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的相关资料拓展
有关瓦斯爆炸的资料:
瓦斯爆炸的主要参数
1.瓦斯的爆炸浓度
在正常的大气环境中,瓦斯只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瓦斯的爆炸界限,其最低浓度界限叫爆炸下限,其最高浓度界限叫爆炸上限,瓦斯在空气中的爆炸下限为5~6%,上限为14~16%。
瓦斯爆炸界限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重要的有:
(1)氧的浓度 (2)其它可燃气体
混合气体中有两种以上可燃气体同时存在时,其爆炸界限决定于各可燃气体的爆炸界限和它们的浓度。
(3)煤尘——本身具有爆炸,300~400 ℃挥发气体。
(4)空气压力——压力大,分子接近,碰撞几率增加范围扩大。
(5)惰性气体——可以降低瓦斯爆炸的危险性。
2.瓦斯的最低点燃温度和最小点燃能量
瓦斯的最低点燃温度和最小点燃能量决定于空气中的瓦斯浓度,瓦斯-空气混合气体的最低点燃温度,绝热压缩时565℃,其它情况时650℃。最低点燃能量为0.28mJ。 防止万死爆炸应该主要从防止瓦斯积聚和消除火源两方面着手.
3.防止瓦斯积聚的措施
(1)加强通风。使瓦斯浓度降低到《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浓度以下,即采掘工作面的进风风流中不超过0.5%,回风风流不超过1%,矿井总回风流中不超过0.75%。
(2)加强检查工作。及时检查各用风地点的通风状况和瓦斯浓度,查明隐患进行处理,是日常进行瓦斯管理的重要内容。我国20世纪80年代所用的甲烷检查仪器有:光学甲烷检定器、热放式甲烷检定器、甲烷警报器和甲烷遥测警报仪等。90年代以后使用比较先进的TX系列智能便携式气体监测仪和遥测仪器等。
(3)对瓦斯含量大的煤层,进行瓦斯抽放,降低煤层及采空区的瓦斯涌出量。
4.防止瓦斯引燃的措施
(1)井口房、瓦斯抽放站及主要通风机房周围20m内禁止使用明火。
(2)瓦斯矿井要使用安全照明灯,井下禁止打开矿灯,禁止携带烟草及点火工具下井。
(3)严格管理井下火区。
(4)严格执行放炮制度。
(5)严格掘进工作面的局部通风机管理工作,局部通风机要设有风电闭锁装置。
(6)瓦斯矿井的电气设备要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关于防爆性能的规定。
(7)随采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防止机械摩擦火花引燃瓦斯显得日益重要。煤矿井下由于摩擦火花而引起的瓦斯爆炸事故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不少国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在摩擦部件的金属表面溶敷一层活性小的金属(如铬),使形成的摩擦火花不能引燃瓦斯;在铝合金的表面涂各种涂料,以防止摩擦火花的发生和金属中加入少量的铍,降低摩擦火花的点燃性等。
燃烧是指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反应,燃烧须满足三条件:可燃物、温度、氧化剂(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不一定是氧气)。
爆炸指物质在瞬间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并以巨大压力急剧向四周扩散和冲击而发生巨大响声的现象。可燃气体、蒸气或粉末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发生爆炸。
空气和可燃性气体(如甲烷)混合发生爆炸,都属于氧化反应的化学类爆炸。
由于井下温度、气压和湿度的变化引起井下空气的体积和浓度变化。在标准状况下瓦斯按体积百分比浓度为5~16%时遇到高温火源后就会发生瓦斯爆炸。浓度在9.1~9.5%时爆炸威力最大。瓦斯爆炸界限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温度、压力以及煤层其它可燃气体、惰性气体的混入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证明,空气中的氧气浓度降低时,瓦斯的爆炸界限缩小,当氧气浓度减少到12%以下时,瓦斯就不会爆炸。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模块整体规划
单位:中山市松苑中学化学备课组
主持人:穆祥媛
主要合作者:陈美莲 柯儒杰
单元:第七单元
本内容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整体高度对第七单元进行规划与实施。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承接认识空气、认识水以及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碳和碳的氧化物之后的又一个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内容。鉴于教学内容的性质与学生的学习基础,第七单元的整体规划在充分考虑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与分析: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3、总体教学目标
4、教学重难点
5、教学策略
6、课时安排
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包括三个课题:课题一燃烧与灭火,课题二燃料与热量,课题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课题一 燃烧与灭火:
“燃料及其利用”是第七单元中的第一课题。是第七单元整个单元学习的基础,要了解燃料与热量等问题首先得要明确什么是燃烧现象,燃烧产生的危害又如何处理。因此,可以说燃烧与灭火是进入第七单元以至于认识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枢纽。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部分理论化学知识以及了解空气与水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物质基础上的又一贴近生活的实例,是进行有关生活化的化学知识学习的又一次深化。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科书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进而探究有关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的。教材采取了先引入实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之后理解燃烧的条件。又通过过度语“如果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以及演示蜡烛熄灭的实验达到使学生通过体验与思考来掌握知识。
在介绍完燃烧的三个条件、灭火的原理与清楚了燃烧的概念后,教材中承接的便是围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了。在这一教学内容中,教材利用了粉尘爆炸的实验说明了爆炸的条件,同时又强调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的知识。在叙述爆炸的条件之后又给出了几组有关安全标志的警告图。有关可燃物和易爆物的知识也是通过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爆炸实验来引入与展示的,操作性较强,直观性也较强。本部分内容,教材中体现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爆炸的原理和条件,重点加深的是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的教材中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在课题中涉及实验或其他教学形式发挥学生动手动脑,思考与讨论的基本能力。
课题二燃料与热量:
该部分是第七单元中的第二课题。关于燃料永远是人类说不完的话题,不论事故从最早人们利用火来取暖还是到现在用途广泛的石油产品,燃料的使用与开发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化学不但呈现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化学知识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
从人教版对该部分内容的处理可以看出,它重视化学知识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呈现了大量的视图信息与阅读信息,目的就在于将本课题中所应该贯穿的内容以自学或导读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并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节约资源的价值观。
教材中首先呈现的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以及有关化石燃料组成等其他相关内容,之后涉及到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也是当今社会广泛利用的重要燃料,因此继续承接在课题一“燃烧与灭火”后,这对于培养学生认识化学与社会的发展是必要的。热量的产生并不只有燃烧可以提供,在化学反应中也会有能量的变化。针对于此,在化石燃料相关内容之后便承接有关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便于学生对能量变化达到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化石燃料部分,教材中采用“活动与探究”的形式,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并提出了相应问题,主要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阅读内容与学习。
本教学模块拟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这一教学内容与课题三的第二部分“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相连接,在认识到化石燃料——燃料带来的污染——促使开发新的能源之后,便从能量变化的形式上引出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在热量这部分,本整体规划考虑以下几点,将它课题3中由于乙醇与氢气燃烧的内容整合一体。
1. 课题2前一部分是有关三大化石燃料的内容,一课时中将包括:了解化石燃料是如何形成的,三大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利用与节约利用这些不可再生资源以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前景问题。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方式采取学生在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自学并思考,教师作为一个引导与评价的组织者。因此,课题2 的第一课时将包含以上教学内容,定位一课时容量。
