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掌握分子的特性、以及应用。
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2、衣柜中樟脑片为什么不见了?
3、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花的香味?
P49实验3-2:
小结: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
---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
一、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
我们知道:
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溶解后的糖。
分子的特性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一、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
P50 活动与探究
结论:
溶液变红
氨水有刺激性气味
酚酞溶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遇浓氨水变红色。
蒸馏水中加入酚酞的现象
再加入浓氨水的现象
无现象
烧 杯 A 烧 杯 B
现象
解释
溶液逐渐变红。
溶液不变色。
氨分子运动进入 A 烧杯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思考: 实验观察到什么
现象 得到什么结论
氨分子没有运动到B烧杯中,
一、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
分子的特性之二:分子在不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
一、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
实验: 50mL酒精与50mL水的混合
思考:为什么1+1≠2
分子的特性之三:分子间有间隔
(气体的分子间间隔最大,容易压缩;
固体的分子间间隔最小,难压缩。)
思考:用分子的观点来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
3、物质为有何三态的变化?
4、夏天给自行车充气能不能充得太多?
分子在不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快
分子间有间隔
不能,受热膨胀,分子间隔增大,车胎容易爆胎
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
氧气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一个氧气分子是由二个氧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分子是由氧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的。
小结:
1、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
---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2、分子的特性: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巩固分子的特性的应用。
2、认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分子、原子的定义、区别、联系
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析下列问题:
1. 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2. 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3.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4.25c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
0.024Cm3的钢瓶中。
复习
1、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
---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2、分子的特性: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二、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
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和水在电解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的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讨论P51:
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有什么不同?
水
水蒸气
加热
通电
水
氢气
氧气
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的变化,仅仅是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它们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 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分子,新的分子构成了新的物质,它们的化学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没有生成新的分子.
生成了新的分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
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2、混合物和纯净物
讨论P51:
2、如图分析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
分子、原子的联系: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可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分子由原子构成
结论: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物质不同,化学性质不同;同种物质的分子
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重新组合
O
H
H
O
H
H
水分子
(H2O)
氧分子
(O2)
氢分子
(H2)
O
O
H
H
H
H
O
O
H
H
通电
H
H
分为氢原子和氧原子
电解水:
结论: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课堂练习
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这说明了( )
A分子可再分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隔
2、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
A、碘受热升华 B、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
C、铁矿石磨成粉末 D、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
B
D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而原子不运动
4、关于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B、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C、只要分子不改变,物质就不会变化
D、分子小到肉眼看不见,但真实存在
C
C
5.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分子大,原子小。
2、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则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3、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要大。
4、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6.根据下列的图形给物质分类(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纯净物、化合物
纯净物、单质
混合物
纯净物、单质
本课题小结: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二、分子的特性:
1、分子很小,质量很轻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原了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本课题小结:
四、分子、原了的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
不可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分子;
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素材
沙溪中学 邓雪英
早在公元500年前,印度哲学家就认为物质是由最小的质点构成的,这种质点又由比它本身还小的和不能再分割的某些质点所组成。而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却认为宇宙万物皆由大量极微小的、硬的、不可穿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所组成,他称这些粒子为原子(希腊文“不可分割”)。
到了中世纪后,原子概念受到了不少科学家的重视。随着生产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原子学说也得到了发展。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1766~1844)。首先研究了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于1806年发现的有趣结论: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都成一定的整数比(定比定律),例如1克氢和8克氧化合成9克水,假如不按这个一定的比例,多余的就要剩下而不参加化合。道尔顿自己又发现:当两种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具有两种以上时,在这些化合物中,如果一种元素的量是一定的,那么与它化合的另一种元素的量总是成倍数地变化的(倍比定律)。
为什么元素间的化合总是成整数和倍数的关系呢?道尔顿丰富的想象力,给他以激励。他感到,这一事实暗示物质是由某种可数的最小单位构成的。于是,道尔顿把这些事实总结概括加以分析,提出了关于原子的著名论断:物质是由具有一定质量的原子构成的;元素是由同一种类的原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由构成该化合物成分的元素的原子结合而成的;原子是化学作用的最小单位,它在化学变化中不会改变。
道尔顿的原子论同过去的原子论相比,已有雄厚的科学依据。但是,道尔顿的原子论提出以后,在新的实验事实面前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矛盾。
1809年,法国科学家盖·吕萨克发现,在气体的化学反应中,在同温同压下参与反应的气体的体积成简单的整数比;如果生成物也是气体,它的体积也和参加反应气体的体积成简单的整数比(气体反应定律)。例如,两公升的氢和一公升的氧化合时,生成两公升的水蒸汽。盖·吕萨克想,如果不论哪种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在相同体积内部含有相同的原子数,不就可以用道尔顿的原子论解释气体反应定律了吗?
