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第五完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亳州市第五完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3 20:2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亳州市第五完全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善于总结党自身的历史经验,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以更好地走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对党的历史的总结和学习活动就开始了。延安时期形成学习党史的热潮。新中国成立后学习党史活动全面展开,这一时期学习党史活动有了权威教材《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具备了更好的条件保障,党和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加强了党史文献的搜集整理;高校学生学习党史课程,改革开放以来党史的学习研究形成新的高潮,学习党史与党史学科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取得丰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习党史进入新境界。党中央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结合中国梦的研究和宣传,学习研究党的历史成为热潮。全党全社会学习党史更为广泛、更为深入;党的历史和理论等重大问题成为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重要学习内容,党校及各级党组织干部培训都把学习党的历史作为重要内容。
广大党员通过学习党的历史,进一步明确了党为实现远大理想和伟大使命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增强了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在领导人民奋斗的进程中形成了优良传统和作风,涌现出了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
在学习党史的基础上,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为顺利召开党的七大奠定了思想基础。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很多宝贵思想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我们党在不断学习党的历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升领导水平,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党能够经历百年风雨依然风华正茂。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在学习党史中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学习研究党史,才能准确把握党史的主流和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有效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我们党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学习党史良性互动中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我们党高度重视党员的经常性学习,有一系列制度体系保障学习,要求党员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党史是经常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党员干部进行集中培训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党史是各种培训和集中学习的重要内容。
纪念活动作为一种仪式,是唤醒历史记忆的生动载体,更是传承和弘扬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利用党的历史上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学习教育,对于全党全社会学习党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1941年纪念建党20周年起,每十年都举行较大规模的周年庆祝活动,回顾党的辉煌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指明未来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纪念活动更加规范有序。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回顾光辉历程,展望光明前景,必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的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王炳林《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光明日报》2021年03月03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加强党史学习,可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坚定理想信念,因而形成优良传统和作风。
B.中国共产党重视党史学习由来已久,早在延安时期就兴起了学习党的历史的热潮。
C.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经常性学习,有一系列制度体系做保障,因而带有一定强制性。
D.要把握人类社会分化规律及社会治理规律,就要学习中外不同时期、类别的历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分析了党史学习的现实意义,鉴古知今,体现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辩证思考。
B.文章第四段用举例论证,强调学习党史是统一认识、形成科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C.文章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证,全文采用对照式结构。
D.文章围绕党史学习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明要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纪念活动可唤醒历史记忆,要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举行纪念活动,以推动党史学习。
B.学习党史要学习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包括现当代先进思想和理论。
C.纵观我国党史学习历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走向深广的过程。
D.党领导人民在进行伟大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都是党史学习内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文艺事业的又一丰收期。文艺创新创造活力显着增强,从小说、戏剧、音乐到美术、电影、电视,从传统文艺到新兴网络文艺,各门类各品种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演出好戏连台,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摘自张贺《文艺创作活力显着增强》)
