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件(3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件(32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2-13 18:1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结合具体区域的自然条件,分析区域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2.结合具体案例,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理解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观。
学习要点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利用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
(1)重要性: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_________,特别是在古代。
(2)案例: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
自然条件
区域发展 自然条件(非唯一条件)
四大文明发祥地 地处北温带大河中游平原,地势平坦水热充足,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
日本(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日本多火山、地震,少平原、耕地;依靠社会资源
孟加拉国(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地势低平,水热充足,人口稠密
【练一练】
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主要依靠的是( )
A.矿产 B.地形 C.科技 D.国家政策
解析:日本地形以山地为主,且矿产资源短缺,这制约了其经济发展,A、B项错误;日本科技发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大。C项正确。答案C
C
2.自然条件不是区域发展的唯一条件:
表现 举例
自然条件优越,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南亚的_________
自然条件较差,能够发展得很好 西北太平洋岛国_____
孟加拉国
日本
【想一想】
自然条件优越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定很高吗?
解析: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交通运输、科技水平、对外并放程度等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起重要作用。
3.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
(1)原则:遵循自然规律,谋求_________。
(2)案例。
案例 评价
都江堰水利工程 人类利用自然、_________的成
功典范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面积开垦___________ 破坏了草原植被,土壤遭受风
蚀,出现“_______”
人地和谐
改造自然
中部大平原
黑风暴
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大自然都要做出相应的反应。继北美黑风暴之后,前苏联未能吸取美国的教训,历史两次重演,1960年3月和4月,前苏联新开垦地区先后再次遭到黑风暴的侵蚀,经营多年的农庄几天之间全部被毁,颗粒无收。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是无情的。3年之后,在这些新开垦地区又一次发生了风暴,这次风暴的影响范围更为广泛。哈萨克新开垦地区受灾面积达2千万公顷。
  
  北美和前苏联的黑风暴灾难的发生,向世人揭示:要想避免大自然的报复,人类一定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也就是说,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还要自觉地做好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否则将会自食恶果。
【练一练】
为了节约耕地和抵御外敌,历史上贵州省的村落常依山而建。下图示意新中国成立前该省大洋溪村(今已度弃)和现在大洋溪村位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解放前大洋溪村区位选择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水源
(2)改革开放后,大洋溪村开始“下山”。到21世纪初,原来的大洋溪村房屋彻底遭废弃,是因为山下( )
A.灾害更为稀少 B.交通日益便利
C.水源更为充足 D.耕地日益肥沃
B
B
答案:(1)B. (2)B.
解析:第1 题,根据材料“为了节约耕地和抵御外敌,历史上贵州省的村落常依山而建”,依山而建可以节约山下平坦的耕地,也可以居高临下瞭望敌情、抵御外敌,可知影响解放前大洋溪村区位选择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
第2 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联系的需求逐渐增强。从图看,山下有公路经过,改革开放后,大洋溪村开始“下山” ,到21世纪初,原来的大洋溪村房屋彻底遭废弃,是因为山下.交通日益便利。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1)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_________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_________。
发展阶段 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
农业社会 _____资源
工业社会 _____资源
土地
矿产
丰富程度
极不平衡
表现 例如
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沙特阿拉伯因盛产石油,从一个贫穷落后
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富裕国家之一
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 图瓦卢等众多小岛国,矿产资源极度缺
乏,经济发展水平低,大部分处于最不发达国家的行列
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表现 例如
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 而且数量大,对经济发展起到 很好的支撑作用
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铝土等矿产资源、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在世界银行对人均财富的计算中,澳大利亚因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大幅度提高了人均财富量
自然资源的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
荷兰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通过世代努力,以围海造田的方式扩大了1/5的国土面积。20世纪60年代,格罗宁根气田的发现令荷兰人欣喜若征。已是工业制成品主要出口国的荷兰,通过大规模的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国民的福利水平大幅提高,但是制造业等其他产业受到了严重打击。十余年后,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接踵而至。国际上把这种资源产业短期繁荣留下的后道症,称为“荷兰病”。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荷兰制造业受到严重打击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
A. 劳动力成本上升 B. 廉价进口商品的涌入
C. 荷兰货币的升值 D. 国际消费市场的萎缩
2.“荷兰病”后遗症的突出表现是 ( )
①农业份额下降②经济增长乏力②人口老龄化④失业率上升
A. ①② B. ①② C. ②④ D. ②④
D
C
解析:
1.由材料可知,荷兰制造业受到严重打击主要是由于天然气田的发现,使得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福利水平大幅提高,会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外国的廉价制造业产品大量涌入会使得本国制造业受到冲击,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很快,荷兰货币升值,也会使得制造业受到打击,而国际制造业消费市场并没有发生变化,D不包括,符合题意,故选D。
2.由材料可知,“国际上把这种资源产业短期繁荣留下的后遗症,称为‘荷兰病’”。资源枯竭对于农业生产影响不大,由于矿产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后会导致严重依赖资源产业的经济受到冲击,增长乏力,①错,②对。人口老龄化与资源经济关系不大,③错。制造业受到冲击及资源枯竭,会导致失业率上升,④对。
能力1 分析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地理位置与区域发展: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2.自然要素与区域发展:
【典例示范】
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较大。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图2.7)。1949年以来,山西省累计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煤炭外调量最高时占全国省际煤炭外调量的3/4左右,近年来仍维持在1/3的水平。煤炭工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最高时超过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3,2015年占15%。近些年,山西省的煤炭产量下降,经济增速较为缓慢。
