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答案】D
【解析】A. 跬(kuǐ)步 B. 佛狸祠(cí) C.贾(gǔ)人
【答案】D
【解析】A.娇嗔 B.浮躁 C.张皇
3.【答案】C
【解析】第一处,“消失”,指事物渐渐减少以至没有;事物不复存在。侧重事物逐渐减少、模糊。“消逝”,指慢慢逝去,不再存在。对象一般指岁月。
语境说的是火车渐行渐远,直至在视线范围内消失,故选“消失”。
第二处,“掂量”,即估计物品重量;思考事情可行性、话语深意等。“估计”,根据某些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
语境是说对“我”话语的思考,故选“掂量”。
第三处,“伸展”,指向一定方向延长或扩展。“延伸”,延长;扩大宽度、大小、范围。
语境是说铁轨无限延长,故选“延伸”。
第四处,“幽深”,深而幽静。“幽暗”,昏暗不明。
语境对象是隧道,应该是昏暗不明。故选“幽暗”。
4.【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记忆中的错例,找到错误。
A项,没有语病,符合题干要求。
B项,成分赘余。“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语义重复,去掉“愈发”。
C项,成分残失。“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句子,介词“由于”和“使”同时使用使句子缺主语,可删除“由于”或“使”。
D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会变得更加美丽,每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句子涉及两个主语,“不仅”应放在“我们的城市"之前。
故选A。
【答案】C
【解析】现实主义
6.【答案】B
【解析】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意思分别为每天、向上、像灰一样。B项为名词作动词,游泳。
7.【答案】B
【详解】儒者装束
【答案】8. C 9. D 10.A 11. B
12. (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2)府君拍手大笑说:“这就是我过去对你所说的‘活人和死人属于不同的世界,不可以互相接近’的缘故啊。”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C项,“涕”,眼泪。
故选C。
【9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A项,第一句中的“乃”,连词,于是,就;第二句“乃”,代词,你的。
B项,第一句中的“与”,动词,给;第二句“与”,连词,和。
C项,第一句中的“为”,表被动,被;第二句“为”,动词,写,写作。
D项,第一句中的“而”,连词,表顺承,可译为然后;第二句“而”,连词,表顺承。
故选D。
【10题详解】
②属于正常逗留,不属于神奇经历。④⑥属于父亲的经历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三次见面都很惧怕,原因都一样”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次见面这样表述“呼班云:‘泰山府君(招收魂魄的神)召。’班惊愕……班乃入阁拜谒”,泰山府君想请胡母班捎封信给河伯;第二次见面“至泰山侧,不敢潜过……班乃依教,叩头陈乞”,胡母班请求泰山府君帮其父亲免除劳役;第三次“岁余,儿死亡略尽。班惶惧,复诣泰山,扣树求见。”可知胡母班和泰山府君希望得到泰山府君的怜悯和拯救,所以胡母班和泰山府君三次见面的原因不一样。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同时注意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中,重点注意(2)中,拊掌:拍手;昔:过去;异:与……不同;故:名词,缘故。
【参考译文】
胡母班,字季友,是泰山郡人。有一次他走过泰山的旁边,忽然在树林里碰上一个穿红衣的骑士,招呼胡母班说:“泰山府君(召收魂魄的神)召见你。”胡母班惊呆了,正在犹豫不决还没回答的时候,又有一个骑士出来,呼唤他。于是胡母班就跟着他们走了几十步,骑士就请胡母班暂时闭上眼睛。一会儿,他看见宫殿房屋,仪仗非常威严。胡母班就进府拜见了泰山府君,泰山府君让人给他端上饭菜,对胡母班说:“我想见您,没有别的事情,只是想请您捎封信给我女婿罢了。”胡母班问:“您女儿在哪里?”泰山府君说:“我女儿是河伯的妻子。”胡母班说:“我立即就拿信送去,不知道沿着什么路走才能到她那里?”泰山府君回答说:“您一到黄河的中央,就敲打着船呼唤奴婢,自会有取信的人出来。”胡母班就告辞了出来,刚才那骑士又让他闭上眼睛,一会儿,他忽然又来到了原来的路上。
胡母班就向西去了,象泰山府君所说的那样呼唤奴婢。一会儿,果然有一个婢女出来,拿了信就又潜到水中去了。过了一会儿,这婢女又冒出水面,说:“河伯想立即见您。”这婢女也请他闭上眼睛。不一会儿,胡母班便拜见了河伯。河伯则大摆酒宴,说话也十分热情。临走时,他对胡母班说:“感激您老远给我送来信,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奉送给您。”于是就命令身边的侍从:“把我的青丝鞋拿来。”于是就把这鞋子赠送给了胡母班。胡母班出来时,也闭上眼睛,忽然又回到了船上。
