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3 16:0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净沙·秋思
1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朗读并背诵《天净沙 秋思》;了解作者和作品;整体把握本文所描写的意象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性学习,鉴赏并学习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基础有待夯实,接受能力有待加强,学习过程中尚且不够细心。还不能很好的把握和理解诗词中的意境。
3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天净沙 秋思》。
理解本文所描写的意象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学习过曹操的作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浪漫主义大诗人对故友遭遇贬谪的种种情愫;领悟了王湾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淡淡思乡的愁绪。
请大家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 秋思》。面对秋天,漂泊在外的游子,他的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是如何展现的呢 让我们跟着他的笔触,去体悟!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作品
马致远(1250 一1321 ):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他的杂剧代表作是《汉宫秋》,后人将其散曲辑为《东篱乐府》,其中《天净沙.秋思》和《夜行船.秋思》尤为著名。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被誉为“秋思之祖”的佳作《天净沙 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2、文体知识:
唐诗宋词元曲最为有名!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3、把握文意
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 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三、合作探究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 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 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 )而行。
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 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四、课堂小结: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五、拓展延伸
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 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a 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 秋思》相同的一幅: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交流分享并体会其妙!
如: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读古人思乡的诗句,还会联想到哪些 你有什么感想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还可联想到现居美国的诗人彭邦桢的新诗《月之故乡》表达在国外的华人、华侨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月亮在水里/一个月亮在天上//
读了后我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根据图片提示背诵全文,并完成下列练习
天净沙秋思阅读题
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习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__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_________。
2.小令共写了几种事物 具体指哪几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曲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5.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 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6.请你举出一两首表现思乡的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词牌名 题目 秋思之祖
2.十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3.断肠人在天涯。
4.D 5.C
6.这是开放题。示例:①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只要符合思乡的诗,即可)
七、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写景 清凉、冷清(白描)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 抒情 孤寂愁苦,羁旅之思(主旨)
八、教学反思
“春女怨,秋士悲”她们的美丽容颜也会随岁月的流逝而一去不复返因此睹物伤怀,女人就难免伤春怨春,而秋士悲说的是在西风渐紧秋天里,万物开始凋零,随之严冬就会来临有远大抱负的男人年近半百却一事无成,而在世的日子却所剩无几了,就犹如草木逢霜一样感时伤身,难免不临秋而叹因此。“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些抑郁不得志的文人们陆续写出了一些悲秋的千古名篇而这篇《天净沙.秋思》就是这些名篇中的名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以景衬情的写作手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可借助这篇小令来引导学生体会和模仿这种以景衬情和白描的写作手法值得多加学习,并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