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3 20:0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长 城 谣
席慕蓉①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②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时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一九七九年
【注】 ①席慕蓉,著名作家、画家,祖籍内蒙古,随家定居台湾,其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影响深远。②焉支,即焉支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势险要,为古代驻兵防守重地。
14.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意象鲜明独特,语言活泼俏丽,感情纯朴真挚,流露着诗人深深的愁思。
B. “无情”“蹲踞”“冷眼”,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长城人格化,突出了长城作为旁观者的角色。
C.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采用排比的手法,将长城与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融在一起,加强了情感表达。
D. “敕勒川 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勾勒了一幅恬静清旷的画面,意境悠远。
15. 本诗大量使用了第二人称,结尾又使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下面小题。
我遥望
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的“我”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道出自己生平最强烈的感受,写得真切。
B. “海洋”“港口”“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是构成人生经历的生动意象。
C. 第一节写年轻时,第二节写年老后,两段间的断层包蕴着丰富的内容。
D. 第一节写在国内,第二节写在异国,对照中传达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15. 诗中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外国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B. 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 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 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15. 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龙正中学、清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辋川别业①
王维
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③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的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别业:别墅。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③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
9.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离开辄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也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 颔联虚写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全诗于质朴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
C. 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合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 尾联描写乡邻披衣倒屣与诗人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形象真实地表现了乡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10.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四川省绵阳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14. 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中的“一年佳节“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一般有登高、赏秋、饮菊花茶、佩戴茱萸等习俗。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B. 西厢,就是指西厢房。传统四合院中一般北面是正房,东西两面都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
C. 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D. “秋色”“雁声”和“斜阳”常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表达人生感慨的意象,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15.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野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③。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④。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定居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年)。②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维、保三州,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③“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④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围绕“望”字展开,首联写所“望”之景,中间两联抒写“望”之感慨,尾联点出由“望”引发的忧虑。
B. 首联视野开阔,从终年积雪的西山、重兵驻防的三城写到清澈见底的锦江和横跨江面的万里桥,由近及远地写所“望”。
C. 颔联“海内风尘”指战乱,呼应首联的“三城戍”;“天涯涕泪”切合与离别有关的“南浦”“万里桥”等内容。
D. 诗人虽身居草堂,但依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感情深沉,体现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
15. 诗中蕴含着诗人哪些丰富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四川省内江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1935年2月25日,红军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激战,最终取得胜利。这首词写于攻克娄山关之后。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
B.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这两句极为精炼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攻娄山关的时间、环境,而且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C.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了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用字十分精妙。
D. 这是一首悲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勃勃生机,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15. 请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词的上阕进行简要赏析。
四川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长 城 谣
席慕蓉①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②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时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一九七九年
【注】 ①席慕蓉,著名作家、画家,祖籍内蒙古,随家定居台湾,其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影响深远。②焉支,即焉支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势险要,为古代驻兵防守重地。
14.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意象鲜明独特,语言活泼俏丽,感情纯朴真挚,流露着诗人深深的愁思。
B. “无情”“蹲踞”“冷眼”,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长城人格化,突出了长城作为旁观者的角色。
C.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采用排比的手法,将长城与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融在一起,加强了情感表达。
D. “敕勒川 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勾勒了一幅恬静清旷的画面,意境悠远。
15. 本诗大量使用了第二人称,结尾又使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4. A 15. ①大量使用第二人称,便于诗人把长城直接当作倾诉的对象增加亲切感,更易于抒发感情。
②结尾用第一人称,使对长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回归抒情主体,拉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
③诗歌使用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使得行文更加灵活,诗人情感的抒发更加自由。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A.“语言活泼俏丽”分析错误,本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体现了诗人深深的愁思。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本诗大量大使用第二人称的作用:“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等诗句使用了第二人称,这种称呼方式,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以加强感染力,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长城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二者的距离。
(2)结尾使用第一人称的作用:“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使用了第一人称,代入感强烈,易于抒发诗人的情感,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这就给读者确定了一个真实存在的抒情主体,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二者交互使用的作用:在行文上富有变化,显得错落有致,灵活流畅;在情感的抒发上,使情感抒发更淋漓尽致,更加吸引读者,感染读者,增强诗人的爱国之情。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下面小题。
我遥望
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的“我”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道出自己生平最强烈的感受,写得真切。
B. “海洋”“港口”“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是构成人生经历的生动意象。
C. 第一节写年轻时,第二节写年老后,两段间的断层包蕴着丰富的内容。
D. 第一节写在国内,第二节写在异国,对照中传达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15. 诗中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D 15. ①如今回首自己的青年岁月,多想能回到过去的时光,但这一愿望是无法实现的。
②对逝去的年华的无限追念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能力。
D.“第一节写在国内,第二节写在异国,对照中传达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理解错误。“异国的港口”是诗人的比喻,并非作者真的到了国外。而“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也是比喻,表现诗人对逝去的年华的无限追念之情。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及情感的分析能力。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是本诗的神来之笔,正是有了这一句,让全诗的思想性瞬间变得深刻。作者此时已是六十高龄,此时回首自己的青年岁月,就像怀念故乡一样怀念那时的岁月,作者想回到过去,但这一愿望注定无法实现,所以作者只能怀着深深的遗憾追念这些逝去的时光。
联系作者的生平,作者因为胡风案的牵连而蒙冤二十年,青春岁月大多数是在监狱和劳改农场中度过。在这一句中,作者运用了比喻,将逝去的时光比作故乡,将那种读者能体会到的思乡之情来类比自己对逝去时光的感情,体现了作者这历经人生的坎坷沧桑、已至暮年时,对美好纯洁的青春的无限怀念和对青春已逝的无限怅惘之情。