胡母班于是在长安过了一年就回家去了。他走到泰山旁边,不敢偷偷地经过,就敲着树干,自报姓名:“我胡母班从长安回来,想报告一下消息。”一会儿,从前的那骑士出来,带着胡母班按照过去的方法进了泰山。于是胡母班就向泰山府君报告了送信的经过。泰山府君请求说:“我会在其他方面再报答您。”胡母班说罢,上厕所去。忽然看见他父亲带着刑具在干犯人所服的劳役,这种人有几百个。胡母班上前拜见父亲,流着泪问:“大人为什么落到这个地步?”他父亲说:“我死了后很不幸,被惩罚三年,现在已经二年了,苦得不能再呆下去了。知道您现在被府君所赏识,你可以给我向他诉说一下,求他免除这劳役,我只是想当一个土地神罢了。”胡母班就依照父亲教给他的话,向府君磕头求情。府君说:“活人和死人属于不同的世界,不可以互相接近。我自己倒没有什么吝惜的。”胡母班苦苦哀求,府君才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胡母班告辞出来,回家去了。
过了一年多,胡母班的儿子几乎死光了。胡母班很恐惧,又来到泰山,敲树求见。过去的骑士就迎接他去见府君。胡母班就自己先说道:“我过去说话粗疏,等到我回家后,我的儿子都快死光了,现在恐怕祸事还没完,所以马上来禀告给您,希望得到您的怜悯和拯救。”府君拍手大笑说:“这就是我过去对你所说的‘活人和死人属于不同的世界,不可以互相接近’的缘故啊。”就传令外边召见胡母班的父亲。一会儿,胡母班的父亲来到厅堂上,府君就问他:“过去你请求回到家乡当个土地神,本当为家族造福,可是你的孙儿快死光了,这是为什么呢?”胡母班的父亲回答说:“我离开家乡很久了,十分高兴能回家,又碰上吃的喝的十分丰盛,实在想念孙儿们,所以就召见了他们。”于是府君便撤换了胡母班的父亲。他父亲痛哭流涕地出去了。胡母班就回家去了,后来又有了儿子,都平安无事。
13.【答案】(1) C (2)①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
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C项,“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错误,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
由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人描写碧荷的形象是为了象征自己,“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几句描写荷花生在泉水之中,映着太阳颜色鲜艳,荷叶翠绿,拥有绝世的容颜,借此象征诗人的高洁品性,才高道洁。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描写荷花空有绝世的容颜、清幽的香气,却因为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空自凋零,表达诗人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
“愿托华池边”借荷花希望生在华美的池子里,表达自己渴望身处朝廷的美好愿望。
14.(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金就砺则利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答案】15. CE 16. ①心直口快。看到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途径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氧,直言他们这些年轻人身体都不行了。②命运悲苦、内心痛苦。丈夫与儿子相继离世,孤单无依,生活很痛苦,双眼像干涸的枯井;因村子里人说自己命硬克死丈夫、儿子而自责、内疚。③外表冷漠,言行古怪。旅途中面无表情,很少笑称四十岁上下的人为“少年”且不满邻座男人对他的质问,并以自己的“逻辑”回应,不管他人是否尴尬。④坚强。平静地向“我”讲述丈夫和儿子离世时的惨状;尽管内心十分痛苦,但在人前仍努力挤出一点笑容。⑤深爱儿子。与“我”谈到他儿子拼魔方时充满自豪;七十岁的高龄,还要去看“儿子”,去看珠穆朗玛峰。
17. (1)小说以“魔方”为线索,贯穿全文;(2)突出了老太太对儿子的怀念和自豪,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3)“儿子”从小爱玩魔方,三十多岁时疯狂地迷上了登山,并带着魔方登顶,歌颂了一种不断超越、挑战极限的精神。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A项,“表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身体素质较弱这一现实的忧虑”分析错误,无中生有,偏离了小说的主题。
B项,“象征着‘我’与老太太之间从心存隔膜到彼此理解的转变”分析错误,拔高了环境描写的作用。
D项,“因……导致……”错误。结合“我骂了他一顿。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分析,“因……导致……”强加因果,不合文意,两件事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
