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第五完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亳州市第五完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3 19:1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在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较多带有神徽的玉琮;殷商帝王墓中也出土了与良渚文化形状相似的玉琮,但没有神徽。近日,四川三星堆遗址发掘出与商王朝时期一致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
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B.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C.不同文化间互动频繁 D.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2.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葵丘会盟时,参加会盟的诸侯国只有齐、鲁、宋、卫等七国,周王派代表参加。到了公元前632年,晋文公践土会盟时,参加的诸侯国增加到九国,周王也被晋文公“召”来参加会盟。这反映出
A.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减弱 B.宗法分封制逐步遭到破坏
C.君主专制体制逐渐趋向于成熟 D.天下一家的理念日益强化
3.汉初,在黄老学说的指导下,统治者实施了“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的政策。这一政策实施的意图是
A.消除战争影响 B.加强中央集权
C.恢复社会生产 D.抑制儒学发展
4.孟子提出“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说“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这主要说明
A.分封制崩坏违背了历史进步 B.战国时期统一逐渐成为共识
C.各家在治国思想上大同小异 D.民本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
5.周公平定商遗民叛乱后,大封同姓诸侯,将原臣服殷商的诸侯安置于姬姓诸侯之间,将商部族分给各诸侯。此举
A.抵制北方少数民族入侵 B.导致王族内部的分裂
C.有效控制地方巩固政权 D.加剧诸侯分立的局面
6.“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中原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民族之间文化互动增多
C.汉代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异域文化占据社会主流
7.商鞅变法中国家干预经济,是为了确保以君主专制为轴心的国家政治制度,并且希望以此控制社会财富的流通,从而达到垄断物质资源配置的权力。下列措施能实现其意图的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C.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 D.在全国普遍推行县制
8.西周到春秋时期,齐国坐享“鱼盐之利”,管仲改革促进了商业繁荣。但是,西汉中期以后,山东地区的商业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 B.盐铁官营,加强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重视对外贸易 D.平抑物价,打击豪强地主
9.汉初,刘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吴芮的封地,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中央管辖的十五个郡主要在关中地区,大致相当于秦国范围。这反映了汉初郡国并行制
A.尊重各地原有传统 B.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C.实现中央垂直管理 D.迅速形成地方割据
10.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表1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11.下表是中国部分朝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世卿世禄制的延续 B.察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C.九品中正制的盛行 D.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12.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设立中朝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13.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4.社会流动是指,原本出身在不同阶层的人,会因为后天的因素,而进入另一个阶层。这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下列选项中,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是( )
A.“立嫡以长不以贤”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5.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北方统一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
16.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人物 时间 主要内容
商鞅 秦孝公时期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邹忌 齐威王时期 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
李悝 魏文侯时期 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
吴起 楚悼王时期 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
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 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
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 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
17.下表所示是宋元文献的部分记载。由此可认定的史实是
记载 文献
(赵)普曰:“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责天下自安矣。”上(宋太祖)曰:“卿无复言,吾已喻矣。”于是召集石守信等饮酒,释其兵权。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太祖即位后,禁军将帅自恃功高,所以“多银赛(傲慢无礼)”,太祖收其兵权 [宋]王巩《闻见近录》
“艺祖(赵匡胤)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宋]脱脱《宋史》
A.宋太祖强化了对军队的控制 B.宋太祖以和平方式收回兵权
C.北宋初期武将危及君主集权 D.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策略
18.唐玄宗曾分别为儒家的《孝经》、佛教的《金刚经》、道教的《道德经》亲自作注,并特别说明自己注《金刚经》的目的是使“三教无(缺)”,他对佛道两教的教义都有同样高的评价。唐玄宗这些做法
A.表明儒学的正统地位丧失 B.体现了三教并行的政策
C.旨在提高佛道两教的地位 D.打击了文人士大夫阶层
19.汉初,诸侯国与中央汉朝同制,所封诸侯掌治其国,“皆令自置吏,得赋敛”,侯国丞相更是位高权重;但近年考古发现,汉宣帝时所封海昏国所设相仅属朝廷委派的官员,与列侯无臣属关系,且官秩如一般的县令、县长。这一变化表明
A.中央开始垂直管理地方 B.中央的集权化趋势明显加强
C.郡国并行制度势在必行 D.地方分裂割据隐患得以根除
20.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很多人的衣冠语言与中原无异。同时,少数民族尚武、勇健的气质传入中原地区,使中原呈现出慷慨、激越、豪放的气质。这说明当时
A.南北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B.区域间经济文化不平衡性加重
C.北方家庭经济农牧互补 D.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走向交融
21.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大意是有事必须书面请假,不许口头或别人代请,政令文件必须按规定及时传达)《睡虎地秦墓竹简》。材料表明秦代
A.君主专制强化官员唯命是从 B.文字发展使用日趋成熟简便
C.实行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 D.政府部门分工明确运转高效
22.观察下图,中央政府对于图中箭头所指地区的管辖最早形成于
A.西汉时期 B.东汉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秦朝时期
23.下图是某学者描绘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他意在说明
A.诸子百家彼此借鉴学习 B.对百家思想研究尚有不足
C.儒学走向正统的必然性 D.法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
24. 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王维有诗云:“蹴鞠(指足球)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这说明唐代
A.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B.统治者推崇力量美
C.社会生活充满活力 D.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25. 《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对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B.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
C.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D.少数民族之间的不断融合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计50分)
26.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材料二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三 秦朝作为中华帝国的开端,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成统治阶级。他们对千万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秦汉政治体制规范了最基本的特征、倾向。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三省制。元由三省简化为一省制,明制追唐,元承宋制……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
(2)概括材料二中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备的历史条件。
(3)依据材料三,分析秦统治者所创制度的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子日:“克已复札,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凤,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子也。”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祜,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廷及群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人教版)
(1)材料一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3)概括材料三关于儒家思想地位的观点。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 年) 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
隋炀帝大业年间 始置进士科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年) 始置武举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 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 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哪几种选官制度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选官标准的变化。
(2)请根据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指出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3)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B2.B3.C4.B5.C6.B7.A8.B9.A10.C11.D12.C13.D14.B15.B16.D17.A18.B19.B20.D21.C22.A23.A24. C25. C
二、材料分析题(共计50分)
26.(1)首创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6分)
(2)国家统一;百家争鸣提供了各种治国学说。(4分)
(3)对秦朝: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后世的政治制度在秦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权力的统一与集中成为后世王朝的总体趋势。(6分)
27.(1)体现了儒家的“仁(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思想。(4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8分,答出4点即可)
(3)对儒家思想的地位的观点是: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4分)
28.(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标准的变化:从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6分)
(2)积极的价值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4分答出2点即可)
(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