这样,经过不同国家的许多人的努力,才逐步地建立了原子分子学说。
这个学说认为:(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留原物质性质的微粒。例如,糖溶解在一杯水里,糖分子遍及全杯水,水就有了甜味。(2)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则是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粒子,它已失去了原物质的性质。例如,我们平时食用的食盐(氯化钠)的分子是由钠原子和氯原子组成的,氯是有毒的,显然食盐的性质与氯和钠的性质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完全无害的元素碳和氮,组成的化合物却可以是剧毒的气体氰(CN)化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整体规划
沙溪中学 邓雪英
一、整体内容分析
在学习第三单元之前,我们已经了解化学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基本操作,并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熟悉了空气的成分,特别是氧气的性质和制法。作为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学习当然要体现初中化学知识的连续性和综合性,既要认识实验探究思路的一致性: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数据分析及实验误差分析等;也要了解相关化学概念的异同对比和综合运用:如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及含氧化物的区别和联系等。从社会要求注重理解本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内涵,然后归纳出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本单元的特点是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紧密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的内容之中。从知识结构上看,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从社会学角度认识水,包括水在自然界的作用、水资源状况及其保护等;二是一些化学基本概念;三是几项化学实验操作。
本单元有4个课题:
课题1《水的组成》: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分析水的组成;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重要概念;了解氢气的性质及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等拓展性知识。其中电解水实验的原理、装置、实验数据分析将是历年中考试题考查的重点。
课题2《分子和原子》:认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比较及性质特征;能够运用分子的观点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会用分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能通过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分析问题。
课题3《水的净化》: 能较深刻地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及通常的净化步骤;能熟练掌握过滤和蒸馏操作;能区分明矾、活性炭和漂白粉等物质的净水原理;能鉴别出硬水和软水以及常见的软化水的方法。
课题4《爱护水资源》了解地球水资源的概况;了解水污染的原因;掌握节约水资源的措施和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二、学生分析
通过小学科学,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不仅知道水是我们身边存在的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对水的物质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但关于水的组成,学生是完全陌生。在生活中学生对于饮用水的来源是有了解的,对硬水、软水在生活中的危害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两者的区别、以及水的净化过程和方法是不太了解的。不过在已学的知识中已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断,但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
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接着又认识了另一种物质身边的化学物质“水”,并学习了水的组成、性质及净化,最后展开“爱护水资源”这样一个社会课题,不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水资源状况”一方面说明水资源的丰富,另一方面又说明水的短缺,学生可能不会辩证地看待这两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来认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本课题的难点。
因此学习本单元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练结合等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能明确说出水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理解单质和化合物,能区分已学物质中的单质与化合物;
2、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4、知道地球上水的存在和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掌握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水的介绍,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观念;同时通过物质分类的学习,正确认识物质和世界,形成正确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的欲望;在课堂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4、增强学生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内容】
1、通过电解水实验认识水的组成;了解人与水的关系,经及人在其中的能动作用。
2、分子、原子、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化学概念的建立。
3、了解硬水、软水的区别;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方法。
【难点内容】
1、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判断
2、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3、初步学会过滤的实验操作技能。
五、教学理念、内容、模式与方法说明
【教学理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本节的教学上做如下的尝试:
1.注重以生为本,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由实验的过程,到重难点的突破,教师始终关注每位学生,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完成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与合作者,只有完成这样的转换,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实践能力。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本节课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形成学习化学的亲身体验,进而内化为化学思维方式及化学观念,尽力做到使学生感悟到、体验到、经历到和收获到,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学习内容】
1、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及结论
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分;
3、分子、原子的定义及区别;
4、利用分子、原子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变化;
5、掌握过滤的基本操作,学会区分软水与硬水;
【学习层次及教学模式的选择】
知识点 基础知识 知识联想 综合提升
水的组成 水的组成 单质、化合物、氧气、氢气、水的性质 物质的简单分类
分子和原子 分子、原子的概念 分子、原子的特点、区别和联系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客观事实
水资源 硬水和软水;水污染的原因、危害和治理 硬水、软水的区别;硬水的软化 混合物的分离
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探究 过滤、蒸馏;电解水实验 电解水实验探究 探究物质组成元素的方法
【学习预期成果】
1、学生通过探究总结出电解水的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及定义。
2、学生能运用知识解答有关生活中各种现象
3、学生自学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能力有所提高
对本章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引导启发式、讨论法、边讲边练等方法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变化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释反思—交流应用”的程序来探究。整个设计不仅注重了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注重了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次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使每位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融入到课堂中,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化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真正做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中考分析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以及水的组成、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水的污染与防治等内容是本单元考查的重点;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如:吸附、沉淀、蒸馏也是本单元考查的重点内容。有关本单元的内容多以联系现代科技成果、生活生产实际的选择题、填空题等题型出现,有关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开发及分子的基本性质是开放性简答题及探究题命题的热点,是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较好题材。
七、本单元课时安排
课题1…………………………………………………………………1课时
课题2 …………………………………………………………………2课时
课题3 …………………………………………………………………1课时
课题4 …………………………………………………………………1课时
单元复习 ………………………………………………………………1课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学建议
沙溪中学 邓雪英
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对初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有些抽象、难明。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难于掌握,难于应用。如何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如何使学生掌握好分子、原子的知识,如何使学生运用好分子、原子的知识,教学中我们可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
教材中例举了一滴水中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1.67×1021这个数是个什么概念?学生比较难理解,可以通过计算,让学生体会到分子的大小:以全世界人口60亿计,那么1.67×1021是60亿的多少倍?