材料二:
没有大牌明星,没有过多宣传,《跨过鸭绿江》却制造了老中青三代一同追看、围绕相关历史和剧情展开讨论解读的收视景观。《跨过鸭绿江》大开大合,紧跟历史脉搏、聚焦国家命运,以国际视野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用真人真事还原整个过程,热情讴歌了英雄儿女,弘扬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展现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势下,不畏强权霸权、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重大历史事件,呈现出罕见的美学格调和国际格局。
抗美援朝战争为什么要打?该不该打?关于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辨抉择是全剧的核心和前提,《跨过鸭绿江》以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创作态度,从国内外形势、敌我军事力量、经济实力对比等各方面做了客观公正的利弊分析,对中国这一历史抉择作出了详细而有力的展现。更值得称道的是,该剧依靠真实动人的故事,演员细腻的人物塑造,成功实现了史实与艺术的平衡,做到了以细节打动人心,让观众产生共鸣。《跨过鸭绿江》通过一场场具体的、悲壮的甚至惨烈的战斗,一个个全民捐物甚至捐献飞机大炮的爱国之举,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卓绝与轰轰烈烈。此外,该剧还秉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数个虚构人物与真实历史人物相得益彰,以故事塑造人物,以人物推动故事的发展。侦察兵郑锐、狙击手陆乘风等众多小人物贯穿于整个故事,又从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揭示出“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珍爱和平”的价值内核。
(摘自《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用真情实感礼赞“最可爱的人”》、李宁《<跨过鸭绿江>;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珍爱和平》)
材料三:
23集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国人民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不断探索脱贫致富路径,通过奋斗获得美好生活的故事。这部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实”。这个“实”是真实的“实”、现实的“实”,也是踏实的“实”。该剧自首轮播出以来,收获了不俗播出成绩,口碑不断发酵上扬,成为一部破圈层的主旋律作品。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是对文艺创作方法的高度概括,人民是文艺的创造者,不仅是指人民是狭义的作家、画家、表演艺术家,更是指人民及其实践活动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中外文艺创作实践表明,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来自人民群众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不可能是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的产物。古今中外,有名目繁多的文艺评判机制。表面上看,充当“审判员”的往往是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但历史证明,只有经得起人民评判的作品,才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成为经典作品。
(摘自《<山海情>:牵系闽宁的脱贫梦,贯通东西的中国结》、李茂增《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4.下列对《跨过鸭绿江》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跨过鸭绿江》不依赖大牌明星,也未作过多的宣传,但却引起了收视热潮,在不同圈层的观众之中产生了巨大反响。
B.《跨过鸭绿江》弘扬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文艺事业获得丰收背景下的巅峰之作。
C.《跨过鸭绿江》既呈现出了罕见的美学格调和国际格局,又实现了史实与艺术的平衡,能以细节打动人心,极具感染力。
D.《跨过鸭绿江》采取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将真实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结合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三五”时期我国的文艺事业获得了全面丰收,在小说、戏剧、美术、电视、网络文艺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深受群众好评。
B.三则材料虽均谈文艺创作,但其侧重点又各不相同,材料一侧重于“面”,材料二侧重于“点”,材料三既有“点”与“实例”,又有“面”与“理论”。
C.《山海情》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其展现了黄土地上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脱贫攻坚道路上人民的主体地位,终以朴实的情怀打动观众。
D.抗战胜利后,丁玲主动请缨,先后奔赴河北怀来、涿鹿农村深入生活;在此基础上,她创作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可以作为材料三的道理论据。
6.当今时代,如何创作出高质量的文艺作品?请综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9题。
等信的马尔克斯
申赋渔
马尔克斯又到楼下的门房去问,有没有他的信。没有。他给所有的朋友都写了信,没有一个人回他。他打开床头的抽屉,里面已经没有一分钱。
1956年,他被派往欧洲后,他供职的哥伦比亚《观察家报》被查封了,报社已经不可能寄钱给他。马尔克斯缩在“三个公学旅馆”的阁楼上,他交不出房租,也没钱吃饭。
60年之后,我来寻访马尔克斯困守的这个小旅馆。小旅馆在索邦大学旁边一条叫“Cujas”的路上。门边的墙上挂着一个马尔克斯的小雕像。旅馆里的小厅里有一个书架,上面放着法语和西班牙语的马尔克斯的书。1957年,马尔克斯在这里写出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他说这是他写得最好的小说。
马尔克斯的这句话带着强烈的感彩。因为不是没有人给上校写信,而是没有人给他——29岁的马尔克斯写信,确切地说,是没有人给他寄钱。马尔克斯已经饿得没办法了。他到处收集旧报纸和空酒瓶去换钱,或者去捡法国人不吃的肉骨头、猪下水,回来煮一煮。即便这样,他还得写作。因为写作才是希望。
他在写他的外公,那个每周去邮局等信的上校。他小时候是跟外公外婆过的。对于外公这个古怪的行为,他一直当成一个笑话。当他拿起笔的时候,他是想写一个喜剧的。可是在巴黎,在他天天等朋友们的救济的时候,他把喜剧写成了痛彻肺腑的悲剧。
马尔克斯把小说写成的时候,已经是1957年。他改了九遍。因为除了改小说,也做不了其他事。他写得累了,饿了,就会下楼,到旁边的卢森堡公园里去转一转。公园很近,离这里只有几百米。
我从他的小旅馆出来,往右拐到圣米歇尔大道。沿着街再往左走几步,就看到了卢森堡公园。就在这短短的街道上,在1957年,在一个下着雨的春日,一位穿着破旧的牛仔裤、格子衬衫,戴一顶棒球帽的老人,生气蓬勃地走在旧书摊和索邦大学的学生当中。马尔克斯在街道的对面看到了一个人,认出了那个人,他用双手圈在嘴上激动地朝他大喊:“大——大——大师!”那人回过头,朝他挥挥手,回应到:“再见,朋友。”这个人是海明威。30多年前,他和马尔克斯一样,在卢森堡公园用散步来抵挡饥饿。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次相遇。
