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龙岩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3 19:5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场考位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4小题,共13分)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口,但是微微地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簧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1.材料一中对“愚”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苞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在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他们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多。2.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C.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3.对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材料三以“波纹”与“柴”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社会关系不断向外扩展。
4.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4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3小题,共12分)
阿芳的灯
王安忆
走在那条湿淋淋的小街上,家家门户紧闭。雨滴敲在水泥路面上,滴滴答答,在空寂的街上溅起回声。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半启着门,老人在门前择菜,小孩在门前嬉闹。
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里,我走过这里,望见一扇大敞着的门里,似乎已经是午饭以后很久了,可桌上依然杯盘狼藉。一条壮汉横在竹榻上;睡得烂熟,苍蝇停在他的脸上,十分安然的样子。一个老妇人,像是壮汉的母亲,背着门在踩一架沉重的缝纫机,粗钝的机器声盖住了汉子的鼾声。满屋都是叫不出名目的破烂东西,我甚至嗅到了一股腐臭味,于是便扭回头,走了过去。
后来,我搬进新居,开始一日三回地在这条街上往来,因为上班的需要。也不知过了多少日子,这街上多了一个小小的水果摊,摆在临街的一扇窗下。摊边坐着一个女孩,留着日本娃娃式的头发,浓浓的刘海儿罩着活泼泼的眼睛,面容十分清秀,只是略显苍白,可是,唇却有天然的红润。她穿的也是红颜色的衣服,一朵红云似的停在黄的梨、青的苹果、黑色的荸荠旁边,静静地看一本连环画或是织一件不仅限于红色的毛衣。如有人走过,她便抬起半掩在乌黑的额发后面的眼睛,如那人迟疑了脚步,她就站起来,静静地却殷殷地期待着。很少有人会辜负这期待。
有一次,她见我过来,就迎上来,我挑了几只苹果。我看见她举秤的手是一双极大的手,关节突出,掌心有些干枯。她的脸却是极其年轻的,脸颊十分柔滑、白暂,眼睛明澈极了。她称好苹果,爽快地免了零头,帮我装进书包。
天黑以后,这里的生意便忙了许多,除了女孩,还有个男人在帮忙,叫她阿芳。我猜想这个男人是她丈夫,可又觉得她委实太年轻,远不该有丈夫。有一日,我忽然觉得阿芳有些异样,来回走了几趟,才发现她的腰身粗壮了,显然有了身孕。心里不由得升起一股奇异的感觉,很惋惜似的,又很感动。再看他们这一对,也觉得颇为美好。他结实健壮,而她清秀苗条,叫人羡幕。他干活不如阿芳利索,态度也欠机灵,可是,对人的殷切却是一样的。
有了阿芳和她的水果摊,这条街上似乎有了更多的生机,即使在阴霾的日子里。
后来,水果摊收起了,大约是阿芳分娩了。这条街便格外地寂寞与冷清了。
一天傍晚,我忽然看见了阿芳。她依然是罩到眼睛的刘海儿,眸子明亮,皮肤白皙,穿了一件红花的罩衫,安然地守着一个色彩缤纷的水果摊。她怀里抱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有着和她一样鲜艳的嘴唇,看上去是那样惹人喜爱。她似乎并没认出我,用一般的热切的声音招呼:“买点儿什么吧。”
我挑了一串香蕉,她将孩子放进门前的童车里,给我称秤。我看见她的无名指上,多了一枚粗大的赤金的戒指,发出沉甸甸的微弱的光芒。
从此,这里又有水果摊了,又有了阿芳、阿芳的男人,还有阿芳的孩子。阿芳也渐渐地认识了我,或是说记起了我,过往都要招呼,要我买些什么,或问我昨日的瓜果甜不甜。我还可以自由地在那里赊账,虽然我从来不赊。
毛头渐渐地大了起来。阿芳也渐渐地圆润起来。却依然容貌俏丽,只是脖子上又多了一条粗重的金项链,腕上也有了一只小巧的手镯。夜晚,她男人将电灯换出门外。灯光下,阿芳织毛衣,阿芳的男人看书,毛头在学步车里学步。摊上的水果四季变化,时常会有些稀奇而昂贵的水果,皇后般地躺在众多平凡的果子中间。
这一幅朴素而和谐的图画,常常使我感动,从而体验到一种扎实的人生力量与丰富的人生理想。
一天夜间,下着大雨。忽听有人招呼我,原来是阿芳的男人,正站在门口。他说,今日有极好极好的香瓜,不甜不要钱,或者买回吃了再付钱。我朝他笑一笑,便收了伞进去。毛头睡着了,盖着一条粉红色的毛毯,伸出头,口里还含着手指头。阿芳在看电视,电视里正播放越剧大奖赛的实况,那是一台二十英寸的彩电。屋里有冰箱、双缸洗衣机、吊扇、录音机等等。我从筐里挑好香瓜,付完钱,阿芳的男人又邀我坐一坐,避过这阵大雨。
我站着与他说话。我问他:“就你们自己住这里吗?”
