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宜宾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3 20:1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上期第一学月
语文学科考试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完整人格是对教育目标或理想人格的追求,为历代教育家所津津乐道。完整人格的教育在古代教育家那里有着不同的表述,如孔子的“成人”,朱熹的“全人”。从内涵来看,古代教育家论述的君子、大丈夫、鸿儒、圣贤等人格理想,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完整人格的教育追求。
②孔子最早阐述了完整人格。《论语·宪问》记述:“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其中提到的臧武仲为人多智,公绰为人廉静寡欲,卞庄子有勇力,冉求多才多艺。此处所谓“成人”,是指一个完整的人。孔子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应当是将诸多人的优秀品质集于一身的人,这些品质包括了智慧、廉静、勇敢、才艺以及礼乐文采等。孔子所谓“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对孔子所说的“成人”,朱熹的理解是:“成人,犹言全人。”他认为,人们都应当努力兼有智、廉、勇、艺等“材全德备”品质。
③在孔子眼里的完整人格还包含着一个重要要求。他在《论语·为政》中说道:“君子不器。”他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君子不能成为只是具备某一方面本领的人。
④追求完整人格的教育,不只是儒家学者如此,其他学派的学者也有类似思想,只是对什么是完整人格的理解有所不同。像墨家对“兼士”人格的设想:“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不仅十分强调掌握众技之长,却又不以此为满足,同时还十分强调与社会人伦实践有关的素养,如擅长思维与论辩、具备优厚的德行等。再如道家,老子的理想人格是人如同婴儿般无知无欲的状态,他把每一点社会对人的影响都视为对人性的毁坏,希望回归浑然无邪的自然状态。虽然道家崇尚个人主义,推托社会责任,但其理想人格显然不是某种功用型的“器”,而是得“道”者,也是一种完整的人格。
⑤20世纪40年代,史学家钱穆在《理想的大学》一文中批评当时中国的大学只以“智识之传授”为重,这种教育只是希望人成为专家,而不是希望人成为“通人”,不仅有害于当时之国家社会,更会遗祸于国家社会之将来。他认为:“今日国家社会所需者,‘通人’尤重于专家。”他说,“专家”产生于互相隔离不能打通的“专业”,而“通人”产生于“通学”,产生于整体的文化和全面的教育。其所谓“通人”显然是一种完整的人格。钱穆十分有见地地指出了以专业教育为特征的现代教育的重要缺失,即忽视“成人”的教育,忽视完整人格的养成。
——(摘编自杜成宪《中华民族有哪些教育传统可以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大丈夫、鸿儒、圣贤等人格理想,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完整人格的教育追求。
B.孔子和朱熹都强调一个完整的人应当努力兼有智慧、廉静、勇敢、才艺等全面综合的人格素养。
C.“君子不器”指君子不能像某件器物一样只有某一用途,这是孔子“成人”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D.虽然道家、墨家与儒家对完整人格的理解有差异,但道墨两家学者也有追求完整人格的类似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论述了我国在教育目标或理想人格上追求完整人格的教育传统。
B.第③段中,作者通过阐述“君子不器”,使文章对孔子“成人”观的论证更加完整、严密。C.第④段运用比喻、引用等论证方法,阐述了墨家道家等先秦学派关于完整人格教育的思想。
D.文章语言准确,逻辑性强,注重考证。例证古今结合,旁征博引而又丰富典型,有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墨家不仅强调掌握众技之长,还强调与社会人伦实践有关的素养,如思维论辩和德行。B.因崇尚个人主义和社会责任,道家的理想人格不是功用型的“器”而是得“道”者。C.钱穆的“通人”思想和孔子的“成人”、朱熹的“全人”等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D.古今教育家关于完整人格的教育思想对以专业教育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有借鉴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熊出没·原始时代》等多部影片同场竞技,将今年春节假期中国电影票房推升至58.4亿元的新高度,观影人次达1.3亿。据国家电影局的初步统计,仅正月初一的单日票房就高达14.43亿元。
被誉为大陆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改编自“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讲述在遥远的未来,太阳急速膨胀将要吞噬地球,人类为自救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带地球到太阳系外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春节档期叫好又叫座,短短5天,票房逾14亿元。这部电影以其大胆想象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为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让世界感受到了“充满未来感”的中国带来的感染力。《流浪地球》一上映便在豆瓣网拿下8.4的高分,影院排片率从第四跳跃到第一。猫眼专业版对《流浪地球》的票房预测是人民币53.34亿元。
(摘编自《第一财经日报》)
材料二
国内票房突破40亿,电影《流浪地球》“黑马式”突围让市场预言:中国科幻电影的春天来了。
中国科幻经过几十年艰难发展,培养出刘慈欣等科幻名家,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更是中国科幻文学界的扛鼎者。往前追溯20年,中国科幻文学因缺乏好作品,一直不被外界熟知,最顶尖的作品在国外最多也只有几千本销量。因此当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并在海外热销时,人们将其称为中国科幻文学的转折点。而《三体》同样令中国迅速进入科幻电影时代。王晋康、刘慈欣等科幻作家的作品版权被诸多投资方争抢。但王晋康却认为,这把火似乎烧得有点虚热:“《流浪地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但我们不能忽略它作为一部硬核科幻的不完美。无论是祖孙三代矛盾逻辑的不流畅、剧本上的科学硬伤,还是演技上的不足,目前想打动外国人,还是有一定困难。”
王晋康认同中国科幻电影已走入元年,但在他看来,这其实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即便《流浪地球》失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最迟也只再延迟五年。而《流浪地球》的成功更多的是让资本更早地涌入,科幻作家有了培育的土壤,即便后续跟风的科幻电影失败,也不会让中国科幻热再次断流。“中国与美国科幻电影之间,是工业化的差距。美国领先中国不止十