1.分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与煤炭资源的关系。
2.阅读下列内容,讨论其对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大幅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我国《“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全国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5年下降10%-15%。
·我国《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到58%以下。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完善西气东输三、四、五线,加快储气设施建设,提高调峰储备能力。
·由于长期开采,山西省煤炭的开采难度加大,开采成本上升,与相邻省、自治区相比,山西省煤炭开采比较优势下降。
·山西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81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17%。
思路点拨:
该活动对山西省煤炭资源概况进行了介绍,说明了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山西省煤炭资源产量和开发的优势条件,要求学生分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与煤炭资源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
答案:
1.(1)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为山西省煤炭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促进山西省煤炭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山西省经济发展。(2)煤炭工业是山西省的经济支柱,若山西省煤炭产量增加,可促使山西省经济增速加快;若山西省煤炭产量下降,会导致山西省经济增速减缓。山西省经济发展与煤炭资源开发密切相关。
2.山西省的煤炭市场面临巨大挑战,制约了煤炭工业的发展。减少矿物燃料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使煤炭消费量有所下降;国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了能源的消耗;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对煤炭市场的冲击,将大大减少煤炭用量;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和完善,天然气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山西省煤炭开采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下降;山西省水资源缺乏,不能满足山西省煤炭工业对水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制约了当地煤炭工业的发展。
【解析】
第1题,煤炭资源作为山西省的支柱产业,煤炭的产量对山西省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由于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建国初期由于煤炭数量较大,因此山西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导致可开釆的煤炭数量不断减少,致使山西省经济发展速度减慢。
第2题,结合材料1可知,我国提出的蓝天保卫计划旨在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而煤炭的露天开采由于造成大气污染,破坏环境,故受政策因素影响,煤炭的开采量逐渐减少;结合材料2可知,我国提出了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的重要目标,提出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这一政策的出台也使煤炭的需求量逐渐减少,由于市场需求量减少,故煤炭开采量也逐渐减少。
 分析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常见资源类型及其特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 分析内容
土地资源 面积大小、土壤类型及肥力高低、可开垦土地、区位条件等
气候资源 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特点及组合状况等
矿产资源 主要矿产资源的类型、富集程度、埋藏条件等
生物资源 主要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特色及分布等
水资源 水资源的储量、时空分布、水质状况等
2.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区域发展:
我国分布 世界分布 合理利用
水资源 夏秋多、冬春少,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就国家而言,巴西最丰富,其次是俄罗斯;就大洲而言,亚洲最丰富,大洋洲最少 修建水库,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土地 资源 东部季风区多耕地,西北内陆多草地,东北、西南多林地 耕地多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的季风气候区和美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草地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和温带大陆内部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防止土地资源被污染或破坏
我国分布 世界分布 合理利用
森林 资源 东北、西南、东南地区 南美洲、非洲等热带雨林气候区和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 既要重视其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其环境效益;利用时要做到采育结合;同时要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矿 产 资 源 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石油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铁矿分布于辽宁、河北、四川等地 煤炭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墨西哥湾沿岸和北海等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国 开采时要注意不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利用时要充分合理,提高利用率,不浪费;针对地区分布不均,可合理地进行资源调配
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起主要作 用的资源 气候资源、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 对产业布 局的影响 自然条件比较好、 自然资源相对丰富 的地区农业文明得 以发展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矿产资源的储量状况和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9年8月,山东省北部莱州湾海域启动国内首个“海上风电十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图12)该项目是通过海上风电底座的“鱼礁化”,将鱼类养殖网箱、贝藻养殖筏架固定在风力发电机的地基之上、实现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的融合。虽然该项目施工难度较大,但它将开创“水下产出绿色产品,水上产出清洁能源”的新局面,符合“"海上粮仓十蓝色能源”的海洋空间开发战略方向
(1)分析在山东北部莱州市湾海域建设“海上风电十海洋牧场”的有利条件。
(2)推测该项目施工建设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
(3)简述风力发电机座“鱼礁化”的有利影响。
答案:1.海域面积广阔,海洋风力资源丰富;海洋生物繁多;经济发达,对渔业产品和凊洁能源市场需求量大;政策支持。
2.海水盐度高腐蚀能力强,对材料的耐腐蚀性要求高;受风暴潮等恶劣天气影响,且海底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新模式的探索,技术攻关成本高。
3.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修复风力发电机建设对海沣生态的破坏;为鱼类等海汘生物提供栖息地,提高渔业产量;海上风电和水下牧场共用海洋空间,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效率。
思路点拨:
1.山东是海洋大省,陆地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海域面积广,海洋风力资源丰富;因海堿面积广,山东也是渔业大省,海洋生物种类与数量多;山东省经济发达,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对能源的需求量大,该项目为首个国内示范项目,有政府政策的支持。
2.海上风电的底座受海水侵蚀,需耐腐蚀性很强的材料,沿海地区风暴潮等恶劣天气较多,距离板块交界处近,海底地质条件复杂;处于新产业模式前期探索阶段,技术投入成本高。
3.材料提到,该项目是通过海上风电底座的“鱼礁化”,将鱼类养殖网箱、贝藻养殖筏架固定在风力发电机的地基之上。实现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的融合,提高了海洋空间的利用效率;海上发电机的建设会破坏海洋生态,但是发电机桩基还可起到类似人工鱼礁聚集鱼类的作用,对海洋生态起到修复作用,同时提高渔业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