2. 在介绍完化石燃料后,对于化石燃料燃烧对于环境到底有什么影响呢?在课题3中继续了解与认识,因此,承接课题2第一课时的内容(前部分教学内容)学习课题三的第一部分内容——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3. 燃料的燃烧带来的污染,人们继续寻求新能源与新燃料,因此学习了乙醇与氢气的燃烧。在这里就可以将课题二中的第二部分内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在这里做出体现于展示。化学物质乙醇与氢气发生了燃烧现象,产生了热量,那么其他的化学物质发生其他的化学变化会不会也有热量产生呢?如果有热量的放出,会不会还有热量的吸收呢?于是关系递进之中就顺利的连贯了课题2 与课题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本整体规划不同于以往的将课题2与课题3 分别列出两个课时,而是采取了将课题2与课题3作为一个整体分为三个课时。一方面在内容上连接贯通,考虑了学生学情与认知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又体现了高效课堂,知识连接好,教学时间紧凑。
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燃料的燃烧带来了环境污染,在三大燃料中主要是煤的燃烧与石油的燃烧能带来大量的污染。教材中首先呈现的是煤燃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煤中含有硫元素,硫元素的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这就会引起酸雨的形成。教材中采用活动与探究与展示图片的形式,通过对照实验的对比来表达出酸雨的产生所带来的影响。
另一个主要污染源就是我们的日常交通工具——汽车。学生对于汽车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汽车所带来的尾气污染却并不十分清楚。教材首先直接地讲述了汽车产生的尾气有哪些物质,并给出了如何处理汽车尾气使得环境污染减少。
人们在控制燃料燃烧所带来污染的同时,又积极地寻找新能源。教材中本课题的第二部分将“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列出,重点强调了乙醇与氢气这两种新燃料,并在“化学、技术、社会”栏目中提供了信息——车用乙醇汽油。
本单元第三课题将STS思想很好地融进了教材中,教材编写的思路依据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九年级上册书中的第七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水等物质后,有需要了解的一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燃烧。对于燃烧现象以及常见的燃料,学生并不陌生。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了有关消防的安全知识,另外,大量的媒体信息也使得学生对于火灾以及一些相关的燃料如煤气,天然气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就已经有了较为充实的学习基础了。
但是化学学科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变化的科学,是通过揭示物质的实质来研究他们的。对于燃烧现象学生知道,但是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呢?满足什么样的状态就能发生燃烧呢?灭火的常见方法我们都知道,但是是采用了什么原理进行灭火的呢?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燃料是了解和清楚的,但这些燃料为什么称之为不可再生资源呢?为什么说这些燃料的燃烧会带来了空气污染呢?我们要控制污染其中的解决方法是寻找新的能源,那么新的能源又是什么呢?这些疑问会在课程一步一步的深化中露出水面,也会在学生与教师共同的努力下得到解答。通过学习了本单元的知识,学生不仅仅得到了一些化学知识,而且从课程的学习中也会获得一些情感价值方面的升华,也许他们通过了解了燃烧的三个条件,明白了科学是如此的简单而有趣;也许通过了解了三大化石燃料是如何形成的,他们会更珍惜现有的资源,充分的利用资源。
总体教学目标
化学学科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一些化学现象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人教版中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根据以下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进行组织的。
1. 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燃烧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魅惑、防范爆炸的措施。
3.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4.知道石油是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液化气、汽油、灭有等都是石油加工的产物。
5.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结合三维目标,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具体设置如下:
1、 通过实验了解支持燃烧的三个条件。
2、 通过蜡烛熄灭的实验探究,能认识到灭火的原理是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3、 能说出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并能理解这些灭火方法所依据的灭火原理。
4、 通过解释实验、进行魔术以及了解一些新科技的基础上,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
5、 通过实验了解爆炸的原理和爆炸的条件,并能解释常见实例发生爆炸的原理。
6、 能认识几种常见的警告标志图。
7、 通过工厂爆炸和公寓楼发生爆炸的实例,能认识到爆炸所带来的巨大的危害,并树立自身的安全意识。
8、 通过阅读材料与观察影像资料,了解煤、石油、天然气是如何产生的,并从中认识到这三大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需要我们节约利用。
9、 通过实验视频,了解甲烷燃烧的现象,能总结出甲烷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0、 认识到甲烷是一种可燃性气体,沼气与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11、 通过观看新闻,体会到人类对于新型能源的迫切需求,并感受到可燃冰所带来的广阔前景。
教学重点
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方法。通过实验了解爆炸的原理。了解煤、石油、天然气是如何产生的,了解甲烷燃烧的现象。
教学难点
能结合燃烧的条件和所选用的灭火方法推导出灭火方法所依据的灭火原理。通过实验了解爆炸的条件。了解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理论的倡导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注重采取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或者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相长中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题一中,对于灭火的原理,采用学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灭火的方法,再在教师的组织下领悟到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在这里激发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就生活与化学拉近距离。
另外课题一中的第二课时,关于在火灾现场我们为何采取弯腰的姿势逃离火灾区,也是做了学生实验。一方面通过实验形象地展示了为何采取弯腰姿势的缘由,另一方面间接的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材中的设计思路是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并通过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都可以达到灭火的结果来阐述灭火原理的。因此本设计在借鉴教材的基础上,在整体框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节的改进。由于该部分内容又涉及了“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因此课题1采用两个课时进行。即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燃烧的三个条件与灭火的原理”,第二课时主要围绕“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时安排
在充分了解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基础之上,我们将课题一分为两个课时进行,主要分为两部分教学内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爆炸的条件与控制爆炸的措施。这里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①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独自学习的空间,真正的要实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实现真正的“放”。
② 爆炸的条件与原因是在了解燃烧的基础上认识到的,是对燃烧等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在充分地了解与认识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后再学习爆炸等知识,这也是知识层次上的循序渐进。
通过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分析,课题二对三大化石燃料的产生、燃烧做了第一部分的讲述。这是继续承接课题一中燃烧的教学内容,这里作为一个课时。对于教材中的第二部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与知识的连贯性,将这部分内容与课题三中的第二部分——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与能源整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课时。
