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核舟记》同步测试2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下《核舟记》同步测试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21 12:5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八年级下《核舟记》同步测试2
基础知识应用
1、给加点字注音
罔不( ) 箬篷() 八分有奇() 石青糁之() 手卷() 椎髻() 天启人戌() 横卧一楫()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有误的一项是( )
A为(做,这里指雕刻)宫室、器皿、人物。 B尝贻(赠)予核舟一。
C盖大苏泛(广泛)赤壁云。 D而计其长曾不盈(满)寸。
3、与“为人五、为窗八”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中轩敞者为舱。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下列句中虚词的用法判断有误一项是( )
A能以径寸之木。(以:介词,用) B盖大苏泛赤避云。(大概)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D技艺灵怪矣哉!(“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5、翻译下列句子
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⑵嘻,技艺灵怪矣哉!————————————
⑶中轩敞者为舱。——————————-
⑷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6、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⑴八分有奇。 ——同—— ⑵诎右臂支船。 ——同——
⑶左手倚一衡木。 ——同—— ⑷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同——
7、按课文原句填空
⑴核舟的主题是——————————
⑵描写苏东坡外貌的语句是——————————————
⑶文章描写一个舟子专注地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很传神,把描写语句写在下面——————————————————————————————————————————————————
8、你知道苏轼的哪些作品?写出其中两句名句——————————————————————————————————————————————————————————————————————
课内精段赏读
(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左刻“——————”,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在文中空白处填入相应的语句,并说明这两个句子出处。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可二黍(shǔ )许。 B中轩( xiān )敞者为舱。 C中峨冠而多髯(rán )者为东坡。 D矫(jiǎo )首昂视。
3、解释加点字
⑴高可二黍许————- ⑵其两膝相比者————
⑶佛印绝类弥勒————⑷珠可历历数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⑴雕栏相望焉——————————————
⑵神情与苏、黄不属———————————
5、文中哪些语句说明苏轼与黄鲁直的关系很好?————————————————————————————————
6、通过对文中三个人物的描写,你觉得佛印与苏、黄有何不同之处?———————————————————————————————————————————————
(二)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呼啸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艺灵怪矣哉!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⑴其船背稍夷————————⑵钩画了了————————-
2、给下列句子划出朗读停顿。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3、在文中找出两个同假字并解释。
⑴——同——,解释——————⑵———同——,解释————————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⑵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5、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6、文段综合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
拓展阅读
活板⑴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⑵。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⑶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⑷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⑸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⑹。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⑺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⑻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⑼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⑽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⑾土,用讫⑿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⒀所得,至今保藏。
注释:⑴活板,就是活字板。板,同“版”;⑵板本,雕版印的书;⑶和(huò),混合;⑷范,框子;⑸炀,烤;⑹砥,磨刀石;⑺自,别自,另外;⑻帖,用标签标出;⑼奇字,生僻字;⑽文理,纹理,质地;⑾燔(fán),烧;⑿讫(qì),完毕;⒀予群从,我的弟侄辈。
1、下列各句中与“唐人尚未盛为之”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为( )
A孰为汝多知乎? B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C为宫室、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D不足为外人道也。