他说是的,姆妈在去年去世了。
我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想起很多年以前,从这里经过,有一扇门里的邋遢而颓败的景象。那里有一个儿子,也有一个母亲。或许就是这里,就是这里,一定是这里。我激动起来。阿芳随着电视里的比赛选手在唱“宝玉哭灵”,她是那么投入,以至竟然没有在乎我这个陌生人的闯入。我看着她,心里想着,难道是她拯救了那个颓败的家,照耀了一个母亲和一个儿子黯淡的生计,并且延续了母与子的宿命与光荣?
可我不知道这里究竟是不是那里。这里所有的门,都是那样的相像。我极想证实,又不敢证实。我怕我的推测会落空,就像怕自己的梦想会破灭。我很愿意这就是那个家,我一心希望事情就是这样。于是,我决定立刻就走。雨比刚才更大、更猛,阿芳的男人极力地挽留我,连阿芳都回过头来说道:“坐一会儿好了。”。
可我依然走了。我逃跑似的跑出阿芳的家,阿芳的灯从门里幽幽地照了我好一程路。我没有再回头。我怕我忍不住会发问,去证实,这是那么多余而愚蠢。我不愿这个美丽的故事落空,我要这个美丽的故事与我同在。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写雨后的小街上门户紧闭和雨滴的声音,晴天的小街上老人和小孩的活动,这些环境描写表现出小街上人们生活的平和和闲适。
B.“心里不由得升起一股奇异的感觉,很惋惜似的,又很感动”,“惋惜”是因为女孩年轻俏丽,身边的男人年纪大,且有颓败的过往,与她不般配;“感动”是因为男人和女孩对人一样的殷切,共同为生计操劳,颇为美好。
C.文中多次写到阿芳的金首饰,这既是这个家生活有了起色的见证,又是爱情和辛劳的见证,同时也暗示了是阿芳使这个家庭日益富足,获得生机和活力。
D.文章写的虽是小街上一个水果摊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的小事,而女主人公善良热情、勤劳坚韧的形象,一家人平静温馨的生活,让“我”感动,体会到扎实的人生力量和丰富的人生理想。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阿芳的灯”为标题,用了象征手法。阿芳门前的那盏灯,照亮了阿芳的水果摊及夜行人,既象征着阿芳为改变家境而积极进取的精神,也象征着希望,给“我”和“我们”以温暖和力量。
B.文中划线句子运用比喻,写出水果的稀奇与昂贵,表现阿芳家水果摊生意越来越好;运用排比,写出了阿芳家平静的生活状态,展示了阿芳一家生活日益富足以及她们生活的平淡和谐幸福。
C.文末写“我极想证实,又不敢证实”的矛盾心理,是因为我害怕证实会出现不是预设的情况,整个故事就没有意义,无法感动人;“我要这个美丽的故事与我同在”,与上文的“我”不敢去证实真相呼应,点明并深化主旨。
D.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路过阿芳的水果摊,“我”既是叙述人,起到见证故事、申联情节作用;又是文章中的重要人物,对主旨的点化和升华起到重要作用。
7.王安忆是一位善于发现女性美的作家,请结合全文分析,阿芳身上有着怎样的美。(6分)
三、文言文阅读(5小题,共24分)
(甲)劝学 ——《荀子》原文略
(乙)劝学——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8.秦观《劝学》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C.《齐史》,“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D.“传”: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10.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2.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5分)
四、古诗文阅读(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韩愈
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
睛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
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中“日薄”照应标题,交代时间;“旷”表明天气晴朗,视野开阔。
B.第二句写诗人出门归来后躺倒在房前屋檐下,自然引出颔联描写的景象。
C.颔联以撕碎了的棉絮喻云朵,以磨亮了的镰刀喻新月,描写准确而生动。
D.这首诗前两联写人事和景物,后两联转为抒情,景中蕴含浓浓的思乡之情。
14.这首诗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五、情景默写题
15.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论语》中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涉及学与思关系的表述,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原因。
(4)李煜在《虞美人》中写故国宫殿物是人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基础知识(4小题,共13分)
1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墙橹(qiáng) 靛青(diàn) 跂望(qǐ ) 驽马十驾(nǔ)
B.蹩脚 (bié) 舟楫(jí) 锲而不舍(qiè) 檄文(xí)
C.须臾(yú) 也欤(yǔ) 孱头(càn) 輮以为轮(róu)
D.槁暴.(pù) 省亲(shěng) 蟹鳌(áo) 金石可镂(lòu)
17.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3分)
①吾师道也 ②耻学于师 ③孔子师郯子 ④小学而大遗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吾从而师之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
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18.下列句式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相同的一组是( )(3分)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何陋之有