故选CE。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根据原文“‘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靠窗的老太太说”“老太太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通过语言描写,体现了老太太心直口快的个性。根据原文“‘我怎么都玩不会,我儿子会,他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无论多复杂。’她自豪地说”,通过语言描写,写老太太为自己的儿子自豪,她非常爱自己的儿子。通过“今年整七十。我命硬,老头子二十多年前就死了”“他死了”可知,老太太的丈夫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后来他的儿子也去世了,说明老太太命运悲苦。通过“她平静地说,仿佛在讲别人的老伴去世的故事”“老太太的双眼像干涸的枯井,纵使再难过,也无法产生任何水分”“老太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可知,老太太是一个坚强的人。结合“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靠窗的老太太说。‘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老太大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老太太”“我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来”分析,老太太外表冷漠,言行古怪。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物象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从情节结构上看,小说以“魔方”为线索,整个故事围绕“魔方”展开,“魔方”引出了“我”和“老太太”的对话,进而引出了老太太对儿子的回忆,成为故事情节的纽带,使情节发展更自然,更紧凑;其次从塑造人物形象上看,“我”在火车上偶遇老太太,从起初觉得她很古怪,不关心她,到听完她的讲述后想方设法为她拼好魔方的六面,表现了“我”对老太太由不理解到敬重、同情、关怀的情感变化过程,从而也突出了老太太对儿子的怀念和自豪;最后从主题思想上看,“儿子”从小爱玩魔方,三十多岁时疯狂地迷上了登山,并为此与媳妇离了婚;登过很多山,每到一处都给母亲寄明信片,后来不顾母亲的反对去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在峰顶拼好魔方,下山途中遭遇雪崩去世,塑造了一个坚定执着、不断挑战生命极限的登山爱好者形象,歌颂了一种不断超越、挑战极限的精神。
【答案】18.②④⑥①⑤③
【解析】做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②与上文形成转折;④⑥成一个句子;①⑤③是徽州文化与中原文化、土著文化的关系,最后形成徽州文化。
失分点提醒:本题答题的关键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第②句中的“但”表转折是切入口,徽州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也是切入口。找准了切入口,采取排除法进行筛选,即可得出答案。
【写作指导】
一、命题意图
作文题目属于“时事话题型”任务驱动式作文,这则材料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当今时代中有价值的人和事,强化作文“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社会性。由“英雄”引发的思维点也应该落在“当下”,不要跳脱“时代”的背景。
此外,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思辨、文化、审美能力,本材料也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学生对“英雄观”的表述涉及文化价值观的考查,对当今“英雄”的有无、“英雄”与“偶像”的比较、古今英雄的异同等分析,则考验学生的理性思辨力。
二、作文题解
本则材料涉及两个层次,两个选择,两个概念,一个是非问。
两个层次,首先是古典诗词即历史中的“英雄”。杜甫与辛弃疾作品里的“英雄”,即传统英雄形象,他们聪明秀出,胆力过人,无私忘我,不辞艰辛……他们多生逢乱世,时势造英雄。正如金庸在武侠世界中建构的,“侠之大也,为国为民!”英雄的个人机遇与家国情怀紧密联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泪流满襟”。
另一个层次,则是“而今时代”的英雄。当今时代,远离战火,四方平定,百姓乐业。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匡时济世的机遇,民智已启,民生已成,更强调“本我”,强调精神富足大于世俗“功业”的建立。而这个时代的“英雄”,到底有何特质?有何内涵?