在人教版教材中,第七单元在介绍燃烧、化石燃料、新能源等陈述性问题后,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燃料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与新能源的开发进行了升华。
具体的课时分配如下:
课题一燃烧与灭火(2课时)
课题二燃料与热量(1课时)
课题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1课时)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新能源乙醇、氢气的燃烧”(1课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
模块开发与课时设计的反思:
本模块的设计分为5个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第一课题的第二课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了解气体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的条件以及如何防范爆炸的发生。
从整体的模块内容来看,此课程内容是衔接该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并为整个模块(第七单元燃料与热量)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安全意识做了进一步的强化。由于第一课时中围绕燃烧的条件展开,灭火的原理即破坏燃烧的条件,学生在经过了课时一的学习后,对于爆炸的条件与预防爆炸的措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已具有的认识水平上围绕爆炸条件展开。对于整体的模块来说,课题一中的两个课时教学内容算为独立的一个内容,考虑到这点,又紧密结合学校近期进行的消防演练与当天凌晨发生震惊全国的上海公寓大火等事件,在对两课时内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尽心了安全意识培养的过程,并通过实验证明为何采取弯腰姿势逃离火灾区。
在课时安排上,结合第一课时中的内容,本教学设计将爆炸的条件、控制爆炸的方法以及总结性结语——树立安全意识作为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从实际的教学效果上看,选择此内容统整为一个课时,紧凑又具有连贯性不论是教学内容上还是学生思维上。但是对于本课时中的最后部分——树立安全意识的教学内容,虽然属于整个第一课题中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对于学习完第二课时可以放在此处,但是经过实际的教学过程之后,发现与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贴近。因此,建议可将此部分作为第一课时内容的加深与知识强化,也可以单独列出一个模块,即化学与生活,在学生已有的对于燃烧与灭火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科学探究。
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反思
1、问题的语言叙述有待提炼:
本教学设计主要采用设疑的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而过渡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因此要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与思考中的话,设疑的梯度与语言的准确度就要精心设置。
其中疑问的梯度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生基础而定的,是在前一问题的认识基础上,能促使学生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本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兴趣,最大限度的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因此,疑问提出的方式与用什么语言描述的疑问就显得很重要。
在本课中,有几处疑问设置的语言值得推敲。
1 有关燃烧定义的提出
由于这一课时接在燃烧与灭火的第一课时后的,因此需要内容上连接。
另外,前一课时中学生了解了燃烧的条件,但是对燃烧的概念并没有明确。因此,本设计在复习前一课题燃烧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引出燃烧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设想让学生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学过的几种物质燃烧的现象来逐渐认识燃烧的概念。但是设置的问题是“什么是燃烧?燃烧是什么现象?”从课堂是实际反馈来看学生并没有立刻回答出,而是需要教师的指引,如“从燃烧的三个条件来考虑,是什么和什么物质发生了反应?”虽然有关燃烧的定义与概念是人为定义的,学生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与强化,但是可以加深他们对这种类型问题的思考方式。
反思修整意见:可以这样设置有关“什么是燃烧现象或燃烧定义”的问题。先复习燃烧的三个条件,然后点燃一支蜡烛(现象),并同时设疑“你能不能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来对燃烧下一个定义呢?”。这时学生的思考方式就会转变,起码他们有了答案的出发点。“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接着展示几幅有关铁与氧气、木炭与氧气、硫与氧气的反应现象,“燃烧在反应现象上又有什么共同点呢?”这样的话,就对燃烧的现象有了一个完善即“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② 有关粉尘爆炸极限问题的叙述
在认识粉尘爆炸的实验原理中,教学设计先从可燃性气体发生爆炸的原因入手,再清楚发生爆炸的条件是什么。随后通过生活中警示图的认识过渡到面粉厂发生爆炸的分析,这时引导学生从发生爆炸的条件分析爆炸的原因。由于学生在前一课题中已经了解到物质能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分析爆炸的原因也可以从满足爆炸的条件方面去思考,即从“面粉是不是可燃物、有没有遇到明火、有没有达到爆炸极限”等三方面。对于“可燃物”和“明火”这两个方面学生能较易掌握,但是对于“达到爆炸极限”认识还需要提高。课堂中对这一内容的处理采取了先从两个实验(堆积和扩散开的两种状态面粉的燃烧)的对照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现象就越剧烈。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思考得出的结论来帮助学生理解粉尘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发生爆炸。从课堂反应的效果来看,学生的反应并不是很积极,反馈一般。
反思修整意见:因此思考对粉尘固体爆炸极限的认识,可结合先前气体的爆炸极限来认识,如设置问题“结合气体的爆炸极限,你是如何理解面粉等可燃性固体粉尘的爆炸极限的?”给学生在难度较大的问题上设置一个梯度,或指明某一个方向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并回答出来。
2、对于教学内容的总结性评价不当
本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校前一周进行的消防演练作为一个引入内容,通过在演练中逃生采取的方式来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为什么采取弯腰的姿势逃离火灾区。实验通过将烧杯罩住燃着的两只长度不同蜡烛的熄灭,研究在火灾空间里的上方与下方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不同来说明为何采取弯腰的姿势进行逃生。这一内容很好的将这一课题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了,教学设计最初的设想是在第二课时结束时将此内容作为一个对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有关“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的内容结束后,似乎对到这部分内容的过渡欠缺了学生思维转换的考虑,没有给学生这堂课内容(第二课时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的总结性结语就直接进入这一课题的总结,这样就显得不太适合。
反思修整意见:在解释完面粉爆炸的原因后,进行这节课内容的小结,通过习题进行巩固,再进入培养安全意识的教学内容中。
如在这一幻灯片后加一个有关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的练习题。
3、探究实验中对学生的主体性倡导的不够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在进行化学知识传教的过程中需结合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如果是教师给出了实验仪器、实验操作步骤的话,那这无异于用实物的方式进行直导式教学。学生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规范性的操作。
在这几课中,设置的学生实验就欠缺了对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主体性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空间的给予。而好的学生实验应是激发学生兴趣后,给出实验目的,提供实验器材,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或思维方法进行解决问题。
反思修整意见:基于以上对化学实验作用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位置的考虑,建议给这个实验中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如:提出前一周学校进行的消防演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采取弯腰的姿势逃出火灾区呢?’先让学生自由讨论才,猜测出初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验证你的猜想的话,具体我们该如何做。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达到对目标的完成。
