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毛泽东词二首 笔立山头展望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毛泽东词二首 笔立山头展望
诗海探珠
卜算子
[宋]曹 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诗海探珠
【赏析】 这首词为咏空谷幽兰之词。全词咏幽兰,多以淡墨渲染,结句稍加勾勒,托花言志。上片起首句写兰花幽处深谷,与松竹翠萝为伴,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三、四两句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意味,也透露出知音难觅的惆怅。这里是作者借花寓意,抒写志节坚芳而寂寞无闻的才人怀抱。下片“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说的是既然无人欣赏芳馨,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堪共语了,但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有心人吧?与梅
花共语,是抒其高洁之怀。“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写出幽兰之所以为幽兰的特色,其幽香可以为人无心领略,却不可有意强求。
此词既写出了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又以象征、拟人和暗喻手法寄托作者对隐士节操的崇仰,流露出词人向往出世、归隐的心志。
基础自主学案
●词语积累
①寒秋:深秋。深秋天凉所以叫“寒秋”。
②万山:群山。主要指湘江两岸岳麓山诸峰。万,极言其多。
③长空:广阔的天空。
④争流:竞相行驶。
⑤霜天:有霜的天气,指秋天。
⑥书生意气:读书人奔放的热情。
⑦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名句名篇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沁园春 长沙》)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水调歌头 游泳》)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______,笔名______。1893年12月26日生于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于政务、
润之
子任
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郭沫若(1892-1978),原名________,笔名沫若,四川省乐山县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3年底赴日本留学,原学医。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他是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并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28年旅居日本。抗日战争爆
郭开贞
发后,他回到中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他所写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人民的革命斗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
写作背景
(1)《沁园春 长沙》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兴起的时候,城市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此时的毛泽东被派到农村直接领导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感悟自己的处境,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2)《水调歌头 游泳》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1956年,我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泽东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泽东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此词。
(3)《笔立山头展望》
在中国近代史上,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千年的统治,但革命是一次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以中国社会并没有从此获得新生,反而陷入了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和日益半殖民半封建化的境地。郭沫若亲眼目睹和亲身体验到革命所带来的最初的欣喜和随之而来的失望之后,东渡日本求学,希望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富国强民。作者站在日本门司市西的笔立山头,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于是写下了这首讴歌文明的小诗。
相关知识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 长沙》。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课堂互动探究
1.如何理解《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下阕的主要内容?
细节揣摩
【提示】 这首词下阕回忆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了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下阕前两句,诗人从上阕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中间七句写那时候,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的文章,把反动
统治者视为粪土。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诗人愿意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当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任。
2.《水调歌头 游泳》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治理长江的宏图,诗人在构思时是怎样把两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
【提示】 诗人主要靠联想。联想是构思诗篇不可缺少的环节。有了奇特巧妙的联想,才能写出新颖独到的诗篇。本词上、下阕,从表面上看写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关的事,实质是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密不可分。本词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自然地联想起孔子的名言。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这就从上阕顺理成章地转入下阕,畅想建设长江的宏图,开拓出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本词思路顺畅,境界开阔。
3.《笔立山头展望》后半部分有何特点?
【提示】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想象大胆、比喻奇特,把大都会的景象当作自然与人生的交响曲,“自然与人生的婚礼”;把海湾当作小爱神的弓弩,人的生命就是箭,在海上放射;把烟筒里的烟比作黑色的“牡丹”,而且还说是“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诗人借助这些新奇的形象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4.《沁园春 长沙》的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整首词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的?
【名师点拨】 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
深度探究
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阕的抒情乐章。下阕虽着重抒情,却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山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 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5.《水调歌头 游泳》中说要进一步开发改造长江之水,那是怎样的一个规划?有什么特点?
