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镇中心学校备课活页
组别:八年级语文 时间: 9 月5 日 主备人:周娅妮 年级主任签名处 彭朝阳 学科组长签名处周娅妮
学生姓名: 组别: 预习评价: 展示评价: 反馈评价
导入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课堂流程一、疏通字音二、词句翻译三、内容理解四、检测反馈 课 题: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预习+展示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二、自读课文 1、【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2、利用工具书,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三、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学法指导】:边听边注意正音,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三、朗读练习: 【学法指导】:组长组织朗读(可齐读,可轮流读),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朗读展示 1、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2、全班齐读。五、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不会翻译的词语或句子用笔标出来,然后小组内合作解决,组内无法解决的再求助其他组员或教师。六、翻译展示。(组织翻译接龙赛,逐句进行。)预习+展示(第二课时) 一、独立完成以下习题:1、本文按________顺序,以________为线索,依次以“发现桃花源” ——________ ——________ ——“再寻桃花源”,贯穿起来。 2、课文第一段中富有传染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渔人所看到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特点?(请根据以下提示的三方面来概括。)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百姓生活:4、文章的哪些文字表现桃花源人长期“与世隔绝” 5、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现桃花源人怎样的心理?对表达全文的主旨有什么作用?7、作者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从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学法指导】:可联系作者简介来理解此题。8、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又写了太守和刘子骥先后探访的情形,有什么表达作用?9、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课文运用了哪些“留白”手法?找出并简要分析。10、你将怎样融入如今我们这个时代?11、出自本文的成语:二、小组交流三、分组展示四、师生点评。五、整理笔记。
反馈案(第三课时)《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文。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_______________ 今 :_______________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 _________________今 : _________________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 _________________今 : _________________4.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 _________________今 : _________________5、遂与外人间隔 古: _________________今 : _________________6、咸来问讯 古: _________________今 : _________________7、便扶向路 古: _________________今 : _________________8、便扶向路 古: _________________ 今 : _________________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 _________________今 : _________________10、率妻子邑人 古: _________________今 : _________________11、芳草鲜美 古: _________________今 : _________________12、仿佛若有光 古: _________________ 今 : _________________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 属予作为以记之________2、寻向所志________ 寻病终________3、便舍船 ________ 屋舍俨然________4、寻向所志 ________ 处处志之________5、不足为处人道也 ________ 武陵人捕鱼为业________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 见渔人乃大惊________7、皆出酒食________ 既出________ 8、曹刿请见________ 见渔人,乃大惊________ 才美不外见________9、芳草鲜美________ 无鲜肥滋味之享________ 陶后鲜有闻________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 色愈恭,礼愈至_______11、余因得遍观群书________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12、未尝稍降辞色________ 停数日,辞去________ 三、解释文中的实词:缘溪行:_________屋舍俨然:__________才通人:____________便要还家:___________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阡陌:_____________叹惋:___________具言:_____________规往:_____________黄发:_____________垂髻:_____________及郡下:_________遂迷:_________ 落英___________ 缤纷:____________ 诣太守:__________悉 并 咸 皆:____________ 欲穷其林__ ___ 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___未果:____________四、理解默写1、文章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描写桃花源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4、文章中描写桃花源人自由快乐的社会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中描写桃花源人愉悦的精神面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6、文章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交代桃花源人来历的句子是_________ _ _,_____ , 。五、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6、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教学反思(学生写课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