但是鉴于教学时间上的考虑,此教学内容可作为一个专门的专题提出来,如“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将在“燃烧与灭火”中遇到的一些有关实际问题的解决专门做一个课题研究,给出充足的时间由学生自己支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题型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实验题 四、计算题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气体能用于灭火的是( )
A、一氧化碳 B、氢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2、在实验室打翻酒精灯着火时,最迅捷的扑灭方法是( )
A、用水冲熄 B、用湿抹布盖灭
C、把酒精灯扔到窗外 D、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汽油爆炸也是一种剧烈燃烧的现象
B、厨房里放有液化气钢瓶,因此要严禁烟火
C、固体粉尘比块状固体易发生爆炸
D、凡可燃性气体或蒸气都有爆炸的可能
4、下列物质属于易燃物的是①酒精②白磷③氢气④石灰⑤食盐⑥液化石油气⑦硫⑧镁带( )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①③⑥⑧
C、①②③⑥⑦⑧ D、全部都是
5、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在人员密集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危害,以下物品:①蔗糖,②酒精,③烟花鞭炮,④汽油、煤油。不准随身携带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情况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等火灾
7、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8、森林着火,消防队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在于( )
A.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B.隔离空气
C.隔离可燃物 D.开辟运水的道路
9、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
10、在宇宙飞船上划燃火柴,火焰会立即熄灭,这是因为( )
A.O2不够
B.火柴潮湿,不易燃烧
C.在失重的情况下空气不对流
D.宇宙飞船上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
11、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宜使用的灭火器为( )
A.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D.高压水喷射
12、下列措施中,符合易燃易爆炸物的安全要求的是( )
A.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吹进来
B.为了节约运费,把酒精和鞭炮等物品同时装在一辆货车上运送
C.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的工人可以在车间吸烟
D.生产酒精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
13、下列安全警告标志适用于油库、汽车加油站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4、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置,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开窗
C.所在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逃离火灾区
15、绿色能源是人类理想的能源,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下列不属于绿色能源的是( )
A.风能 B.太阳能 C.氢能源 D.煤
16、下列在生活中获得的能量来自化石燃料的是 ( )
A.用太阳能热水器洗热水澡 B.冬天吃火锅用固体酒精做燃料
C.用电饭煲煮米饭 D.用无烟煤燃烧产生的热量烘山芋
17、在中央电视台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可以看到,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下列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 ( )
A.植被破坏,粉尘随风飘扬 B.生活生产中以原煤为原料
C.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 D.汽车排放的尾气
18、下列公共标志中,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 )
① ② ③ ④ ⑤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9、下列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甲烷燃烧 B.酒的酿造 C.食物腐烂 D.动植物呼吸
20、目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右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电池能够使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B、该氢能源的循环体系能够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2H2O 电解 2H2↑+O2↑
D、目前化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
二、填空与简答题 (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49分)
21、“西气东输”中的“气”是指________,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 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密度___ __,__ __溶于水,易燃烧,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
22、右图所示是一个灭火器的简易装置
灭火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室能用这种方法制取二氧化碳吗? (填“能”或“不能”)
原因 。
23、为改善空气质量,我国已开始在部分地区试行汽油中填加少量乙醇,乙醇俗称 ,是一种绿色燃料,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4、2005年5月18日“西气东输”工程宿迁段正式开工,这对东部城市的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而又较洁净的气体化石燃料——天然气。请你回答: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
(2)煤矿有时会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瓦斯的主要成分与天然气相同,写出瓦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
(3)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我们在使用能源时应树立“一要节约能源,二要进一步开发、利用新能源”的观点。(2分)
①下列各图中表示我国节能标志的是( )
A B C D
②有待继续开发、利用的能源有(至少写两种)
③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一个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例子
④请举出一个生产、生活中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例子
25、某校“酸雨”(pH<5、6)测量小组的同学,取刚降落雨水的水样,用pH计(测pH的仪器)每隔几分钟测一次pH,其数据见下表:
测定时刻 5:05 5:10 5:15 5:20 5:25 5:30 5:35
pH 4、95 4、94 4、94 4、88 4、86 4、85 4、85
(1)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推测“正常雨水”的pH 7(填“>”“<”或“=”),引起这种pH变化的原因是 。
(2)根据以上数据,判断所降雨水是否为“酸雨”(填“是”或“否”) 。
(3)经调查,这一地区有一个硫酸厂(生产过程中产生SO2)和一个电镀厂,这些厂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试分析造成这一地区酸雨的主要原因是 。
(4)其治理措施可以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如水能、核能和太阳能等,或将工厂产生的废气通入 中。
26、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利用太阳能的主要途径,绿色植物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氧气和葡萄糖。植物体又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将葡萄糖转化成淀粉和纤维素。
(1)请写出绿色植物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氧气和葡萄糖(C6H12O6)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不少农村利用植物秸秆、牲畜粪便等制沼气(主要成分为甲烷),获得气体燃料和洁净的肥料。请说出它的优点。(2分)
27、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_______元素,但在燃烧时能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其原因是_______ ____,该气体溶于水会形成酸雨(H2SO3),控制它的有效方法有(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酸雨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8、用氧气,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五种气体化学式填写:(10分)
(1)、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__________。
