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一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化学必修一教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10-21 11:0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1-1-1.物质的分类
【自学导航】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熟悉按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并熟练掌握对常见物质组成进行分类。
2、 认识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及其性质。
能力目标: 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熟悉化学物质的常见的分类方法。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知识的整合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互动式的教学,培养师生感情。
2、了解研究物质的分类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按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难点:认识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及其性质
【学习过程】
预习检测:
1.知识点回顾
原子
分子
离子
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
2、人们往往按照物质的 对物质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依据有 、 、 、 等。如按组成元素的差别,纯净物可分为 和 。
3、对物质进行分类有肋于我们按物质的类别进一步研究物质的 、 和 。
4、下图是根据物质的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结果,试填写其中空格:
  
5、酸性氧化物
性质
注:大多数的 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性质
注:大多数的 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6、酸的常见的分类方法:
碱的常见的分类方法:
典型例题
【例1】在横线上填出分子式并将下列物质分类,填序号。
①空气②乙醇 ③水 ④硫酸铵 ⑤铜 ⑥碘酒、⑦碘 ⑧氧气
⑨石墨 ⑩食盐水
按照常温下的状态
按照导电性
按照溶解性
【变式】现有下列物质:①碳酸钠 ②氧化钠 ③二氧化硅 ④铁 ⑤氧气 ⑥氢氧化钙 ⑦硫酸 请将上述物质按下列要求分类,并将其序号填入空白处:
  (1) 按常温状态分类,属于固态的是 ,属于液态的是 ,属于气态的是 。
   (2)按溶解性分类,属于易溶物的是 ,属于难溶物的是  属于微溶物的是  。 
  (3)按组成分类,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酸的是  ,属于碱的是  ,属于盐的是  。
【例2】实验室中有下列物质,在横线上填出分子式并将下列物质按组成分类,填序号。:
①钠 ②氯气 ③ 氯化铁 溶液④硫酸 ⑤ 碳酸钙 ⑥ 氧化钙 ⑦氢氧化钠 ⑧葡萄糖
【变式1】请按下列线条提示, 画出Fe、Cu、S、H2、HCl、NaOH、H2SO4、Ba(OH)2、NaHCO3、K2O、CuO、NaCl 的树状分类图:
【变式2】将下列物质按酸、碱、盐分类排列,正确的是(  )
  A.硫酸,纯碱,石膏      B.硫酸,烧碱,胆矾
  C.碳酸,乙醇,碳酸钠     D.磷酸,熟石灰,苛性钠
【例3】(1)下列两组物质:①CO2、P2O5、CaO、SO2,②Cu、Mg、Zn、Al。每组中有一种物质在某些化学性质或分类上与其他几种物质不同,这两种物质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并写出所选物质的典型化学方程式①

【变式】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Na2CO3 H2SO4 NaOH SO2 CO2
B NaOH HCl NaCl Na2O CO
C NaOH CH3COOH CaF2 CO SO2
D KOH HNO3 CaCO3 CaO SO2
【课后巩固】
基础练习:
1、在高空中有一层臭氧层,它吸收了太阳光中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臭氧的化学式是O3,它是一种 ( )
A. 混合物 B. 氧化物 C. 单质 D. 化合物
2、想一想,NaOH(固)、P2O5(固)、无水CaCl2(固),为什么可归为一类。据此从A~D中选出一种最适宜与这三种物质归为一类的是 ( )
A.浓硫酸 B.氯化钠
C.碱石灰 D.生石灰
3、某物质经分析知,其中仅含一种元素,此物质 ( )
A.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B.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C.一定是纯净物 D.一定是一种单质
4、下列各组物质中,肯定全都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液氯和氯水 B.酒精溶液和乙醇
C.七水合硫酸亚铁和硫酸亚铁 D.干冰和混有冰的水
5、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次排列。正确的 ( )
A.硫酸,纯碱,孔雀石 B.硝酸,烧碱,绿矾
C.冰醋酸,乙醇,醋酸钠 D.盐酸,熟石灰,苛性钠
6、下列物质中,不能导电的是 ( )
A.氯酸钾溶液 B、澄清石灰水
C、酒精 D、干冰
7、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盐、钙盐的是 ( )
A.石灰石   B.Ca(OH)2  C.CaCO3   D.CH4
8、下列物质中既属于无机物,又属于碱的是(  )
 A.Na2CO3   B.CH3OH C.CH3CH2OH D.Cu(OH)2
9、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欺骗行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下列不易区别其真伪的方法是 ( )
A.测定密度 B.放入稀硫酸中
C.放入盐酸中 D.观察外观
10、现代医学证明,人类牙齿由一层称为碱式磷酸钙的坚硬物质保护着。碱式磷酸钙的化学式中除钙离子外还含有一个氢氧根离子和三个磷酸根离子(PO43-),则其化学式正确的是( )
A.Ca2(OH)(PO4)3 B.Ca3(OH)(PO4)3 C.Ca4(OH)(PO4)3 D.Ca5(OH)(PO4)3
11、1985年,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分子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为C60,下列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它的式量为720 B.它是一种新型的共价化合物
C. 它是一种单质 D. 它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和碳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相同
【拓展延伸】
1、NaCl、Cl2、NaClO、Cl2O5、HClO4是按某一规律排列的。下列物质系列中也完全按照此规律排列的是 ( )
A.Na2CO3、C、CO2、CO、NaHCO3  B.Na2S、S、Na2S2O3、SO2、H2SO4  
C.NH3、NO、N2、NO2、NaNO3  D.P2O5、H3PO4、Na3PO4、Na2HPO4、NaH2PO4
2、想一想,NaOH(固)、P2O5(固)、无水CaCl2(固),为什么可归为一类。据此从A~D中选出一种最适宜与这三种物质归为一类的是 ( )
A.浓硫酸 B.氯化钠溶液 C.碱石灰 D.生石灰
3、据报道,2003年12月26日,重庆开县发生了天然气矿井“井喷”事件,喷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硫化氢(H2S),氰化氢(HCN)等多种有毒气体,造成290多人中毒死亡。你认为喷出的气体是 ( )
A.一种纯净物 B.全部由无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C.全部由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D.由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4、目前有些中小学生喜欢使用涂改液,经实验证明,涂改液中含有许多挥发性的有害物质,二氯甲烷(CH2Cl2)就是其中一种。下面是关于二氯甲烷的几种说法:①它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②它是由氯气(分子式为Cl2)和甲烷组成的化合物,③它的分子中碳、氢、氯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2,④它是由多种原子构成的一种化合物。这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①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5、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空中失事。有专家分析认为,其原因可能是航天飞机机壳底部的石墨瓦在空中脱落,击中机翼。航天飞机表面覆盖石墨瓦可以起隔热和保护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石墨 ( )
A、能导电 B、硬度小,有润滑作用
C、密度小 D、熔点高、耐高温、化学性质稳定
6、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口,常看到有白色固体生成,该白色固体是 ( )
A.氢氧化钠   B.氧化钠     C.碳酸钠    D.碳酸氢钠
7、经测定一瓶气体中只含C和H两种元素,通常情况下这瓶气体不可能是 ( )
A.一种化合物           B.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C.两种化合物           D.两种单质
8、多少克尿素〔(NH2)2CO〕所含的氮原子个数与15.8gNH4Cl中所含的氮原子个数相同?