分子、原子这些名词学生虽然在生物和物理上已听说进,但并没建立这些概念。对这些微观的粒子感到陌生,感到抽象,感到难于理解甚至怀疑。通过对课本两幅-----苯分子的及在晶体硅表面移走硅原子获得当今最小的两个汉字“中国”。这两张图片的讲解,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打消怀疑的思想。
教材中安排了一个品红扩散的演示实验和一个浓氨水挥发的学生实验。演示品红扩散实验的效果差,只能是前几行的学生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建议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实验过程进行实物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品红的扩散。从而为学习分子、原子的知识奠定事实基础。
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最好以投影的方式投影出来,引导学生去认知、去分析、去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情况是肉眼看不到的,但通过图片就可使这些微观的东西以宏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变得直观,变得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学了分子、原子的知识不要只停留在解释几个实验现象和事例上。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现象和问题可用分子、原子的知识来解释。例如:走到加油站附近可闻到汽油味,走到花店附近可闻到花香味,打开香水瓶会闻到香水味,走到面包店、麦当劳、肯得基会闻到相关的气味……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再如:气体加压时体积缩小,减压时体积增大;物体受时体积彭胀,遇冷时体积收缩;不同液体混合时体积不能相加……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隔。不惜时间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给予启发式地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去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知识的力量。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这些概念学生已在前面建立,但前面是从宏观方面建立的,如何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这些概念,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口头汇报。让错误的观点,错误的认识,错误的理解全部暴露出来,让学生去争论,让学生去评说,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过通学生的讨论、争论、评说,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
学完本课题后可向学生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见而又有趣的问题:如湿衣服在阳光下为什么比在阴凉处易干?相同条件下,为什么汽油比水挥发得快?生活中有无象汽油一样能“挥发”的固体。铁和石头为什么不“挥发”?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索和查阅资料,学生会进一步认识到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与分子本身的大小有关……等等,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堂小测
1、水是生命之源,下列生活中的“水”能看成纯净物的是 ( )
A海水 B矿泉水 C糖水 D部分结冰的蒸馏水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C.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化合物 D.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3.为了让灯泡通电发热时,消耗灯泡内的氧气,达到保护钨丝的目的,通常在白炽灯泡里的玻璃柱上涂有一层物质,该物质是 ( )
A.红磷 B.氧化汞 C.二氧化锰 D.氯酸钾
4、 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 )
A 易溶于水 , 密度比空气小 B 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C 易溶于水 , 密度比空气大 D 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5、臭氧(O3)主要分布在离地面l0 km~50 km的高空,形成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臭氧属于 ( )
A.混合物 B.单质 C.化合物 D.稀有气体
6、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
水 氢气 氮气 氯酸钾 锰酸钾
7、某班兴趣小组用一瓶泉水进行有关探究:一组同学用右图的装置进行了水的性质的实验,请根据图回答:
(1)电源中A为_____极,B为______极,
C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能_______________,气体名称是_____,
D试管收集到的气体能_______ __ __,气体名称是_______。
(2)根据以上实验事实该同学能得出的结论是:
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3)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 __ _____。
8、现有铁丝, 氮气, 二氧化碳, 氧化镁, 高锰酸钾, 汽水, ⑦冰水混合物⑧石灰水等8种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 __. (填序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自然界的水》教学总结
沙溪中学 邓雪英
水虽然是教师和学生都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而本单元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陌生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实验内容及特点的研究,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一、实验内容
(1)《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氢气的验纯。
(2)《分子和原子》: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活动与探究氨气的运动;家庭小实验:1+1是否一定等于2。
(3)《水的净化》:过滤液体;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制取蒸馏水;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
二、实验内容的特点
(一)实验选材的生活化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化学知识渗透在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弥补学生所学知识及社会生活经验的不足,教材充分发挥了实验的作用。如课题2,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水在常温下的挥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再如课题3中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从生活用水的角度引出过滤和蒸馏等实验操作的学习。实验的生活化还体现在实验用品上,如课题2中“家庭小实验”利用黄豆与绿豆、水与酒精等体积相混合探究“1+1是否一定等于2”;课题3中利用饮料瓶、纱布、砂石等自制简易的水的净化器。
(二)实验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能力的培养是与活动密切相关的,在化学学科中,实验是最主要的活动手段。本单元的实验内容编排,改变了以往主要由教师演示为主,辅以少量重复性的学生实验的格局,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倡导课堂实验由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的原则;扩充了趣味性较强的家庭小实验,如自制简易净水器,乙醇与水的混合等;增加了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活动如氨的扩散,过滤液体;首次尝试了以习题的方式呈现实验,如证明植物体内含水,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的能力,树立大胆探索的意识。上述四种呈现方式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体现了学习活动的渐进性。
(三)强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应用价值