(2)、用煤炉取暖发生中毒,原因是由于室内______排放不畅引起的。
(3)、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用于灭火的是:_________ 最轻的气体是:__________
(5)、具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人们在进入干涸深井前必须做灯火实验,这是因为深井中可能积存大量的_______。
29、椐报道:在2002年4~5月份一个月时间内,南极冰川中面积相当于一个上海市的“拉森B”冰架坍塌融化了,冰川融化可造成海平面升高,海平面若上升1 m ,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渤海湾地区将会被淹没。
(1)冰川融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含量升高引起的,科学提出警告;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由0、028%增加到0、056%,全球气温可能会上升1、5~4 ℃,你认为科学家是通过 的方法得出结论的。
(2)引起二氧化碳含量增大的原因与含碳化石燃烧有关,如液化石油气(C4H10)燃攻,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激增,这一变化始于历史上
时期。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6分)
30、某兴趣小组将大小相同的若干块棉布在五份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做了“烧不坏的棉布”的实验。其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所用酒精的体积分数 95% 65% 55% 15% 5%
实验现象 酒精烧完棉布烧坏 酒精烧完棉布无损 酒精烧完棉布无损 不燃烧
(1)你推测⑤的实验现象是 ;
(2)综合所学知识,分析②③中“酒精烧完而棉布无损”的原因:
; (3)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燃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
。
四、计算题:(共5分)
31、甲醇(CH3OH)是一种有毒、有酒的气味的可燃性气体,甲醇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可发生如下反应:8CH3OH+11O2点燃mCO2+2CO+16H2O
若反应生成3.6克水,请计算:
(1)m值是_______________;
(2)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是多少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9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燃烧与灭火
第二课时
[知识回顾]
1、燃烧的条件:
、 、 三者缺一不可。
2、灭火的原理 。
可燃物
空气(氧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
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什么是燃烧?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烧不坏的“手帕”
◆燃烧的是酒精,水则留在手帕上保护着手帕。
◆一部分水蒸发,吸收热量,降低了手帕周围的温度。
可燃物
氢气——一种气体可燃物
氢气爆炸实验
实验 现象 分析
氢气爆炸实验 刚开始 ,
片刻后 刚开始氢气较 ;随后氢气 (选“纯净”或“不纯净”),并在 的空间内燃烧产生大量热,使得气体急剧膨胀,所以发生了 。
氢气安静的燃烧
发生爆炸
纯净
不纯净
有限
爆炸
甲烷——沼气、瓦斯主要成分
瓦斯爆炸的原因分析:
引起爆炸的原因: 物在 空间内急剧地 ,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 ,使气体的体积迅速 。
可燃
有限的
燃烧
热
膨胀而引起爆炸
产生爆炸的条件是什么呢?
[问题拓展]
氢气体积分数/%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5
空气体积分数/%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95
点燃现象 安静烧烧 安
静
烧 弱爆炸 强爆炸 强爆炸 强爆炸 强爆炸 强爆炸 弱爆炸 不燃烧不爆炸
请你观察下面一组数据及试验现象:
由以上数据你得到怎样的结论?
爆炸极限
气体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的条件:
可燃物
达到爆炸极限
遇明火
禁止烟火
禁止带火种
禁止吸烟
禁止放易燃物
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保持通风
可燃物发生爆炸——粉尘
可燃物
遇明火
达到爆炸极限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
采用弯腰姿势逃离烟火区
采用弯腰姿势原因的探究
实验现象:长的蜡烛 ,短的蜡烛 , 同时还观察到玻璃杯底变黑。
反思与小结:
1、分析出现所观察到现象的原因:
上方和下方的氧气含量不同;
上方和下方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同;
先熄灭
后熄灭
2、由该实验我们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房间逃离时,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B 成站立姿势跑出
C 伏低身子逃出
D 淋湿衣服爬出
B
练习:
下列混合物中,遇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
A 氢气和空气
B 一氧化碳和空气
C 混有面粉和空气
D 二氧化碳和空气
D
作业:
1、阅读教材129页有关易燃物、易爆物的注意事项的资料,并完成131页的选择题。
2、阅读教材127页资料,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谢谢!
是不是在有限空间内点燃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就一定会发生爆炸?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选用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科书化学上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与灭火”
教材分析
该部分是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中的第一课题。前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这一课时就主要围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在这一教学内容中,教材利用了粉尘爆炸的实验说明了爆炸的条件,同时又强调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的知识。在叙述爆炸的条件之后又给出了几组有关安全标志的警告图。
教材中体现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爆炸的原理和条件,重点加深的是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的理解。
学情分析
由于在前一课时中学生已经习得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因此这一课时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知识的内容就不会显得陌生。不讨是通过媒体的传播还是身边发生的实例,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有关爆炸的知识。但是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理解却只限于认识到爆炸的危害性,知道常见的几个危害标志图,但是对于爆炸的原理和爆炸的条件,却并不了解。学习化学知识就是要了解事物发生的内部本质,并从根源去解决问题。因此,就有必要通过探究和发现问题进行引导来让学生知道爆炸的原理和条件。
由于在先前学生已经对氢气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在点燃氢气之前要进行验纯,又知道如果点燃不纯的氢气会发生什么后果,因此,本教学内容在复习前一课题的基础上通过氢气的引入来组织可燃物发生爆炸的知识。
课程标准中对该内容的要求
1.认识爆炸的条件以及防范爆炸的措施。
2.活动探究与建议——交流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爆炸现象。
教学目标
在充分考虑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了解爆炸的原理和爆炸的条件,并能解释常见实例发生爆炸的原理。
2、 能认识几种常见的警告标志图。
3、 通过工厂爆炸和公寓楼发生爆炸的实例,能认识到爆炸所带来的巨大的危害,并树立自身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爆炸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了解爆炸的条件。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导入:复习前一课题的内容,并引出可燃物的概念。 师生共同复习前一课题的内容。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燃烧是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结合燃烧的三个条件和PPT展示的几种燃烧现象,回答“燃烧是什么?”教师活动:表演“烧不坏”手帕的实验学生活动:回答为什么在手帕剧烈燃烧之后却不见手帕烧坏的原因。 复习前一课时内容——引出燃烧概念——顺势表演手帕燃烧的实验——在分析手帕为什么烧不坏的基础上引出可燃物——过度到第二部分内容即任务一得完成中。 由于在前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但是对于“燃烧”的概念还并不清楚,因此本课开门见山的通过复习引出燃烧的概念,并结合在手帕燃烧的实验中,酒精才是真正的可燃物来过渡到下一内容的学习——通过可燃物的介绍引出氢气的燃烧。
