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并开始使用。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深,面对__________的现实,在__________中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针对当时诗坛__________的现状,他们冲破世俗的束缚,创作出大量__________的诗作,令沉闷许久的诗苑清风骤起,形成独有的浪漫主义诗风。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
B. 它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C. 它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D.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
B. “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的。
C. 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现代诗”名称。
D. “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的。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风雨交加 峥嵘岁月 抱残守缺 惊世骇俗
B. 风雨如晦 蹉跎岁月 墨守成规 愤世嫉俗
C. 风雨交加 蹉跎岁月 抱残守缺 愤世嫉俗
D. 风雨如晦 峥嵘岁月 墨守成规 惊世骇俗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是中国______“航天大年”。在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一个月后,7月23日中午,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天问”标志着中国航天人已踏上新的征程,也拉开了中国航天向更遥远深空探索的序幕。按照计划“天问一号”还将飞行数月,才能完成这次最远跨越达4亿公里的拜访。这意味着我国航天事业也将迈入更______的宇宙。如果任务成功,( )。中国人为什么要上火星?发展航天事业,进军深空探测,不但是着眼未来太空时代的现实需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因此,它已经成为一种全民共识。中国火星探测任务2016年才正式批准立项,但却进步迅速。中国人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成绩?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成发轫曾以“______”来总结航天精神:“一切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______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天问”系列的科研成果必将惠及全人类,这也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名副其实 广袤 自力更生 毋庸置疑
B. 名不虚传 广阔 自食其力 毋庸置疑
C. 名不虚传 广阔 自力更生 不容置喙
D. 名副其实 广袤 自食其力 不容置喙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将成为首个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软着陆的国家
B.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首个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软着陆的国家
C.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首次首个探索火星即完成软着陆的国家
D. 中国将成为首次世界上首个探索火星即完成软着陆的国家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发展航天事业,进军深空探测,是着眼未来太空时代的现实需求,又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
B. 发展航天事业,进军深空探测,不仅是着眼未来太空时代的现实需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
C. 发展航天事业,进军深空探测,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又是着眼未来太空时代的现实需求。
D. 发展航天事业,进军深空探测,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也是着眼未来太空时代的现实需求。
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外国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坚守戈壁隐姓埋名,_______建起国防工业基础,冲天而起的蘑菇云,如同华夏儿女 的惊天雷;探索海洋钻井寻宝,从“蓝鲸1号”钻井平台上喷出火焰照亮幽蓝大海,空茫的海面上升起的红色火焰,(①) ……从算盘的声响中,我们能听到一个个科学家 ,为了科技强国的远大梦想不辞辛劳;从飓风吹袭、浪涛拍打中,我们看到的是“无人区”里奋力拼搏的身影,是他们把爱国情怀变成“大国气质”。
也是这种“大国气质”,影响着年轻的建设者们将自己的人生志向同国家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平均年龄30岁的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5岁的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不过30多岁的“复兴号”科研团队……热的年华里他们热血沸腾,都渴望在时代的大潮头___ , 年轻的科学家们把国家装在心中,以奋斗勾勒这个时代最美的画卷。一代代青年科学家对前辈的仰望,是一颗颗赤子心对祖国的表白,是民族魂中绵延不息、不可阻挡的强大力量。
(②),多少人不为功名默默坚守。新时代,仍需无数“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儿女,将家国情赤子心熔铸在国家建设中,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白手起家 扬眉吐气 孜孜以求 中流击水
B. 赤手空拳 仰首伸眉 孜孜不倦 投鞭断流
C. 白手起家 仰首伸眉 孜孜以求 投鞭断流
D. 赤手空拳 扬眉吐气 孜孜不倦 中流击水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就是中国人献给人类的绚丽礼花
②多少人为国家富强而埋名献身
B. ①就是中国人献给人类的绚丽礼花
②多少人埋名献身为了国家富强
C. ①就像中国人献给人类的绚丽礼花
②多少人为国家富强而埋名献身
D. ①就像中国人献给人类的绚丽礼花
②多少人埋名献身为了国家富强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新时代,仍需无数“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儿女,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将家国情赤子心熔铸在国家建设中。
B. 新时代,仍需无数“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儿女,将家国情赤子心熔铸在国家建设中,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
C. 新时代,仍需无数“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儿女,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将家国情赤子心熔铸在国家建设中。
D. 仍需无数“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儿女的新时代,将家国情赤子心熔铸在国家建设中,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龙正中学、清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出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__________的效果。
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能否激荡人心、引起共鸣的原因,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___________。
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________,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_________出直抵人心的力量。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1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事半功倍 可信度 巧言令色 焕发
B. 事倍功半 可信度 巧舌如簧 生发
C. 事倍功半 说服力 巧言令色 焕发
D. 事半功倍 说服力 巧舌如簧 生发
1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个人的讲话能否激荡人心、引起共鸣,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B. —个人的讲话能激荡人心、引起共鸣的原因,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C. —个人的讲话能激荡人心、引起共鸣,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D. —个人的讲话能否激荡人心、引起共鸣的原因,是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15.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语言的真义,又何尝不是行文的典范?