2、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含义或用法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⑴ 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持就火炀之————————————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⑵具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4、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其他三项发明是————————————-
5、翻译句子
⑴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⑵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6、毕升是一位发明家,你还能举出中国历史上其它的著名发明家吗?写出1——2位即可。————————-
(二)
今人每睹栋宇巧丽,必强谓鲁般奇工也。至两都寺中,亦往往托为鲁般所造,其不稽古①如此。
据《朝野佥载》云:鲁般者,肃州人,莫详年代,巧侔②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③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④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六国时,公输般亦为木鸢以窥宋城。(选自《酉阳杂俎》)
注释:①稽古,考核古事;②侔(móu):等,齐;③楔:填充空隙的木橛、木片;④赍(jī):送。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必强谓鲁般奇工也 谓:说 B妻具说其故 具:详细
C般又为木鸢乘之 为:为了 D,遂获父尸 遂:于是,就
2、翻译句子
⑴吴人以为妖,遂杀之————————————
⑵六国时,公输般亦为木鸢以窥宋城——————————————
3、文章主要写了鲁般哪三件事?——————————————————————————————————————————————
4、你认为文中的内容可信吗?为什么?——————————————————————————————————————
5、下面是宋代高鼎的一首题为《村居》的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请你结合原文及这首诗,探究一下“鸢”是一种什么事物?把你探究的过程简述出来。
————————————————————————————。
(三)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①,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②酒家,谓不传于真法。酒家曰:“尔第③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④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求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注释:①曲:酒母,酿酒所使用的发酵剂;②诮(qiào):责备;③第:只是;④并:连。
1、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乃往诮酒家。(去,到) B谓不传于真法。(说)
C尔第不循我法耳。(你) D及于不得酒。(以及)
2、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 是我忘记下米
A B
何异于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往诮酒家 七日而尝之
C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翻译下列句字
世之学者,忘本求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4、本文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5、文章第一段以——————的表达方式为主,第二段以————的表达方式为主
6、文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找出来并工整地写在下面——————————————————————
写作训练
文题
介绍一件你喜欢的工艺品,要求:1、合理运用说明顺序来介绍。2、恰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3、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应用
1、罔:wǎng 箬:ruò 奇:jī 糁:sǎn 卷:juàn 髻:jì 戌:xū 楫:jí 2、C(“泛”应为“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之意) 3、D(A意思是“是”;B意思是“是”;C意思是“对”;原句与D项意思均为“雕刻”。) 4、B (可解释为“原来”) 5、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⑵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⑶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⑷还刻着一个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6、⑴有同又;⑵诎同屈;⑶衡同横;⑷甫同父。 7、⑴大苏泛赤壁;⑵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郎。(《江城子·密州出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
课内精段赏读
(一)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出处分别为《赤壁赋》《前赤壁赋》 2、B(应读xuān) 3、⑴大约 ;⑵靠近; ⑶像; ⑷分明可数的样子 4、⑴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⑵神情与苏轼、黄鲁直不相类似。 5、“苏黄共阅一手卷”“左手抚鲁直背”“如有所语” 6、佛印为出家人,不受礼法的限制,所以他能“袒胸露乳”,放浪形骸;而苏轼、黄鲁直都是文人官吏,受到世俗礼法的制约,所以形貌、动作中规中矩。(言之成理即可)
(二)1、⑴平;⑵清楚明白。 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3、⑴衡同横,横着;⑵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4、⑴这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⑵而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5、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用确切的数字说明核舟上雕刻的事物之多,突出雕刻者的技艺高超。 6、描写、说明、抒情。好处是:逼真生动地摹写出舟中人物情态,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同时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点明全文的主旨。