我站在这些曾经为潦倒的海明威和马尔克斯遮蔽风雨的梧桐树下,突然间,仿佛洞悉了命运的秘密。马尔克斯在他的小阁楼上,几乎研读了海明威所有作品,用他的“冰山理论”,写出了《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就在此刻,海明威竟然真的从他的眼前走过了。马尔克斯的激动,并不只是景仰,而是觉得他从他的手里接过了什么。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海明威的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虽然人们意识到这一切,还要再等十年,等马尔克斯写出《百年孤独》。
在小说里,上校已经卖掉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妻子怕别人知道家里已经揭不开锅,放了石头在锅里煮。可是上校仍然不肯把那只斗鸡卖掉。他要等斗鸡上场比赛,他认为斗鸡一定能赢。
“那这些天我们吃什么?”妻子一把揪住上校的汗衫领子,使劲地摇晃,“你说,吃什么?”上校活了75岁——用他一生中分分秒秒积累起来的75岁——才到了这个关头。他自觉心灵清透,坦坦荡荡,什么事也难不住他。他说:“吃屎。”那只宁可饿死也不肯卖的鸡,就是马尔克斯的文学梦。
离开巴黎二十多年后,马尔克斯重新回到他曾经居住的小旅馆。当年走的时候,他身无分文,付不了房租,好心的房东没有难为他,只是祝他好运。现在,他刚刚获了诺贝尔奖,就专门来还这笔房租和多年的利息。可是,房东已经不在了,房东夫人还在。房东夫人流了泪。因为他是唯一记得来还房租的人。她没有收他的钱,她说:“就算我们为世界文学尽一份力吧。”
(摘自《高中生》2018年31期)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等信的马尔克斯”为题,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等待”的故事。这里的“等信”既是马尔克斯在等别人给他寄钱,更是在等待希望。
B.文章结尾交代二十多年后,获得诺贝尔奖的马尔克斯专门回小旅馆还房租和利息的事,目的只是强调马尔克斯的诚信以及房东的善良。
C.文章的主人公马尔克斯,与马尔克斯小说中的主角上校,以及马尔克斯的偶像海明威,都是在逆境中不畏艰难,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一类人。
D.文章营造了三重“叙事空间”,包含现实空间、历史空间、虚拟空间,有效拓展了文本内容,使作品具有时空交织,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8.结合文本,请分析《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能成为马尔克斯自认写得最好的小说的原因。(6分)
9.《等信的马尔克斯》是申赋渔“非虚构写作”的作品之一,“非虚构写作”被称为小说、散文、戏剧之外的“第四类写作”,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3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①。”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来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②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③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位,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 李白传》)
注释:①相如,指司马相如,汉代大辞赋家。②靧(huì):洒(水),洗脸。③擿(tī),挑剔,挑出。
10.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3分)
A.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轻财重施,更客任城
B.天宝初,南入会稽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 渔人甚异之。
D.璘败,当诛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1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B.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C.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D.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取字叫太白。十岁时就通读诗书,然而李白爱好纵横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
B.李白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慨惊叹地说是天上贬下人间的仙人。后来经贺知章的推荐,李白担任翰林。
C.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背后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不自律放荡不羁,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臣服于权贵的人。
D.安史之乱时,永王聘请李白到他幕下当僚佐,永王谋反后,逃回彭泽,兵败后,永王被判处斩,李白被流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 15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4.下面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二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B.上片后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词人心旷神怡。
C.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D.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15.从这首词中,你读出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到性情安和才能思考周全,思考周全才能处事合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 19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有人不通文墨,甚至__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其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却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______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择善而从,产生对高山景行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______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_______。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目不识丁 依赖 建造 名不副实
B.不学无术 依赖 锻铸 名存实亡
C.不学无术 信赖 建造 名存实亡
D.目不识丁 信赖 锻铸 名不副实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C.“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实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B.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
