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老舍(1899~1966),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1966年因受“四人帮”残酷迫害,于8月24日投湖自杀。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而且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它们的“北京味儿” 很浓。
舒乙说:
一、他是北京人
二、他是一个满族人
三、他是一个穷人
四、他有十年生活在国外
五、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去世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中篇小说:《月牙儿》
《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断魂枪》
话 剧:《龙须沟》
《茶 馆》
“人民艺术家”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所有这些都说明华北危急,北平危急。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老舍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于千思万念中写下了《想北平》 。
廿(niàn) 七 什(shí)刹(chà)海
黏(nián)合 空旷(kuàng)
喘 (chuǎn )气 橘 ( jú ) 子
菜圃(pǔ) 愧杀 ( shà )
匀调( tiáo )
读音
需要注意的字义
匀调:匀称,协调。
愧杀:同“愧煞”,形容极度惭愧。
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杯水车薪:指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力量太小,对于解决困难起不了多大作用。
枝枝节节:形容细微的地方。
杜鹃啼血: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至。常用来形容哀痛至极。
注意区别
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深沉而直接地表现了老舍对北平的思念?
可是,我真爱北平。
真想念北平呀!
第1段的作用是什么?“我的北平”加不加引号有什么不同?
第1段交代自己对如何写北平的顾虑。把作为小说背景的北平与直接写北平的不同作比较,再说自己知道得很少,以便引出下文爱北平,“几乎想说而说不出”。
加引号是指带有作者特有情感的北平,不加引号是指作者了解的现实的北平。“我的北平”打上了非常个人化的印记。
研读1—3段: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他对北平的爱?
类比
将对母亲的爱与对北平的爱作类比
将北平的爱与“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进行类比,说明这种爱是充满审美愉悦的。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以爱母亲类比爱北平,有什么作用?
“可是,我真爱北平”,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爱,同时也是全文的文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老舍是深爱自己的母亲的。他把对北平的爱类比成对母亲的爱,而对母亲的爱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以此类比北平的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就说明对北平的爱是源自内心的,是深挚的。这样写,更容易打动读者。
作者在前三段中一再说“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只是说不出而已”、“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可是我说不出来”,但是纵观全文,作者实际上又写出了自己对北平的爱。如何理解这一点?
前三段,尤其是2、3段是作者正面写对北平的特殊的爱。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照通常的方法去写。即使用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对北平的爱。这是浓情之语,类似于“此时无声胜有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景物、情感
写什么
怎么写
为什么这么写
艺术手法
好 处
研读4—7段(思考):
1、写什么(从哪些方面来写北平)
④复杂而又有边际、动中有静
⑤人为之中显自然、处处有空
⑥花多菜多果子多—果蔬多
⑦接近自然
主要运用了哪一种创作手法?
对比衬托出北平的特点:
巴黎太旷—北平复杂而有边际
巴黎也匀调—比北平还差点
巴黎太热闹—北平也热闹,但动中有静
美国的橘子—北平带霜的玉李
伦敦有冒烟的工厂—北平更接近自然
布局合理
北京故宫
北京紫禁城
北京天坛
北京圆明园
北京的四合院
北平是历代古都,这里有宏伟的故宫,巍峨的长城,美丽的颐和园,温馨的四合院……可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可是作者写的确是很普通、很平凡的事物。
作者为什么不写,却只写了一些平凡的点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
作者出身贫寒,更加熟悉这一切,也有更深的感情。即,平民意识。
日常平凡的点滴事物反映他所爱的是真实的北平,不是假大空的北平。也反映了他真正融入了北平生活,深入到了她的血肉肌肤之中。
北平是老舍的故乡,是他的家。
——“一枝一叶总关情”,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
——真实、自然最能打动人心。
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好在哪里?
(1)与前文“…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相照应,结构严谨。
(2)表达了一位深爱北平和祖国的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本文写于1936年,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表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创作风格
1、北京韵味。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他注重从北京市民的语言中汲取有益营养,经过提炼,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 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3、幽默诙谐。 经常运用夸张、对比、比拟、讽喻、反语、谐音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
在追悼许地山一文中,用“不能再往下写了……”这七个字结尾,有如琵琶曲终当心一画。
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回忆母亲一生劳累,死前还吃的是粗粮,最后用“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结尾,真是“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老舍论语言
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
衬托手法
语言特点
巴黎热闹 北平安静
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怎样写”
研 读(4-6节)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 北京的玉李
“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
研 读(4-6节)
“为什么这样写”
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
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
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
“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
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
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更没有味道
我的北平
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延伸拓展
作者: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延伸拓展
乡 思
作者:老舍
茫茫何处话桑麻
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带文章千古室,
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
北岳霜天羚羊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
夕阳白发待归鸭。?
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 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 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 七律来结束这段八方之雨。
从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北平就是老舍的家,也是他精神上永远的家园。?
总结:
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老舍的故乡思念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齐声朗诵最后一段。
平凡、淡泊的老舍用他的笔真实、自然地描绘了北平。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也应该追求真实、自然。
环境:安静温和
布置:自然合理
物产:接近自然
真想念北平呀!
北平的特点
(爱北平的理由)
我真爱北平
深爱和思念
什么?
景、物及特点;情感
《想北平》
爱
,但说不出来。
(深、切)
通俗质朴、京味十足
《想北平》
●艺术手法
●语言特点
①寓深情于叙述之中
②运用类比、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何写爱?
《想北平》
●散文的美未必都来自美景美物;重要的是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细微处看到绚丽动人的光彩。
为什么这么写?
●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平深切思念与眷恋。
●抒发出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淡泊的情怀。
好处、启发
小 结
老舍选取平凡细小事物,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安然而热烈的情怀。展现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平凡、淡泊 。因为普通,所以众口咸宜;因为入情,故而感人至深。
——给我们的写作启示:
用普通事物入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章。那种“你不讲别人也知道,你讲了别人也不知道”的文章就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了。
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的七律,就拿它结束这段“八方风雨”吧: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1934年《八方风雨》
郁达夫 《故都的秋》
李健吾 《北平》
王安忆 《上海和北京》
余秋雨 《上海人》
《江南小镇》
叶圣陶 《藕与莼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