拓展阅读
(一)1、C(A项是“以为”的意思;B项解释为“被”;C项解释为“做”,D项解释为“对,向”。而原句可解释为“做”。) 2、⑴完成,完成,接近; ⑵准备好,详细,具有。 3、⑴作比较 例: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⑵打比方 例:则字平如砥。 ⑶列数字 例: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4、造纸术、指南针、火药。 5、⑴庆历年间,有一个平民叫毕升,又发明了活字板;⑵毕升死后,他的活板被我的弟侄辈们所得。 6、如:鲁班、黄道婆、张衡等。
(二)1、C(“为”的意思是“制作”) 2、⑴吴会人把鲁班的父亲看成妖怪,就杀了他;⑵六国时,公输般也制作木鸢来窥探宋国的城池。 3、⑴从凉州到浮图,作木鸢乘之而归;⑵乘坐木鸢到吴会找回父亲的尸体;⑶在肃州城南作了一个木头仙人,使吴地大旱三年。 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提示:不可信,这是人们对鲁般神仙化的虚构,极言其技术奇妙、神奇。) 5、“鸢”原指老鹰,原文中“木鸢”指木制老鹰状的飞行物;诗中“纸鸢”指风筝。探究过程:略。
(三)1、D(“及”应为“等到”之意) 2、B(A项“于”的意思分别是“向”、“与”;C项“乃”的意思分别是“于是、就”、“竟然”;D项“尝”的意思分别为“品尝”、“曾经”;B项“是”均表示判断。) 3、社会上求学的人,忘记了主要的东西,追求次要的东西,因而求学不成功,与这有什么不同! 4、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 5、记叙、描写,议论 6、世之学者,忘本求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写作点拨
同学们写说明文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介绍工艺品时可紧扣住它们制作精致、构思巧妙等特点,按着空间顺序,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先整体后局部或先局部后整体来写。要选好观察角度,做到介绍顺序合理,条理清楚。
思路一:如介绍工艺品构思巧妙的特征,可先概括出其特点后,再具体各部分说明。在介绍各个组成部分时,又可运用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这样分别介绍它的大小、颜色、形状、结构、质地等,才能使文章井然有序,层次清楚。
思路二:如介绍工艺品制作精致的特点,也可先总括出它的特点后,先总体说明它的体积、造型、构造,然后再局部说明,处处扣住它的特征来写。当然应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以便给读者具体、清晰的认识。
例文1
鼻烟瓶
好友赠我一只玻璃制的鼻烟瓶。。它是清代鼻烟瓶的仿制品,虽说不是真货,却也制得十分精致。
这只鼻烟瓶高5.5厘米,宽4.2厘米,厚1.7厘米,仅如一个白杏大小。它呈扁圆形,在瓶身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深蓝色的虎头形浮雕,每个“虎头”嘴里叼着直径约1厘米的可活动拉环,既美观又便于手拿。鼻烟瓶的颈部短而粗,顶端有一个白瓷制成的圆盖子,整个造型很像一只秒表。打开瓶盖,一个木塞严严实实地塞住瓶口。拔起木塞,可以看到木塞底面插着一只长3.2厘米的玉制小棍,小棍细如铜丝,底端呈扁平水滴状,这种形状是为了便于挑取瓶内的鼻烟。
鼻烟瓶两面各绘有一幅图画,形象生动,颜色淡雅。其中一幅是“白鹤图”:一只白鹤单腿立于田间,它昂首、挺胸、翘尾,炯炯有神的双眼正视前方,不知是发现了小鱼,还是正若有所思。白鹤身后有一丛灌木,上面点缀着朵朵红花,有的争奇斗艳,有的含苞欲放。树叶上点点露珠似在滚动,有的滴落到树丛边的水塘里,泛起缕缕涟漪。白鹤在红花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美丽。
鼻烟瓶的另一面是山水风景。远处,铁色的群山连绵起伏,山峰峻峭,怪石嶙峋,一棵青松矗立山顶。近处,湖水碧绿、澄清,波光粼粼。一尾轻舟泊于湖边,船身大部分被一块礁石遮住,只露出船头和一角船篷。船头坐一老翁,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钓竿,两眼直视水面,神色泰然,仿佛在静等鱼儿上钩。画面的左下角有两个字:春钓。
这两幅画极为精细,连白鹤翅上的羽毛、老翁垂钓的神态都勾画的惟妙惟肖。真堪称杰作!更为惊奇的是:这精美的图画并非绘在瓶子的外面,而是绘画者将画笔伸入瓶内完成的。看看瓶口不过8 毫米,简直不可思议。
摘自《初中备考作文》
简评
本文抓住鼻烟瓶的制作“十分精致”这一特点来说明。如开头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鼻烟瓶之小,而在这个小的物体上却还雕有“虎头”和可活动拉环,这就足见其“精”了。尤其是对瓶身所绘景物的说明,语言生动形象,措辞贴切,更能体现鼻烟瓶的制作精致,给读者留下具体、清晰的印象。作者介绍鼻烟瓶是按空间方位顺序而写,先总说完后,又分别从两侧的绘画详细介绍,观察角度改变,说明得更全面。
例文2
一把木鱼石茶壶
去年回家乡,表哥送我一把木鱼石茶壶,它的构思十分奇妙。
它比一般的茶壶稍小一点。它的颜色是棕褐色,上面还有像木纹一样天然形成的纹理。
壶盖刻成了一片小荷叶,上面还蹲着一只可爱的青蛙。它弯曲着后腿,重心全放在前肢上,似乎随时都能跳起来,但又不知为什么却又高昂起了头,张着大嘴,叫起来。当壶里倒有热水时,青蛙的嘴里便吐出了“白雾”。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刻这把壶的师傅巧妙地把壶盖上的小孔藏在了青蛙的嘴里,这样既不影响美观,又为茶壶添了情趣,构思甚巧!可能是起风了,小荷叶,它们的边缘“飘”了起来,像水波一样,一起一伏。
在小荷叶下面是两片各像半个蛋壳的大荷叶,它们的边缘也飘起了波浪一样的褶,两片叶子边缘的“波浪”正好吻合,扣在了一起,形成了壶肚,又是巧妙的构思!从大荷叶下面还长出了一朵荷花和一片还卷着的嫩嫩的荷叶,它们的茎相互缠绕着离开了壶体,然后又延伸向壶体,在快接近壶体处,花茎和叶茎分开了,一枝向左,一枝向右,荷花最后靠在了壶的左侧,嫩嫩的荷叶靠在了壶的右侧。这样也就形成了壶把。这个壶把和壶体有三处连在了一起:壶底和枝茎相连,荷花和壶肚左侧相连,荷叶和壶肚右侧相连,这样力就被分散开了,所以它比一般壶把细一些。
壶嘴是从壶底伸出的一节断藕。谁会想到把壶翻过来,壶底上还刻着三条小鱼!它们头朝外、尾朝里托着整把壶,使茶壶成了更完美的一件工艺品。这把茶壶巧妙地把夏天荷塘的景物组合在一起,这正是家乡人的聪明才智的体现。
摘自《初中备考作文》
简评
文章开篇点明说明对象:一把木鱼石茶壶。紧接着概括出对象的特点:构思巧妙。下面按空间顺序分别介绍茶壶的各个组成部分。先介绍茶壶的大小、颜色、纹理,然后具体介绍壶盖、壶肚、壶把、壶嘴,说明各部分时详略得当,语言生动,处处扣住“构思巧妙”这个特点。总之,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说明顺序合理,条理清晰,语言活泼,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