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 年级主任签名处 学科组长签名处 预习评价:______________ 展示评价: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资料参考
1、简介“新闻” :
(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
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背景简介:略
【学习过程】
预习案: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声情并茂地朗读毛泽东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自主预习:
1、字词积累:
(1) 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 ) 豫( ) 荻( )港 芜( )湖 溃( )退 歼( )灭 要塞( )锐不可当( ) 星宿( ) 绥靖( ) 阌( )乡 杜聿( ) 明 阻遏( )
(2)解释词语意思
锐不可当: 。 业已: 。
绥靖: 。溃退: 。
阻遏: 。
要塞: 。
排山倒海: 。
气势磅礴: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新闻内容
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
经过与结果:
。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
经过与结果:
。
5、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6、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旨与气势。
四、布置作业
展示案:
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新闻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
1、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标题:
导语:
主体:
2、在文中画出主体部分的的结构层次。
3、探究新闻的结构。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4、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理清结构,需要划分层次。
三、问题探究
1、导语前面的内容“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2、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作者写道:“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各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四、品析两则新闻的语言
1、评析文中富有感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读出了……”的句式说话。
如: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反馈案
五、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感悟,请写出来。
六、学完本文之后,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我的疑难:
七、小结
战争的本身是残酷的,战争的教训是沉痛的。阅读正义的战争是畅快淋漓的。我们反对战争,我们崇尚和平,但是,当战争强加于我们头上的时候,我们将以英勇的气概去捍卫我们的领土主权,捍卫生命的尊严。
八、语言表达训练
请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为话题,写一则消息,200字左右。
[例文]
3月3日上午,我校召开学雷锋、创“新三好”签名宣誓大会。2000余名学生在“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的横幅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社会的教育密切相关。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我校以正面激励引导为主,把“合格加特长”“勤俭加孝心”“公德加责任”作为做“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的标准,在学生中开展了创“新三好”的活动。学校在活动中拓宽评选面,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中32班同学为家离校较远的一位患病住院的教师熬药,送到医院,长达半年;柳涛同学放学途中遇到一幼童从高处掉下摔伤,立即送到医院,使幼童及时得到抢救,脱离危险。
创“新三好”活动的开展给校园带来了可喜的变化。现在,同学之间不仅比学习,还比心灵手巧,比文明礼貌。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的“骄”“娇”二气少了,同情心、爱心增强了,生活处理能力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