正确的操作是顺利完成化学实验的基本保证。以往的初中化学教材侧重于让学生提前训练,从而与相关化学知识脱节,造成学生失去兴趣。本单元则一改上述安排,如课题3从水的净化角度,按照除杂质的顺序安排了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发等实验,将基本操作与生活中水的净化过程联系起来,把硬水、软水和硬水软化知识作为含可溶性杂质水净化的例子,与蒸发操作结合起来,从而使实验基本操作不再单调、枯燥,体现出实验操作在化学与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四)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现代教学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本单元的实验安排很好地把握了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关系:首先是增加了探究性实验,并且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突出对实验中某一过程而非实验全过程的探究,如关于分子不断运动的活动探究,首先做一个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的试验作为知识铺垫,然后再试验分别将盛有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两个烧杯放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观察现象,并探究得出变化的原因是分子不断运动。家庭小实验先以日常生活中的1体积黄豆和1体积绿豆混合时总体积小于2体积的宏观现象作为铺垫,再试验酒精与水等体积混合后的总体积是否等于两者原体积之和,由此设想到乙醇和水的分子大小不同,分子间有间隙,二者混合时,分子运动使有些空隙被挤占了。另外,教材通过在验证性实验中融入探索和研究的成分,来增强验证性实验的探索性和研究性。如在观察并分析了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后,结合前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的概念,安排了“讨论”: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组“讨论”是学生在实验基础上认识水的组成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中间过程,学生能从中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并养成在观察基础上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三、教学中的建议
(一)水的组成
探讨水的组成,课题实验“水的电解”在教学中应起到以下作用:①正确显示水通电后的现象,验证产物,在此基础上探究推断水的组成;②与实验前后的点题史实及课题讨论相呼应,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对陌生的科学问题产生兴趣和亲近感,激发学生的思维;③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④使学生在亲手实验中掌握检验氢气的操作规范。
实验习题──设计实验证明植物体内含有水,不要对学生有任何限制,学生一般都能经过独立思考选择合理的实验用品、操作步骤和方法并实际操作。可用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的这种尝试和探索。
(二)分子和原子
实验插图“水为什么会减少”能使学生首先回忆起一些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结合“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自然地引出历史上的科学家对这些现象的思考──物质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紧接着实验插图“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则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分子或原子微粒的存在,并与前面的史实呼应,使学生体验到人类科技的发展成果。实验探究“氨的扩散”应达到: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②在学生亲身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步骤2中密闭容器外盛酚酞试液的B烧杯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使学生关注科学实验及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及其设计,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三)水的净化
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的实验基本操作,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新教材的编排优势,紧紧围绕水的净化问题逐步展开,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操作技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沙溪中学 邓雪英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现就对本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以下几点反思: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为了引入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上课前我采用向学生手上滴上酒精、向教室中喷洒花露水,学生都能够从物理的角度解释酒精、香水挥发了,我们能够感受到凉意、闻到香味,却看不到,这是为什么?由这个问题引出物质都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这样处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本课是学生从宏观世界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的开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感悟微观粒子的特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比如说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是否等于200ml这个问题,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一碗黄豆和一碗小米混合来感知,但进入微观粒子世界,就很难去给学生说明,加上学生缺乏想象力,因此利用Flash播放水分子进入乙醇分子的空隙,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分子间有间隔。
(三)演示实验的直观性。本课我准备了几个演示实验,比如:品红的扩散、浓氨水遇酚酞变红以及压缩气体。品红扩散我做了改动,补充为热水和冷水中的对比实验,学生明显看到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扩散快,由此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结论。浓氨水滴入酚酞变红,实验现象明显,由这个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浓氨水与酚酞不接触是否能变红?气体的压缩,我准备了2支一样的针筒,原本是叫一名学生上讲台来做压缩气体和压缩液体,但授课中我自己操作了,而且只做了气体的压缩,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显得非常呆板。
总之,本课有成功之处:①通过实物投影使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奠定了基础。
但也有失败之处。课后认真通过看光盘发现自己的语言、教态、教学组织等一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提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臭氧(O3)主要分布在离地面l0 km~50 km的高空,形成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臭氧属于 ( )
A.混合物 B.单质 C.化合物 D.稀有气体
2、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
A. 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B. 分子运动,原子不运动
C.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D. 分子间有间隙,原子间无间隙
3.中秋节在桂花园中赏月,我们能嗅到桂花香。这个事实能说明( )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C.分子具有质量 D.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5.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氧离子 D.氧气
6.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水原子 C.氢、氧两种原子 D.以上都不是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8.小明做了一个梦,梦幻自己能缩身,甚至能缩小到分子大小,他到水世界旅行一趟,并报告了见闻。他的报告不正确的是( )
A.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水分子之间有间隙
C.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构成
D.电解水就是把水中的氢气和氧气分离开来
9.将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在一起,总体积 100m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 。
