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练习卷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一、选择题
1.1927年8月~1937年6月,一大批共产党人和受共产党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惧“白色恐怖”的威胁,仍翻译出版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时人评论道:“在这时,一个教员或一个学生,书架上没有几本马克思的书,总要被人瞧不起的。”这反映了( )
A.社会各阶层认清了资本主义本质 B.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
C.知识分子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
2.1919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劳工群体,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变化表明( )
A.知识分子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上升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日益成熟 D.社会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潮
3.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图1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
图1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4.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在五四运动中讲演的题目有《青岛问题》、《山东与全国之关系》、《日本的野心与中国救亡的关系》等。这说明( )
A.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山东问题是五四运动导火线
C.五四运动的实质是反帝救亡 D.北大成为反帝运动的主阵地
5.影响表3中革命纲领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共产党( )
表3
会议 时间 革命纲领(节选)
中共一大 1921.7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
中共二大 1922.7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A.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 B.已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C.对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实践 D.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6.20世纪20年代初,北洋政府渐失驾驭力,而南北大小军阀已实际形成占地而治的割据局面。对此,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机关报《向导》发刊词中说:“现在最大多数中国人民所要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这说明当时( )
A.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国共产党巳认识到国情形势
C.国共合作成为社会共识 D.中国共产党酝酿民主革命纲领
7.“(民国)十五年六月,国民军入湖南,克长沙,吴佩孚来援,败绩,国民军遂下武汉,入江西,败孙传芳之兵,分军为左右,夹江东下。”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黄花岗起义 B.北伐战争 C.辛亥革命 D.南昌起义
8.1926年12月,毛泽东在湖南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上说:“农民问题只有经济意义。我们只想减租,不想夺取地主土地。”后来,中共土地委员会决定“只没收大地主的土地,不触动小地主和军人的土地。”这些做法( )
A.助长了国民大革命中的右倾错误 B.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要求 D.适应了社会主义革命形势的需要
9.所谓“东北易帜”,就是指1928年,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当局公开宣布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并在东北各省降下原北京政府时代的五色国旗,代之以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国旗的政治转向事件。“东北易帜”体现的突出特征是( )
A.政权合并 B.国家统一 C.民族交融 D.南北合流
10.1936年,西南地区开办了21个重工业厂矿,陇海铁路延伸至宝鸡,湘桂、黔桂、湘黔、川滇、滇缅等铁路在1937年前后也相继破土兴建。这体现出当时政府( )
A.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 B.着力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C.积极准备对日持久防御 D.试图强化国共对峙实力
11.1927年11月1日,在时任中共中央农运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负责人王若飞的组织领导下,宜兴县各路农民队伍举行暴动,宣告成立宜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随后江阴、常熟等地共产党人先后暴动予以响应。这一革命斗争重在( )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 B.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C.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 D.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12.南昌起义失败后,中共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支部组织建设。此后,像贺龙这样的革命军人和大批农民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内农民比例从中共五大(1927)的18.7%激增至六大(1928)的77.6%。这一情况说明( )
A.中央重视扩大群众基础 B.土地革命取得重大成效
C.党的阶级基础发生转变 D.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13.