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外国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B. 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 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 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15. 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A 15. 描写这样的图景:天色已晚,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地划船,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A项,“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错误,应为第一句与第四句写近景,第二句与第三句写远景。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歌第三联写的是诗人夜宿深湾所见之景。图景描绘很简单,抓住时间、人物、事件即可,注意不可直接简单翻译句子。诗句中的人物是“江童”“山女”,他们实是劳动人民的代表;在“理楫”和“调砧”之前加上“暮”和“夜”字,既照应了标题“夜宿”,又表明天晚了,劳动人民却还在劳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龙正中学、清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辋川别业①
王维
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③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的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别业:别墅。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③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
9.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离开辄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也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 颔联虚写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全诗于质朴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
C. 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合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 尾联描写乡邻披衣倒屣与诗人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形象真实地表现了乡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10.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答案】9. B 10. ①“染”与“然”,“然”通“燃”。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②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③表现了作者对春日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综合赏析能力。
B.“颔联虚写辋川沿途所见”错误。应该是实写眼中所见景物,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的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本题首先指出颔联中有“点石成金”的效果的两个字,再进行分析。
此诗先写作者未到辋川将近一年,回来时正好赶上春耕的农忙季节。沿途所见雨中浓绿的草色,足可染物;水上火红的桃花像是要燃烧起来,十分迷人。春播的季节,山野之中最惹人注意的就是春草与桃花。春草是怎样的,桃花是怎样的,人们大都有亲身感受。所以,要处理得使人如身临其境,是不大容易的。但王维自有见地,他使用了“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把红与绿给予高度的强调——红得似乎要燃烧起来;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于是“染”和“然”将红绿二色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从另一个角度,颔联将静态景物,通过“染”和“然”(通“燃”,燃烧)写得具有强烈的动感,以动写静,使本已很美的绿草、红花,被形容得更加碧绿,更加红艳。这种色彩明艳的画面,反映了诗人“相欢语笑”的喜悦心情,意境优美,清新明快,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四川省绵阳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14. 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中的“一年佳节“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一般有登高、赏秋、饮菊花茶、佩戴茱萸等习俗。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B. 西厢,就是指西厢房。传统四合院中一般北面是正房,东西两面都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
C. 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D. “秋色”“雁声”和“斜阳”常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表达人生感慨的意象,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15.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所见的美景。②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 赋予菊花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③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④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词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中秋节”表述错误,应为“中元节”。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山远翠眉长”,将寒山的山气比喻成“翠眉”,描绘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展现出一幅登高望远的美景。
“菊花清瘦杜秋娘”的意思是“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词人以人拟菊,用“杜秋娘”来写菊花,表现出菊花的婀娜多姿、楚楚动人;此外菊花虽美,却“清瘦”,联系注释②可知,寄寓了作者的羁旅之愁。
词的上片点出九月九日,登山饮酒,朋友宴集的情景,既写了“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同时“凄凉”“清瘦”等词语,渲染出词人内心悲郁的心绪,而且词的下片主要抒发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后的愁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以景写情。“一年”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秋色”两句,写自己心中抑郁,愁闷的原因。“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也。这二韵与词题相应。“愁几许”,只设问不作答,把读者视线引向惨淡的斜阳残照的画面,以景结情,一切尽在不言中。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野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③。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④。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定居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年)。②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维、保三州,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③“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④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围绕“望”字展开,首联写所“望”之景,中间两联抒写“望”之感慨,尾联点出由“望”引发的忧虑。
B. 首联视野开阔,从终年积雪的西山、重兵驻防的三城写到清澈见底的锦江和横跨江面的万里桥,由近及远地写所“望”。
C. 颔联“海内风尘”指战乱,呼应首联的“三城戍”;“天涯涕泪”切合与离别有关的“南浦”“万里桥”等内容。
D. 诗人虽身居草堂,但依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感情深沉,体现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
15. 诗中蕴含着诗人哪些丰富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对时局的感伤(或“忧国忧民之情”):诗人站在郊外极目望去,但见战垒依旧,人事萧条,对国家局势充满担忧。
②对亲人的思念:战乱频仍,诗人和兄弟们天涯遥隔,涕泪沾襟,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
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④对自己未能报国的惭愧:诗人感叹自己年老多病,无力报答朝廷,语含惭愧。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由近及远地写所‘望’”错误。“西山白雪三城戍”为远景,“南浦清江万里桥”为近景,应该是“由远及近”地写所“望”。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颔联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颈联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而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尾联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四川省内江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1935年2月25日,红军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激战,最终取得胜利。这首词写于攻克娄山关之后。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
B.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这两句极为精炼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攻娄山关的时间、环境,而且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C.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了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用字十分精妙。
D. 这是一首悲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勃勃生机,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15. 请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词的上阕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4. C 15. ①上阕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描绘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②上阕写景为下阕表现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张本,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革命家指挥若定的气魄。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C.“‘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错误,“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大意是“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可见暗示的是战斗的激烈。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和景物的能力。
题干要求学生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词的上阕进行简要赏析。学生首先需要分析上阕写了什么景,分析景物的特点,然后分析这些景物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意思是: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此词开篇即简练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景致凄婉悠长,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
紧接着,“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
上阕这四句写景,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
然而上阕阴沉抑郁的景色、激烈的战斗情景恰恰更好地反衬出作者面对艰难处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的胸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