10、请用序号填空:A、水分子 B、氢气分子 C、氧气分子 D、氢原子
E、氧原子 F、物理 G、化学
1)氢气是由_____构成, 水是由______构成, 在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______没有改变。
2)在水电解过程中,___分解成___和___ 。他们再重新组合,分别构成了_ 和_ _。
3)水变成水蒸气是 _______变化,电解水是_______变化。
11、用化学符号表示:
水______、氢气______、氧气______、五氧化二磷______、氯酸钾________.。
四氧化三铁 、高锰酸钾______、氮气______、二氧化硫______、
以上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练习
知识要点:
一、物质的构成
物质是由 、 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 构成,如氧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 构成,如稀有气体和金属等直接由原子构成。
二、分子的基本特征(原子)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
2、分子在不断地 ,而且温度越 ,它们的运动速率越 。
3、分子间有 ,而且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最 ,固体分子间的间隔最 。
4、分子是由 构成的,如1个水分子( )由 个氢原子和 个氧原子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由 个碳原子和 个氧原子构成。
5、同种分子(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原子)化学性质不同。
三、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
1、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 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 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2、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中,由 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 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四、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 ,物质的分子本身 ;在发生 ,物质的分子本身 ,变成别物质的分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五、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区别
1、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 变化中的 。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 ,而原子 ,只是重新组合成 。
4、注意: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第三单元 自然界中的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小测
姓名 班级
1、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C、这两个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D、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已进入操纵原子的时代
2、王安石有一咏梅古诗:“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为什么在远处就知道不是雪,请用分子的性质解释( )
A、分子的体积很大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分裂成原子 D、分子的质量很大
3、往10 mL酒精中加入10 mL水,充分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小于20 mL,其主要原因是( )
A、酒精挥发了
B、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分子与水分子互相作用挤占了分子间的空隙
C、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使酒精分子和水分子都变小
D、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结合生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变成水蒸气时,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而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B、空气里的氧气分子与由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的氧气分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C、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硫分子和氧分子都发生变化,结合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
D、蔗糖放入水中很快就见了,这是由于蔗糖分子不断运动,脱离了糖块而扩散到水分子中间去的缘故
5、下列有关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一种粒子构成的 B、分子是保持物质物理性质的最小粒子
C、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
6、化学变化中,必然会发生改变的是( )
A、分子的种类 B、原子的质量 C、原子的种类 D、原子的数目
7、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分子间有距离,原子间没有距离 D、固态水中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8、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原子 B、氧气 C、氧分子
9、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分子 B、碳原子 C、碳原子和氧原子 D、二氧化碳分子
10、品红扩散的实验证明了( )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C、分子是看不到的粒子 D、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11、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C、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12、下列过程中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的是( )
A、酒精灯忘记帽,长时间酒精变少 B、将蔗糖溶入水中形成有甜味的糖水
C、煮饭时,火过猛饭被烧焦 D、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小于200ml
1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不同点是( )
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原子不是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D、分子间有间隔而原子间没有间隔
14、下列变化能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是( )
A、冰融化 B、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C、硫磺块研磨成硫粉 D、加热氧化汞得到汞
15、联线
现象 解释要点
(1)墙内开花墙外香 A、分子在不断运动
(2)温度计能指示气温的高低 B、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
(3)水电解后变成了氢气和氧气 C、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色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16、.如果用“●”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 )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
17、如下图,在一个透明密封的容器内,盛有一定量的红棕色溴蒸气。将活塞从A处推到B处时,看到的现象是 ,活塞在外力作用下能从A处推至B处说明了溴分子间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题2《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
沙溪中学 邓雪英
一、课题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同时,本课是的学习将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氨的扩散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的现象作出具体的解释。