B. 这不是行文的典范,而是语言的真义。
C. 这既是语言的真义,又是行文的典范。
D. 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
四川省绵阳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________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 ________。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________。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________,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7. 根据书本和本段文字,下列选项中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麾下huī 菲薄fěi 谄媚chǎn 陨身不恤yǔn
B. 崛起jué 浸渍zì 青荇xìng 自怨自艾aì
C. 滞后chì 杯杓sháo 骨髓suí 安步当车dàng
D. 巷道hàng 发酵jiào 脚踝huái 利益攸关yōu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 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 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 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B. 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
C. 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
D. 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20. 文中加横线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 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7.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一项是( )
①只有最懂得天伦之乐的民族,才会发明这样一个团圆欢聚的节日。
②开学已经很多天了,可是他仍然久假不归,我想他家里一定出了什么事。
③课外阅读要善于抓关键词语,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④继美国多次对华为进行制裁,甚至不惜拉着盟友一起对华为进行打压后,近日,美国图穷匕见,再次对华为下狠手。
⑤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的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⑥尽管言辞上的争吵极为激烈,但双方还是比较克制,彼此秋毫无犯,没有发生肢体冲突。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四川省内江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创作者需真正匍匐到生活的大地上,去 地脉的涌动,去探测生命的温度。创作者浮躁是因为扎根不牢,而参天大树无一不是根深才叶茂的。文学艺术中所有的秘籍,最终都指向两个阅读:一是生活的阅读,二是书本的阅读。这两个阅读形成的眼光、视野、筋骨和气血,构成创作者浑然的吐纳,使其最终创作出具有生命个性的精神产品。( )。人若只是书本的阅读者,不免常常被生活的表象 。创作者的生命体验高过一切体险,杜甫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生命体悟持续发酵,就很难成为 的诗人。创作者走出书斋的目的是为了与大地保持通畅的气息,有自己观察生活的视角、扎根生活的场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永远是创作者的创作法宝,柳青和路遥便是这方面的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感知 诱惑 名垂青史 典型
B. 识别 迷惑 流芳千古 典型
C. 识别 诱惑 名垂青史 典范
D. 感知 迷惑 流芳千古 典范
18. 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可替代的是阅读的生活 B. 不可替代的是生活的阅读
C. 尤其是阅读的生活,不可替代 D. 尤其是生活的阅读,不可替代
19.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创作者走出书斋的目的是为了与大地保持气息的通畅,有自己观察生活的视角、扎根生活的场域。
B. 创作者走出书斋的目的是与大地保持通畅的气息,有自己观察生活的视角、扎根生活的场域。
C. 创作者走出书斋是为了与大地保持通畅的气息,有自己观察生活的场域、扎根生活的视角。
D. 创作者走出书斋是为了与大地保持气息的通畅,有自己观察生活的视角、扎根生活的场域。
四川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并开始使用。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深,面对__________的现实,在__________中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针对当时诗坛__________的现状,他们冲破世俗的束缚,创作出大量__________的诗作,令沉闷许久的诗苑清风骤起,形成独有的浪漫主义诗风。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
B. 它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C. 它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D.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
B. “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的。
C. 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现代诗”名称。
D. “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的。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风雨交加 峥嵘岁月 抱残守缺 惊世骇俗
B. 风雨如晦 蹉跎岁月 墨守成规 愤世嫉俗
C. 风雨交加 蹉跎岁月 抱残守缺 愤世嫉俗
D. 风雨如晦 峥嵘岁月 墨守成规 惊世骇俗
【答案】17. A 18. B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答题时,要先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在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
本题解答时注意按照一定顺序来论述。仔细阅读括号所在的语段,在逻辑方面,应按照先强调时代性,再到诗歌内容,最后是格律形式的顺序组合(要注意后一句中的提示词语“格律形式”),据此排除BC项;在内容方面,应按由“现实生活”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的顺序排列,据此排除CD项。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