两种选择,体现命题的开放性。选择“英雄辈出”,最重要的要明确“当今时代”的“英雄观”。作文要求对“英雄”有清晰的阐释,廓清概念。比如特别强调“利他”,在这个个人利益至上的时代,仍然有人以“自我奉献”甚至“终身奉献”为己任,就像“开山岛”;比如特别强调“引领”,不止于匠人精神,更多是在“精益求精”之上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甚至推动人类进步的高度,就像“袁隆平”;还有特别强调“个人信仰”,基于正向的信仰,会形成强大的人格力量,最终获取自我与时代的尊重,就像“田家炳”;再比如形同“最美教师”“最美司机”,尽管身份平凡,但在人生的关键点为他人抛弃自我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选择,这一定是英雄情怀在支撑……
两个概念,体现命题的思辨性。选择“只有偶像,没有英雄”,要把“偶像”与“英雄”的异同写明白。如果把“偶像”狭义地理解为“被追捧的作家、娱乐圈艺人或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且把“偶像崇拜”解读为一种社会乱象,那么文章可以偏向“驳论”,偏向“反思”,注意归因,集中笔墨于社会因素的挖掘。
如果把“偶像”与“英雄”辩证统一起来,“偶像”的类型有很多,可以是演艺明星,可以是科研专家,可以是大国工匠,也可以选身边的敬业标兵;那么神坛上的英雄落入人间,一个“英雄消解”“偶像丛生”的时代也是幸福的,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当成偶像,争做英雄!
“一个是非问”——“而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体现命题的限制性。这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重要“标志”,行文一定要以此为切点,不要视而不见,缺乏对“考场作文”的敏感度。同时结合上面关于材料的分析,具体且有层次地回答这个问题。此外可以适当延展,结合时代特征,谈谈对于“寻找英雄、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等命题的呼唤,或对“抹黑英雄、盲目崇拜英雄”等现象进行批驳与深思。
【参考立意】
1.勿为偶像遮望眼,认清英雄才是真。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
3.英雄是时代的脊梁,英雄是国家的财富。
4.新时代更需要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5.民族大业的复兴靠的是各行各业的英雄。
6.和平年代的英雄同样值得尊敬。
7.善待英雄,我们的民族才有未来。
8.尊重英雄才能成为英雄。
……
【佳作展台】
英雄辈出,成风化人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国家和民族因英雄而傲然独立;时代变迁,洪流沧沧;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掬清水,唯闻英雄气;搂晴空,尽是英雄现,这正是一个英雄辈出,成风化人的时代。
“国势之强出于人”,古人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识过人谓之雄。改革开放泱泱四十载,正是英雄辈出,筚路蓝缕的高光时刻。“复兴号”横空出世;“墨子”“悟空”问候深空;“天眼”引领世界。一个个成果尽显智慧,一份份收获照耀胆识。正是英雄的匠人精神与家国情怀方才铸就“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东方巨龙。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而每一代英雄都有其肩负的历史使命。君子“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而英雄“不患无名,患百姓不得安适”。黄大发凿山修路,便利一方百姓;钟扬集攒珍贵种子,造福一国科研;南仁东贵州问天,毕生致力宇宙探索,正是他们耕耘一隅,方才营造中国百花千卉的日新月异;正是他们英雄气概成风化人,才举国风行草偃,从化无违。
维特根斯坦曾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起舞。”并非只有做得轰轰烈烈大事才可称为英雄,平凡之中,亦见真率。“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没有小的壮举,只有大的英雄。小举动或大奉献都诠释不了你是谁,唯是心中的格局与信念,才勾勒出你心中英雄的图景。
有人喟然长叹,这是一个偶像遍地,缺失英雄的时代。其虽偏颇,亦非空穴来风。《贞观政要》言:“备豫不虚,为国常道。”偶像霸屏虽无可厚非,但不能成为主流价值观。“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是无可救药的。”警惕英雄被默视解构,我辈当仁不让,否则,这不仅是对英雄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时代的犯罪。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些人就是中国的脊梁。”我辈何不乘此好风,直上万里长空,看我壮哉山河!