§1-1-2.物质的转化
【自学导航】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巩固我们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类型。
2、了解物质的转化关系。
3、 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及其与其它反应类型的特点。
能力目标: 1、 通过对于以前学习内容的梳理,建立关于化学反应的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知识的整合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互动式的教学,培养师生感情。
2、让学生思考、发言,表现,培养他们的求真科学素养和精神。
重点:物质的转化途径、物质的转化关系;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难点:物质的转化途径、物质的转化关系;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学习过程】
预习检测:
1、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反应关系,可以相互转化,请将下列各类物质按其之间的反应关系连线:
2、完成下表所列的物质的转化类型,并将你知道的其他的转化类型补充到表中。
物质的转化类型 化学方程式
单质化合物
碱性氧化物碱
酸性氧化物酸
酸盐
3、细化图表中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
4、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如参加反应的物质种类或种数),完成下表的填充。
    反应类型 实例
A+B=AB
AB=A+B
AB+C=A+CB
AB+CD=AD+CB
[讨论]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方程式,它属于那种基本反应类型呢?
5、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6、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典型例题
【例1】有钠、氢、氧、硫四种元素,试关于它们填写下列空白:
(1)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式:
单质         ,氧化物         ,酸         ,
  碱           ,盐           。
 (2)写出上述物质间相互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单质与酸                             ;
  酸与氧化物                            ;             
  碱与氧化物                            ;
  酸与碱                              ;
  单质与单质                            。
  (3)又知潜水艇中需要配备氧气再生装置,利用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变式1】现有下列五种物质:锌粒、硫酸锌、氢氧化锌、氧化锌、硫酸,试关于它们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它们组成或性质的不同,把它们分成两大类。(2)写出它们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变式2】按下列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依次填入四个化学方程式,要求后一个反应的反应物必须含有前一个反应的生成物:
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下列反应进行分类时(按初中的方法),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Zn+H2SO4=ZnSO4+H2↑   B.2KClO32KCl+3O2↑
 C.S+O2SO2        D.H2+Cl22HCl
【变式】
有以下6个反应(反应条件略):
A. 2Na + 2H2O ==2NaOH + H2↑ B. CH4 + 2O2==CO2 + 2H2O
C. KClO3==2KCl + 3O2↑ D.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E.. Na2O+CO2==Na2CO3 F. CO2+C==2CO
属于化合反应的有 (填编号,下同),属于分解反应的有 ,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有 ,属于置换反应的有 ,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 。
【课后巩固】
基础练习:
1、下列叙述中,你认为科学的是 (  )
A. 某广告语:本饮料纯属天然物质,不含任何化学成分
B.到城乡结合处燃放鞭炮,可避免污染环境
C.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2、 同种类型的物质往往具有某些相同的性质。下列性质中不属于酸通性的是 (  )
A.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B.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D.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3、 盐是一类常见物质,下列物质可直接反应生成盐的组合是 (  )
①金属 ②碱性氧化物 ③碱 ④非金属 ⑤酸性氧化物 ⑥酸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①④⑥    C.只有②⑤⑥   D.全部
4、某加碘食盐包装袋上标有“忌高温蒸炒”,由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此食盐是纯净物           B.食盐中加入了碘单质
 C.所加含碘物质受热易分解       D.加碘食盐难溶与水
5、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
 A. NaOH + HCl == NaCl + H2O D.H2CO3 == H2O + CO2
△ 点燃
C. H2 + CuO == Cu + H2O B.2CO + O2 == 2CO2
6、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类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凡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B.复分解反应一定没有单质参加
C.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D.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有单质
7、近来我国某些城市将市区汽车排气管装上催化转换器,目的是使:碳氢化合物迅速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氮的氧化物转化为氮气,使汽车尾气得到净化。关于这两个目的所涉及的物质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
A. 前者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 B. 均为化学变化
C. 均为物理变化 D. 前者为化学变化,后者为物理变化
8、要验证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下列哪组物质进行实验 (  )
A. Cu、FeCl2溶液、MgCl2溶液 B. Fe、Cu、MgCl2溶液
C. Mg、CuO、FeSO4溶液 D. Fe、CuSO4溶液、MgCl2溶液
9、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混合后,再加足量的稀硝酸,仍有沉淀存在的是 (  )
A. K2CO3、CaCl2 B. AgNO3、HCl、
C. NaOH、CuSO4 D. Na2CO3、BaCl2
10、单晶硅是制作电子集成电路的基础材料。科学家预计,到2011年一个电脑芯片上将会集成10亿个晶体管,其功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这对硅的纯度要求很高。用化学方法可 (  )
制得高纯度硅,其化学方程式为 : ①SiO2 + 2C Si + 2CO
②Si + 2Cl2SiCl4 ③SiCl4 + 2H2Si + 4HCl,其中,反应①和③属于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1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刻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CCl4是一种化合物 D、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12、在下列溶液中分别放入铁棒,过一会儿再把铁棒取出后(1)能使铁棒质量增加的溶液是( );(2)溶液质量不变的是( );(3)溶液质量增加的是( )
A. 稀硫酸 B. 食盐水 C. 硫酸铜溶液 D. 盐酸
13、按下列要求各写出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1)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成一种碱性氧化物和一种酸性氧化物的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硝酸银参加反应生成硝酸铜的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成两种沉淀的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1、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口,常看到有白色固体生成,该白色固体是(   )
 A.氢氧化钠   B.氧化钠     C.碳酸钠    D.碳酸氢钠
2、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无氟冰箱和空调开始进入市场。因为科学实验证明:空气中微量的臭氧(O3)可抵抗阳光中紫外线对 人体的损害。作为冰箱和空调制冷剂的“氟里昂”在紫外线等作用下产生的氯原子能破坏臭氧层,氯原子将臭氧转变成氧气,而氯原子在这个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则氯原子在该反应中是________________剂。从环保角度看,应控制 使用.
3、以石灰石、水、纯碱为原料,如何制取烧碱?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基本反应类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_反应。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_反应。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_反应。
4、(1)沈括《梦溪笔谈》中提到信州(今江西省)铅山县有一苦泉,将苦泉水煎熬,得到一种蓝色晶体.此晶体常用作游泳池或浴池杀菌消毒剂.试回答:
①此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②煎熬苦泉水的铁锅用久了就会在其表面析出一层红色物质,其原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物质在潮湿空气中发生的变化,主要与哪些气体有关,请将其填写在相应的空格处(写化学式):
①钢铁生锈_____________; ②氢氧化钠固体潮解变质_______________; ③铜器生锈_______________; ④二氧化硫形成酸雨________________。
5、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牙膏里面都含有一定量的摩擦剂,试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根据你的推测,摩擦剂应具备下列性质中的哪几条? 。
易溶于水 ②难溶于水 ③坚硬 ④柔软 ⑤颗粒较大 ⑥颗粒较小
你认为摩擦剂另外还应具备哪些性质和特点?