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⑦策之不以其道
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②④⑧ B.①⑥⑦ C.③⑤⑦ D.①③⑥
19.根据以下节选文段,填写内容。(4分)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勅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节选自《拿来主义》“鱼翅”:(1分)
“鸦片”:(1分)
“烟枪和烟灯”:(1分)
“姨太太”:(1分)
七、语言文字运用(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00年前,中国大地 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磅礴之力。 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多地体现为“家国情怀”,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 ,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 ,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五四时代的青年们心怀天下,为 ,不惜舍身取义,慷慨赴难。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才是五四精神最大的当代价值,也才是我们对五四运动100周年最好的纪念。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爆发 鼓动 临危受命 救民水火
B.暴发 鼓动 挺身而出 救民水火
C.爆发 鼓舞 挺身而出 济世救民
D.暴发 鼓舞 临危受命 济世救民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
B.家国情怀的精髓,乃是担当和责任
C.责任和担当,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里面
D.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担当和责任里面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
B.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增强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
C.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和精神支撑
D.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增强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
八、材料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躺平”一词迅速蹿红,所谓“躺平”,就是瘫倒在地,不再渴求成功了。“躺平族”青年作为一个群体代称,正在引发讨论,有人认为“躺平”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青年要拒绝“躺平”,要奋斗,奋斗才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也有人认为年轻人“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实则是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有时候,真的累了,适当“躺平”,其实是在蓄积下次扬帆的能量。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
2.A
3.B
4.①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②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③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5.B
6.C
7.①从日常生活中展现阿芳的诗意之美:阿芳穿红色衣服,一朵红云似的;她长得清秀苗条;她安然地守着水果摊儿,吃苦耐劳。
②从生存活动中阐释阿芳的坚韧之美:即便生活艰难,阿芳也努力生长,表现出坚忍的生命力量,扎实的人生态度;在艰难生活中依然有着对美的追求,她很投入地唱“宝玉哭灵”,静静地看一本连环画或是织一件不仅限于红色的毛衣。
③从情感体验中咏叹阿芳的人情之美:阿芳对这个家、对这个男人以及对儿子毛头倾注了全部的爱,给这个家带来了希望和温暖;待人也是善良、热情、殷切。
8.D
9.D
10.D
11.(1)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就可以获得非凡的智慧,圣人的心怀由此具备。
(2)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健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12.示例:可以论证。荀子《劝学》的观点是“学不可以已”。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以及读书时学时辍所导致的后果,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13.D
14.①颈联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或隐逸生活)的向往。②尾联写诗人希望与友人相聚,无奈一年又将结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时光流逝之慨。