年。科幻电影烧钱,同样需要烧时间。”而谈及何时中国科幻电影可以与美国并称“双雄”,王晋康坦言,是早晚的事,但保守估计仍需十年。
(摘编自《新京报》:《王晋康:美国科幻片领先中国不止十年》)
材料三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流浪地球》表面上描绘末世的凄凉景象,骨子里却含着积极的正能量。影片传播了“命运共同体”、集体主义精神等中国特色价值观,这与美国科幻片标榜的个人英雄主义截然不同。
美国《纽约时报》称,这是中国即将推出的一系列大制作科幻电影中的一部,这类电影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投资上,都是中国大多数制作人目前还无法企及的。《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让人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
《人民日报》刊文称,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不仅是地下的北京、冰封的上海,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应该说,相对影视经典、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还有一些差距。我们要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板,既不捧杀也不棒杀,才能激励文化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摘编自《参考消息》)
材料四
在航天科技硬实力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的时候,体现我国软实力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隆重上映,让戏内情景与戏外现实交相辉映。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国家不断培育电影新的人才、技术、市场等力量所产生的令人欣喜的成果。如此视觉奇观式的庞大制作凸显了这些年我国电影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剧、古装剧,都一直是很有影响的题材,即便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过去穿越,向古代穿越,总是缺少一些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流浪地球》突破了中国电影的时空观,展现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
(摘编自《人民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流浪地球》在春节档与多部影片同场竞技时脱颖而出,好评如潮,仅仅正月初一单日票房就超过14亿元,实现精彩逆袭。
B.从材料二看,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的巨大发展,乐观地估计,中国科幻电影在十年之内就能比肩美国。
C.过去20年中国科幻文学很少被外界关注,刘慈欣的《三体》使中国科幻文学发生转折,并令中国迅速进入科幻电影时代。
D.《流浪地球》传播的向往家园、眷恋故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核心价值观与美国科幻片标榜的个人英雄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节档国产电影票房与观影人次的增长,既反映出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也说明了中国科幻电影取得的初步成就。
B.中国电影要想继续走创新道路,就需要在坚持文化传统的同时,多面向未来思考,少涉及或不涉及穿越、幻想等尚古题材。
C.《流浪地球》中人类到太阳系外寻找新家园与中国航天实现里程碑式跨越交相辉映,让人联想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D.电影《流浪地球》虽然在剧本内容、科学设定、人物表演等方面存在着令人遗憾的瑕疵,但是总体质量还是被认可的。
6.电影《流浪地球》取得成功的时代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综合材料内容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信封上的大头菜
马犇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价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自己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
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交代了代写行当的出摊位置、所需用具、代写内容等,既向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行当,又为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作了铺垫。
B.小说插叙了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亲友的情节,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解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
C.“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
D.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大头菜是淮城人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语言通俗直白,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
8.请概括代写冯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大头菜”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吕祖谦评曰:“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10.下列对文末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侯”是古代一种爵位。古代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但不具备行政职能。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
C.“子犯”是狐偃的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D.“僖公三十年”是王公王次纪年。王公王次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按王公在位的年次来纪年。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3分)(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使得他得以说退秦师。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5 分)