同时教材还设计了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四、教学方法: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
六、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七、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3、分子之间有间隔。二、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质
八、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人们 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这 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板书] 第三单元 课题2 分子和原子[动画模拟] 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进入情景,思考桂花“飘香”是什么原因?猜想:…… 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初步形成微观粒子的行为想象,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话题,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问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生活体验和模拟动画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启发诱导 探索新知归纳小结 巩固提升 一、分子[思考问题1] 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那这些微小粒子都有些什么样的特征(基本性质)呢?[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板书]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演示实验一: 演示实验二: [思考问题2]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板书] 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思考问题3] 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演示] 品红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扩散实验。[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迁移运用一] 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探究活动二】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演示] 用带刻度的长玻管做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的实验。[演示] 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板书]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这一现象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吗?[思考问题4]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实验探究] 气体和液体的压缩性比较 [结论] 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利用分子间隔距离可以改变的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探究活动三】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动画模拟] 水→水蒸气 水→氢气+氧气[板书]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思考问题5] 水通电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也各不相同,氧气能助燃,氢气能燃烧,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分析推理]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二、原子[动画模拟]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板书] 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停的运动和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等特征。[归纳小结] 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的定义;分子的基本性质。[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在学生分析解释的基础上点津:如同一个人站不成任何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在分子的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及物理性质。[迁移运用四]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是否正确?(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马路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课外延伸]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疑惑,边听、边思考,从具体的数字中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从猜一猜的问题中引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演示实验,分析、讨论实验条件,归纳、交流实验现象。 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运动的客观真实性。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举例说明。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1+1≠2,提出猜想与假设。从沙子钻到石子空隙中的真实情境里获得启发,理解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思考,回答。(运动→溶解扩散,空隙→液面下降) 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第一种情形:物理变化, 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归纳分子的基本特征,给分子下定义。结合已知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推理,回答思考问题,进一步理解分子的定义。 观看动画,理解变化过程。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建立原子的概念。在教师引导下,从颜色、味道、质量等方面分析出:能体现和测量出这些物理性质的必然是许许多多分子的聚集状态,肉眼看不见的单个分子是谈不上这些问题的。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采用逐步引导,自主探究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当学生形成分子微粒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从释疑解惑中加深对概念严密性、深刻性的理解。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列表对比归纳、总结分子与与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为学习后续章节“原子的构成”做好准备。
附本课题小测
1.臭氧(O3)主要分布在离地面l0 km~50 km的高空,形成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臭氧属于 ( )
A.混合物 B.单质 C.化合物 D.稀有气体
2、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
A. 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B. 分子运动,原子不运动
C.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D. 分子间有间隙,原子间无间隙
3.中秋节在桂花园中赏月,我们能嗅到桂花香。这个事实能说明( )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C.分子具有质量 D.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5.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氧离子 D.氧气
6.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水原子 C.氢、氧两种原子 D.以上都不是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8.小明做了一个梦,梦幻自己能缩身,甚至能缩小到分子大小,他到水世界旅行一趟,并报告了见闻。他的报告不正确的是( )
A.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水分子之间有间隙