(2)据调查,两面针儿童牙膏、珍珠王防臭牙膏和中华透明牙膏中所使用的摩擦剂依次是氢氧化铝、碳酸钙和二氧化硅,它们所属的物质类别依次是 、 、 。
(3)作牙膏摩擦剂的粉末状碳酸钙可以用石灰石来制备。张华同学为工厂设计了一种制备碳酸钙的生产方案,其流程图为:
① 高温 ② 加水 ③ 加碳酸钠溶液
请你写出上述方案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③ 。
(4)请你也用石灰石为原料,设计另一种制备碳酸钙的生产方案(其它试剂任选),画出生产的流程图:
你设计的方案与张华的方案比较,优点是 ,缺点是 。
(5)检验牙膏中的摩擦剂是否为碳酸钙的实验方法是 。
6、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批铁样品(含有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杂质)进行分析。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实验,其中只有一位同学所取用的稀硫酸与铁样品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数据如下表:
  甲 乙 丙
反应前 烧杯+稀硫酸 200g 150g 150g
   加入的铁样品 9g 9g 14g
反应后 烧杯+剩余物 208.7g 158.7g 163.7g
(1)请认真分析数据,判断哪位同学取用的稀硫酸与铁样品恰好完全反应?并说明根据。
(2)计算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
§1-2-1物质的量(1)
【自学导航】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个数之间的转化关系。
能力目标:
1、 通过理解和练习初步学会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个数之间的简单计算。
2、 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结合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使学生领悟到运用微观与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科学的基本方法。
重点:理解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能够进行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个数之间的简单计算。
难点:理解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较为熟练地运用计算公式。
【学习过程】
预习检测: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 之一,它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其符号为 ,单位是 。
(2)摩尔基准的确定:
摩尔是 的单位,我们把含有 个微粒的集合体计量为1mol其符号
(3)摩尔的使用范围
使用摩尔时指明 名称
(4)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任何粒子的集合体中的微粒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用 表示,通常使用近似值 来计算
(5)物质的量( )、物质所含的微粒数(N)与阿伏加德罗常数( )的关系: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对物质的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 )
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数量 B.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C. 物质的量是一种基本物理量 D. 物质的量就是物质所含微粒数目的多少
【变式1】下列对于“摩尔”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摩尔是一种物理量
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mol
C.摩尔可以把物质的宏观数量与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
D.国际上规定,0.012kg碳原子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mol
【变式2】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 1 mol氢 B. 1 molO2 C. 1 mol小米 D. 1 mol氧元素 E. 1 mol H
【例2】(1)1molC含有 个碳原子
(2)1molO2含有 个氧分子
(3)1molH2SO4含有 个硫酸分子
(4)1molH2含有 个氢原子
(5)1molSO42-可表示为 NA SO42-
【变式1】
1、2mol H2含有的分子数目是 含有的氢原子的数目是
含有的电子数目
2、0.1molH2SO4含有 个硫酸分子,含有的氢原子数目是 含有的硫原子数目是 含有的氧原子数目是
3、0.2mol Ba(OH) 2 含有的Ba2+的数目 含有的OH—的数目
4、0.2mol Na2SO4 中含有的离子的总个数是
5、2molCH4含有的 个H,含有 个电子
【变式2】
1、1.204×1023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 氧原子的物质的量
2、9.03×1023个铁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3、3.01×1023个H2SO4的物质的量为 溶于水可电离出约 个H+
【例3】amol H2SO4中含有b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 ( )
A、 B、 C、 D、
【变式】
下列哪种物质所含有的原子数与0.2molH3PO4所含有的原子相等的是 ( )
A、0.4mol H2O2 B、0.2mol H2SO4 C、0.8molHCl D、0.3mol HNO3。
【课后巩固】
基础练习:
一 填空
(1) 1.204×1024个H2含 mol氢分子
(2) 5 mol O2中有 个氧分子
(3) NA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是
(4)0.5 mol H2O中含有 个水分子。
(5)2 mol H2O中含有 个水分子, 个氢原子。
(6)1 mol H2SO4中含有 个H2SO4分子, 个硫酸根离子。
(7)1 mol 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 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
(8)1个水分子中有 个电子,1 mol H2O中有 个电子
(9)0.5mol CO2约含有 个CO2分子, mol O原子;
(10)1.204×1023 个CH4分子中含有 mol C原子,约含有 个H原子;
(11)0.2 mol Na2SO4含有 mol Na+, mol SO42-, 约含有 个O
(12)0.3mol NH3中含有NH3的分子数目是 个,这些NH3中所含原子数目与 mol H2S所含原子数目相等。
(13)1molMg2+中含有 mol质子, mol电子,1个Mg在化学反应中失去 个电子,则1mol Mg在反应中失去 个电子。
(14)2molAl2(SO4)3中约含有 个Al3+和 个SO42-。
(15)2mol Na2SO4·10H2O中约含有 个O。
二、选择题
1、对1mol H2O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含有6.02×1023个氢分子 B.含有6.02×2×1023个氢元素
C.含有6.02×1023个氧 D.氢原子与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2、0.5mol Na2SO4中所含的Na+离子数为 ( )
A.3.01×1023 B.6.02×1023 C.0.5 D.1
3、下列物质中,与0.3moLH2O所含氢原子数相同的物质是 ( )
A、0.3moLHNO3 B、3.612×1023个HNO3分子
C、0.1moLH3PO4 D、0.2moLCH4
4、0.5molH2含有 ( )
A、0.5个氢分子 B、6.02×1023个氢原子
C、3.01×1023个氢分子 D、3.01×1023个电子
【拓展延伸】
1、某盐的溶液中含有Na+、Mg2+、Cl- 、SO42- 四种离子,若Na+为 0.2 mol, Mg2+为0.4 mol,
Cl- 为0.4 mol, 则SO42-物质的量为 ( )
A. 0.1 mol B. 0.3mol C. 0.5mol D. 0.15mol
2、一定量某营养液中溶质的配方分别如下:
 配方一:0.3mol KCl,0.2mol K2SO4,0.1 molZn SO4
 配方二:0.1 mol KCl,0.3 mol K2SO4,0.1 molZnCl2
 对于两种营养液的成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只有n (K+)相同          B. 只有n (Cl-)相同
 C. 完全相同            D. 各离子的物质的量完全不同
§1-1-2.物质的量(2)
【自学导航】【自学导航】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摩尔质量的含义,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分子质量的联系与区别,并能较熟练地进行摩尔质量的计算;
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3、进一步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能力目标:
1、通过理解和练习初步学会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计算题格式及思维过程的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2、学生通过体验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了处理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示学科魅力,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重点:理解摩尔质量的含义,能够进行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难点:摩尔质量的含义,较为熟练运用计算公式。
【学习过程】
预习检测:
二、摩尔质量
1.     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用符号 表示,单位为     ,数值上等于          。
例如: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摩尔质量是 。
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摩尔质量是 。
Cl-的摩尔质量是 ,SO42-的摩尔质量是 。
2.现有一定量某种物质,若其分子数为N, 物质的量为n,则N与n的关系是(用代数式表示)           。若其质量为m,物质的量为n,摩尔质量为M,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用代数式表示)          。
3.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代表分子或原子数,也可以代表物质的物质的量,若如此,则2H2+O2 2H2O可以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关于摩尔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摩尔质量实际上就是物质的质量
B.摩尔质量的常见单位是g/mol
C.不同的物质,摩尔质量一定不同
D.摩尔质量的大小与一个微粒的质量无关
【变式】 下列关于摩尔质量的描述或应用,正确的是()
A.CO2的摩尔质量为44
B. CO2的摩尔质量为44g
C. CO2的摩尔质量为44g/mol
D.2 mol CO2的摩尔质量为88g/mol
【例2】
O2相对分子质量为 O2摩尔质量为 2 mol O2质量为
H2SO4相对分子质量为 H2SO4摩尔质量为 0.5 mol H2SO4质量为
NaCl相对分子质量为 NaCl摩尔质量为 5 mol NaCl质量为
SO4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SO42-摩尔质量是 SO42-质量为
【变式】
(1)9.8 g H2SO4的物质的量       。
(2)10.6 g Na2CO3的物质的量      。
(3)0.25 mol CaCO3的质量        。
(4)2.0 mol H2O的质量        。
(5)已知化合物X17.6g的物质的量是0.400mol, X的摩尔质量    
X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3】483 g Na2SO4·10H2O中所含的Na+和SO42-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所含H2O分子的数目是多少?
【变式】求5 mol胆矾(CuSO4·5H2O)中所含有的Cu2+和SO42-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求
胆矾的质量?求所含H2O分子的数目是多少?