C.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是“修身”
D.“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 15个字。(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③__________________。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97.2亿元增至2017年的6万亿元左右,增长约600倍;2017年利润总额为1.71万亿元,是1978年69.2亿元的247.1倍。机械工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从制造一般产品到制造高精尖产品,从制造单机到制造大型先进成套设备的转变。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机械主导产品技术来源中,国内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的24.5%,上升至目前的70%。机械标准数量从1978年的3400项发展到当前的1.72万项,重点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80%以上。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5%,基本改变了20世纪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历史,会加深你对祖国和世界的认识;学习历史,会促使你更好地思考个人的志向和目标、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以史为镜,以史明志,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
“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学子要树立远大理想,不负韶华,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担负责任,为个人的梦想插上翅膀,为民族的复兴添砖加瓦。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学史明志,担负责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A.“加强党史学习”与“形成优良传统和作风”无因果关系。原文只是说“党在领导人民奋斗的进程中形成了优良传统和作风”,即“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在领导人民奋斗的进程中形成”的;
C.“带有一定强制性”错。原文是说“我们党高度重视党员的经常性学习,有一系列制度体系保障学习,要求党员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制度保障不意味着强制性,而是“党员的经常性学习”“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
D.“社会分化规律”错。原文第五段为“社会发展规律”,本选项属张冠李戴。
2.C
C.“文章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证,全文采用对照式结构”错。文章并不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证的,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第二段主要介绍学习党史的历程及特点,不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三至五段主要写学习党史的作用。(为什么)六至八段写如何更好地学习党史。(怎样做)全文没有采用对照式结构。
3.A
A.“要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举行纪念活动,以推动党史学习”错。原文是说“利用党的历史上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学习教育,对于全党全社会学习党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中所说的“纪念活动”是指在“党的历史上重要时间节点”举行的活动,不等同“民族传统节日”的活动。
4.B
B.“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文艺事业获得丰收背景下的巅峰之作”的表述属主观臆断。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山海情》也引起了收视热潮,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作品引起了收视热潮就得出其是“巅峰之作”。
5.D
D.“这可以作为材料三的道理论据”错误,“丁玲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事例是艺术创作来源于人民的典型实践,据此可以推断出此例可以作为材料三的事实论据而非道理论据。
6.
①文艺创作要立足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
②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和生活,反映现实。
③文艺创作要注重创新,做到真实与艺术的平衡。
7.B
B.“目的只是强调马尔克斯的诚信以及房东的善良”错,更是在展现马尔克斯的成功,从中也可见作者对马尔克斯坦荡性格的赞美,选项理解狭隘,过于片面绝对。
8.
(1)马尔克斯创作这部小说以他外公为原型,并结合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成功塑造出倔强自尊的上校形象。
(2)马尔克斯创作这部小说时研读了海明威所有作品,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指导写作,内容精炼,结构简洁。
(3)这部小说承载着马尔克斯的文学梦,他为之修改九遍了,足见精心打磨。
9.
1.故事真实:
①取材于真实的史料记载。马尔克斯等信的故事是真实事件。
②通过第一人称“我”的在场讲述,带给读者真切的现场感。文中穿插“我”寻访马尔克斯困守的这个小旅馆的经历。
2.叙事精彩:
①文章现实与历史,历史与故事交织穿插,呈现精巧的叙事结构。
②文章用第一人称夹杂第三人称的手法叙事。“我”在讲马尔克斯的故事中又包含了马尔克斯创作的上校故事。
③故事结尾意蕴丰富,留给读者思考空间。文章以房东夫人的话作结,意味深长。
10.D
A.句意:第一句,神龙初年,他的父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在巴西。第二句,轻财好施。后来,李白又客居任城。客:名词作动词,客居。
B.句意:第一句,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第二句,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喜鹊向南飞去。南:名作状,向南。
C.句意:第一句,苏颋任益州长史,见到李白,感到惊讶。第二句,渔人感到很惊讶。异:形容词意动,感到惊讶。
D.句意:第一句,永王失败了,李白论罪判斩。当:判处。第二句,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对着。
11.C
句子大意是:郭子仪曾犯法,应受处罚,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处罚。到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来赎李白的罪(于是李白得以免于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又回寻阳(今江西九江),因事获罪下狱。
“子仪请解官以赎”,“子仪”作主语,“请解官以赎”是谓语,不能断开,排除AD;
“还寻阳”“坐事下狱”,这是两件事,中间断开,排除B。
12.D
D. “永王聘请李白到他幕下当僚佐,永王谋反后,逃回彭泽,兵败后,永王被判处斩,李白被流放”分析有误,原文为“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永王谋反后,李白逃回彭泽,兵败后,李白被判处斩。
13.