任务一:了解可燃性气体发生爆炸的原因,并从中分析出爆炸的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可燃物。学生活动:列举出“煤、石油气、氢气、木炭”等可燃物。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氢气在点燃之前要先干什么?”学生活动:验纯。教师活动:深入问题“如果不纯的氢气在密闭的空间内点燃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活动:猜测与思考。师生活动:观察氢气在密闭的有限的空间内发生爆炸的实验,并概括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随之总结氢气发生爆炸的原因。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其他可燃性气体是否也具有和氢气一样的情况呢?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教师活动:播放瓦斯发生爆炸的新闻。师生共同观看。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试着回答瓦斯发生爆炸的原因。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爆炸的原因分析发生爆炸的条件。学生活动:在分析“氢气爆炸极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并完善可燃性气体发生爆炸的条件。师生活动:通过前一课时中灭火原理的思维迁移,试着回答防止爆炸的措施又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 体现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同时加深学生对一些可燃物的认识。氢气是最早接触的可燃性气体,因此很容易理解氢气如果不纯的话经点燃会发生什么现象。 由于先前的导入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抛出了一个看似深奥的问题。这样,在接下来的过程中不但需要注意学生的基础,而且更要着重关注他们是否有了这样的学习兴趣后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是否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易学的状态。因此在设置任务一教学活动中采取了先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个魔术的奥秘,然后通过另一组实验的现象以及解释使学生在初步了解刚刚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在进行一次强化。这样不但保证了之前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全面的对燃烧条件的知识有了一次深入的认识。
过渡: 预防爆炸可以通过控制爆炸的条件入手,自然的将警示图展示出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预防爆炸的发生的话,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学生活动:控制爆炸的三个条件。师生共同总结:控制爆炸应该从隔离可燃物、控制明火、控制可燃物的爆炸极限等方面入手进行解决。教师活动:展示几幅禁止烟火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面粉加工厂也会出现这样的标志,这是缘于何故?”学生活动:认识禁止烟火的图片和警告图,并思考面粉加工场的警告牌树立的原因。 由于在前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对灭火原理并不陌生,因此很容易会回答出控制爆炸的措施就是从爆炸的三个条件考虑。随后给出几幅防火警示图,并通过问题“不但在气体可燃性工厂附近会发现这样的标志,在面粉加工场也会有这样的标志,面粉加工场也会有遇明火会发生爆炸的情况吗?” 在这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由于在先前,学生已了解了灭火的原理即破坏燃烧的条件,因此很容易会想到控制爆炸的措施也是从爆炸的三个条件入手。由于在气体可燃性爆炸接触相对较多,但是粉尘的爆炸认识却不够。因此,通过说明可燃性气体工厂或加油站附近树立的标志牌入手,以问题以及图片的形式,提出问题“在粮食加工厂也会有明显的严禁烟火的标志,难道粮食加工厂也会出现一经点燃也会发生爆炸吗?”引起学生的思考并自然的过渡到任务二的完成中——粉尘发生爆炸的原因。
任务二:在任务一完成的基础上,了解粉尘发生爆炸的原因。 教师活动:播放新闻视频——“秦皇岛面粉加工厂发生爆炸的原因。”学生活动:观看新闻视频。教师活动:引导,分析面粉厂发生爆炸的原因应该从爆炸的三个条件入手。学生活动:通过任务一中的可燃性气体发生爆炸的条件入手,试图分析面粉厂发生爆炸的原因。教师活动:进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粉尘在空气中飞扬达到爆炸极限并引起爆炸的原因。进行实验——两个粉尘燃烧的实验教师活动:通过这组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学生活动:燃烧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教师活动:从两组对比实验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粉尘在空气中飞扬,到达一定浓度就会达到了它的爆炸极限。师生活动:共同总结粉尘发生爆炸的原因。 引起认知冲突——树立安全意识,激发学习欲望——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并构建出完整的知识框架。 学生对粉尘爆炸的认识和接触并不多,因此在这里先提供了视频资料——面粉厂发生爆炸,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出了学生对于粉尘发生爆炸的初步认识。在激起学习欲望后,通过先前知识的铺垫,一步一步地通过实例和实验的战士帮助学生建立起粉尘发生爆炸原因的知识框架,最后达到学生对于面粉等可燃性物质也会遇明火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爆炸的知识理解。
结束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16日早上发生的上海公寓火灾事件”,并给发生火灾的原因——缺乏安全知识。 学生活动:感受缺乏安全知识是多么可怕!教师活动:结合学校上周进行的消防演练,提出问题“为什么采取弯腰姿势逃离火灾区” 。学生活动:进行实验,并结合实验观察到的结果试图解释为什么采取弯腰姿势。师生总结:解释采取弯腰姿势的原因,通过练习题加以巩固。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解释问题。 化学知识一方面要体现科学性,另一方面要注重时代和前沿性,因此,在结束语总结部分,结合了当天早上刚刚发生的火灾事故,帮助学生认识到缺乏安全知识该是多么可怕。同时,通过提醒学生安全意识要随时地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逐渐培养来过渡到学校最近的一次消防演练。这次演练贴近学生生活,很容易将化学知识拉近到他们的生活中。
板书设计
一 燃烧与灭火
课堂练习题
1、由该实验我们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房间逃离时,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B 成站立姿势跑出
C 伏低身子逃出
D 淋湿衣服爬出
2、下列混合物中,遇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
A 氢气和空气
B 一氧化碳和空气
C 混有面粉和空气
D 二氧化碳和空气
理解为什么在火灾区采取弯腰姿势,并树立自身的安全意识。
总结与交流
板块二:在任务一完成的基础上,了解粉尘发生爆炸的原因。
任务一:通过实验了解可燃性气体发生爆炸的原因,分析爆炸的条件。
板块一:了解可燃性气体发生爆炸的原因,并从中分析出爆炸的条件。
任务二:通过视频实验以及对比粉尘燃烧的两个实验,了解粉尘发生爆炸的原因。
“烧不坏”的手帕
导入:
可燃物
遇明火
达到爆炸极限
爆炸
控制爆炸
×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
课后练习题
1.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接触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 ( )
①氢气 ②汽油蒸气 ③面粉尘 ④棉尘 ⑤天然气
A仅① B.仅①②⑤ C.仅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2.下列场所贴有严禁烟火等消防标语的是
( )
①煤矿 ②油库 ③面粉厂 ④煤气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 )
4.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火中逃生。当高层楼房低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自我逃生的措施正确的是:①.沿楼梯迅速下楼;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④.封闭房门;⑤.迅速躲到楼梯里;⑥.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坠下;⑦.跳楼 ( )
A.①②③④⑦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②④⑥⑦
5.现有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氢气三种物质,根据它们的某种性质可以归为一类,下列跟上述三种物质属于一类的物质是 ( )
A.CO B.CO2 C.N2 D.NO2
6. 在开篝火晚会时,为使木材燃烧更旺些,通常把木材架起来燃烧,是因为( )
A.散热快
B.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C.使木材和空气充分接触
D.木材是可燃物
7.为防止煤气逸散使人中毒,煤气公司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的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乙硫醇,其化学式为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 +9O2点燃 4CO2 + 2X + 6H2O,则X的化学式为 。
8.2010年3月15日,黑龙江鹤岗发生了一起瓦斯爆炸的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井下情况非常复杂,事故处理专家在处理瓦斯爆炸现场时,针对矿井既有瓦斯又有火,且可能发生连续爆炸的情况,提出采用注水或注液氮的灭火方案。
①你觉得注入液氮可以灭火的原因是: 。
② 这一系列事故的发生也提醒我们在做易燃、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任写一点): 。
EMBED Word.Picture.8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燃烧与灭火”的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燃烧与灭火的第一课时,感受到了在这个季节了火带来的一丝暖意,这堂课我们继续燃烧与灭火的第二课时的学习!请同学们把书翻开!