【名师点评】 开篇语言很强势,文白交错,整散结合。紧扣了“英雄”“时代”等关键词,观点鲜明;“成风化人”,英雄效应的定位准确且独特。正文中关于“英雄内涵”与“英雄使命”的界定与铺排非常漂亮,体现了作者的深厚学养和宽阔视野。文章中后段,对于“英雄缺失的时代”的探讨加强了文章深度,能多角度看待问题解构问题,值得我们学习。结尾以“我辈”的口吻来重申“英雄”,作者与万千英雄遥遥呼应,具有很强的文字感召力。天津市两校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注意: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填写在试卷左边的密封线内。
祝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3 分)
语言基础知识(本题7小题,每题3分,共21分)
1. 下列加点词语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跬(guǐ)步 讪讪(shàn) 譬(pì)如 皱褶(zhě)
B. 骐骥(jì) 訇(hōng)然 佛狸祠(sì) 锲(qiè)而不舍
C. 狼居胥(xū) 自诩(xǔ) 贾(jiǎ)人 迁谪(zhé)
D. 嘈(cáo)杂 教悔(huì) 羁(jī)鸟 出类拔萃(cuì)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蠕动 列缺 悯然 娇瞋
B. 嘲哳 浮燥 瘪脚 靛青
C. 怅寥廓 张惶 银篦 磨蹭
D. 漂沦 纶巾 撂挑子 悸动
3.在下面句子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 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
②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 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③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 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 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A. 消失 掂量 伸展 幽深 B. 消逝 估计 伸展 幽暗
C. 消失 掂量 延伸 幽暗 D. 消逝 估计 延伸 幽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通过自己杰出的大脑,倾尽毕生精力,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试图解开关于时空和存在的本质之谜。
B.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C.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D.我们一定能在奥运之际展现出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会变得更加美丽,每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
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B.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C.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D.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6..下列加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 樯橹灰飞烟灭
7.下面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指东西向的路。阡,指南北向的路。
B. “羽扇纶巾”,这是武将的装束,形容周瑜有武将风度。
C. “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指黑色单衣。
D. “烽火扬州路”中“路”为宋元时的行政区域,表示行政区域的还有“道”“郡”等。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胡母班,字季友,泰山人也。曾至泰山之侧,忽于树间逢一绛衣驺(穿红衣服的骑士),呼班云:“泰山府君(招收魂魄的神)召。”班惊愕,逡巡未答。复有一驺出呼之,遂随行。数十步,驺请班暂瞑,少顷,便见宫室,威仪甚严。班乃入阁拜谒,主为设食,语班曰:“欲见君,无他,欲附书与女婿耳。”班问:“女郎何在?”曰:“女为河伯妇。”班曰:“辄当奉书,不知缘何得达?”答曰:“今适河中流,便扣舟呼青衣,当自有取书者。”班乃辞出。昔驺复令闭目,有顷,忽如故道。
遂西行,如神言而呼青衣。须臾,果有一女仆出,取书而没。少顷复出。云:“河伯欲暂见君。”婢亦请瞑目。遂拜谒河伯。河伯乃大设酒食,词旨殷勤。临去,谓班曰:“感君远为致书,无物相奉。”于是命左右:“取吾青丝履来!”以贻班。班出,瞑然,忽得还舟。
遂于长安经年而还。至泰山侧,不敢潜过。遂扣树,自称姓名:“从长安还,欲启消息。”须臾,昔驺出,引班如向法而进。因致书焉。府君请曰:“当别再报。”班语讫,如厕,忽见其父著械徒作①,此辈数百人。班进拜流涕,问:“大人何因及此?”父云:“吾死不幸,见遣三年,今已二年矣,困苦不可处。知汝今为明府所识,可为吾陈之。乞免此役。便欲得社公(土地神)耳。”班乃依教,叩头陈乞。府君曰:“生死异路,不可相近,身无所惜。”班苦请,方许之。于是辞出,还家。