【例4】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1)氢氧化钠和硫酸的反应。                ; 
(2)氧化铁在高温下与一氧化碳的反应。            ; 
(3)氯酸钾(KClO3)加热分解生成氧气和氯化钾的反应。    ; 
(4)过氧化氢(H2O2)分解成氧气和水的反应。        ;
【变式1】将5.6g铁投入足量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求所生成硫酸亚铁的物质的量和所生成铜的质量。
【变式2】
一定量的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2 g,求消耗锌的物质的量。
【课后巩固】
基础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1 mol H2SO4 的质量为98 g·mol-1    B.H2SO4的摩尔质量为98 g
C.9.8 g H2SO4含有NA个H2SO4分子   D.6.02×1022个H2SO4分子的质量为9.8 g
2.对于同质量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来说,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
 A.含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      B.含硫元素的质量比为5∶4
 C.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5       D.含硫原子的个数比为1∶1
3.如果2 g甲烷含有x个分子,那么22 g CO2中所含分子数是 ( )
A.x B.4x C.0.5x   D.3x
4.若下列物质均为1 g,则含分子数最多的是 (  )
A.CO B.N2 C.CH4 D.NO
5.在0.8 g某物质中含有3.01×1022个分子,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 )
A.8 B.16 C.64   D.160
6.1个CO2分子的质量是 ,1 mol CO2的质量是1个CO2分子质量的 倍,含有1.204×1024个分子CO2,其质量为 ,2 mol CO2中含有氧原子数为 。2 mol CO2中含有氧原子数与 g CO所含有O原子的个数相同。
7.填写下列表格
物质 摩尔质量(g/mol) 质量(g) 物质的量(mol) 分子数
氮气   14    
H2SO4      3.01×1022
H2O     0.5  
8. 等物质的量O2和臭氧(O3),所含的分子数之比为 ,所含的氧原子数之比
为  ,其分子量之比为      ,其质量之比为       。
若O2和O3质量相等,则其分子数之比为     ,氧原子数之比为     。 
【拓展延伸】
1. 0.1mol某固体单质与氯气完全化合后质量增加了7.1克,则此固体单质可能是(  )
  A .钠       B. 镁      C. 铝       D. 钾
2.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4克镁单质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NA   B. 18克水所含的电子数为NA
C. 8克氦气所含分子数为NA      D. 3.2克氧气所含氧原子数为0.2NA
3. 若1克水中含有m个氢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用含m的代数式可表示为(  )
  A. m/9    B. 9m   C. 2m D. 18m
4. 15.6 g Na2X含Na+ 0.4mol,则Na2X的摩尔质量为 ,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5.将4 g NaOH溶于 g水中,可使溶液中H2O与Na+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0:1,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6. 已知16克A和2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04摩尔C和31.67克D,则C的摩尔质量为       。
7. 在化学反应X + 2Y = R + 2M 中,已知R和M的摩尔质量之比为22∶9,当1.6克X与Y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4.4克R,同时生成M的质量为 克,Y与M的质量之比为 ,解答此题时使用到的化学定律是 。
§1-3物质的聚集状态
【自学导航】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
2.在学生了解气体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3. 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目标:
在分析研究影响固、液、气态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的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调动探究的主观的欲望,体验归纳整理的过程。
情感目标:
通过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气体摩尔体积与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学习过程】
预习检测:
1.计算
物 质 摩尔质量/g mol-1 密 度 1mol物质的体积
Al 26.98 2.70 g cm-3
Fe 55.85 7.86 g cm-3
H2O 18.02 0.998 g cm-3
C2H5OH 46.07 0.789 g cm-3
H2 2.016 0.0899g L-1
N2 28.02 1.25 g L-1
CO 28.01 1.25 g L-1
2.影响物质的体积的因素有
影响固态或液态物质的主要因素
(原因构成固态或液态物质的微粒之间的距离 )
影响气体物质的主要因素 ,而不取决于 。
(原因构成气态物质的微粒大小 微粒之间的距离)而气态物质微粒之间的距离取决于外界条件的 和 。
3.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 ,符号为 ,它的常用单位为 或 。标准状况(STP)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 。
4.物质的量(n)、气体体积(V)和气体摩尔体积()之间存在的关系式为 。标准状况下,0.5molCl2的体积为 L,其质量为
g,共含有 个氯原子。
5.同温同压下,相同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所占体积 , 所含分子数 。
6.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气体的 之比,等于 之比。该规律对于互不反应的气体混合后同样适用。
典型例题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为22.4L
B.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为22.4L,
C.标准状况下,1mol O2和N2的混合气(任意比)体积约为22.4L
D.某气体含有NA个原子,该物质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一定是22.4L
【变式】判断正误
1.22.4 L气体所含分子数一定大于20 L气体所含的分子数
2.任何条件下,气体的摩尔体积都是22.4 L
3.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才能是22.4 L·mol-1
4.非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一定不是22.4L
【例2】
1.在标准状况下:
⑴1mol 的CO2的体积为 ⑵1mol 的NO的体积为
⑶1mol 的CO和CO2的混合气体的体积为 ⑷1mol 的空气的体积为
2.在标准状况下:
⑴0.5 mol 的CO2的体积为 ⑵2 mol 的CO2的体积为
⑶11.2L的O2 的物质的量为
【变式1】
1.标准状况下,2.24LO2的物质的量为 质量为 含有的氧原子为
2.标准状况下,3.01×1024个N2质量为 体积为
3.标准状况下一定量的CO 2中含6.02×1023个O则CO 2体积为
4.标准状况下1.92g某气体体积为672mL,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
5.标准状况下22g CO 2和8g O 2混合,该混合气体的体积为
【变式2】
1.在标准状况下:1mol N2 和1mol O2的体积之比为 ,它们所含有的分子数之比为 ,质量之比为
2.在标准状况下:相同质量的 O2和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体积之比为 ,它们所含有的分子数之比为 ,它们所含有的原子数之比为 ,质量之比为 (思考:如果为同温同压下,答案如何呢?)
【例3】
13.0g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最多可收集到多少体积(标状)的氢气?