A项,“创立……名称开始使用”句式杂糅;
CD项,语序不当,“确立提出”语序颠倒,应该为“提出确立”。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风雨如晦: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风雨交加:风雨一起袭来。比喻天气恶劣。此处是用来修饰“现实”的,用“风雨如晦”更适合;
第二处,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岁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岁月。根据后文“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选用“蹉跎岁月”更符合语境;
第三处,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此处是用来修饰“现状”,在结合后文“冲破世俗的束缚”,选用成语“墨守成规”更符合语境;
第四处,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愤世嫉俗: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此处是用来修饰“诗作”的,再结合前文“冲破世俗的束缚”,选用成语“愤世嫉俗”。
故选B。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是中国______“航天大年”。在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一个月后,7月23日中午,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天问”标志着中国航天人已踏上新的征程,也拉开了中国航天向更遥远深空探索的序幕。按照计划“天问一号”还将飞行数月,才能完成这次最远跨越达4亿公里的拜访。这意味着我国航天事业也将迈入更______的宇宙。如果任务成功,( )。中国人为什么要上火星?发展航天事业,进军深空探测,不但是着眼未来太空时代的现实需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因此,它已经成为一种全民共识。中国火星探测任务2016年才正式批准立项,但却进步迅速。中国人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成绩?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成发轫曾以“______”来总结航天精神:“一切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______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天问”系列的科研成果必将惠及全人类,这也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名副其实 广袤 自力更生 毋庸置疑
B. 名不虚传 广阔 自食其力 毋庸置疑
C. 名不虚传 广阔 自力更生 不容置喙
D. 名副其实 广袤 自食其力 不容置喙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将成为首个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软着陆的国家
B.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首个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软着陆的国家
C.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首次首个探索火星即完成软着陆的国家
D. 中国将成为首次世界上首个探索火星即完成软着陆的国家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发展航天事业,进军深空探测,是着眼未来太空时代的现实需求,又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
B. 发展航天事业,进军深空探测,不仅是着眼未来太空时代的现实需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
C. 发展航天事业,进军深空探测,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又是着眼未来太空时代的现实需求。
D. 发展航天事业,进军深空探测,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也是着眼未来太空时代的现实需求。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组:“名副其实”,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名不虚传”,是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不是虚假的。语境强调2020年与“航天大年”名实相符,而不是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所以选用“名副其实”较为合适。
第二组:“广袤”,比喻非常广阔,一般用于修饰土地面积天空,也可形容辽阔的草原、湖泊等;“广阔”,广大宽阔,指比较抽象的东西。语境说的是“宇宙”,属于天空,所以此处应选用“广袤”。
第三组:“自力更生”,形容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自食其力”,指依靠自己的能力而生活。语境强调中国的航天精神是靠自己,所以应选用“自力更生”。
第四组:“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不容置喙”,不许在一旁插嘴,语境强调无需怀疑,所以应选用“毋庸置疑”。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观察四个选项,在“国家”的定语中:
“世界”属于领属性的,作为修饰语应排在最前面,排除AC;
“首次”修饰“探索”,应紧跟“探索”,排除D。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①搭配不当。“不但是……也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改为“不仅是……也是……”或“是……又是……”。
②语序不当。“着眼未来太空时代的现实需求”和“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两个分句为递进关系,且“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在前,“着眼未来太空时代的现实需求”在后,表达意思的更近一层。应改为“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也是着眼未来太空时代的现实需求”。
故选D。
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外国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坚守戈壁隐姓埋名,_______建起国防工业基础,冲天而起的蘑菇云,如同华夏儿女 的惊天雷;探索海洋钻井寻宝,从“蓝鲸1号”钻井平台上喷出火焰照亮幽蓝大海,空茫的海面上升起的红色火焰,(①) ……从算盘的声响中,我们能听到一个个科学家 ,为了科技强国的远大梦想不辞辛劳;从飓风吹袭、浪涛拍打中,我们看到的是“无人区”里奋力拼搏的身影,是他们把爱国情怀变成“大国气质”。
