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2-13 16:2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本节课由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两部分内容组成。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联系密切,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本节教材在叙述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最后,教材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侧重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理解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视频导入: (一)播放视频:地球夜景视频。 (二)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时而星星点点,时而簇拥成团有亮光的地方是什么? 有亮光的地方是我们人类的聚居地。 (三)人类的聚居地会有哪些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为什么代表人类聚居地的亮光会在一些地方簇拥在一起,在有极光的极地却没有亮光?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人类的聚集地——聚落。 1.学生观看视频,认真分析所看到的地理事物。 2.回答问题:城市。
二、基础自学:城市和乡村。 (一)展示聚落图片。 (二)教师引导学生将聚落分类。通过看到的景观图片将聚落分成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三)教师提问: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有什么区别? (四)基于学生的答案总结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 1.学生观看教师展示的聚落图片。观察聚落的不同。 2.自学图文资料,分析城市聚落的乡村聚落的不同。 3.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
三、探究提高:聚落与环境。 活动一: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因素。 1.展示材料一的图片《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 材料一: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示意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和世界地形图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特点? (2)为什么会出现在大河的冲击平原上? 2.展示材料二。 以前陕北的神木县、府谷县是全国出了名的贫困县。而如今,神木县和府谷县双双进入了全国百强县,你认为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什么? 3.展示材料三,阅读图片。 第三个材料,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为贯通太平洋及大西洋两洋的交通孔道,素有「世界的十字路口」之称,其在经济及军事上的重要性不可言喻,也因此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巴拿马发展成为世界交通要津、及中南美洲之重要商业与金融中心。 这个材料说明了什么跟聚落的发展也有关系? 4.总结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讲,一个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环境需要是: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当然,有些时候交通,宗教,政治等人文因素也影响到了聚落的发展。 活动二:探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1.影响聚落分布。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一些自然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的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者河口、沿海地区聚落相对集中(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高山荒漠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如撒哈拉沙漠,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很少甚至没有聚落。 2.影响聚落形态。聚落的形态。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可能是团块状的,在一些山麓,河谷,可能会形成条带状的聚落。 活动三:探究环境对聚落建筑的影响。 1.展示一组特色的民居,包括高脚屋、西亚民居、窑洞、尖顶瓦屋、冰屋。 2.出示世界气候分布图。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这些特色民居的位置,分析出原因。 3.总结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其实这些建筑巧夺天工,一方面得益于我们人类聪明睿智,更多的是环境给我们的指导。环境影响聚落,聚落适应环境。聚落因环境各有千秋,环境因聚落多姿多彩。 聚落和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一起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学生阅读地图《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 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出现城市。 学生思考神木县的巨变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巴拿马运河材料判断出交通同样影响聚落发展。 学生通过三个材料的分析结果,总结出影响聚落形成于发展的有利条件。 讨论思考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将高脚屋、西亚民居、窑洞、尖顶瓦屋、冰屋在地图上分布的位置标示出来,并讨论出原因。
四、回归生活:聚落与世界遗产。 (一)展示世界遗产聚落风采图片集。 (二)解读图片集。很多的聚落已经超越了人类聚居地本身的意义。成为了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为了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很多聚落都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如,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以及云南省的丽江古城等。 (三)引入丽江古城,并引导讨论。其中丽江古城是1997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它的古城街道全由五彩石铺成,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有潺潺的流水,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形成了“家家有流水,户户有垂杨”的独特风貌,而且丽江古城还以没有筑城墙而闻名。却因一些原因在2007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批评。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一次次向我们发出“我需要关爱”的呼喊。丽江古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又能为丽江古城做些什么? 活动四:保护丽江,我来出力。 组织学生分角色分析丽江古城保护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为丽江古城的发展出谋划策。 1.欣赏世界遗产聚落风采图片集。懂得珍惜世界遗产。 2.阅读关于丽江古城发展与保护材料。 3.讨论:丽江古城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讨论;为丽江古城保护和发展出谋划策。
五、总结。 通过大家的讨论,老师或多或少地看到了同学们对保护世界遗产的爱心和热情。希望这些爱心和热情,不仅仅停留在大家嘴上,更多的体现在行动中。用我们的行动去撑起这些富有特色的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的蓝天。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模式探究课,本节课作为模式探究课,较为清楚的展示了“五环”教学模式,对模式的应用和完善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现将本节课后的思考总结如下。
在模式展示方面,本节课完整的运用了地理“五环”教学模式。情境导入运用视频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将学生探究聚落的环境。基础自学中按照学生会的不讲的原则安排学生自学后分享自学内容,对自学内容巩固提高。探究题高中发挥学生课堂主题作用,要求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所学地理知识针对本节课综合运用,锻炼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回归生活中,将现实聚落丽江古城和世界遗产知识相结合,从现实生活中教育学生有保护聚落意识和热情,从而达到情感目标。
在课堂生成方面。一节课的课堂生成决定了这一节课的高度和深度。本节课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活动中,大部分同学能够说出两种聚落在生产方式和景观上的差异。个别同学创新的描述了两种聚落在颜色等差异,思维的开放性感染了课堂,为后一个活动做了非常好的铺垫。在“对特色民居归位探因”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将对能力要求特别高的原因分析总结出来,体现了学生平时积累的地理素养。但是在此活动中,难度过大,引导不足,使得有一少部分同学理解难度加大。
在知识落实方面。本节课课堂难度设置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稍微偏大。因此教学过程参与学生虽然很多,但是面对全体学生的知识落实做的不够到位,需要后期调整复习落实。
其他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注意语言的严谨和教学评价手段的多元性。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