(1)这个青年是天生英才,如果再稍加努力,增加点学问,便可以和汉代的司马相如相比。”
(2)高力士平素(为朝中)显贵,以替李白脱鞋为耻,于是挑剔他诗中的毛病(并加以附会),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总是加以阻止。
(1)题得分点有:“是”,这个人;“是子天才英特”,判断句式;“少”,稍微,稍加;“比”,和……相比。
(2)题得分点有:“素”,平素,平时;“耻”,形容词意动,认为羞耻;“官”,名词使动,让他当官;“沮”,同“阻”,阻止。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第九代孙子。他的祖先隋朝末年因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父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在巴西(今四川江油)。李白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梦到太白星,因而取其字为太白。10岁时就通读诗书,长大成人以后,隐居在岷山。当时所在州郡以有道科举荐他,他没有应举,苏颋任益州长史,见到李白,感到惊讶,说:“这个青年是天生英才,如果再稍加努力,增加点学问,便可以和汉代的司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喜欢纵横家的那一套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财好施。后来,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于徂来山,成日酣饮沉醉,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友善,吴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长安。他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地说:“你,是个天上贬下人间的仙人啊。”并在玄宗面前说起,玄宗于是在金銮殿召见李白,李白论当代的大事,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院供奉。李白仍和酒徒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亭,忽然意有所感,想要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李白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洗他的面,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他提起笔一挥而就,下笔成文,辞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不留余思。玄宗皇帝爱他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李白曾经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为他脱鞋。高力士平素为朝中显贵,替李白脱鞋,深以为耻,于是挑剔他诗中的毛病,并加以附会,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总是从中作梗加以阻止。李白自知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更加桀骜不驯,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酒中八仙人”。李白恳求引退还山,玄宗皇帝就赐给他金帛,让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经于夜间借着月色,和崔宗之乘船从采石至金陵(今江苏南京),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起兵造反,天下大乱,李白辗转于宿松(今属安徽)和匡庐(今江西庐山)之间,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永王起兵,心怀不轨,他即逃回彭泽(今属江西);永王失败了,李白论罪判斩。起初,李白游并州(今山西太原)曾见到郭子仪,暗暗称奇。郭子仪曾犯法,应受处罚,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处罚。到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来赎李白的罪(于是李白得以免于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又回寻阳(今江西九江),因事获罪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今河南洛阳),道经寻阳,将李白释放了,并聘请他为行军参谋,没多久,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白去投奔他。代宗即帝位后,召李白入朝任左拾遗,而这时李白已经逝世了,终年六十余岁。
唐文宗时,下诏把李白的歌诗、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
14.B
B项,“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诗人心旷神怡”错误,从词中来看,春水、春花、蒙蒙烟雨触动了作者的乡思,引出了下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的心情应当是黯然的苦闷的。
15.
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
最后词人为解脱苦闷而自我心理调适,认为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16.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17.D
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根据“甚至”一词,此处所表达的意思应比“不通文墨”程度更深,用“目不识丁”更合适。
信赖:信任并依靠。依赖:①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②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根据语境,此处是说孔子让别人信任的结论只有“修身”,用“信赖”更合适。
建造:建筑;修建。锻铸:锻造和浇铸。根据语境中的“人格”,用“锻铸”更合适。
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名存实亡: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此处是说“‘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与实际不相称,用“名不副实”更合适。
18.C
文中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不但”应放在“目标”后,排除BD;二是搭配不当,“目标”和“做到”不搭配,可将“做到”改成“达到”“实现”,排除A。
19.A
根据上文,“这一条”指代的是“修身”,再结合下文“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可知括号内所填句子以“修身”为主语,与上下文衔接更紧密。据此可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A项与下文“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之间的转折意味更浓,A项更恰当。
20.人具有两重属性 必须接受礼仪的规范 这就与禽兽无异了(意思对即可)
21.