C.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构成
D.电解水就是把水中的氢气和氧气分离开来
9.将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在一起,总体积 100m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 。
10、请用序号填空:A、水分子 B、氢气分子 C、氧气分子 D、氢原子
E、氧原子 F、物理 G、化学
1)氢气是由_____构成, 水是由______构成, 在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______没有改变。
2)在水电解过程中,___分解成___和___ 。他们再重新组合,分别构成了_ 和_ _。
3)水变成水蒸气是 _______变化,电解水是_______变化。
11、用化学符号表示:
水______、氢气______、氧气______、五氧化二磷______、氯酸钾________.。
四氧化三铁 、高锰酸钾______、氮气______、二氧化硫______、
以上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1-12学年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竞赛班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班别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1、 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关于水的组成,正确的是 ( )
A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B 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合而成的
C 水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D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2、 下列情况一般不会造成污染的是 ( )
A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 工业生产中的废水排到河水中
C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D 在河中养鱼
3、 下列关于原子和分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B 分子和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 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
D 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4、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海啸,灾民用水受污染,需要净化处理。下列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
A 蒸馏 B 吸附沉淀 C 过滤 D 静置沉淀
5、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单质 ( )
A 氯化钾、铁 B 空气、水 C 医用酒精、氢气 D 冰水混合物、臭氧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纯净物一定是由分子构成
B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 混合物肯定是由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
D 冰和水共存是混合物
7、下列微粒中能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是 ( )
A 氧分子 B 氧原子 C 二氧化碳分子 D 水分子
8、蒸馏水不能养鱼,因为蒸馏水中不含有 ( )
A 氧元素 B 氧原子 C 氧分子 D 水分子
9、为预防和治理水污染,可行的是 ( )
① 使用不含磷的洗衣粉
② 对污染的水先处理后排放
③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④ 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生长
A ①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③
10、用右图的简易净水器处理河水,下面对该净水器分析正确的是( )
A.能杀菌消毒
B.能把硬水变为软水
C.能得到纯净水
D.活性炭主要起吸附杂质的作用
11、宣传科学揭露伪科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用你所学的知识指出下列广告语正确的是 ( )
A.本超纯水,绝对纯净,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长期饮用纯净水,对人体健康有益
C.矿泉水中含有钾、钠、钙、镁等多种微量元素,是一种健康饮料
D.面对河水不断被污染,我们应设法关闭所有化工厂
12、下列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没有变化的是 ( )
A 酒精的燃烧 B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C钢铁生锈 D 电解水
13、.1998年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大批企鹅死亡,经解剖化验发现其体内含有超量氰化物和大量含铅的有害物质,下列各项中造成此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增长,人类用水量增加 B.食物链被破坏,企鹅食物不足
C.工厂废水和人类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D.二氧化碳气体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多种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B.利用活性炭来净化水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C.烧煮硬水易生水垢,常用肥皂水来鉴别硬水和软水
D.净化水的方法有多种,如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
15.下图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O”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 ( )
二、填空题:(共31分)
16、用化学符号表示:
水______、氢气______、氧气______、五氧化二磷______、氯酸钾________.
17、 氢气是一种_____色、_____味气体,_______溶于水,密度比空气_____。实验室使用氢气前,特别注意安全,混有空气或氧气遇明火会爆炸,所以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__________,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_______火焰,罩上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_______生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 ____________
18、现有铁丝, 氮气, 二氧化碳, 氧化镁,高锰酸钾,汽水 ⑦冰水混合物等7种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 ____________, 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化合物_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19、用分子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纯净的氧气不能保存在敞口容器中:
(2)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3)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而固体和液体不易被压缩:
20、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指出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合/分解)
(1) 铁在氧气中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反应)
(2) 加热高锰酸钾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反应)
(3) 在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化锰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反应)
四、简答题(本题共9分)
24、饮用水的净化过程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贮存、净化、输水。水库将雨水、江河和溪流里的水汇集贮存起来,净化时首先在水中加入沉淀剂如明矾等,这些物质可以使悬浮在水中不溶性颗粒逐渐的沉降下来。如图是水的净化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 中是小卵石和石黄沙,其作用是 。
(2)若B中是粒状活性炭,其目的是 。
(3)通入氯气的目的是 。
(4)进入水管网或水塔中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以怎样检验?