(写板书课题1 “燃烧与灭火”)
【师】:上堂课我们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燃烧的条件是哪三个?
【生】: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师】:那么灭火的原理是依据什么呢?
【生】:破坏燃烧的那三个条件。
【师】:很好!
燃烧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实验我们也了解了燃烧的三个条件。那么究竟燃烧是什么现象呢?你能不能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回答什么现象才叫做燃烧呢?
【生】:燃烧要有氧气。
【师】:那谁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呢?
【生】:可燃物!
【师】:氧气与可燃物发生的什么反应啊!
【生】:氧化反应!
【师】:很好!我们可以这样描述燃烧。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
那么大家再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关于铁、硫、碳等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情况,想一想这些反应在现象上有什么共同点啊?
【生】:发光、放热!
【师】:嗯!那么我们可以将燃烧的概念进一步完善。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教师拿出手帕,进行“烧不坏的手帕”的实验)
【师】:大家看!老师手里拿的是手帕,手帕是不是可燃物啊?
【生】:是!
【师】:那么我们将手帕点燃!大家看!手帕点燃了,放出热量并且发光!
(熄灭手帕!)
【师】:将燃烧的手帕放入水中以灭火,大家说用水灭火是用了什么灭火原理啊?
【生】: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师】:好!(拿出手帕)大家看,刚才手帕在燃烧,产生了熊熊火焰,可是现在手帕却完好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上面有酒精!
【师】:有同学闻到了酒精的气味!确实是,在前面的同学也观察到了刚才手帕是湿的,其实老师先前在这个手帕上沾了水和酒精的混合物!那么谁能根据这个告诉大家为什么手帕没有被烧坏呢?
【生】:因为燃烧的是酒精不是手帕!
【师】:好!那么水在这里面是什么作用呢?
【生】:保护了手帕!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解释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啊,酒精是可燃物,一经点燃就燃烧了,可是水并不是可燃物不会燃烧,反而还是留在手帕上保护了手帕!另一方面,大家想想,燃烧都需要放出大量的热,那么放出的热量对水有什么影响呢?
【生】:使水蒸发!
【师】:水蒸发的话又会怎么样呢?
【生】:水蒸发会吸收热量!
【师】:很好!水蒸发吸收了热量,使得手帕周围的温度降低到了他的着火点以下,因此并没有使得手帕燃烧!
在这里酒精是可燃物,我们知道可燃物又分为固液气三态!酒精是液态的可燃物,那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举出其他的常见的可燃物。
(教师一边写在黑板上,一边回答。)
【师】【生】:有酒精、氢气、石油、煤炭、一氧化碳、铁等等!
【师】:在这些可燃物里面,我们接触最早的就是氢气了。大家回忆一下,在点燃氢气的时候要先干什么?
【生】:验纯。
【师】:如果是纯净的氢气会怎么样?
【生】:安静的燃烧。
【师】:如果是不纯的氢气在点燃时会怎么样呢?
【生】: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
【师】:那不纯的氢气其不纯体现在哪里呢?
【生】:混有了空气!
【师】:那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氢气与空气混合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内一经点燃的话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生】:爆炸!
【师】:好!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实验!
(观看氢气爆炸的视频。)
【师】:跟大家设想的一样,在开始的时候氢气是安静的燃烧,可片刻就发生了爆炸。
(师生一起分析原因)
【师】【生】:开始时氢气是纯净的,可以安静的燃烧。当上层的氢气燃烧消耗掉后,下层的空气就会混进来与氢气混合,这样的话就会在密闭的空间内经点燃发生爆炸。
【师】:那么其他的可燃性气体是否也和氢气一样发生爆炸的现象呢?
【生】:会的。
【师】:会。我们经常会在电视里看到矿井中瓦斯爆炸的新闻。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也是一种可燃性气体!
(看瓦斯爆炸的新闻视频)
【师】:瓦斯爆炸,那么爆炸的原因是什么呢?你能否根绝我们刚才分析氢气爆炸的原因分析一下瓦斯发生爆炸的原因又是什么?谁能回答?
【生】:瓦斯是一种可燃性气体,在矿井这中密闭的空间内与空气混合,一经点燃就会剧烈反应,放出热量,发生爆炸。
【师】:因此我们总结出爆炸的原因是:引起爆炸的原因:可燃物在 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从而导致爆炸。
你能否从爆炸的原因来分析,满足爆炸的条件又应该是什么呢?
【生】:可燃物,燃烧,有限空间。
【师】:可燃物,燃烧其实是遇到了明火,有限空间。(写板书)
【师】:大家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可燃物与空气混合在密闭的空间内一经明火点燃就一定会发生爆炸呢?
【生】:不会。
【师】:那能否举出实例呢?现在我们就以我们的教室为例,将教室的门窗都关闭组成一个密闭的空间,然后拿进来一只氢气球,这时我们不小心将氢气球挤爆了,你们说这时候点燃明火的话会不会发生爆炸呢?
【生】:不会。
【师】:为什么不会?
【生】:因为氢气的浓度太小了。
【师】:氢气浓度太小了,不能引起爆炸,那多大的浓度才能引起爆炸呢?现在让我们看一组数据,你们来讨论一下,从这组数据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或结论?