岁余,儿死亡略尽。班惶惧,复诣泰山,扣树求见。昔驺遂迎之而见。班乃自说:“昔辞旷拙,及还家,儿死亡至尽。今恐祸故未已,辄来启白,幸蒙哀救。”府君拊掌大笑日:“昔语君:‘死生异路,不可相近’故也。” 即敕外召班父。须臾至,庭中问之:“昔求还里社,当为门户作福,而孙息死亡至尽,何也?”答云:“久别乡里,自欣得还,又遇酒食充足,实念诸孙,召之。”于是代之。父涕泣而出。班遂还。后有儿皆无恙。
(选自干宝《搜神记》)
【注】①械:刑具。徒作:服劳役。
8.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贻班 贻:赠送
B. 不敢潜过 潜:偷偷地
C. 班进拜流涕 涕:鼻涕
D. 复诣泰山 诣:到
9.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致书焉 我欲因之梦吴越
B. 欲附书与女婿耳 岂无山歌与村笛
C. 知汝今为明府所识 因为长句
D. 取书而没 恍惊起而长嗟
10.下列各组语句全都属于胡母班神奇经历的一组是( )
①遂拜谒河伯 ②于长安经年而还 ③ 如厕,忽见其父着械徒作
④见遣三年,今已二年矣 ⑤岁余,儿死亡略尽 ⑥于是代之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母班一开始帮助泰山府君,虽然有惧怕的因素,但主要在于他愿意帮忙。
B. 胡母班和泰山府君三次见面都很惧怕,原因都一样。
C. 胡母班苦苦请求,泰山府君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此时他就已经知道了胡母班儿子要死去的结局。
D. 答应父亲的要求,并且儿子死去后,胡母班并没有责备父亲,显现了他敬重父亲的品质。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87 分)
12.请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分)
(2)府君拊掌大笑曰:“昔语君:‘死生异路,不可相近’故也。”(3分)
三、古诗文阅读及默写(共15分)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6分)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 “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 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 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
D.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2) 这首诗主要用了哪种手法 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共9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励,表明自己广纳贤才以统一天下的远大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劝学》)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不愿违背心意趋炎附势的句子是:_____ ,_____?
(4)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与国运之悲,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酒祭奠江月,抒发壮志难酬的感叹,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
徐畅
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多名乘客趴倒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
“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靠窗的老太太说。“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老太太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老太太。
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浓。我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来。
我毫无睡意,百无聊赖,掏出背包里的魔方,笨拙地拼好蓝色的一面。我眼睛酸涩,看了一眼窗外,老太太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手中的魔方。
“你也会玩这小玩意儿?”她问。
“会一点儿。”我并不想跟这古怪的老太太多说话。
“我怎么都玩不会,我儿子会,他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无论多复杂。”她自豪地说。“他到哪里去都带着魔方,跟你这个一模一样。”她又说。
“一般的魔方,长得都一个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嘛。”我为自己不恰当的比喻而诧异。老太太笑了,这是她第一次笑,虽然谈不上慈祥,但也总好过冷脸。
“你一个人去西藏做什么?”我没话找话。
“去看我儿子,我跟别人都这么说的。”她说。
我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要真去看儿子,为什么说得那么不确定呢?况且我只是随口问问,又不是真的关心她。
“就你一个人啊?那么远,还那么大年纪。”我问。
“今年整七十。我命硬,老头子二十多年前就死了。我中午给他送饭时,他躺在麦地里,身子已经硬了,双手抽成两只鸡爪挠着胸口。我是一个人过的。”她平静地说,仿佛在讲别人的老伴去世的故事,“那时候小军才三十岁出头。他跟疯子一样,哪里都想去,媳妇也不要,后来离婚了。”
“小军,”我说,“你儿子?”