25、某兴趣小组利用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原理,设计如下实验以探究微粒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I: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滴~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
浓氨水。由实验I得出的结论有 。
(2)实验Ⅱ(如上图中甲所示):烧杯A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上图中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理由是 。
三、实验题(共30分)
20、右图为过滤装置:(7分)
(1)写出仪器名称:①_________ ②________
(2)过滤后若发现滤液仍旧浑浊,请分析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室中进行过滤操作,要注意哪“三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某班兴趣小组用一瓶泉水进行有关探究:(15分)
A组同学用右图的装置进行了水的性质的实验,请根据图回答:
(1)电源中M为_____极,N为______极,
M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能_______________,
气体名称是________,N试管收集到的
气体能_____________,气体名称是_________。
(2)根据以上实验事实该同学能得出的结论是:
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3)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 _______________。
4)B组同学将100ml泉水与100ml酒精混合,结果所得体积为197.3ml,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组同学也尝试水的净化,提出了①过滤 ②加絮凝剂 ③沉淀 ④蒸馏,你认为比较合理的净化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在水资源缺乏的今天,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你知道水污染的来源吗?如:___________污染,__________污染,__________污染。
22.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8分)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收集装置是 _ _或__ _。
(3)实验室用块状固体锌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氢气,根据以上事实推断:实验室制取H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你选用该装置的原因是_____ _。
b
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拓展
沙溪中学 邓雪英
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打开一瓶酒精和一瓶水的瓶塞,酒精挥发比水快;熔化蜡烛比熔化蔗糖容易。这是由于它们分子间的引力大小不同所致。当酒精和水的分子要从其表面“逃走”时,其余的酒精和水的分子就“拉住”它,不让它走,这就是分子间的引力。只是外界提供的热量克服了分子间的引力让它“逃走”罢了。
这是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在1873年提出来的,他并且在计算气体体积受压强和温度影响的变化中加上气体分子间引力的影响,受到科学家们的赞赏,获得1910年诺贝尔物理奖。由此,分子间引力又称范德华力,或简称分子间力。
分子间的分子间力比原子间的键力小得多,大约是键力的1/100,它决定着物质的沸点、熔点、气化垫、熔化垫、溶解度等物理性质,而键力决定着物质进行化学变化的难易等化学性质。
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是8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新型显微仪器,能达到原子级的超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不仅作为观察物质表面结构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作为在极其细微的尺度--即纳米尺度(1nm=10-9m)上实现对物质表面精细加工的新奇工具。目前科学家已经可以随心所欲地操纵某些原子。一门新兴的学科--纳米科学技术已经应运而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隧道显徽学研究室的科学家正奋力投入纳米科学技术的研究,运用扫描隧道显微学方法,已于1992年成功地在石墨表面刻写出纳米级的汉字和图案。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在高定向裂解石墨表面上刻写的汉 “中国”,其中笔画的线条宽度为10nm。如果用这样大小的汉字来书写《红楼梦》一书,只需大头针针头那样小的面积,就可写进全书的内容。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画出来的中国地图其比例尺为l∶1013。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中国地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学实录
沙溪中学 邓雪英
一、课题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同时,本课是的学习将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氨的扩散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的现象作出具体的解释。
同时教材还设计了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四、教学方法: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
六、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七、教学过程:
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师:检查预习,并评讲新策略P33的《温故知新》
师:“糖溶于水不见了,樟脑丸放在衣柜里慢慢也消失了,能闻到花香却看不到东西”为什么有这些现象?
生:物质由一些看不见的东西构成。
师:演示“品红扩散”,现象是什么?
生:品红在水中慢慢扩散,最后整杯水变红。
师:假设这个实验是用白糖,会怎样?为什么品红的扩散能看到,而白糖的扩散为什么看不到?
生:“物质由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粒子构成。”
师:物质由微小粒子构成-----分子和原子
师:肉眼看不到的分子有什么特点?
师:糖溶于水的过程看不到了,能闻到花香却看不到东西,说明分子怎么样?
生:分子小
师:分子特点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师:演示“P50活动与探究”,需要什么仪器、药品?
师:蒸馏水加酚酞试液,有什么现象?
生:无色
师:加入浓氨水,会怎样?如何闻氨水的气味?
生:闻,很臭。
师:氨水有刺激性气味。向蒸馏水和酚酞的混合物中加入浓氨水,有什么现象?
生:变红
师:什么使它变红?
生:浓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师:演示“活动与探究2”,什么现象?
生:A烧杯液体变红了。
师:为什么A烧杯变红色、B烧杯不变色?请联系刚才的知识思考?
生:氨气跑到了A烧杯中使酚酞试液变红,而B烧杯被罩住了,氨气跑不到B烧杯中。
师:分子的特性之二--------分子在不断运动
师:思考什么情况晒衣服容易干?说明什么?
生:阳光下晒衣服容易干,说明分子运动受温度影响。
师: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师:一杯子石头中能否再加沙子和水?为什么?
生:能,因为石头之间有份缝隙。
生:实验“1+1是否等于2”25mlL水+25mlL酒精体积为多少?
生:体积和小于50mlL
师:为什么?
生:分子间有间隔
师:分子特性之三------分子间有间隔
师:什么状态的分子间间隔大?
师:气体分子间间隔最大,易压缩;固体分子间间隔最小,难压缩。
师:思考?
生:答
师:展示分子图(氢气分子、氧气分子、水分子)发现什么?
生:分子里有原子
师:分子的特性之四-----分子由原子构成
师:CO2分子中有多少个什么?
生:CO2分子有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师:回顾本学课的内容
师:作业《新策略》P33--34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