【变式】
计算:在标况下,至少需要多少体积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才能生成18g水。
【例4】依照阿伏加德罗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
B.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
C.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摩尔质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
D.同温同体积下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压强之比
【变式1】
同温同压下,下列有关等质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密度比为11∶16 B.物质的量比为16∶11
C.体积比为11∶16 D.分子个数比为16∶11
【变式2】
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一个瓶中盛满16g的O 2,换盛满H 2,此时瓶中氢气的质量为
【课后巩固】
基础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其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B.任何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
  C.1L一氧化碳气体一定比1L氧气的质量小
  D.相同条件下的一氧化碳气体和氮气,若体积相等,则质量也相等
2.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HCl气体,另一个盛有H2和Cl2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是
  A.原子数   B.分子数   C.质量   D.密度
3.2molCl2和2molCO2相比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分子数相等   B.原子数相等    C.体积相等   D.质量相等
4.等质量的下列物质中,含分子数最少的是
  A.H2O   B.CO2    C.NH3     D.HCl
5、 6、等物质的量的氢气和氦气在同温同压下具有相等的( )
A.原子数 B.体积 C.质子数 D.质量
6、若NA代表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 mol Cl2作为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为NA
B、在0 ℃,101kPa时,22.4 L氢气中含有NA个氢原子
C、14 g氮气中含有7 NA 个电子
D、NA个一氧化碳分子和0.5 mol 甲烷的质量比为7:4
7、标准状况下,各1 L下列物质具有相同物质的量的一组是 ( )
A、CO和PCl3 B、Cl2和P2O5 C、HCl 和SO2 D、NH3和CS2
8、在标准状况下,ALO2含有n个O2分子,则阿伏伽德罗常数表达式为 ( )
A、22.4n/3.2 B、22.4n/A C、2.4n D、An
9、在一定条件下,1体积气体A2和3体积气体B2完全反应生成了2体积气体X(体积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则X的化学式是 ( )
A、AB B、A2B2 C、AB2 D、AB3
10、下列数量的各物质,所含原子个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中正确的是( )
①0.5 mol SO3 ②标准状况下22.4L He ③4℃时9 mL水 ④0.2 mol CH3COONH4
A、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11、下列哪种物质所含原子数与0.6 mol H2SO4所含原子数相等 ( )
A、1.4 mol H2O2 B、0.7 mol H2CO3 C、0.8 mol NaCl D、0.8 mol HNO3
12、用NA代表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0.5 mol Al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电子数为1 NA
B、标准状况下,11.2 L SO3所含的分子数为0.5 NA
C、0.1 mol CH4 所含的电子数为1 NA
D、46 g NO2和N2O4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为1 NA
1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磷酸的摩尔质量与6.02×1023个磷酸分子的质量在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相等
6.02×1023个氮分子和6.02×1023个氢分子的质量比等于14:1
32 g氧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2×6.02×1023
常温常压下,0.5×6.02×1023个一氧化碳分子所占体积是11.2 L。
【 拓展延伸】
1、气体甲与气体乙的摩尔质量之比为4∶1。它们在同温、同压、同体积时,甲与乙的分子个数之比为
  A.4∶1   B.1∶4    C .1∶2    D.1∶1
2、在标准状况下,将1克氦气,11克二氧化碳和4克氧气混合,所得混合气的体积约为 ()
A.28L B.11.2L C.16.8L D.14.0L
3、下列条件下,两瓶气体所含原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
A、同质量、不同密度的N2和CO B、同温度、同体积的H2和N2
C、同体积、同密度的C2H4和C3H6 D、同压强、同体积的N2O和CO2
4、某固体A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分解产物全是气体,其分解方程式为:
2 A ═B↑+2C↑+2D↑,现测得分解产物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氢气密度的d倍,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2d B、2.5d C、5d D、0.8d
5、有一真空瓶的质量为M1g,该瓶充入空气后总质量为M2g,在相同状况下,若改充某气体A后,总质量为M3g,则此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    B.    C.    D.
6、同温同压下,同质量的气体X和Y,已知Y的体积大于X,则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关系是
  A.X>Y   B.X<Y    C.X=Y     D.无法比较
7、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在0℃和一定压强下体积为aL,点燃后发生反应,待气体恢复至原来温度和压强时,测得其体积为bL,原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各是多少 (若将温度改为120℃则结果如何 )
§1-3物质的分散系
【自学导航】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常见类型。
2.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并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应用
3. 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并会书写强酸、强碱和盐的电离方程式。
能力目标:
1.会区别胶体和溶液。
2.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
3.会书写强酸、强碱和盐的电离方程式。
情感目标:1. 树立科学的认知观。2.体会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电离;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教学难点: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学习过程】
预习检测:
1、分散系:
分散质:
分散剂:
分散系它分为 、 、 三种。在溶液中 是分散质, 是分散剂。具体如 ,其中 是分散质, 是分散剂。
2. 鸡蛋清溶液、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它们的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是 。
3. 试关于分散系填写下表:
举例 分散质粒子直径 外观性状 稳定性 丁达尔现象 滤纸
溶液
胶体
浊液
4.丁达尔现象是指: 常用于鉴别 。      
5.胶体的用途
6. 在 能 的 叫电解质。
在 都不能 的 叫非电解质。



酸、碱、盐都 (是,不是)电解质。
7.电离
电离方程式
例:H2SO4
KClO3
典型例题
【例1】浊液区别于其他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  )
A.外观混浊不清 B.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C.不稳定 D.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变式】鉴别FeCl3溶液和Fe(OH) 3胶体,下列方法中最简单有效的是 A.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 B.加热煮沸
C.加入足量的盐酸 D.观察是否产生丁达尔现象(效应)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aCO3投入水中,溶液不导电,说明CaCO3是非电解质
B.SO3溶于水溶液可以导电,故其属于电解质。
C. 一种物质如果不属于电解质,则一定属于非电解质
D.工业上用电解熔融Al2O3的方法冶炼铝,说明除了酸碱盐外,Al2O3也属于电解质。
【变式】判断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
A. 硝酸钾 B. 稀盐酸 C. 三氧化硫 D. 氢氧化钡
【例4】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
①Cu②NaCl固体③NaOH固体④K2SO4溶液⑤CO2⑥蔗糖⑦NaCl溶液⑧H2O⑨酒精。
【变式】
写出下列物质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
硝酸铜
氢氧化钡
硫酸氢钠
明矾
碳酸氢钠
【课后巩固】
基础练习:
1、据2000年8月10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用DNA制造出一种臂长只有7nm的纳米(1nm=10-9m)级镊子,这种镊子能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与纳米级镊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  )
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
2、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3、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铁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  )
A.都是较稳定的有色透明液体 B.都有丁达尔现象
C. 分散质粒子直径都在1~100nm之间 D.分散质微粒都可通过滤纸
4. 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制得溶液的是 (  )
5、向混浊的水中加入明矾〔 KAl (SO4)2 12H2O 〕后,水可得到净化,其中起到净化作用的是 ( )
A. k+ B. Al3+ C. SO42- D. 明矾溶于水后产生的氢氧化铝胶体
6、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形成一条光亮通路的是 ( )
A.食盐水 B.碘酒 C.淀粉溶液 D.Fe(OH)3溶胶
7、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 )
A. 铁 B. 酒精 C. 二氧化碳 D. 氯化氢
8、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该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
A.CuSO4 B.CO2 C.HCl D.CH3CH2OH
9、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依据中不正确的是 ( )
A.豆浆是胶体,因为豆浆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在1~100nm之间
B.KNO3是电解质,因为KNO3能溶于水
C.Na2O2是氧化物,因为Na2O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D.H2SO4是酸,因为H2SO4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
10、物质发生电离时一定相等的是 ( )
A.阴离子和阳离子的个数 B.阴离子和阳离子的质量
C.每个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带电荷数 D.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
二、填充题
11、下列物质:①水 ②氨气 ③盐酸 ④烧碱 ⑤硝酸钾 ⑥酒精 ⑦汽油 ⑧蔗糖(用编号回答)其中属于电解质的有 ;其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有 。
12、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 为什么能导电