也是这种“大国气质”,影响着年轻的建设者们将自己的人生志向同国家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平均年龄30岁的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5岁的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不过30多岁的“复兴号”科研团队……热的年华里他们热血沸腾,都渴望在时代的大潮头___ , 年轻的科学家们把国家装在心中,以奋斗勾勒这个时代最美的画卷。一代代青年科学家对前辈的仰望,是一颗颗赤子心对祖国的表白,是民族魂中绵延不息、不可阻挡的强大力量。
(②),多少人不为功名默默坚守。新时代,仍需无数“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儿女,将家国情赤子心熔铸在国家建设中,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白手起家 扬眉吐气 孜孜以求 中流击水
B. 赤手空拳 仰首伸眉 孜孜不倦 投鞭断流
C. 白手起家 仰首伸眉 孜孜以求 投鞭断流
D. 赤手空拳 扬眉吐气 孜孜不倦 中流击水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就是中国人献给人类的绚丽礼花
②多少人为国家富强而埋名献身
B. ①就是中国人献给人类的绚丽礼花
②多少人埋名献身为了国家富强
C. ①就像中国人献给人类的绚丽礼花
②多少人为国家富强而埋名献身
D. ①就像中国人献给人类的绚丽礼花
②多少人埋名献身为了国家富强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新时代,仍需无数“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儿女,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将家国情赤子心熔铸在国家建设中。
B. 新时代,仍需无数“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儿女,将家国情赤子心熔铸在国家建设中,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
C. 新时代,仍需无数“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儿女,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将家国情赤子心熔铸在国家建设中。
D. 仍需无数“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儿女的新时代,将家国情赤子心熔铸在国家建设中,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
【答案】17. A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解答技巧:(1)看词义,抓住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的含义,分析各自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2)看对象,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同,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3)看褒贬近义成语感彩有不同,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4)看语体,有的成语用于书面,有的用于口语。(5)看功能,近义成语语法功能不同,不可乱用。
白手起家,现比喻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赤手空拳,形容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东西。不合语境
扬眉吐气,形容摆脱受压的困境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仰首伸眉,形容意气昂扬的样子。
这里“扬眉吐气”更合语境。
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
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这里更注重“探求”,所以用“孜孜以求”
中流击水,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投鞭断流,形容兵士多,军力强大。不合语境。
故选A。
【18题详解】
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从①空的前一句“空茫的海面上升起的红色火焰”,可知此空中用“像”比“是”合适,排除A、B两项;从②空的后一句“多少人不为功名默默坚守”可知“献身”与“坚守”相照应,排除D项。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将家国情赤子心熔铸在国家建设中,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语序不当,应该改为“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将家国情赤子心熔铸在国家建设中”,排除B项、D项。
成分残缺,“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后面缺少宾语,可以加上“的红色基因”,排除C项。
故选A。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龙正中学、清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出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__________的效果。
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能否激荡人心、引起共鸣的原因,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___________。
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________,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_________出直抵人心的力量。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1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事半功倍 可信度 巧言令色 焕发
B. 事倍功半 可信度 巧舌如簧 生发
C. 事倍功半 说服力 巧言令色 焕发
D. 事半功倍 说服力 巧舌如簧 生发
1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个人的讲话能否激荡人心、引起共鸣,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B. —个人的讲话能激荡人心、引起共鸣的原因,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C. —个人的讲话能激荡人心、引起共鸣,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D. —个人的讲话能否激荡人心、引起共鸣的原因,是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15.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语言的真义,又何尝不是行文的典范?