————————————————————————————————
(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5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 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的隐忧。
D.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
15、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巷》中重复出现又带有雨巷特点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中诗人由回忆回到现实,情感斗转直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杜甫是一位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________。但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杜甫都始终保持着渴望君臣遇合的君子理想。在杜诗中出现最多的古人形象是诸葛亮,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武侯庙》《八阵图》《古柏行》等诗作中出现了30多次,并且很多诗都是单独为他写的。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 ),对他的反复吟咏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君子理想,既是托古抒怀,也是自我激励。 杜甫有仁者情怀,使杜甫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入微。杜甫客居夔州时,曾写下《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诗人甚至注意到,那无助的老妇人来打枣时,其实是充满无奈、惭愧和恐惧的。正是这种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__的细腻与体贴,使杜甫的诗歌总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________。新婚即别的夫妇,老无所依的征夫,颠沛流离的百姓,________的亲人,面对普通人的命运,杜甫的君子之心是那么柔软;而对那些泡着温泉品着驼羹的权贵,杜甫的君子之心则是无比的激愤:“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君子之心不是小人儒的为己,不是乡愿儒的附势,而是君子儒的大庇天下苍生。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可胜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
B.屈指可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
C.不可胜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D.屈指可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B.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C.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D.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19. 下列在文章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没有在文中多次出现,他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为杜甫所认同
B.杜甫所称道的除了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还包括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C.但杜甫所称道的却不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是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D.但杜甫所称道的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非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5分)
央视网消息:记者昨天(9月20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于今年11月1日起正式开启。开展好人口普查,有助于全面摸清我国人口总量、结构和分布等状况。准确把握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为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完善人口发展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将采取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鼓励大家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自行申报个人和家庭信息。此次普查将采用互联网云技术和云服务,整个流程都强化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目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11月1日起,700多万普查人员将走入千家万户,正式开启现场普查登记工作。
————————————————————————————————
————————————————————————————————
21.为经典名篇《烛之武秦师》拟写对联。(6分)
(1)根据上联写下联:
上联:郑庄公国难当头认过错,
下联: 。
(2)根据下联写上联:
上联: ,
下联:雄辩救郑烛之武受命退秦师
四、作文(60分)
22.请以“当时只道是寻常”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结合自己的经历,要有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和套作,注意书写规范和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A(“充分体现”表述不当)
2.C(没有比喻论证)
3.B(错误一:强加因果,原文为转折关系。错误二:转述错误,道家“推托”社会责任,不是“崇尚”社会责 任)
4.C(A偷换概念,原文是多部影片正月初一的单日票房就高达14.43亿元,而《流浪地球》是“短短5天,票房逾14亿元”;B,原文是保守估计仍需要十年;D偷换概念,原文是命运共同体和集体主义。)
5.B(“少涉及或不涉及”无中生有。)
6.电影《流浪地球》取得成功的时代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综合材料内容概括说明。(6分)
①电影(文化)发展:为中国科幻作家的培育提供了土壤,促进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
②国家形象展示:凸显了我国综合国力提升背景下电影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世界观察中国、了解中国提供了独特视角;