①盐酸②NaOH溶液③NaCl固体④石墨⑤蔗糖溶液⑥酒精溶液⑦K2SO4溶液⑧Cu。
【拓展延伸】
1、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溶液中,能得到胶体的是()
A.冷水 B.沸水 C.氢氧化钠浓溶液 D.氯化钠浓溶液
2、下列物质中,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的分散系是(  )
①烟雾   ②溴水  ③蒸馏水 ④沸水中加几滴FeCl3浓溶液 
⑤淀粉溶液 ⑥有色玻璃 ⑦鸡蛋清溶液 ⑧乙醇水溶液
A.②⑧   B.②③⑧   C.②③⑤⑥⑦  D.④⑤⑥⑦
3、现有氯化铁溶液,氢氧化铁悬浊液和氢氧化铁胶体三种颜色接近的混合物,试述怎样鉴别它们?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a:23 Mg:24 Al:27 Fe:56 K:39 Cu:64 Ag:108 C:12 O:16 S:32 Cl:35.5 Br:80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1 mol任何纯净物都含有相同的原子数  B.1 mol O2中约含有6.02×1023个氧分子
C.1 mol氢中含有2mol氢原子和2mol电子 D.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mol-1
2、若下列物质均为1g,则含分子数最多的是 (  )
A.CO B.N2 C.CH4 D.NO
3、和22 g CO2所含分子数相等的水的质量为 (  )
  A.44 g    B.22 g    C.18 g   D.9 g
4、在某化学反应中,铜离子得到2.408×1023个电子,则可得到铜单质 (  )
A.25.6g   B.32g   C.12.8g   D.38.4g
5、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
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也不同
D.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L
6、有一真空储气瓶,净重500g。在相同条件下,装满氧气后重508g,装满另一种气体X时重511g,则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
A.44 B.48 C.64 D.71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正确答案)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
A、常温、常压下,11.2 L N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B、常温、常压下,1 mol Ne含有的原子数为NA
C、71 g Cl2所含原子数为2NA
D、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分子数和原子数都相同
8、在相同条件下,两个体积相等的容器,一个充满一氧化氮气体,另一个充满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这两个容器内一定具有相同的 ( )
A.原子总数 B.质子总数 C.分子总数 D.质量
9、某元素1个原子的质量为a,1 个 12C原子质量为b,则该元素的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
A. B. C. D.a·NA
10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阿伏加德罗常数是12g碳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B.阿伏加德罗常数是 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
C.阿伏加德罗常数是6.02×1023 mol-1 
D.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A,近似值为6.02×1023 mol-1
11、如果2g甲烷含有x个分子,那么22gCO2中所含分子数是 ( )
A.x   B.4x   C.0.5x   D.3x
12、现有A、B、C三种化合物,各取40g相混合,完全反应后,得到18.0g B、49.0g C、还有D生成,已知D的式量为106。现将22.0g A和11.0g B反应,能生成D的物质的量
为 ( )
A.1.00mol     B.0.500mol  C.0.275mol  D.0.250mol
13、2.16 gX2O5中含有0.1 mol氧原子,则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8    B.28g/mol    C.14    D.14g/mol
14、下列关于气体摩尔体积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
A.22.4 L任何气体的物质的量均为1 mol
B.非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不可能占有22.4 L体积
C.0.1 mol H2、0.2 mol O2、0.3 mol N2和0.4 mol CO2组成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D.标准状况下,1 mol NO2和1 mol N2O4体积比为1∶2
15、同温同压下,同质量的气体A和B已知B的体积大于A,则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 ( )
A.MA>MB B.MA<MB C.MA=MB D.无法确定
16、已知一个SO2的分子的质量为nkg,一个SO3分子的质量为mkg,若以硫原子的质量的1/32作为原子量的标准,则SO3的分子量 (  )
A.32m/(n-m) B.32m/(2m+3n) C.32m/(3n-2m) D.(3n-2m)/32m
三、填空题
17、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氨和硫化氢气体的质量比是? ?;同质量的氨和硫化氢气体的体积比是 ;同质量的氨和硫化氢气体中所含氢原子个数比是 ;若两者所含氢原子个数相等,它们的物质的量比是 。
18、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A和B的体积之比为2∶1,质量之比为8∶5,则A与B的密度之比为 ,摩尔质量之比为 。
19、483g Na2SO4·10H2O中所含的Na+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_和SO42-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_,所含H2O分子的数目是_____________个。
20、下表是某地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请根据此表,结合初中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配料表 精制海盐、碘酸钾(KIO3)
含碘盐 20~40mg/kg
储藏方法 密封避光、防潮
使用方法 烹调时待食品熟后加入碘盐
(1)碘酸钾属于哪类物质?__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混合物”、“单质”、“氧化物”)
(2)根据含碘盐的食用方法,可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碘酸钾在受热时________________
(3)我国规定,食盐含碘量为每千克食盐含碘0.035g,相当于每千克食盐含碘酸钾________
_____g。
21、4g NaOH溶解在水中,要使Na+离子数与水分子数之比为1:100,则需水的物质的量为 mol,其溶液中有 mol OH-,中和这些OH-,需要 mol H+,
需要 g H2SO4。
22、某混合物由NaCl、MgCl2、AlCl3组成,已知Na、Mg、Al三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3:16:9,则NaCl、MgCl2和AlCl3物质的量之比为 ,含1.00mol Cl-的该混合物的质量
为 。
23、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6.72L的NO和NO2混合气,质量为11.88g,则NO和NO2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_。
24、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KOH固体,经分析知其内含水7.60%、K2CO3 2.38%、KOH90%,若将此样品1g加入到含HCl 1.679g的盐酸中,过量的酸再用KOH溶液中和,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固体是      ,质量是       g。
四、计算题
25、标准状况下15g CO和CO2的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0.08L,则此混合气体中CO2
和CO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过滤、结晶、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实际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过滤、结晶、萃取和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学会结晶、萃取和分液、蒸馏等的原理和操作。
教学过程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自学质疑:
1、初中化学学过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有哪些? 、 等。
2、萃取与分液分离原理是什么?用到哪些仪器?操作要点?(见书P19)
3.蒸馏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是什么?装置的要点(见书P20)
问题探究
1、如何对含有泥沙的粗盐进行提纯?用到哪些仪器?操作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2、现有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的混合物,请设实验方案提纯硝酸钾。
3、如何从溴水中提取溴?
知识整理:比较过滤、结晶、萃取、蒸馏等分离方法的不同,并思考还有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基础训练]
1.析出晶体后的母液在温度不变时一定是( )
A.饱和溶液 B.稀溶液 C.浓溶液 D.不饱和溶液
2.分离下列各组固体混合物时,适宜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进行分离的是( )
A.混有纯碱的CaCO3 B.碳粉和氧化铜粉 C.硝酸钾和氯化钠 D.水和醋酸
3.实验室蒸发氯化钠溶液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①放置酒精灯 ②固定铁圈 ③放上蒸发皿并加入溶液 ④加热搅拌 ⑤停止加热并用余热蒸干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
A. ②③④⑤① B. 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①④⑤ D. ②①③④⑤
4.选择萃取剂将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这种萃取剂应具备的性质是( )
不溶于水,且必须易与碘发生化学反应 B. 不溶于水,且比水更易溶解碘
C. 不溶于水,且必须比水密度大 D. 不溶于水,且必须比水密度小
6.已知丙酮通常是无色液体,不溶于水,密度小于水,沸点为550C,要从水与丙酮的混合物里将丙酮分离出来,下列方法中最合理的是( )
A.蒸馏 B.分液 C.过滤 D.蒸发
7. 回答下列问题: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里的某物质时,静置分层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水层”,试设计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
8.现有氯化钠、硫酸钡、氯化钙三种固体的混合物,试关于它们回答下列问题:
(1)若属于氯化钠固体中含有硫酸钡和氯化钙杂质,试述怎样将杂质除去。
(2)若是上述三种固体的混合物,试述怎样把它们分离开来。
第二课时 常见物质的检验
知识与技能:1.学会CO32-、Cl-、SO42-、NH4+等离子检验的原理和方法,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以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学会焰色反应检验K+ 、Na+
3.能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过程与方法:1.学会 CO32-Cl-、SO4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以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3.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现象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知观
⑵体会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1、学会Cl-、SO42-、CO32-、NH4+ 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现象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引导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问题导读:常见的Cl-、SO42-、CO32-、NH4+ 等离子怎样检验?