学生讨论思考。
【生】:发现在氢气的体积分数为60到20之间,点燃这个混合气体会发生强爆炸,但是不在这个范围的都不是明显的爆炸。
【师】:氢气的体积分数在60到20的范围内,点燃混合物才会发生强爆炸,因此我们叫这个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极限。同氢气一样,任何可燃性的气体要发生爆炸的话,它与空气的体积比都要在他们各自的爆炸极限内才能发生!可燃物质(可燃气体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着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或爆炸浓度极限。
因此我们将这个条件完善一下,在这个空间内得到达到它的爆炸极限!
(书写板书)
【师】: 现在我们总结出来了气体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的条件:可燃物、遇明火、达到爆炸极限。
【师】: 同灭火的原理一样,如果我们想控制爆炸发生或者预防爆炸的话,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呢?
【生】:从爆炸的三个条件。
【师】:很好。要控制爆炸现象的发生我们可以隔离可燃物,并随时保持通风。比如我们在空间狭小的厨房内发生了煤气泄漏的话,你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才灾难呢?
【生】:开窗通风。
【师】:开窗通风是破坏了什么条件呢?
【生】:浓度减小,破坏他们的爆炸极限。
【师】:很好!我们也经常在一些加油站、可燃性气体加工厂附近看到一些禁止烟火的标志。
展示PPT
【师】:可是我们在面粉加工场附近也会看到禁止烟火的标志,难道面粉加工场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遇到明火也会发生爆炸吗?
(河北淀粉厂发生面粉爆炸的新闻视频)
【师】:这个面粉厂也会发生爆炸,你能不能用你刚才习得的知识来解释一下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我们想解释原因的话,大家想想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生】:爆炸的三个条件。
【师】:好!我们就从这三个条件来分析,为什么面粉厂会发生爆炸。
首先可燃物,大家想想面粉是可燃物吗?
【生】:是/不是。
【师】:有同学说是,有同学说不是,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验面粉是不是可燃物呢?
【生】:点燃,看能不能燃烧。
【师】:现在我手里就有一根面条,点燃它,看能不能燃烧。
(点燃面条)
【生】:面条能燃烧,是可燃物。
【师】:面条是可燃物。第二个条件有没有遇到明火?刚才的事故主要是由于遇到了明火才发生的爆炸。那第三个条件,有没有达到它自身的爆炸极限呢?有同学说了,面粉是固体,刚才说的爆炸极限可是气体啊,气体与空气的体积比。固体面粉会有爆炸极限吗?面粉是可燃物,面粉可以燃烧(实验,燃烧匙),可是这样堆积的面粉燃烧起来很慢,可是我们如果换个方式(实验,注射器面粉燃烧)堆积的面粉很慢,我们看看扩散开的面粉微粒燃烧的情况!注射器,注射器中装满了面粉,推动注射器就会喷出面粉!
(做面粉燃烧的实验)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堆积的面粉燃烧慢,而扩散开来的面粉燃烧又快又剧烈!那同学们,你能否通过刚才的实验得到什么启示吗?
【生】: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师】:面粉加工场里,到处飞扬着面粉的微粒,当面粉微粒的体积与空气的体积比达到了面粉的爆炸极限,那么在有限的空间内就会发生爆炸!我们现在就通过一个实验室里的实验来模拟面粉厂爆炸的场景!
(观看实验)
【师】:好了!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发生爆炸的条件以及原因,也知道了该如何防止爆炸!我们学习了化学知识并不是要每个人都成为化学家,而是我们需要通过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我们的生活过的更好!其实“燃烧与灭火”这两个课时的内容可以说是与我们的生命财产是息息相关的,但是每个人安全意识却不能只通过一个半小时的学习就能培养出来的!比如就在今天凌晨,上海的某一处公寓就发生了特大火灾,今天早上8点左右查出原因,原因就是因为房屋外墙的材料含有易燃物,工人焊接时四溅的火花引燃了易燃物才引起的大火,正是缺乏安全意识造成的灾难。(同时展示PPT)
可见,我们每个人的安全意识都需要通过平时逐渐积累的经验来培养。前几天我们学校就进行一次消防演练,同学们还记不记得我们要求采取什么样的姿势逃离火灾区呢?
【生】:伏身
【师】:我们要求采取伏身或弯腰的姿势逃离教学楼。那么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呢?有人根据一个实验进行了探究。每组桌子上都有一个烧杯,两根蜡烛和一盒火柴。现在将两只蜡烛点燃,在将烧杯扣在两只蜡烛上,观察现象,并根据现象试着解释其中的原因。
(学生做实验)
【师】:好!时间到。现在就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你们组的现象是什么?你的解释原因又是什么?
【生】:长的蜡烛先熄灭,短的蜡烛后熄灭。
【师】:你能不能解释原因呢?
【生】: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所以短的蜡烛后熄灭。
【师】:这是从氧气的方面来考虑的。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其他同学有没有答案?
【生】: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关,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师】:二氧化碳支持燃烧吗?
【生】:不支持。
【师】:很好!热的二氧化碳会上升,它又不支持燃烧,所以长的蜡烛先熄灭了。我们再结合这道题分析一下为什么选择弯腰的姿势呢?从着火燃烧的房间逃离时,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选择“成站立姿势跑出”。
【师】:好!我们再做一道练习题。下列混合物中,遇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 氢气和空气B 一氧化碳和空气C 混有面粉和空气D 二氧化碳和空气。
【生】:D
【师】:因为什么?
【生】:二氧化碳不是可燃物。
【师】:很好!今天的作业是阅读教材中的资料并完成选择题。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的教学建议
通过实际的教学环节的反思,我对此教学设计提出了几点建议:
建议:针对于不同校情与学生生活经验,本教学设计的结束部分可适当地修改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引入当天发生的新闻与学校前几天进行的消防演练来安排教学内容的。学习了燃烧与灭火,了解了燃烧的三个条件与灭火原理、爆炸的条件与预防爆炸的措施等知识,但并不等于就树立了自身的安全意识。每个人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不能通过一个半小时的课堂学习而获得,它需要每个人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多注意多防范。
恰好,16号的凌晨上海就发生了一场公寓大火,这场大火的起因正是因为缺乏安全意识而造成的。因此,在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上,就以这个事件作为引入。又由于学校在前一周刚刚进行了消防演练,并且要求每位学生弯腰的姿势逃出火灾区,将这两个内容结合,对本课题进行一个总结。
但是由于并不是每天都会有恰当的符合教学目标的新闻发生,也并不是每所学校都会在学习“燃烧与灭火”的前一段时间进行了消防演练。因此,需要教师再结合自己学校与自己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适当地调整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既能联系生活、体现前沿性,又能贴近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