【名师点拨】 这是写设想中的全面建设开发长江资源的蓝图。开发长江,利用水利资源是几代人的梦想,只有江山回到人民的手中,这一梦想才有可能实现。作者对词语颇有推敲,使之富有诗味儿,不说大坝而说“石壁”;不说上游流水,而说“巫山云雨”;不说高山水库,而说“高峡出平湖”。用语典雅合体,更富有艺术之美感。
这里又有一个神话联想——巫山神女的故事,那是因为巫山在长江上游,由武汉沿长江上溯,自然可达巫山,既到得巫山,便自然想到神女峰及其名称的来历。因此,词的最后一句便巧借神女之传说,设想神女如果活到今天,也该会惊叹于世间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是自然贴切、意味深长。这首词无疑抒发的是改造自然的宏大愿望和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赞美。
1.《沁园春 长沙》
(1)写乐景,写豪情。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写作技法
(2)对比手法的运用。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2.《水调歌头 游泳》
(1)丰富奇特的联想和想象。词篇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联想到孔子的名言,并赋以新意,突出了诗人伟大的胸襟和气魄。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自然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由眼前的龟山蛇山相对、万舟争渡而联想到大桥凌空飞架,并由当前的建设进而想象到理想中的三峡水利工程。从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联想到神话故事中的神女,借神女的惊叹来反映人间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变化,从而突出了全词的中心思想。
(2)巧妙地引用歌谣、古语和神话故事。“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巧妙地活用两个典故,从民谣演化而来。“长沙水”又名“无沙水”,指长沙南门口“白沙井”井水。有民谣说“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沙水清澈甘美,驰名远近。“武昌鱼”因主要产地在湖北省古武昌县的梁子湖而得名。三国时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迁到武昌,当时的人反对迁都,编出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样活用古代歌谣,清晰叙述了诗人的行踪,使人感到亲切愉快,感彩非常浓郁。
3.《笔立山头展望》
(1)奇特的比喻。这首短诗使用了很多比喻手法,借助某一形象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使感情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
(2)豪放的风格。这首新诗是豪放派的先驱,具有“雄而不丽”的风格。它的想象新奇、语言粗犷、气势磅礴、声调激越、笔调恣肆,有一种雄壮美、阳刚美。
结构图解
●素材开发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是毛泽东在他的《沁园春 长沙》里面的诗句。作者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写下了如此壮丽的诗篇。
写作素材积累
毛泽东是位伟大的诗人,他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就是写诗的过程。革命如诗,诗如革命,同样波澜壮阔。毛泽东在给陈毅的信中写到:“对于诗,我偏爱豪放,但不废婉约。”豪放是其作为革命家的一面,婉约是其作为现实的普通人的一面。《枯树赋》是诗人临终前读的一篇古文,“逝者如斯,人何以堪”,这是自然规律,诗人豁然对之。正如他写给杨开慧的诗:“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到“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这是诗人从“婉约”向“浪漫”的转变,生如山花烂漫、死如杨柳飘絮,这就是诗人的一生,豪放浪漫的一生。
●精彩运用
霜叶似杜鹃 诗情毛泽东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芳树笼楚道,浏阳岳麓绕。圣地韶山,令我心驰神往。
在霜重树色催寒近的那一年,毛泽东诞生在那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韶山,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连接着“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中国历史翻开了绚烂的一页。
峥嵘岁月史诗般地舒展:南湖的一叶扁舟、秋收起义的烽火、八角楼的星火、遵义城头的金光、长征路上的足迹、延安窑洞的灯火、天安门上的红旗,历史地再现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气吞山河的瑰伟,将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的风采淋漓尽致地展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旧中国,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在“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的激励下,坚信英特纳雄耐尔必将在中国取得彻底胜利。“弱至极时能伏虎,人到绝境可屠龙”,同仇敌忾,艰苦抗战八年,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用小米加步枪对抗着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洋枪洋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三年的浴血奋战,终于看见了天安门的漫天绮霞:“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毛泽东代表中国人民向世人宣告,东方雄狮猛醒了。
“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将在黑暗中探索更长的时间”,一个世纪伟人的真知灼见。《我爱韶山的红杜鹃》将我带到了“伫立橘子洲头,漫步湘江两岸”。“唯有楚才,于斯为盛”,镌刻在我心中的毛泽东是诗话般的雄材大略。“横空出世,莽昆仑”,戎马倥偬的倦旅中,无私无畏的超然和远大抱负的气魄扑面而来:大同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将“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洒脱、豁朗直逼内心。
徜徉于“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雄伟的诗章,让心灵漫游于“湘江畔,您燃起火炬通天亮,号召工农闹革命;井冈山,您率领我们反围剿,红旗一展百万兵”的峥嵘岁月,让我怎不感怀毛泽东的丰功伟绩。“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与“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是如此的熨帖。妻子杨开慧在长沙就义,怎不使毛泽东“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葛洲坝水利工程和正在建设的向家坝等水利工程,使“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实现了毛泽东的遗愿。在今天满山红叶似杜鹃的日子里,将红叶收藏于我的记忆中,并告诉我的孩子:长歌楚天碧。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银 杏
郭沫若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佛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下来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
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
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江湖气息。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搓丫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讳。
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的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着中国文化而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世界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却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赞美生命的欢歌。
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赏评】 这篇文章并不仅仅是在写银杏,在作者笔下,银杏是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代表。作者说它古老、美、真、善,恰恰是在赞美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美丽、真与善。后文作者又写到银杏的蓬勃、端直、挺立、坚牢、庄重、嶙峋、洒脱……正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美好品质。文章开篇说“我想念你”,意味着银杏正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与思想中消逝。而不仅是银杏,它所传载的中国人的正直、坚强,也正随之隐遁和消亡。文中“遍街的洋槐”、“
满院的幽加里树”、“日本的华侨”是指那些盲目追随洋人、崇拜日本、做了汉奸走狗的人。“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这一句又讽刺了那些汉奸,作为一个中国人,受过中国的哺育与滋润,却忘记了自己是炎黄子孙。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