[知识梳理]
1.欲检验某固体中是否含铵离子,实验及判断方法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欲检验某固体中是否含氯离子,实验及判断方法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欲检验某固体中是否含硫酸根离子,实验及判断方法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许多 或 ,在灼烧时都会使 呈现特殊的颜色,在化学上叫做 ,此过程  (是,不是)化学反应。
5.焰色反应的实验方法是,首先  ,然后  ,最后还要   。
钠元素可使无色火焰呈 色,钾元素可使无色火焰呈 色,但观察钾使火焰变色情况时,需要透过  进行观察。
6.现代化学也可借助一些仪器来分析化学物质的组成,如测定物质中是否含C、H、O、N、S、Br等元素可用 ,测定有机物中的某些基团可用 ,测定物质中含有哪些金属元素可用  。
例题分析:
例1. 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用一种试剂通过化学反应区别开的是(  )
A. MnO2、、CuO、FeO    B. (NH4)2SO4 K2SO4、NH4Cl
C. AgNO3、KNO3 、Na2CO3   D. Na2CO3、NaHCO3、K2CO3
例2. 对一份稀溶液作初步分析发现,溶液无色、澄清,其中可能含有SO42-、Na+ 、
CO32- 、H+ 、NO3- 、HCO3-、Cl- 等离子中的若干种。然后又做了如下实验,以确认这些离子是否大量存在。
(1)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试纸显红色;
(2)取2毫升溶液,用氯化钡和稀硝酸进行检验,结果生成了白色沉淀;
(3)对(2)中所得混合物充分静置后,取上层清夜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结果又生成了白色沉淀,试回答下述问题:
(1)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
(2)上述实验操作中,有错误的步骤是(填写代号) ,对错误的改正方法是

(3)按上述操作,还不能肯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 。
巩固练习:
1.已知硫酸中含有下列微粒:H2O、H+、SO42-,某同学欲证明其中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H+,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稀盐酸和稀硝酸分别与石蕊试液作用 ②向滴有石蕊的稀硫酸中加入NaOH溶液,并观察颜色 ③向水中滴入石蕊试液 ④ 向硫酸钠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 其中能证明是H+使石蕊变色的实验是( )
A.①和③结合  B.③和④结合  C.只②  D.只①
2. 用PH试纸测定某无色溶液的PH时,规范的操作是(  )
A.将PH试纸放入溶液中,观察其颜色变化,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B.将溶液倒在PH试纸上,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C.用干燥的洁净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D.在试管内放少量溶液并煮沸,把PH试纸放在管口观察颜色,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3.某试样中加入稀硫酸时有气体放出,下列关于该试样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该试样一定为碳酸钠   B.该试样一定是碳酸盐
C.该试样一定为弱酸盐   D.该试样不一定为盐类
4.下列关于加碘食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某食盐溶液中加入淀粉不显蓝色,它一定不是加碘食盐
B.加碘食盐中是加入了碘化钾
C.加碘食盐中是加入了碘酸钾
D.所有人食用加碘食盐都没坏处
5.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Cl ,Na2SO4 , BaCl2和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成分,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1)将此白色固体取样,溶解于水,有白色沉淀生成;(2) 过滤出沉淀并将沉淀移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沉淀完全溶解并有气体生成。(3)向上述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分析:该白色固体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一定不含的物质是 ,不能确定的物质是 。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三课时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能够对溶液进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分析,并将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进行比较分析,并建立相互联系。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解题归纳以及计算和理解的能力。
教 学 重、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及相关计算。
教学过程:
【问题导读】
什么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什么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知识探究】
知识点1 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1.概念:以单位体积 中所含 的 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符号是 ,常用单位是 。
2.数学表达式:
【小试牛刀】
1.0.1mol/L 的苛性钠溶液的含义是 。
2.2mol 硫酸钠配制成200 mL溶液,该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3.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硫酸溶液500 mL中含有硫酸的质量为 。
知识点2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典型例题】具体题目见课本P23,写出具体的计算步骤。
【举一反三】
具体题目见课本P23 “问题解决”。
将1.204×1022 个氯化氢分子溶于水配成1000 mL 盐酸溶液,求此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将标准状况下44.8 L 氨气溶于水配成500mL 氨水,求此氨水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能力提高】
1.市售浓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98%,密度是1.84g·cm-3,计算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2.试着总结一下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巩固练习】
1.与100mL 2mol/L的AlCl3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是 ( )
A、3ml 2mol/L的NaCl溶液 B、50ml 4mol/L的FeCl3溶液
C、200ml 1mol/L的HCl溶液 D、50ml 3mol/L的BaCl2溶液
2.在4℃时向100mL水中溶解了22.4 L HCl气体(标准状况下测得)后形成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 B、所得溶液的体积为22.5L
C、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因溶液的密度未知而无法求得
D、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溶液的密度未知而无法求得
3.VmL硫酸铁溶液中含wgSO42-,取此溶液0.5VmL,用水稀释成2VmL.则稀释后的溶液中Fe3+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250w/48v B、250w/72v C、125w/36v D、125w/72v
4.等体积硫酸铝、硫酸锌、硫酸钠溶液分别与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反应。若生成的硫酸钡沉淀的质量比为1︰2︰3,则三种硫酸盐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比为 ( )
A、1︰2︰3 B、1︰6︰9 C、1︰3︰3 D、1︰3︰6
5.用20g氢氧化钠配成25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从中取出5mL溶液,加水稀释为100mL,则稀释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在这100mL溶液中含NaOH的质量为 。
6.取50.0 mL Na2CO3和Na2SO4的混合溶液,加入过量BaCl2溶液后得到14.51g白色沉淀,用过量稀硝酸处理后沉淀量减少到4.66g,并有气体放出,试计算:
(1)原混合液中Na2CO3和Na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
(2)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能力提升】
1.将标准状况下的V L HCl溶于1000 g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为p g/cm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2.浓度为14%的KOH溶液加热蒸发掉100g水后变成28%的KOH溶液80mL,则后者溶液的浓度可能是 ( )
A、6mol·L-1 B、6.75mol·L-1 C、6.25mol·L-1 D、无法计算
第四课时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巧。
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方法,并且可以初步进行实验误差分析。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重、难点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教学过程:
【问题导读】
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通常需要那些实验仪器?哪些玻璃仪器?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通常要有哪几个步骤?
【实验探究】
1.介绍容量瓶及其使用方法
容量瓶是用于配制 体积 浓度的溶液的容器,在使用之前必先 。其瓶颈上有一道 ,瓶壁上标有 和 ,此三者的含意是 。所以,在配制溶液过程中,热或冷的溶液一定要  后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
具体内容见课本P24 “活动与探究”
主要实验步骤有 、 、 、 、 。
【交流与讨论】
(1)能否将溶质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为什么?
(2)洗涤液如何处理?
(3)加水至刻度线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能否在加水?
(4)最后定容时不小心超出刻度线,如何处理?
(5)在配制过程中使用玻璃棒几次?作用分别是什么
(6)分析并归纳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注意事项。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典型例题】具体内容见课本P25 例5,写出具体计算步骤。
【练一练】具体内容见课本P25 “问题解决”, 写出具体计算步骤。
【能力提升】
现有18mol·L-1 的浓硫酸,要配制100mL 1mol/L的稀硫酸,你该如何操作
需要哪些实验仪器 请写出实验步骤。
【巩固练习】
1.在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中,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使用容量瓶前检查它是否漏水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配液润洗
C.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固体,把称好的试样用纸条小心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接近刻度线2-3cm处,用滴管滴加蒸馏水到刻度线
D.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液体,用量筒量取试样后直接到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接近刻度线2-3cm处,用滴管加蒸馏水到刻度线
2.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把1mol NaCl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
B.把0.1molNaCl投入1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充分振荡后,浓度为1mol/L
C.把7.4gCa(OH)2放入烧杯并加水搅拌冷却后全部转接到100mL容量瓶并加水至刻度,浓度为1mol/L
D.需要480mL0.1mol/L的Na2CO3溶液,应选用500mL容量瓶
3.在无土栽培中需用浓度为0.5 mol/L NH4Cl溶液、0.16 mol/L KCl溶液、0.24mol/LK2SO4溶液作为培养液,若用KCl、NH4Cl和(NH4)2SO4三种物质来配制1.00L上述营养液,所需三种盐的物质的量是(  )
A. 0.4mol、0.5mol、0.12mol B. 0.66mol、0.5mol、0.24mol
C. 0.64mol、0.5mol、0.24mol D. 0.64mol、0.02mol、0.24mol
4.实验室欲配制100mL0.5mol/L的NaOH溶液,配制过程中的下列做法会使所配浓度偏高的是 ,偏低的是 ,无影响的是 。
A.称量NaOH固体时,放在烧杯中且称量较慢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称量NaOH固体时,砝码与药品位置颠倒(没用游码)
D.溶解搅拌时,溶液溅到烧杯外面 E .移液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F.移液时,忘记洗涤烧杯内壁 G .移液时,有少量溶液流到容量瓶壁外
H.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再用胶头滴及将过线的液体吸出
5.某实验中需要93mL 1 mol/L Na2CO3溶液,实验室中只有Na2CO3·10H2O晶体,试计算需要此晶体的质量。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历史的了解,认识假说、实验等科学方法在人类探索原子结构奥秘过程中的作用。
2、了解钠、镁、铝等活泼金属元素和氟、氧等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情况,知道这类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常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电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
【问题导读】(预习教材,提取教材关键信息,记下发现的问题,准备参与“合作探讨”)
原子结构模型是怎么演变的,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我们得到的启迪是什么?