改革开放40多年来;
我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基本改变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22.【范文】
以史明志,担责报国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从盘古开天地起,历史造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有的文韬武略,有的熟读兵书战册,能决胜千里之外、有的心有大志,心怀治国安邦之策、更多文人墨客,才华横溢,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为后人赞叹,成为千古绝唱。
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一诗中所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在历史这个舞台上,英雄人物真是风起云涌,气壮山河,为后人赞叹不已。中华历史真是博大精深,中外文明,灿烂辉煌。
我们学习历史并不是要效仿古人,而是吸取古代的精华,古为今用,成为我们立志成才的榜样,成为增强我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有过强盛兴旺发达时代,也有被人欺负凌辱的一页,满清时代,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中华名族曾经备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封建王朝的专治统治压迫下,国门封闭,民族衰败,国运不强。外国侵略者用大炮和鸦片来欺压毒害中国人民,那时中华大好河山真是满目憔悴,百孔千疮。做为中华儿女读了过去的辛酸史,怎么不让人痛心不已。我们今天既要为我们古国的四大发明而骄傲和自豪;又要不忘国耻。作为炎黄的后代,应该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和宏远的志向,奋发学习,不断用科学知识来充实自己,用历史来教育自己,以历史和古人为训,发扬古代的民族精神和聪明智慧,为振兴中华,使中华名族重新立足于世界之林而努力。
每一个中华儿女要学做祖先的继承人,仅仅学好文化知识还不够,还要抓好思想品德教育,从小向先进人物看齐,向英雄人物学习,从民族英雄身上汲取力量。学习岳飞、文天祥和抗倭英雄戚继光,和收复台湾领土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郑成功。还有无数为国、为民捐躯的英烈们,他们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都会成为我们现代青少年学习的好典范。“人生在世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士饥餐胡胡虏肉,笑谈可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英雄的豪言壮语会世代鼓舞我们。我们要从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做一个敢于无私奉献的人。从小遵守国家法律,遵纪守法,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吃大苦、立大志,培养自己的意志和品德,当祖国领土和民族尊严受到侵害时,和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一样为祖国为人民奉献青春和热血。报效祖国和母亲,决不让过去羞辱的历史再一次重演。
我们是跨世纪的新一代青少年,祖国未来的命运和我们的命运栖栖相关,我们要学好历史,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盼,从小立下雄心壮志,为振兴祖国振兴中华和我们的文明古国而努力,让祖先们为我们而骄傲和自豪。
【审题】
本次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关注青少年历史学习教育。第一段告诉我们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历史,会加深你对祖国和世界的认识;学习历史,会促使你更好地思考个人的志向和目标、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第二段阐述青年学子要有理想,担责任,为个人的梦想插上翅膀,为民族的复兴添砖加瓦。材料引导我们学习历史,以史为镜,以史明志,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心,做有责任感的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立意】
1.学史明智,以史育人;
2.鉴古知今,学史明智;
3.学史明志守初心,乘风破浪担使命;
4.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
【精彩段落】
鲁迅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仅拥有一份责任感,却无从施展抱负是于自己,于社会毫无用处的。陶渊明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在让我欣赏,但我更喜欢李白不被失败打倒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在人生困窘之时,也能不懈的追求自己的理想抱负,挥笔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激励自己,并在官场里努力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反观当今社会,我们也不缺乏这样的实干精英,华为的崛起并非偶然,这是华为公司一代又一代的精英们以振兴中国科技力量的责任与使命,忍受着其他国家的威胁与压力,用知识与行动架起了中国新科技的桥梁,让中国拥有了让国人自信的“中国名片”。其中,华为“芯片女王”何庭波,缔造了华为手机的心脏,造就了强大的“中国芯”。华为这份“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与责任担当用其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