B. 这不是行文的典范,而是语言的真义。
C. 这既是语言的真义,又是行文的典范。
D. 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
【答案】13. D 14. C 15. D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
事半功倍:形容花费的气力小,收到的成效大,褒义词。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贬义词。
根据语境,强调好的效果,应用褒义词“事半功倍”。
说服力:用理由充分的话使对方心服的能力。可信度:值得信赖的程度。
结合前文“言之成理”“无懈可击”,可知此处应用“说服力”。
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也指讨好别人的花言巧语和伪善态度。
这里没有“讨好别人”的意思,应用“巧舌如簧”。
生发:滋生、发展。焕发:光彩四射、振作。
根据语境,搭配“力量”,应用“生发”。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两面对一面,可将“能否”改为“能”,排除AD;二是“……的原因,是由于……”句式杂糅,可以去掉“的原因”或“由于”,排除B。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衔接的能力。
结合语段的中心话题和上下文语境来看,括号前《文心雕龙》讲的是行文典范,括号后讲的是“话语”,因此括号里的内容应该先说行文,后说语言,排除A、C两项。B项“不是行文的典范”表述不合文意,选D项最恰当。
故选D。
四川省绵阳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________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 ________。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________。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________,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7. 根据书本和本段文字,下列选项中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麾下huī 菲薄fěi 谄媚chǎn 陨身不恤yǔn
B. 崛起jué 浸渍zì 青荇xìng 自怨自艾aì
C. 滞后chì 杯杓sháo 骨髓suí 安步当车dàng
D. 巷道hàng 发酵jiào 脚踝huái 利益攸关yōu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 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 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 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B. 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
C. 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
D. 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20. 文中加横线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 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答案】17. D 18. C 19. D 20.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和字形的能力。
A.“陨身不恤yǔn”的“陨”应为“殒”
B.“自怨自艾aì”的“aì”应读为“yì”
C.“滞后chì”的“chì”应读为“zhì”;“骨髓suí”的“suí”应读为“suǐ”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承接上文,主语应为“外卖”,强调“外卖”需要食安“守门员”,排除A、B、D。并且“不仅……而且……”不合逻辑,且繁复。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通常形容必不可少的因素或是部分。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修饰“行业”,用“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结合语境“政府及主管部门”分析,用“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结合“及时定制”等内容分析,用“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结合“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内容分析,用“一目了然”。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句话有两处语病:其一,“伴随”与“使得”的前后使用,导致主语残缺,排除A项;其二,“问题”与“关注”搭配不当,排除C项、D项。
故选B。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7.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一项是( )
①只有最懂得天伦之乐的民族,才会发明这样一个团圆欢聚的节日。
②开学已经很多天了,可是他仍然久假不归,我想他家里一定出了什么事。
③课外阅读要善于抓关键词语,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④继美国多次对华为进行制裁,甚至不惜拉着盟友一起对华为进行打压后,近日,美国图穷匕见,再次对华为下狠手。
⑤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的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⑥尽管言辞上的争吵极为激烈,但双方还是比较克制,彼此秋毫无犯,没有发生肢体冲突。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用在“团圆欢聚”的语境中合适。
②“久假不归”,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语境指放假很久没回来,望文生义。