15.理解性默写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5.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16.答案:B。
A驽马十驾(nú );C“欤”应为“yú”;D “省亲”应为“xǐng”,
17.C
①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翻译:我学习的是道理;
②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翻译: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③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翻译:孔子以郯子为师;
④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翻译: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
⑤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翻译: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⑥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翻译: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⑦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翻译: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⑧日:名同作状语,每天。翻译: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故选C。
18.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中,“寒于水”即“于水寒”,“于水”做状语,后置了。
①状语后置,“先乎吾”即“乎吾先”。
②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③被动句,“于”表被动。
④定语后置,“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爪牙,强筋骨”。
⑤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即“有何陋”。
⑥状语后置,“取之于蓝”“青于蓝”即“于蓝取之”“于蓝青”。
⑦状语后置,“策之不以其道”即“不以其道策之”。
⑧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①⑥⑦状语后置句。
故选B。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即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文化遗产;“烟枪和烟灯”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20.C
21.A
22.D
作文:参考答案
例文:
“躺平”蓄力,起身奔跑
“躺平族”青年作为一个群体代称和生活理念,正在引发讨论。其实,青年在实力不足、遭遇挫折时,暂时“躺平”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但是,“躺平”只能是权宜之计、蓄力之举,“躺平”休整、调节之后,应该拗腰而起,奋起奔跑。
“躺平”是茫然无助、困顿失意时的驻足休息,是挫败低落、徘徊难行时的略作停留,是境遇不佳、积淀不足时的以静制动。一直高速冲刺、竭力向前固然昂扬振奋,但人生如此漫长,碰壁、摔倒、选错方向都在所难免,在迷茫之际减速,在疲劳之时缓步,本就是一种不失智慧的巧妙应对。更何况,身处困境时,青年也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消解压力,调节情绪,考虑得失,仔细权衡,以期作出更合理的选择。而且,基于现实环境自主做出适合个人的生活选择,本身就是社会发展成就的一方面体现。此时“躺平”,无可非议。
但是,“躺平”作为休息室、加油站则可,一直“躺平”,不肯起身,拒绝再次上路奔跑,却有悖青年在奋斗中实现价值、在创造中担当责任的时代使命。有的大学生长期佛系“躺平”,导致毕业即失业;有的青年号称拥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公然自我标榜“与世无争”;有的青年因为一时受挫而自暴自弃,干脆在压力面前一躺了之……看似情有可原,实则都是对生活的厌弃,对责任的逃避。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所比喻,少年之人如朝阳、如乳虎、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青春是活力的代名词,青年承载着一代人的期望,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如果连最应坚强拼搏、奋勇创造的青年都选择了“躺平”不起,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又应该去向何方?
不可否认,青年有成长的烦恼,有工作的焦虑,有现实的压力……前行路上,风雨坎坷,确实辛劳疲累。偶尔“躺平”喘口气,看看来时路,望望脚下尘,准确定位,认清处境,振作精神,把遭遇的压力转化成再次挑战的动力,将负面情绪转向成促人上进的正向能量,厚积薄发,敢于克服“不容易”,勇于挑战“不可能”,不怕走泥泞的道路,青春的底色才足够闪亮,青春的意义才不会褪色。大学毕业后放弃其他机会、选择在颐和园当个小小讲解员的“80后”姑娘韩笑,热衷钻研、发明出快递“神器”的“快递小哥”田追子,返乡创业、给内蒙古老家的农村牧区带去增收致富的新点子、新技能的“农创客”杨艳军……他们都曾遇到困难,也都曾暂时“躺平”,积蓄能量,重头再来,把逆境阻力化为前进勇力,耐得住寂寞,经得住风雨,才能取得如今的光辉业绩,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偶尔“躺平”并非不可,但更重要的是,蓄力之后,必须起身,奋勇奔跑,方不失青春本色,彰显出新一代青年不畏艰难、珍惜韶华、奋发有为的青春芳华。
答案第 =11页,共=2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