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3 16:05:1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本内容,理解“意境”含义。
2.梳理论述思路,了解文艺评论特点。
3.理解情景关系,学习文章布局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翻到79页,一起来看看著名山水画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漓江胜境图》,看看能不能看出点门道,试着来评价一下。
如画上的山都很陡峭,画家画了很多船,还有房子。又如画用墨的浓淡也不一样,近处的山墨色深,远处的山墨色浅。再如画很有层次,远处和近处的山处理得不一样,近处的清晰,远处的朦胧。(关注画的内容,墨色的深浅和层次的细节)
当一幅绘画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该如何去鉴赏呢?关于这个问题,刚才我们欣赏的这幅画的作者李可染先生,给出了他自己的见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试着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提问】
1.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2.“意境”是怎么获得的?
3. 除了“意境”以外,山水画还有什么是关键?
【明确】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在作者看来,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就是在景物的描绘中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思(也就是说,画作中的景,虽有客观的基础,但不再是完全客观,而是突破了“形似” 的限制,包含了更多创作者的情感、精神、情感与期望);“意境”的获得来自作者深刻认识对象,有强烈和真挚的感情;除了意境,还要苦心经营“意匠”,意匠是表现意境的方法、手段。
【提问】再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
【明确】围绕意境的概念、作用以及怎么获得意境来阐述。
【提问】预习提示里说,本文“层层阐述、思路清晰”,结合课文内容,试着用思维导图画出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
【明确】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文章分三个部分:意境是什么,为什么诗画作品要有意境,怎样获得意境。
【提问】三个部分中哪一部分是作者论述的重点?
【明确】怎样获得意境是全文的重点。
【提问】本文的论述思路是什么?
【明确】一般议论文多是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分析证明;或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篇文艺性评论则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板块展开的,这也是文艺性评论的常式结构。
三、研读实例,理解论述方法
【提问】读第 3 段,作者引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想要说明什么?
【明确】明确 :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透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情景描写,描绘出送别的惆怅,和人已远去送别之人遥望江水的不舍。
【提问】文中提到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没有引用原文,读一读,说说这首词写了什么?作者引用这首词的目的和想表达的艺术观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作答。
【明确】第一问:写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第二问:目的是缘物寄情。作者想表达写景就是写情的艺术观点。
【提问】作者通过这两首诗词的引用,是如何回答山水画要有意境的问题的?
【明确】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小结】第3、4段而是列举一诗一词,一古一今, 通过两个事实论据来说 明景中含情那动人心魄的力量,只有有了情,景才有了向外扩张的姿态,才有了向内沉淀的滋味,才有了独立的品质与饱满的气韵。最后一句“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是结论,融合诗与画,景与情,完成论证的过渡。
【提问】意境是什么和为什么需要意境的问题解决了,作者又进一步提出了“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的问题。阅读“怎样获得意境”部分,把这一部分所举实例与其相对应的观点一一标注出来,将前面思维导图中的这部分内容补充完整。
【明确】
【提问】如何是直接回答如何获得意境吗?有怎样的推理过程?
【明确】不是直接,如何获得意境?——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如何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要深刻认识对象(怎样才能深刻认识对象?)——要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换句话说,只有长期的观察,才能全面记住事物的各种行为特征,才能深刻地描摹事物的精神状态,才能让事物“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
例如齐白石画虾观虾,那虾就是客观事物。虾在齐白石的长期观察之下 , 已经在他心中刻下了影子,虾也便由客观事物成为记忆中的意象。当真实的虾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回忆起来,这叫“再现的想象”。长期的观察能做到这一步, 才能称得上“深刻认识对象”,达到第二层次的认知水准。当其对虾有了自己的情感时, 便会对记忆中虾的材料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虾形象,这称之为 “创造的想象”此时,笔下的虾便有了意境。
课文第7段指出诗人、画家在作品中写景的目的,并进一步补充论述“观察”的方式。如果上段所说的“观察”方式是“身在此山中”观细节,那么此段所言“观察”的方式便是“站得高于现实”。如此,方能深刻全面。
为什么要深刻观察呢?为了消除普通读者的误会,作者特意在第8段从中国画特点的角度指出:中国画不强调“光”,也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不强调,并非不重视。对光的不强调,更是深层次地论证长期观察之效用的。正因为对光的理解深刻,所以不滥用光线的表现力,才会独树一帜地求取光线的另类表达。此段还列举了苏州四柏,四川峨眉、夔州、剑阁、青城四景,以及颐和园景观,其各有特色,各有情状,以此来说明深刻认识对象的观察对于情感与意境的产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事例之后作者总结道:“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 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这一定是李可染最深刻的创作体验。
【提问】意匠和意境有什么关系?
【明确】如果说画山水的“意境”是要突出表现主题内容的话,那么“意匠”,就是具体的表现手段,两者并无格调高雅低俗之分,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提问】梳理我们的阅读过程,文艺性评论文有哪些文体特点?
【明确】内容—— 针对文艺作品表达观点,讲授知识 ;结构——常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 ;举例—— 不仅仅是证明观点,还是为揭示、完善、丰富观点服务。
四、实践运用,深化理解
利用所学本文的“意境”知识,结合下面的材料,再来赏析《漓江胜景图》。(PPT)
材料一 :呈现一些漓江山水的实景照片。
材料二 :昔年吾曾多次泛舟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因略得其意。——李可染
(学生畅所欲言谈赏析,教师适时引导。)
示例:①《漓江胜景图》不追求“自然地理的准确性”,是作者观察后产生的作品,画里的景物凝结了不同角度、不同地域的山水特点。画家李可染以大观小,撷取其最精粹的部分,重新安排、调整,营造出舟行其间、俯仰广览、时空浩大的艺术效果,而如果仅拘于一隅取景,不免感觉小而单薄,甚至像个盆景。
②《漓江胜景图》是作者借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的作品,密密相连的船队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山水之美隐含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
【小结】
再次赏析,同学们能非常好地理解并运用课文中关于“意境”的文艺观点。其实在我们诸多种类的艺术创作中,很多道理是相通的。比如,诗歌与绘画,都是强调意境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