③“纲举目张”,意思是提起鱼网上的大绳一抛,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了。比喻文章条理分明,也指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适合语境“善于抓关键词语”。
④“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这里指美国显露本义,使用正确。
⑤“慷慨解囊”,形容毫不吝啬、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这里指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掏腰包,属于望文生义。
⑥“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利益。这里指没有发生肢体冲突,显然不合语境。
只有①③④使用正确。
故选B。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徐志摩有着浓得化不开的康桥情结,因为康桥不仅是他爱之梦破灭的地方,而是他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B. 仰望星空还需脚踏实地,只会空想的人一切都只会付诸于东流之水。
C. 南高的运动健儿们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竞技能力的各构成部分都得到了均衡的发展。
D. 我们能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切身利益的大问题。我们绝不能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搭配不当,关联词搭配错误,“不仅是……而是……”应为“不仅……而且……”;
B.成分赘余,“诸”兼词,等于“之于”,所以“诸”和其后的“于”意思重复,需要去掉“于”,“付诸于东流之水”应为“付诸东流之水”;
C.句式杂糅,“的原因”和“因为”语义重复,去掉“的原因”或者“因为”;
故选D。
19. 下面是四种实用文的摘录,请选出符合文体要求的一项( )
A. 本次的洪涝灾害中,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广播稿)
B. 为了活跃学生课余生活,校团委决定组织一次全校性学生歌咏比赛,请各班团支部书记今天下午到团委办公室开会,讨论有关比赛事宜。(学校通知)
C. 近来身体还好吗?我们已有几个月未谋面了,我常常想念着您。(书信)
D. 我因去参加现场作文大赛,需要请假两天,望批准!(请假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应用文体格式等常识的了解能力。
A.广播稿中不能使用括号,句中“(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在广播稿里难以展示,应该从括号里拿出来,单独成句;
B.通知需要把时间、地点具体准确地写出来。本句没有开会的具体时间,比如下午2点。
D.请假条中请假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需要具体说明。
故选C。
四川省内江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创作者需真正匍匐到生活的大地上,去 地脉的涌动,去探测生命的温度。创作者浮躁是因为扎根不牢,而参天大树无一不是根深才叶茂的。文学艺术中所有的秘籍,最终都指向两个阅读:一是生活的阅读,二是书本的阅读。这两个阅读形成的眼光、视野、筋骨和气血,构成创作者浑然的吐纳,使其最终创作出具有生命个性的精神产品。( )。人若只是书本的阅读者,不免常常被生活的表象 。创作者的生命体验高过一切体险,杜甫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生命体悟持续发酵,就很难成为 的诗人。创作者走出书斋的目的是为了与大地保持通畅的气息,有自己观察生活的视角、扎根生活的场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永远是创作者的创作法宝,柳青和路遥便是这方面的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感知 诱惑 名垂青史 典型
B. 识别 迷惑 流芳千古 典型
C. 识别 诱惑 名垂青史 典范
D. 感知 迷惑 流芳千古 典范
18. 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可替代的是阅读的生活 B. 不可替代的是生活的阅读
C. 尤其是阅读的生活,不可替代 D. 尤其是生活的阅读,不可替代
19.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创作者走出书斋的目的是为了与大地保持气息的通畅,有自己观察生活的视角、扎根生活的场域。
B. 创作者走出书斋的目的是与大地保持通畅的气息,有自己观察生活的视角、扎根生活的场域。
C. 创作者走出书斋是为了与大地保持通畅的气息,有自己观察生活的场域、扎根生活的视角。
D. 创作者走出书斋是为了与大地保持气息的通畅,有自己观察生活的视角、扎根生活的场域。
【答案】17. D 18. D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识别”,辨别,辨认;“感知”,感觉。语境为“地脉的涌动”用“感知”更合适,排除BC。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意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迷惑”,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使人迷乱。语境为“不免常常被生活的表象”用“迷惑”,更恰当,排除A。
“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流芳千古”,好名声千百年流传。这里修饰“诗人”用“流芳千古”更恰当。
“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语境为柳青和路遥可以作为学习、仿效的人,用“典范”。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由上文“一是生活的阅读,二是书本的阅读……”和下文“书本的阅读者”可知,“阅读”是陈述主题的中心语,排除AC。比较BD,“尤其是”表示更进一步,用于句中使前后表达更连贯,且“不可替代”放后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排除B。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目的是为了……”句式杂糅,应该为“……目的是……”或“……是为了……”,排除A;二是“保持通畅的气息”语序不当,应改为“保持气息的通畅”,排除BC。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