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4 07:5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1教学目标
朗读诗歌,读出韵律,感受声韵美。
朗读诗歌,感受意境美,品味重点诗句,体会作者情感。
熟练背诵两首诗歌。
2学情分析
刚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对教材不适应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最大困扰。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再者,生源相对较差。多年来,各小学质量层次不齐,好的小学,比较正规,学生的素质较高些;村镇的小学,素质较低,基础薄弱,学生差异大。对于古诗的学习,虽在小学结识过一些,但学习比较肤浅,小学阶段对于古诗的学习,基本是教师讲授,学生自我领悟到的较少。古诗学习还没有一个比较有规律的的方法,而且由于年龄尚小,领悟能力不高,所以对于诗中的意境的感受和作者情感的领会不容易。
3重点难点
背诵两首诗歌。(重点)
分析诗歌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重点、难点)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在诗词曲方面发展的最有成就,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优秀诗歌浩如烟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脍炙人口《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两首。
二、解题、了解背景:
古时候通讯、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许多诗人将这种思乡的感情倾泻于笔端,留下了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佳句,而乡愁也成为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两首关于乡愁的诗词。《次北固山下》的“次”停泊的意思,诗题即停泊在北固山下,点明诗歌的内容是写人在旅途中,诗歌是作者在旅途中所作。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听名家诵读,感受语言之美并正音,注意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由朗诵诗歌后个体展示。
(三)结合注解理解诗意(因为独立完成,部分学生有困难,故建议同桌合作完成)
(四)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题。(该环节由老师边读诗边讲解,并与学生互动学习)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到江南,雪消雨降,因而江水上涨,高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线也就开阔了。和顺的风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
这句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为什么说“风正”呢 (先由学生理解表述后教师补充)
(这里的“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包含着一种温和的意思,是说风从正面吹过来,而且很平正,很快速。风不是很猛烈,很温顺,所以帆便端直高挂了。)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东方碧空与海水相接处“生”了出来,在旧年还未消尽之时,春意的闯入,必将赶走严冬。
这句诗蕴含怎样的哲理
(提示: 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将取代“残夜”与“旧年”)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散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在这里,诗人为什么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居他乡,久不得归,心中十分惆怅。正好此时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于是诗人触景生情,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了。直接表达自己的思乡感情。)
(五)小结:
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品味《次北固山下》的明朗意境和深沉的感情。那《天净沙·秋思》带给我们的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滋味呢 让我们进入诗歌来品味品味。
四、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一首小令。“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这首小令的作者马致远是著名的散曲作家,早年热衷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正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元曲中的“绝唱”,被誉为“秋思之祖”。 如今人们说到“乡愁”,自然就会想到这篇佳作。
2.老师泛读,划分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请同学自由朗诵。(教师出示景物画面,学生观图朗读)
4.思考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写景部分共写了几种景物 有什么特点 你置身这样的情境中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2)、曲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共同明确: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作者将这些意象并列叠加在一起,并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萧瑟、凄凉的色彩。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深秋图景。也正是在这样一幅深秋的图景中,作者生出了浓浓的乡愁,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你看,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了,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而诗人却还在寒冷、萧瑟的西风中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在山中的羊肠古道上独行。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多希望眼前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难怪会悲痛欲断肠了。
5.小结: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诵,再次感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五、作业:
背诵两首诗歌、积累课外写乡愁的诗句。

板书设计:

景:潮平 岸阔 风正 帆悬
海日 残夜 江春 旧年
情:乡书 归雁 思乡

景:深秋晚景 萧瑟 凄凉
情:断肠 天涯 孤寂 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