表中的项目:
(1)臭氧层破坏会产生什么危害?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
案例探究:展示南美洲南部地区人们皮肤发病率上升快,一些动物也变盲的案例,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分析,巩固知识,关心社会热点。
过渡:你有没有近距离闻过汽车尾气,闻过后你有什么感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大气污染问题。
板书 三、 大气污染与酸雨
展示 大气污染图片及资料(伦敦烟雾事件与洛杉矶烟雾事件的成因及死亡人数)
问题:大气污染是怎样形成的?大气污染有什么危害?怎样治理?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讨论大气污染的危害、成因。
(通过两大污染事件的详细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的严重危害,拓宽视野,同时为后面分析深圳的汽车尾气污染打下铺垫。)
展示 酸雨危害的视频及雨中垂钓漫画,展示世界及我国主要酸雨区的分布。
(1)酸雨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
(2)世界主要的酸雨区分面在哪?我国的重酸雨主要分布在哪?
引导学生讨论酸雨的成因、危害与分布,进而探究其成因及解决措施,完成纲要信号图表。
案例探究一:深圳的酸雨
提问:深圳有没有酸雨?
展示:新闻剪报-深圳一年中降水80%是酸雨(晶报)(紧密联系时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归纳深圳酸雨污染增加迅速,酸性越来越强,已经达到重酸雨污染的标准。
发散思维培养:《晶报》的报道中说“但目前深圳酸雨属弱酸性,对人体影响不大”,根据你所学的地理知识,你同意记者的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小结:与学生一起回忆、完成本课的知识网络。
结束语:学过这一课后,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成为一名环保主义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张纸,保护环境,举手之劳。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巩固练习
2001年初一份以3 000科学家的调查为基础撰写的报告预言:到2010年海平面将在现有基础上上升18厘米到80厘米。在过去10年里,海水已经侵蚀了图瓦卢1%的土地。11月15日,美国权威的华盛顿地球政策研究所专家预言,如果地球环境继续恶化,在50年之内,由9个小岛组成的图瓦卢将全部没入海中,在世界地图上永远消失。据悉,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低地岛国也面临着图瓦卢一样的威胁。据此完成1~3题。
1.近百年来气候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而气候变化归结于(  )
A.城市热岛效应 B.地质天文原因
C.地区现代战争 D.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2.专家估计,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将比现在增加0.8~4.6 ℃,这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如何有效控制海平面上升(  )
A.全球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B.营造生态住宅和绿色家居
C.降低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 D.城市有序扩张和人口迁移
3.全球变暖对局部地区能带来一些好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纬度地区会变得适宜于温带作物分布
B.全球变暖,能源消耗总量减少
C.全球变暖利于美国小麦带的农业生产
D.冰川大量融化,淡水资源增多
思路解析:本题通过揭示因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岛国被海水淹没的事例来说明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多对全球环境问题带来的严重危害,考查对当前全球变暖的原因,控制海平面上升措施的掌握情况。第(3)题一改传统的温室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的习惯思维,考查温室效应对局部地区带来的好处。
答案:1.D 2.A 3.A
4.近50年来,我国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内陆,距海远,降水量少
B.人们过度开垦和放牧,破坏了地表原有植被
C.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地区推进
D.全球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地面植被死亡
思路解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干使沙漠化加剧,但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对植被的破坏。
答案:B
5.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是指(  )
①全球变暖 ②臭氧层破坏 ③城市的“热岛效应” ④酸雨危害 ⑤矿物燃料燃烧时向大气中大量地排放二氧化碳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思路解析: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有三个: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
答案:C
6.下列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全球的是(  )
A.德国境内莱茵河水的污染 B.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
C.北美洲西部草原的荒漠化 D.大城市的垃圾污染
思路解析:莱茵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通过水的流动可以把污染带到其他国家。 答案:A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一地理组 周云
【学习目标】
1.认识地表各地理环境的差异;
2.熟悉主要的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
【学习重难点】
熟悉主要的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
课前延伸
一、阅读教材78-79;83-85的文字和地图,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完成填空。
1.自然带: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 位置、 位置互不相同, 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 类型和  
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 。
2.自然带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植被
3.自然带的主要类型
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   地区;
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   地区;
荒漠自然带一般分布于   地区。
二、思考题
1.森林自然带自赤道到两极可划分为哪些类型?
2.草原自然带大致可分为哪两类
3.荒漠自然带可分为哪两类?
自主学习记录卡
1.自学本课内容后,你有哪些疑难之处?2.你有哪些问题要提交小组讨论?
课内探究
一、课堂探究
1.学生自主探究题:
(1)各个地区景观有所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各地自然带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2)据降水和蒸发对比状况,可分为几类干湿地区?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分别分布在何种地区?
2.小组合作探究题:
(1)读自然带的分布模式图,探讨自然带分布与气候分布之间有何关系?
(2)对照气候分布图及自然带模式图,找出一些特殊的地方?
三、课堂反馈训练
1.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的地区存在差异性,有的地区不存在差异
B.同一自然带内不存在差异性
C.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D.只存在大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不存在小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
2.亚欧大陆东岸35°N~50°N之间和西岸40°N~60°N之间的自然带是
A.亚寒带针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下列哪条纬线穿过的自然带类型最多
A.0°纬度 B.23°26′S C.40°N  D.66°34′N
4.下列四组自然带中,属于同一种气候类型的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C.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D.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下列自然带属于横贯整个大陆的是
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②针叶林带 ③热带雨林带 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6.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自然带的名称是:
A ,
B ,
C ,
D ,
  (2)A地的气候类型是      ;
(3)D地气候类型成因是           。
课后提升
下列北纬23.5°纬线穿过的世界陆地自然带中,
面积最大的一个是
A.热带草原带 B.热带雨林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读图,回答2—3题。
2.①地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热带荒漠带
3.决定沿直线①---②自然带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是
 A.水分   B.温度       C.高度 D.光照
4.世界上自然带东西分异最明显的是在哪个大陆的中纬地区
A.北美大陆    B.南美大陆   C.亚欧大陆   D.非洲大陆
5.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是
A.植被 B.气候   C.动物 D.河流
6.热带雨林带和苔原带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海陆位置
  参考答案:A
7.温带森林中,在大陆东、西部都有分布,且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8.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自然带名称是:A._______带,B._________带,C._______带。
(2)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塑造C自然带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2)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草原 风力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