③文化精神展现:突破了中国电影时空观,展现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每点2分)
7.C(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以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本题C项,“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文中无此意。)
8.请概括代写冯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⑴有智慧。老家街巷的地址更名数次,哥哥的地址一无所知,代写冯利用替别人代写家信时在信封上留下独特标志的方式,寻找哥哥。
⑵重亲情。代写冯为寻找哥哥想方设法,坚持不懈。
⑶有耐心(坚持不懈)。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
(4)做事有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
(5)谦和有礼。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
(每点2分,答到其中3点满分。)
9.“大头菜”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⑴“大头菜”是小说的线索。代写冯借“大头菜”标志寻亲,兄弟俩因大头菜得以相见。小说围绕“大头菜”行文,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让情节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清晰。
⑵“大头菜”是主人公感情的载体,是兄弟联系的纽带。以“大头菜”为中心有利于突出代写冯有智慧、重亲情的形象。
⑶“大头菜”是亲情、乡情的象征。以“大头菜”为中心表达了亲情难断,故土难舍的主题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物象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以及物象本身的特殊效果几个方面来答。本题“大头菜”的作用,在情节方面,是小说的线索,然后沿着线索概括一下情节;在人物方面,通过“大头菜”展现人物重亲情、有智慧的形象;主旨方面,“大头菜”是亲情的象征,表现小说歌颂亲情的主题。
物象的作用答题方略:从文章结构、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为下文作铺垫(伏笔)作用;衬托人物,寄托人物情感;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10.B
11.B《左传》中的“传”不同于“志”“记”,是解说经义的文字。
12.C “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13.(1) (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自己的边境,又想扩展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亏损,从哪里去获取(它想要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5分。大意2分,封”使······成为)1分,“肆”(扩展)1分,“阙”(使·······亏损,减少)1分]
(2)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5分。大意2分,“敝”(损害、伤害)1分;“知”(通“智”, 明智)1分;“易”(代替)1分]
14.B 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未有”丝毫贡献,未能报答“圣朝”的惭愧)
15.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②对诸弟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
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一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B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二者语意不同。文中讲杜甫“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说明“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少,该用“屈指可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二者语意侧重点不同。“设身处地”侧重想的是处境。用来修饰“细腻与体贴”的该用“将心比心”。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利害相关:指有密切的利害关系。二者搭配对象不同。强调与“与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不存在很多利害关系,该用“息息相关”。杳无音信:没有一点消息。遥遥无期:形容时间还远得很,不知道哪一天。二者语意不同,搭配对象不一样。修饰“亲人”应用“杳无音信”。
18.D 划线句是复句,前半部分说“杜甫是……的诗人”,“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是其定语,该定语词组表达啰嗦,属结构混乱,应说“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或“以天下为己任”。依此排除AB。另外,这个特点不是杜甫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的原因,原句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分句间当是转折关系,排除BC。故选D。
19.C 前文语境是“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后文说的是杜甫“反复吟咏”的内容。文段并没有针对诸葛亮的“智慧与巧算机谋”来写,选项说“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和“除了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还包括……”,都是不合语境的。排除BD。对比AC,用“但”作转折,用“不是……而是……”表明杜甫表意侧重的角度,前后语言更连贯。故选C。
20.今年 11 月 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正式开启。本次普查将采取电子化方式进行普查登记,全流程强化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目前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划线处各 1分,共 5 分)
21.为经典名篇《烛之武秦师》拟写对联。(6分)
(1)根据上联写下联:
上联:郑庄公国难当头认过错,
下联:烛之武大敌压境弃前嫌 。
(2)根据下联写上联:
上联:慧眼识才佚之狐临危荐勇士
下联:雄辩救郑烛之武受命退秦师
22.参考高考阅卷标准。注意审题,文体是记叙文,而且要结合自身经历。当时只道是寻常,但现在不认为寻常了,要写出其中的转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