表1 1931~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 单位:吨
年份 铁砂产量 铁砂及生铁输出量 钢铁消费量 钢铁输入量
1931 1 840 279 831 652 804 000 557 625
1932 1 839 212 758 441 404 000 430 655
1933 1 903 466 992 521 694 000 525 673
1934 2 135 031 864 107 770 000 617 726
根据表1可知,当时( )
A.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B.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
C.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 D.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
14.1934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修正海关出口税则规定:果类、火柴、棉织物等88种产品免税,蛋类、油类等50种产品减税。这次修订税则的历史背景是( )
A.围剿红军即将完成 B.各国争夺国际市场
C.日本大举侵略中国 D.国内局势和平安定
15.红军部队建立了一些培养红色医务人才的军医学校。到1934年10月,共培养各种医疗卫生人才686名,其中军医学员181名,调剂员75名,看护员300名,保健员123名,研究员7名。这一举措( )
A.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B.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宝贵探索
C.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统治 D.为长征取得胜利做了重要保障
16.1935年3月,红军到达四川剑阁并驻扎了1个多月。在此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府,还组织群众大力宣传和讲解革命真理,留下了城墙上书写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条文等。这些活动( )
A.为遵义会议顺利召开创造了条件 B.可佐证长征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火种
C.表明持久抗战方针日益深入人心 D.推动了土地革命在全国的顺利发展
17.在五四运动前的《新青年》杂志中,民主更多意味着“思想民主”,有着疏离政治的明显倾向。五四运动后,民主转而成为强调人民参与权的“政治民主”,学生、工人和妇女分别从民主概念中找到了罢课、罢工和离开家庭的正当性。这一转变( )
A.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作用 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性质 D.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18.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们感到“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弱”“须要找一个共同奋斗的同盟军……于是一部分学生领袖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这一转变促进了( )
A.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B.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C.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D.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二、非选择题
19.(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材料二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从国民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6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10分)
2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战以前,“以主张仿效西洋文明者为新,而以主张固守中国习惯者为旧”,之后一变而为“以主张创造未来文明者为新,而以主张维持现代文明者为旧”。到1919年底,谈论、使用“新文化运动”一词才成为一种时髦。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以及“恋爱自由”“劳工神圣”的口号,都开始普遍出现于社会。五四之后,中国逐渐进入了“主义时代”。1920年,毛泽东明确提出改造中国需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新文化运动究竟是一个西潮冲击下的反应,还是一个更多带有自我意识的“觉醒”?如果从戊戌维新起中国人就在寻求根本性的改变,则那一系列阶段性转变,应是对何为文化之“根本”的认识在步步深入,最终形成一种整体文化的认知。
——据罗志田《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等
材料二
自从五四运动发生以来,一年一度的五四纪念就形成了。1930年代,国民党一方面认为五四运动是“本党数年来植于社会中革命思想所促成的救国救民的运动”;另一方面又认为五四运动使多数青年“不求实学,徒事奔走示威”,要求学生“专心求学,努力教育建设”。而共产党人以继承五四传统、五四精神为己任,指出“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辟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新方向”。与此同时,胡适一再将“五四运动”阐释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他的阐释影响了其他自由主义者和后来的研究者,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不同的话语系统。
——据杨琥《历史记忆与历史解释:民国时期名人谈五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新进展,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关于“五四运动’’的不同观点,并分别指出其立场。(9分)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阐释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4分)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练习卷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C A B B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A D B D B D C
1.【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白色恐怖下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中仍得到传播,说明当时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故选B项;“社会各阶层认清了资本主义本质”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普遍”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中的传播,不涉及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据材料“1919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劳工群体,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可知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受到了知识分子的关注,故选A项;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只登上了历史舞台,政治地位并没有提高,排除B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才成立,排除C项;社会主义成为主流思潮夸大了其影响,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可知这反映出此时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觉醒民众,促进其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故选C项;近代中国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并非“平民教育运动”的背景,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与材料主旨“平民教育运动”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可知这反映出此时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觉醒民众是革命的当务之急,并非“团结工农”,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救亡运动,由《日本的野心与中国救亡的关系》这一演讲题目可以看出其反帝救亡性质,故选C项;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不是五四运动时期,排除A项;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排除B项;五四运动前期的中心是北京,后期是上海,而不是北京大学,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可知中共二大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和认识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故选A项;遵义会议表明中共已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排除B项;俄国十月革命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以城市为中心,与“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不符,排除C项;国民革命时期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与材料所述时间“1922年”不符,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当时军阀混战,人民渴望统一与和平,中共把握了人民的需求,说明认识到了国情形势,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国内的混乱局面,没有体现民族危机,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国共合作的内容,并且“社会共识”的说法有违史实,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中共《向导》发刊词,没有体现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并且1922年7月中共二大已经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略
