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学习目标
掌握小说的三要素
探讨小说的主题
理解运用对比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写法
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作品很多,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作者简介
背景资料
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理解字词。
3.梳理情节结构。
2.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
秕谷( ) 颧骨( )
折本( ) 阴晦( )
伶仃( ) 恣睢( )
獾( ) 脚踝( )
髀( ) 愕然( )
瑟缩( ) 惘然( )
bǐ
shé
línɡ dīnɡ
huì
zì suī
huān
huái
bì
è
sè
wǎnɡ
读准字音
quán
第一部分(1~5段)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情节结构
分析人物形象——闰土
视频欣赏:月下叉猹
语言对比
乡间趣事
滔滔不绝
无聊的客套
生活的痛苦
热情开朗
麻木迟钝
动作对比
怕羞 说话 熟识了 躲 哭 带贝壳 捏钢叉 刺
动嘴唇 态度恭敬 瑟缩 手提纸包 默默地吸烟
纯真善良
因循守旧
杨二嫂的形象
端庄文静
豆腐西施
泼辣刻薄自私
圆规
社会挤压、扭曲 可笑、可气、可恨、可怜
外貌对比
语言描写
势利、尖刻
1.小说是怎样刻画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同:
都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
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前,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已经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杨二嫂则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更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异:
形象对比
2.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变化的描写,揭示了什么问题?
3.作品对闰土、杨二嫂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杨二嫂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我”的形象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走进《故乡》中的环境
现实的故乡萧索、荒凉、单调,失去生命的活力。回忆中的故乡五彩缤纷,寂静而富有动感,辽阔而鲜活。环境描写既真实再现了社会生活,也凸现了故乡人的关系,“我”的情感态度:纯真美好的人际关系如今有了隔阂。
探究主题
一、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亲切。
二、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三、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四、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祀——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兵、匪、官、绅。
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社会和人生,以这句话为话题,写一段感受。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