“对对,当然,每年都要出去一趟,不是新疆就是西藏,还去过几次外国什么鬼地方。”她说。
“旅游吗?”
“不是,”老太太看看窗外雪山远去的黑影,“去登山,登了很多座山。每登一座山,他都往家里寄一张明信片,现在一捆明信片有五块大饼那么厚。”她用手比画五块大饼的厚度。
“你儿子是登山家啊?我们跟你去拉萨还能见见他。”我说。
老太太摇摇头,数着手指头说:“对,就是2001年。”
“怎么了?”我问。
“我骂了他一顿。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她眼睛眨巴着,“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她看着我手里下意识转动的魔方,“也带着这么个玩意儿。……登顶了。”
“你儿子登上珠峰了。”老太太瞬间伟大起来。
“是的,后来登山队去我家了,队长提溜着我儿子的一大包东西,都是登山用的。还有一个魔方,六面颜色都对好了,他们说是在峰顶拼好的。”
“为什么他不亲自跟你说?这么光荣的事情。”我问。
“他死了。”老太大的双眼像干涸的枯井,纵使再难过,也无法产生任何水分。我右手一颤动,我明白,老太太说是去西藏看儿子,实际上是要去看珠穆朗玛峰。
“总共死了三个人,都是在下山的路上,雪崩——你可晓得?”她说。
“三个人都埋在雪里头,挖出来时手还保持着往外扒雪的姿势。”她补充说,“我老头子死了,我儿子死了,村里人都说是我把他们克死了,是我命硬。我早该死他们前面,我这叫人嫌弃的死老太婆。”
我汗湿的手握着魔方,安慰的话是多余的,我缓缓拧动着魔方,等待她继续讲下去。“我儿子真正拼了一辈子魔方,从六岁就爱玩,一直玩到三十六岁,他也算这方面的高手了。”老太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却失败了。
我把魔方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眼前。她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原本拼好的蓝色面也被打乱了。她连续转了十来下,想恢复原来的蓝色面,但是越拼越乱。
“我跟你说过,我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她把魔方还给我。
我看了一眼手表,凌晨两点半了。后来,老太太趴在座位上睡着了。我搜刮脑海里拼魔方的所有公式,甚至用手机在网上找了各种拼魔方图解。
两个半小时后,天亮了起来。老太太理理满头白发醒过来,她看到桌子上魔方的红橙蓝绿黄白六个面都拼好了。她欣喜地望向我,抹一把干涩的眼睛,又转过脸去凝视着窗外。
15.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 小说第一段写多名乘客途经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氦,意在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并表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身体素质较弱这一现实的忧虑。
B. 文中的景物描写,意蕴颇丰,从“夜越陷越浓"到“天亮了起来”,象征着“我”与老太太之间从心存隔膜到彼此理解的转变。
C. 小说运用了双线结构,明线围绕“我”与“老太太”展开,暗线围绕“儿子”展开。两条线索时有交叉融合,使行文更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D. 老太太因“儿子”迷恋登山不顾家而痛骂了他一顿,导致“儿子”负气离家去登珠峰,结果不幸遇难,这让她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
E. 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跟前”“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等,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老太太内心复杂的情感。
16. 小说中老太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17.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魔方”的作用。(6分)
五、语言表达题(共3分)
18.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3分)
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山峻岭的屏闭又使徽州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
②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
③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徽州文化
④“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
⑤在这里中原文化、土著文化以及汇聚于此的各地多种文化相互碰撞
⑥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
答:
六、作文(50分)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3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87分)
12.翻译(5分)
(1)(2分)
(2)(3分)
13.诗歌鉴赏(6分)
(1)(2分)
(2)(4分)
14.默写(9分)
(1) ,
(2)
(3) ,
(4) ,
(5) ,
15.(4分)
16.(4分)
17.(6分)
18.(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