8.【答案】C【解析】据材料体“不想夺取地主土地”“只没收大地主的土地,不触动小地主和军人的土地”体现的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为了联合更多的力量来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中共对中小地主和军人等的土地政策,是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需要,故选C项;大革命中的右倾主要指放弃革命的领导权,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大革命期间国共合作,排除B项;材料所给时间是1926年,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东北地方当局公开宣布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可知,东北易帜体现的是地方政府对国家的臣服,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东北地方当局对国民政府的服从,而不是政权的合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不同民族的融合,排除C项;东北易帜是国家的统一,是统治与被统治关系,不是简单的南北合流,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题干中提及的时间点是1936年,可知题干所述史实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题干中所述史实充分证明国民政府为了持久抗战的需要,在西南地区开办大量工矿企业以及加快铁路建设,故选C项;题干所述史实是为了在西南地区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但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持久抗战,排除A项;国民政府加强在西南地区的建设与提升国际地位无关,排除B项;在面对日本大举侵华的背景之下,国民政府加强在西南地区的建设,其目的并不在于强化国共对峙的实力,而是为了持久抗战的需要,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王若飞在江苏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这些斗争都在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D项;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排除A项;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标志着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排除B项;王若飞是农运委员会书记,领导的是农村农民暴动,排除C项。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党内农民比例从中共五大(1927)的18.7%激增至六大(1928)的77.6%”,可知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内农民比例迅速上升,说明中共开始注重联合农民,故选A项;1927年土地革命才刚刚开始,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成效,排除B项;党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没有发生过转变,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表格显示1931—1934年我国在钢铁业发展中,作为原料的铁砂产量和铁砂及生铁输出量很大,而钢铁消费量的绝大部分却是依靠进口,这说明我国的钢铁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故选D项;仅凭钢铁业一个行业进口成品较多不能推论出整个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的结论,排除A项;表格中我国作为原料的铁砂产量和铁砂及生铁输出量很大,不能说明我国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排除B项;表格中我国作为原料的铁砂产量逐年提高且铁砂及生铁输出量很大,说明国民政府的实业政策还是有较大成效的,排除C项。
14.【答案】B【解析】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发生后,各国争夺国际市场,材料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对出口商品减税,是为了刺激出口,故选B项;材料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降低出口关税,对外经济政策与国内围剿红军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C项发生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C项;1934年正处在国共内战时期,政局动荡,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略
16.【答案】B【解析】材料时间为1935年,是长征途中,长征途中“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府,还组织群众大力宣传和讲解革命真理”可知长征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火种,故选B项;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时间、地点均不相符,排除A项;《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1935年还没有提出持久抗战的方针,排除C项;材料中可见共军在四川驻扎的一个月期间主要是进行了政治宣讲,并没有提及是否开展土地革命,因而无法判断对土地革命在全国的开展有没有作用,排除D项。
17.【答案】D【解析】题干所述的转变发生在五四运动前后,转变表现为由“思想民主”到“政治民主”,之所以这样,与五四运动时中国民众面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本能反应密切相关,而这就是中国救亡图存的体现,故选D项;五四运动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建立,所以A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而题干所述现象发生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排除B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项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8.【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五四运动之后,知识分子的一部分人“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这种转向,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选C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知识分子在感到自己力量不足之后,开始联合工人,以促使运动的完全胜利,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才开始,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的意识就已经开始了,这与题干中的“五四运动后”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革命革命运动才开始,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9.【答案】
(1)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4分)
(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因犯了“左”倾错误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6分)
(3)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0分)
20.【答案】
(1)新进展: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主张得以流行与普及;“新文化”的内涵发生变化(不再视新文化等同于西方文化),致力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分化,从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主到多元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文化的整体转型加快。(任答三点6分)
原因: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和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崛起;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民族危机的严重;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国人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持续探索。(任答三点6分)
(2)(国民党)观点:既抽象肯定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又具体否定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和新文化运动的批判精神(答成“五四运动是国民党促成的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学生参加政治运动不利于教育发展”亦可)。
立场:一党专政的立场。(3分,观点2分,立场1分。下同)(中共)观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立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3分)(胡适)观点: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立场:自由主义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3分)
(3)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放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考察;全面、多角度;比较的方法;联系的方法;揭示因果关系;阶级分析法。(言之成理即可,任答两点给4分)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