【主干知识】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学说
他认为万物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微粒即________构成的,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2、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
英国科学家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的创始人。他认为物质由_________组成,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割,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保持本性不变。
3、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他认为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___________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4、卢瑟福的带核原子结构模型
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指出原子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的,_______________带正电荷,位于_________________,他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__________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作高速运动。
5、玻尔的轨道原子结构模型
丹麦物理学家指出: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内一定___________上绕核作高速运动。
6、电子云模型(现代原子结构学说)
现代科学家根据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规律,提出用量子力学的方法描述核外电子运动,即用_____________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讨论:原子核外电子运动与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有什么不同?
电子运动的速率是 ________m/s,因此我们不能同时准确的测定______________和
。研究电子运动规律只能用统计的方法,即统计电子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出现的机会,将其想象成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着原子核并形象的称之为电子云。电子云密度大小代表 。
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的划分
电子层(n):1、2、3、4、5、6、7……
电子层符号:
离核距离: 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
能量高低: 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先排布在能量 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及外从能量 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 的电子层排布。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n为电子层)。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 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 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 个。
3、稳定结构与不稳定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目为 个电子(只有K层为最外层时为 个电子)的结构为相对稳定结构。
4、离子结构示意图:画出下列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Mg2+ F-
Ca2+ S2-
【精彩例题】
1、已知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氧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为,下列原子中,与氧元素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
氖 碳 镁 硫
A B C D
2、 表示某带电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则可用它表示的阳离子共有( )
  A.1种 B.3种 C.4种 D.5种
【达标提高】 (一看就懂,一做就会)
万丈高楼平地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自从下列哪项发现或学说开始,化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科学( )
A.阿伏加德罗提出原子——分子学说  B.拉瓦锡确定空气的组成
C.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D.汤姆生发现电子
2.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引起整个化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3.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开创“飞秒(10-15s)化学”新领域的科学家泽维尔,诺贝尔奖委员会对该技术的评语是:“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测到的是( )
A.原子中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B.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粒子的形成      
D.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粒子的分解
4. 首次将量子化概念应用到原子结构,并解释了原子稳定性的科学家是( )
A.道尔顿 B.爱因斯坦 C. 玻尔 D. 普朗克
5. 在饮用水中添加含钙、镁、锌、硒等的矿物质,可以改善人体营养,增强体质。其中的“钙、镁、锌、硒”是指( )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
B.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7.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铅笔不含铅 B.水银不含银 C.白金不是金 D.火碱不是碱
8. 下列现象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是( )
A.100 mL水和10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
B.打开盛装浓盐酸瓶盖,浓盐酸逐渐减少
C.气态氧在加压降温时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
D.在1000℃时,甲烷可分解为石墨和氢气
9. 下图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 )
A. B. C. D.
10.氢原子的电子云图中的小黑点可表示( )
A.表示每一个电子 B.表示电子个数的多少
C.表示电子离核的远近 D.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机会的多少
11.下列各原子构成的单质中,能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有( )
A.原子核内没有中子 B.L电子层上有4个电子
C.没有N层,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 D.M电子层和K层上的电子数相等
12.在原子的第n电子层中,当它属于最外电子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与(n-1)层相同,当它属于次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比(n+1)层多容纳10个电子,则此电子层是( )
 A.K层 B.L层 C.M层 D.N层
13. 许多科学家在化学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其中,研究空气成分,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结论的科学家是 ,提出分子概念的科学家是 ,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的科学家是 ,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
14.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某一阶段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描摹,按现代向过去顺序排列为: 原子模型、汤姆生原子模型、 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玻尔原子模型。
15.有A、B、C、D四种元素,A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元素的原子其M层电子数比L层少1个电子;C元素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D元素的原子失去1个电子,所得到的微粒都具有与氖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四种元素的名称分别是A B C D
(2)画出A离子、C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登高望远】(跳起来,摘下丰收果)
16. 在1911年前后,物理学家卢瑟福把一束变速运动的α粒子(相对原子质量约为4的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质子粒),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他惊奇地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由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而成的金箔,竟能让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像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发生偏转,或被笔直地弹回。根据以上实验现象能得出关于金箔中Au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试写出其中的三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分标准答案:
【精彩例题】
1、D 2、B
【达标提高】
1、C 2、A 3、A 4、C 5、D 6、D 7、D 8、D 9、C 10、D
11、C 12、C
专题一: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的构成
【问题导读】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原子可以再分,它是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呢?
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为“某原子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C-12原子指的是什么原子?
【主干知识】
构成原子的微粒及其性质
构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电性和电量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 1/1836 1.007 1.008
2.构成原子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原子 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子数+中子数(A) 相对原子质量
F 9 10 18.998
Na 11 12 22.990
Al 13 14 26.982
若用X表示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的质量数,用 表示表格中原子组成分别为:
重要关系式:
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离子:
离子电荷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Z)=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阳离子的电荷数
质子数(Z)=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阴离子的电荷数
3.同位素
(1)元素
(2)核素
(3)同位素:
(3)同位素应用:
【课堂练习1】我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开发月球新能源 ,10t 就能满足我国一年所有的能源需求。下列关于 说法正确的是( )
A、质子数为3,电子数为3 B、质子数为2,电子数为2
C、质子数为2,电子数为3 D、质子数为3,电子数为2
【课堂练习2】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微粒符号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质量数
40
18 20
16 18 32
【达标提高】(一看就懂,一做就会)
一、选择题:
1.据报道,最近中科院的有关专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镨元素的一种新的同位素 ,它的中子数为( )
A、330 B、91 C、239 D、148
2.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 ,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同位素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为( )
A、136 B、50 C、86 D、222
3.1996年2月,德国达姆斯特重离子研究所合成出当时最重要的人造元素,它是由 撞入一个 的原子核,并立即释放出一个中子而产生的一种新元素的原子。该元素的原子核内所含有的质子数是( )
A、111 B、112 C、113 D、114
4.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第114号元素的原子,该原子的质量数为289,存在时间达到30秒,这项成果具有重要意义。该原子的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 )
A、61 B、114 C、175 D、289
5.某微粒用 n+,下列关于该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含质子数= A-n 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 D、质量数=Z+A
6.与OH—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微粒是( )
A、NH3 B、HF C、NH2— D、F
7.已知An+离子有m 个电子,它的质量数为A,则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 )
A、m+n B、A-m+n C、A-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